為什麼杜蘭特被稱為最Bug的得分手?

李迷霧


主要原因還是杜蘭特的天賦決定的,對手很難封蓋到他的出手。

1、杜蘭特報名身高2米06,但他自己承認穿鞋後實際身高有2米11,臂展達到2米25,在場上又打的是三號位,這樣,真正和他對位的球員,都沒他高,臂展也沒他長,舉幾個例子:

——詹姆斯身高2米03,臂展2米14;

——萊昂納德身高2米01,臂展2米21;

——保羅喬治身高2米06,臂展2米11;

——巴特勒身高2米01,臂展2米02;

——哈里斯身高2米06,臂展2米11。

2、這樣一比較,幾個最出色的直接對位球員中,只有萊昂納德的臂展與他相近,但身高也差了近10公分;其他球員根本在身高臂展上與杜蘭特相差太遠。

3、再加上杜蘭特喜歡用金雞獨立、後仰跳投等招式,這樣就讓他的出手點更高,更難以被封蓋掉。

4、如果換身高更高的四號位或者中鋒來防,又會在移動和速度上跟不上杜蘭特,很容易被他一步過掉。

5、如果放任杜蘭特投籃呢?他的效率極高。杜蘭特職業生涯至今的投籃命中率達到49.2%,而且從12-13賽季開始至今,從來沒有再低於50%過。杜蘭特還是最年輕的“180俱樂部”成員,所以任他投,真的有可能被投到崩潰。

6、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杜蘭特就是以得分高效著稱,目前他生涯場均總得分達到27.1分,在NBA歷史上可以排名前四,而他也拿過四次得分王,現役最多。到了這個賽季,杜蘭特的得分更是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說他是最“BUG”的得分手,毫不為過。


掩耳盜鈴的鈴


杜蘭特是NBA的超級巨星,是除詹姆斯之外最好的小前鋒,之所以被稱為最bug的得分手, 是因為杜蘭特身高臂長,中鋒一樣的身高,後衛一樣的持球能力,近乎無死角的投籃能力,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只要杜蘭特在場上,隨時都是錯位的可能,因為後衛防他速度跟得上,但身高完全匹配不上,而中鋒或大前鋒防他,速度卻跟不上他,所以導致杜蘭特的無解狀態,被稱為bug的得分手。



杜蘭特絕對擁有絕佳的身體天賦,他擁有211cm身高及228cm的臂展。杜蘭特的手臂每個賽季都在變粗。已經不懼怕任何身體對抗了,他經常在對抗當中完成高難度的投籃,使對手感到無力和絕望,特別是在關鍵的時候,屢次穩穩命中,並獲得了死神的稱號,他在投籃時長手臂以及高弧度,幾乎很難,有球員能夠碰到他,所以杜蘭特柔和的手感將是他致命的武器,他在球場上幾乎是萬花筒,他無所不能,更關鍵的是他有一顆超大的心臟,而且在勇士的陣容當中,有庫裡和湯普森這樣歷史級別的射手為他分擔外線的進攻壓力,吸引了大量的防守,導致內線的空間更加的充裕,突破更加的有把握,很少面對包夾的情況,而一對一的時候,杜蘭特幾乎就可以無敵了,杜蘭特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手感,可對於這樣一個超級巨星來,他的調整能力是極強的,所以被稱為進攻端的bug。


風月朝陽


作為聯盟當前最炙手可熱的幾大超級巨星之一,杜蘭特的個人得分能力那肯定是歷史級別的,職業生涯截止目前4次得分王就是對於他得分能力最大的認可,要知道一直以來以得分著稱的科比也只有兩次得分王,而詹姆斯僅僅只有一次,要討論全面,討論防守這些杜蘭特可能不如他人,但是就得分這一項,杜蘭特無疑是睥睨群雄的。

杜蘭特不僅有著近乎內線的身高和臂展,而且最可怕的是還有一手後衛般靈活的運球,加上不輸於聯盟大多數前鋒的身體素質和靈活性,除此之外還有著專業射手一般的命中率和罰球命中率,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杜蘭特,也可以稱之為得分機器。

杜蘭特的得分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外線的三分球和中距離投籃,常年50%以上的兩分球命中率和35%以上三分球命中率保證了他的得分效率,也可以說無論杜蘭特在面對任何防守隊員和防守陣型的時候都可以輕鬆的命中投籃,除此之外,杜蘭特在面對小個子的幹拔投籃也是一大殺器,小個子防守球員在面對杜蘭特幹拔時幾乎沒有任何辦法;而面對大個子的防守時杜蘭特的運球和速度又能夠輕鬆的突破到籃下完成終結。

所以杜蘭特在場上時幾乎沒法用防守針對。這樣子,能夠影響他的只有他的手感,所以說杜蘭特時場上的一個bug!也就是隻要他的手感來了,你只能祈禱他投籃不中了!


廠長侃球


首先杜蘭特擁有2米13的升高,這種身高打5號位都可以了,但是這麼好的身高卻絲毫不影響杜蘭特的速度以及控球能力。一般如此身高的球員在比賽中都不會經常持球,因為重心太高,很容易被後衛型的球員所搶斷,而且,速度比起後衛球員來說相對較慢,但杜蘭特卻不同,杜蘭特擁有中鋒的身高的同時還擁有後衛的控球技術和速度,這也讓他無論在面對高個子內線還是低個子的後衛都能有相當大的優勢。

其次,杜蘭特出色的臂展加上身高讓他在投籃時投籃點很高,其他球員一般在不犯規的情況下很難封蓋甚至影響到他的出手,再配合杜蘭特那出色的手感,一旦投籃基本上對方球員就只能目送著籃球刷進籃筐。


鬧騰的籃球生


因為他加入了剛打敗他的73勝的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