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来说,养老己不是问题,有一个心病是什么?

南极冰火


对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来说,养老已不是问题,有一个心病是什么?

从标题可以看得岀来,题主一定是个吃国家饭的人。

对于五六十年代的农村老人来说,养老才是最大的心病。

这个年代的老人都已经近七十岁的人了,无论从身体条件,还是经济条件,都是这世上最弱势的人群。他们的子女也都正处在生活压力最大的时期。老人需要照顾,他们的子女也正是要花大钱的时候。供养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一年要多少钱,大家都知道。在农村取个媳妇要多少钱?

现在农村老人,每月国家发给80元钱的补助,老人又要生活,又离不开医药。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老人,心病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养老问题。那些吃皇粮的人们,也许一定不会想到。





沐浴祥光689


我的观点可能要被人喷,但我还是要说实话。我是坚决不要被人养老,如果我没有自理能力了,绝不拖累任何人,别的手段没有,断食我一定能做到。我非常非常讨厌拖累儿女的老人,太自私,太不人道,他们害得儿女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和家人分离。我现在就是被迫出于这种状况,痛苦死了。我的父母离休金远远高于当地一般水平,完全可以雇保姆,然后让儿女不时来看看,可我妈就不愿意用保姆,把我牢牢拴在她身边。我已奔七旬,一天啥都干不成,只能给她做饭洗衣,帮她洗漱,朋友聚会偶而去一下(我丈夫在时),都不敢尽兴。从早到晚尽心尽力,换不来她的体贴,反倒是三天两头的唳骂,我丈夫实在忍无可忍,只有回自己家。我连说话的人都没了,苦逼之极,快崩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绝对不愿意拖累我儿子和丈夫。


如晦858


五六十年代的人生活在生育政策是最严格的时候。城里是“一胎”政策,农村最多也就准许生育两胎。眼下都是花甲和古稀的老人了。别的不说,就身体已经是抵近“透支”阶段,总需要有人来照顾。这也应该是养老吧,也应该是“心病”吧!

城市家庭只要是双职工,就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或被分配,或被顶替,有了自己的工作,却又赶上企业改革,遇到了下岗的困惑,也不得自谋职业,到处奔波。不用说一对夫妇扔下了四个老人。虽说老人们或许都有养老金、退休金,可老人们除了转悠、锻炼以外,回家还不是一对老人在家里。等同于农村的“留守老人”,还得相互照顾饮食起居,难免孤独、寂寞。事业单位退休工资高点还好说,企退人员可就逊色了,怕生病,生病也医不起。虽说他们都有养老有点着落,但少了亲情的那种养老也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农村老人就更不能与城里的老人相比了,养老更是最大的“心病”。一来养老金也就每月88元,买点日用品,交个水电费,买些止痛药也就差不多没了,就是想喝茶、抽烟也只能凑合,更别说再生个啥病了;二来,农村多是“留守老人”,自己都照顾不了,还有照料孙子孙女呢!过着只吃饱不吃好的生活;有两个儿子的还会被“轮饭养老”,到底那个是他们的家,度日如年;老伴在还相互照应,如果走了一个,连个端茶送水的人也没有;更有甚者还得在附近找活干,在地里劳作着。没钱、少了儿女的关心照顾,还不是养老“心病”吗?


真搞不明白,五六十年代的老人养老就不是问题呢?


为生活而提神


人活到瘫在床上无人理那份上,其实也不用太焦虑了,——连你自己的身体都背叛了你的意志,人生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这时候,有钱没钱,在我看来,已经没有太大分别了。有钱的,那钱也是辛辛苦苦一分一分赚来的,大把大把花在一个老朽无望的躯体上,不过是延长痛苦罢了。还不如把💰交给儿孙,让他们去做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想开了,人总是要走的,既然路已走到绝,果断自决就是了,再没能力,禁食几天,一盏风中摇曳的残烛,也就熄了。子曰:“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是我对生老病死的态度。直面死亡,才能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请不要用今后的难题来干扰今天的好心情了。想清楚,有打算,就放下,不要再去想。身心健康地活在当下,保持良好心态,说不定你恐惧的那一天,反而不会出现。


我心端直


对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来说,养老已不是问题,有一个心病得病睡倒咋办?

他们这一代人,是建国初期生活条件艰苦出生,没啥文化,靠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生存,供养儿女读书成家,现在都成爷爷奶奶辈了,老俩囗都活着还好,彼此有个照顾,要是一个人过活,有个病灾啥的,指望谁?

家有一老,本来就猪嫌狗不爱了,人老了爱唠叨,啥事都爱操心,惹人烦。孙辈远走高飞,上学工作一年难得见面,儿女为了各自生活农村城市奔波打拼,守着农村老家的老人病倒,生活不能自理,喝水,吃饭,上茅坑…

养老院进不去,儿女指望不上,死不掉。活不成,没处诉苦水。

盼望农民工回归农村。建设家园,农民有一个温馨合睦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欢声笑语,生活才甜如蜜!


开心151933790


子不娶妻,女不嫁郎。子女终于成家了,又不想要孩子。

本来,生儿肓女,传宗接待是人的最甚本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可在西方享乐思潮影响下,现在的年轻人只图眼前的欢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白是和非。怕拖累,怕因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而影响自己享受人生快乐。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二个人不要孩子,没有关系,对社会发展没有多大影响,可是,如果大家都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如果成为了大多数,他们这一代人老了,失去劳动能力时,谁给他们生产必须的生活日用品?谁给他们看病?你有养老保险,有钱,你总不能吃钱吧?


南极冰火


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所有参加讨论的人,先要暂时的不讨论城乡的养老金差距问题,我认为五,六十年代的人最大的心病是怕生病,暴病无所谓,来的快去的快,老人痛苦时间短,也免去了子女的麻烦。就怕生了病治不好又死不了,拖延时间赿长越没有人管。

五,六十年代的人正处于计划生育严管年代,只生一个好,利国利民利大家,绝大多数的城市双职工家庭只一个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又赶上了企业改制自谋职业,为了生存发展孩子们到挤到一二线城市工作,家庭只留下空巢老人。老人们身体好的时候跳跳广场舞,除了煅炼身体,也是怕回家寂寞,生个小病好办,卧床不起怎么办?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只有二干多的养老金,生不起病,怕生病,生病没有人管,这是老年人一大心病。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每月四,五干元养老金,医保报销比例大在经济上不担心,一旦生病后卧床不起没子女在身边照顾也是一大心病,钱不是万能的,钱能雇佣人,钱买不到亲情。

因此,五,六十年代的人养老最的是身边缺少亲人,无论是城乡,企业和机关事业,钱多钱少,没有亲人生活在身边是各个阶层老年人的共同心病。


瘦马180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忍受了饥饿,付出了超强的劳动能力。那代人没有多少文化,他们継承老一辈的传统,孝敬父母,养育子女。子女一代又是上大学缴不起学费,无彩礼娶不起媳妇的时代。为了儿女,做父母的只能拼命打工挣钱。后来可以买养老保险了,可是,哪来的闲钱呢?再说,也不是三千两千就能买得了的。现在农民是比以前强多了,种地有补贴,六十岁后有120元(我们地区)的养老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可是,生病怎么办?因病致贫,因病反贪的不在少数,小病打针吃药还可以,大病只能抗着。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多村只剩孤寡老人。有点劳动能力的还可以,丧失劳动能力的怎么办?住养老院必须交钱,这部分钱哪里来?儿女们有家庭和儿女,靠打工能省出这部分钱吗?按五保户,不够条件。所以,这才是无退休金人员养老的心病!


小水滴213269177


我看了关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在农村养老问题国家有了安排等系列评论,我非常高兴。

但多数人对五六十年代农村老人没有文化事我不认可,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出叉子也就在这里。五六十年代如果够个好初中学生,就是今天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或高级教师,所谓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没文化人这些人我感说这些人原本就智力有问题,希望不要抹黑毛泽东时代普及初高中教育的光辉时代。理由有以下事实。

一,文革期间学生参杂不齐,教师也参杂不齐,(l)七十年代全国普及初高中教育,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初中二年级,即七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知青,数学老师是北大理工知青,但学生至毕业还有不认的他父亲名字的学生,下中等学生是现在高级教师中等以上都有出息。(2)文革结束到改革开放即七五至八五年这十年是中国才子愿提不可议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人才被埋没而人才分化的时代,多少中国才被淹没·,如今天不得而知,有多少人不愿从政,不愿让孩子有太高的学历,,,,想想吧,现代中国才子们除了英语和现代玩电子,我敢说中国如果是一个宝山,挖宝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群中挖出来的人才你现在大学生,硕士生也的拜师,网友不信试试,那才叫真才实学,,,,。。


箫剑367李占先


看来题主是个高富家庭,五六十年代之人此时此刻正是养老问题突出时期。这代人历经国家困难时期,生活艰难,身体超负荷运转,又赶上计划生育,中年下岗,养老金很多人都是个大问题。何况现今是俩孩儿养四老一小。他们养老不成问题?现在他们最大的心病就是一旦卧床不起,谁来管?孩子?、国家?社会?这代人夲就一生没多少积蓄,为孩买房夲就竭尽所有,一旦生病要么举债买命、要么坐等归天。这一代人只盼国家能把医疗费用降下来,让人们能看得起病,就安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