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充为什么敢冒极大的危险害死太子刘据?

广东黄黑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便是皇权至上。皇帝是那个时代的核心,就像李斯对秦始皇说的:“主,独制天下而无所制也。”即便是个别时期出现的权臣、宦官、后宫、外戚干政,那也是皇权的延伸,他们都是皇权的“寄生品”,完全依靠于皇权。所以江充敢害死太子刘据,是有这个权力支撑的,如果没有皇权的权利支撑,他是万万不敢这么做的。

另外,也并不是江充一人促使刘据的死亡的,这是两支势力集团的对抗,而只不过江充是一支势力集团的代表,刘据是另一支势力集团的代表罢了。那么具体是哪两支势力集团呢?以江充为代表的势力集团是用法集团,而以太子刘据为代表的势力集团是守文集团,这两支势力集团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最终守文集团失败,用法集团集体害死了刘据。但这并没有结束,最终结果是江充惨死,用法集团遭到汉武帝沉重打击,建立思子宫,颁布轮台罪己诏,开始了汉家王朝的政策路线的转变。

但至于为什么整个事件会发生?酷吏、武功集团为什么会得到汉武帝权力的无意识授予,最终导致太子刘据死亡?还得了解汉武帝的人生经历、用人政策以及治国方略。

整个事件矛盾的焦点(也可以说是高潮)为巫蛊之祸,而巫蛊之祸的发生与汉武帝防止外戚专权有关。要想了解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汉武帝的人生经历。汉朝前期出现了至少三场大大小小的后宫外戚干政,首先要数吕后干政。汉高祖刘邦在世时,铲除异姓诸侯王后,又大力分封刘姓诸侯王,并定下白马之盟。但是高祖死后,吕后干政,大力发展吕氏力量,使刘姓权利一度旁落。周勃等人根据白马之盟,最终铲除了吕后力量。其次再是窦太后干政,在汉景帝和武帝前期都遭受到了窦太后的干政,也有不少窦氏力量被安排,甚至后宫势力都可以干预皇帝的册立,比如窦太主便干预了汉武帝的册立。最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在窦太后死后也企图干预武帝权利,不过被强势的汉武帝给硬生生的顶住了。汉武帝对这些事情都有些许经历或者耳闻,他为了避免后宫外戚干政,便着力打击卫氏力量。在卫青战功赫赫的时刻,武帝又重用了霍去病,封霍去病冠军侯,甚至将霍去病手下的将领一一封赏,而卫青手下的将领悉数不封,这便是明显的尊霍抑卫。卫青是刘据的舅舅,卫家势力大增,在他百年之后不免会影响汉家天下,所以他想借巫蛊之祸铲除卫氏力量,只不过过头了。

除此之外,汉武帝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喜欢用法,而太子刘据生性仁慈,在面对天下百姓被战争坑苦的时候主张守文,太子身边围绕了一群守文势力,与汉武帝的治国政策相左,也就便有了子不类父。至此父子二人便产生了矛盾,但汉武帝还不至于产生废太子的心理,因为虽然太子不像武帝,但在武帝的皇子中也只有太子是合适的接班人选。但随着钩弋夫人的出现、刘弗陵的降生,便让武帝产生可废太子的心理,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更像他的孩子,这便是刘弗陵。所以武帝与太子的矛盾也就更加加深了。

最后也就是武帝治国政策在起作用。他也明白用法治国并不是长久之计,但当时的特殊情况也只有用法才可以解决内外问题,才可以为汉家天下草创一套政策,而从用法到守文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太子身边偏偏围绕了这么一群人,他们主张守文,也损害了江充等用法之人的利益。所以江充利用了武帝和太子的矛盾,对太子进行了打击,这是两个势力集团的较量。当然也可以说汉武帝利用两个集团的矛盾来促使自己治国政策的实行。最后武帝又彻底打击了用法集团,至此开始实现了汉家天下政治政策的转变。而在此期间,江充也只不过是独断皇权的一个工具罢了。


所谓正史


江充,本名齐,字次倩。本名江齐,通晓医术,其妹善歌舞鼓琴,嫁与赵国太子刘丹。因江充泄露刘丹隐私。刘丹派人追杀江齐,江齐逃入长安,更名江充,刘丹便将其父兄抓来诛杀。江充在长安得以出使匈奴,官至水衡都尉。江充出于报复,上书汉武帝刘彻举发刘丹和姐妹及后宫相奸,刘彻立即逮捕刘丹。武帝晚年患病,江充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武帝说:“皇宫中大有蛊气,武帝信以为真,派江充严加查察。一时江充权倾朝野。江充与太子刘据有仇隙,遂陷害太子,江充在太子宫掘蛊,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太子刘据恐惧,被迫起兵造反。汉武帝命丞相刘屈牦调兵平乱,最后太子兵败逃亡,刘据在湖县泉鸠悬梁自尽。皇后卫子夫亦自杀。史称“巫蛊之祸”。后来汉武帝知道太子刘据本无反心,灭江充三族。

江充之所以敢构陷太子,首先就是利用了汉武帝迷信怕死的心理,再就是他本人对皇族有着刻骨的仇恨( 因为刘丹的关系)。但最关键的是武帝和太子之间的“政策分歧”武帝应该是在“利用”江充。太子刘据为人宽和,与汉武帝的施政多有不同。群臣由于惧怕汉武帝的喜怒无常、而多依附太子,武帝和太子在政策思想上有严重分歧,就此在朝中形成了派系,但大多数朝臣都支持太子,等待刘据登基以后改变武帝的强硬政策。作为一个权力欲积重的汉武帝是绝对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许)为了自己的帝王权威,必须打压太子刘据和他的党羽。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个“酷吏和打手”。武帝首任皇后陈阿娇就被认为用巫蛊之术而被废掉。也就是说,江充用巫蛊之术构陷太子刘据不新鲜。只要汉武帝相信就行。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导演,江充做打手而进行的一场政治屠杀,前后数万人被杀。公孙贺是太子的姨夫,诸邑公主太子刘据一母所生。卫长公主之子曹宗居然被废。太子刘据全家被杀,皇后卫子夫自尽。至此,卫霍一门彻底被铲除,卫霍两家的政治集团被残杀殆尽。汉武帝居然给自己族灭了(除了他自己)可见江充也是杀红了眼,也可见他对皇族痛恨到了何种地步。

汉武帝不是不知道太子刘据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政由己出、汉武帝不允许任何反对他的“施政”。应该说,汉武帝没有杀太子的意思,但江充知道,此时太子不死,日后太子登基的话,他根本活不成,江充利用的汉武帝的权力,但太子的自杀让了汉武帝极大触动,晚年的罪己诏也是反省的意思。当田千秋为太子鸣冤之后,武帝就为太子昭雪。而田千秋从一微末小吏,一举而为宰相。然后将江充族灭。从本质上说,“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借口,是汉武帝为了铲除卫霍的政治影响。也是汉武帝晚年施政策略的转变。


巫蛊案就是政治清洗。但事情的发展失控了,江充太能干了。汉武帝应该是要“教育“太子。更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这既是权力与施政的问题,也包括太子政治班底的问题,汉武帝绝对不允许外戚干政,(如果刘据登基,绝对会用外戚)。换言之,汉武帝的意思我可以给你权力,但你不许要。政策的改变必须在我死后,而不是现在。刘据当太子数十年,居然政变没有成功,也可见本事真不咋地。刘据当太子处处和汉武帝“对着干”。由此可见刘据的能力和水平很一般,登基以后大概不会是个合格的皇帝。

再其中一个“暗线”就是太子之争,苏文希望让想拱昌邑王刘髆上位(其母是李夫人)、宰相刘屈髦和刘髆的舅舅李广利也希望就此击败太子。如此一来汉武帝也被利用了,刘屈髦在和平定太子叛乱的时候,为何那么卖力就在于此,等到汉武帝明白以后,把这些人都杀了泄愤,但也晚了。辛苦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死了,汉武帝真成了“孤家寡人”了说没就没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江充本是一个酷吏,说白了他就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个狗,汉武帝让他咬谁,他就去咬谁。

像江充这种人,他之所以能被汉武帝重用,就是因为他只听从汉武帝一人的命令。其它人,不管是谁,他都不会放在眼里。

也正是江充的这种做事风格,让他得罪了太子刘据。

刘据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他也是汉武帝的长子,汉武帝在他只有七八岁的时候,就把他给立为了太子。

可以说,没有意外的话,汉武帝死后,继承皇位的就是刘据了。

你看江充连未来的皇帝都敢得罪,就不用说其它的人了。

当然,江充之所以能抓住太子刘据的把柄,这就说明太子刘据做过违法的事情。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刘据没有在皇帝的允许下,走了皇帝专用的高速公路。这件事恰恰正好被江充给抓到。

太子刘据看到自己被抓,想让江充放自己一马。

可是,江充是死活不答应,他还是把这件事给捅到了汉武帝哪里。

通过这件事,汉武帝对江充就更加满意了。

可是,由此,江充也彻底的得罪了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若是当皇帝后,江充肯定就是他第一个要处罚的人。这一点江充当然也明白了。

随着汉武帝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愈差,江充也感到了威胁。

但是,他也不想死。

不想死的话,对于他来说,只能在汉武帝活着的时候,把太子刘据给扳倒了。

也正是在汉武帝的晚年,发生了一件巫蛊之祸。

江充意识到这是扳倒,甚至是杀死太子刘据的唯一一个机会。因为他知道,在汉武帝朝,只要涉及到巫蛊之祸中的人,都会难逃一死的。

正好这件事,汉武帝又是交给了江充来处理,江充就顺势把太子给卷入到了巫蛊之祸之中。

在这里我们说下,什么是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说白了,是迷信的一种,就是扎一个小人,然后在小人上写上诅咒人的名字,这样就可以把诅咒的人弄生病,甚至是死亡。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经常得病,他就以为是别人在诅咒他,所以,他很相信巫蛊,只要有人涉入到巫蛊之中,他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人全部都给处死。

当然,巫蛊之祸也是比较好嫁祸的。只要你在检查的时候,提前把做好的小人放在被害人的屋里,就能找到。

当江充去翻太子刘据的屋子的时候,他说他发现了小人,要派人告诉汉武帝去。

刘据知道这件事后,就害怕了。

刘据害怕之后,就把江充给杀了。

但是,这件事还是被汉武帝给知道了。

汉武帝得知江充被刘据给杀了,他就以为刘据要造反了。因为在江充被杀之后,汉武帝就得到了刘据要造反的消息,而且这个消息还是宰相告诉汉武帝的。

汉武帝不得不信,就让宰相带着兵去评判太子刘据去了。

太子刘据带着的护卫队和汉武帝派给宰相的军队相遇了,两军相遇,太子兵败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又被追上,然后太子刘据只好就自杀了。

就这样江充也死了,太子也死了。

说白了江充之所以敢诬陷太子刘据,就是为了想自己活命。谁让他得罪人了。


史学达人


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接班人。年迈的汉武帝去世后,肯定就是刘据继位。照理说,所有的大臣巴结刘据还来不及。可为什么,江充却要陷害太子呢?再说了,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万一害不死太子,他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江充剧照)

一、执法太严。

江充在做绣衣使者时,主要负责监督和惩罚皇亲贵戚和汉武帝身边的近臣有无越礼过分的行为。

之所以汉武帝要专门派个人来约束这些皇亲贵戚,是因为他们已到了骄奢无状的地步,这让汉武帝颇为头痛。

江充本来是个一文不名的人,但由于他举报过赵国太子刘丹不法之事,因此被汉武帝看重。觉得他是个不畏权贵的人,正好用来约束那些无法无天的皇亲贵戚和近臣们。

江充果然未辜负汉武帝厚望,上任后便接连不断地弹劾那些僭越礼制和作风有问题的人,并强烈要求不仅应该没收他们的车马,还应该把他们送到前线去抗击匈奴。

江充的主意让汉武帝龙心大悦,同意了他的建议。

然而,被弹劾的皇亲贵戚们怎么肯去前线当炮灰呢?所以他们便想了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出钱赎罪。由于人数众多,很快朝廷就到千万钱的收入,国库因此充盈了不少。

由此,汉武帝更加器重和信任江充。

二、得罪太子。

得到汉武帝的支持,江充愈发奉法不阿,铁面无私。

当时,汉武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入宫拜见太后,像往常一样从驰道驶入宫中。

江充看到上前喝问,尽管馆陶公主一再强调是皇太后的诏见,但江充依然以“随从车骑不可行”为由,没收了她的车马,并将随从治了重罪。

不久,太子刘据的家臣也坐着马车在驰道上经过。

江充将其抓捕并交官治罪。

刘据得知后,赶紧向他求情,希望他能网开一面,并保证以后绝不会再有此事。

江充却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直接将刘据的家臣交了出去,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大为赞赏,连称:“为人臣者理当如此。”

此事虽让江充名噪京师,但也让他和刘据从此有了嫌隙。

(刘据剧照)

三、心中惶恐。

尽管汉武帝一刻也离不得江充,但随着汉武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江充的不安也一天多过一天。为什么呢?

江充深知一朝皇帝一朝臣,自己当年得罪了刘据,刘据继位后,想诛杀他,他就是一句话的事。所以,江充成日忐忑不安。

四、妄换太子。

这时,江充的老乡钩弋夫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钩弋夫人由于家世不显贵,虽和汉武帝老夫少妻很得宠爱,并且还育有六皇子刘弗陵,但她却仍然只是个婕妤。

钩弋夫人才20岁,正是花样年华,她当然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于是,她便找到了最得汉武帝信任和器重的江充联手。

江充是个聪明人,刘弗陵是个小娃,却是汉武帝最疼爱的小儿子。当初由于他在娘胎里呆了14个月才出来,汉武帝还将他出生之地的门更名为“尧母门”,也就是把这个小娃儿比作上古尧帝一样的人物。

这说明什么?说明汉武帝有心想立刘弗陵为太子。

江充想明白后,觉得这是自救的好机会。只要扳倒太子,刘弗陵继位称帝后,他便是有功之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江充决定哪怕冒险,也要害死刘据。

(汉武帝剧照)

五、巫蛊罹祸。

公元前91年,67岁的汉武帝已是风烛残年之势。此时的他,变得更加多疑,再加上对生的迷恋,使他热衷于方士的长生不老术。

有一天,汉武帝在睡梦中突然看到千万个木偶人拿着刀冲到他床前,向他举刀就砍。惊吓中汉武帝苏醒过来,但却因此一病不起。

汉武帝便问江充,自己的病为何越来越重?

江充趁机说是巫蛊作祟的缘故。

所谓“巫蛊”,即以桐木刻成小人,并插铁针于上,然后以恶语诅咒并埋于地下,据说,这样就能使被诅咒人罹祸。

江充的话让汉武帝深信不疑,因为在这之前,便发生数起后宫嫔妃们为争宠夺爱,争相恶语诅咒,并将桐人木偶埋于地下的事情。

汉武帝便命江充彻查此事。

江充便指挥胡巫到皇亲贵族的府中四处掘地,一旦挖到桐木小人,便将府中人悉数带走。

江充为人狠毒,用刑更是残酷无比。被他逮捕的人,多经不起折磨,只得蒙冤认罪。再加上他鼓励朝野互相揭发,一时民间诬告成风。那些有嫌疑的人被抓后,往往屈打成招。这样一来,受牵连者,达数万人,其中又以皇亲贵戚居多。

随着巫蛊之案的蔓延,江充终于向刘据下手了。

(钩弋夫人剧照)

六、机关算尽。

江充带着胡巫在东宫四处挖掘,就连床底也没放过,当然并没有他想要的东西。

江充指使心腹在屋角埋下桐木小人,然后诬陷说是刘据所为。扬言要报告汉武帝,治太子死罪。

刘据明知被诬,想要去找汉武帝澄清事实,但都不得见。

万般无奈之下,刘据只得矫诏称江充谋反,并带着宫中侍卫诛杀了江充。

混乱中,却让一个叫苏文的太监逃出了宫。

苏文是宫中的太监,由于他为人奸滑,不得刘据喜欢,因此他曾多次构陷刘据,只是没能得逞。

苏文惊慌失措地见到汉武帝后,便添油加醋地说,刘据发动兵变,谋反在即。

汉武帝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听了苏文的话,也不辨真伪,马上命丞相刘屈牦率军前往平叛。由于势力悬殊,寡不敌众的刘据最终悬梁自尽。

汉武帝平息巫蛊之祸后,果然立刘弗陵为太子。不过让钩弋夫人没想到的是,汉武帝棋高一着,担心她会效仿吕后乱政,所以在立太子之前,便把她处死了。

如此看来,江充真可谓“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落得后世唾骂,真是太不值得。

(参考史料:《汉书·江充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征和二年(前91年)六月,江充联合韩说、苏文等人用巫蛊之术诬陷太子刘据,刘据无以为辩,遂起兵杀了江充。后来刘据起兵被汉武帝派人镇压,失败以后逃出长安城,不久自杀。他的母亲卫子夫其后也自杀身亡,子孙也基本都被杀,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孙子活了下来。


这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巫蛊之祸,而这其中诬陷太子刘据的关键人物就是江充。按说此时的汉武帝已年迈,太子上位指日可待,江充做为一个官吏,为什么敢诬陷当朝太子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江充其人。江充是赵国人,他因为妹妹嫁给了赵国太子刘丹,所以可以经常出入赵王宫,也能和赵王说上话。后来太子刘丹恼怒江充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赵王,就派人追杀他。江充闻讯就逃到了长安,向朝廷告发刘丹乱伦,汉武帝大怒,让人逮捕了刘丹,并叛以死刑。后经赵王求情,刘丹免于死罪,但太子之位却被废了。而经此一事,江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他曾奉命出使过匈奴,还弹劾过皇亲权贵,汉武帝认为他是一个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因此对他越来越信任,江充也成了当时汉武帝最宠信的人。


有一次,江充看到太子刘据的家臣驾着马车在驰道上行走,江充便没收了马匹,把刘据的家臣交官处置。刘据派人来求情都被他严辞拒绝了,汉武帝知道此事后,还赞扬了他一番。

此次得罪太子,他怕太子日后报复,遂有了陷害太子的想法,而汉武帝对他的宠信让他这个想法有了实施的机会。但太子是一国储君,是皇帝心中最重要的人,江充虽猖狂但还是知道轻重的。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看到太子在汉武帝心中或许并不是不可或缺,太子是可以动的。


征和元年(前92年),公孙敬声因擅自动用军费被捕下狱,公孙敬声是公孙贺与卫子夫姐姐卫君孺的儿子,丞相公孙贺为救儿子,便抓捕了阳陵大盗朱安世,为儿子赎罪。朱安世为自保,便揭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诬陷两人用巫蛊之术咒汉武帝。汉武帝因为年岁已大,本就多病多灾,一听此话便认为自己的病全是因为被人诅咒的,于是于征和二年(前91年)正月下令在狱中处死公孙贺父子。后来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长子卫伉、卫长公主的儿子曹宗都受到牵连被处死。事后汉武帝还派江充继续追查巫蛊案件。拿到尚方宝剑的江充从中看出了很多信息。

第一,汉武帝确实已经年老又多病多灾,时日已经不多了。

第二,此时的汉武帝风声鹤唳,尤其对巫蛊之术他是听一个信一个,正是借此扳倒太子的好机会。

第三,卫青、霍去病已经去逝多年,公孙敬声的事件又使太子刘据的所有外戚势力全部被铲除,刘据的太子之位已经是岌岌可危。而汉武帝铲除刘据外戚势力的行为,也让江充猜想他是不是有废掉刘据的想法。在此次事件中,汉武帝连自己的外孙、女儿都杀害了,也让江充认为汉武帝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只要有人威胁到他的健康和权力,再亲的人他都不会手软,包括身为储君的儿子。



基于此,江充开始了疯狂的查案,他一开始只是查大臣、百姓,人们为自保相互攀诬,为此牵连了几万人。看汉武帝仍没有要罢休的意思,他认为机会来了,所以指使巫师檀何说:“宫中有蛊气,不将这蛊气除去,皇上的病就一直不会好。”于是江充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开始逐一排查各宫,最后在太子宫中找到了大量咒人的木偶和书写不臣言论的锦帛。此时的汉武帝住在甘泉宫养病,太子无以自辩,不堪受辱,只得起兵杀了江充自保,最后落得个自杀的下场。而不可一世的江充诬陷太子,本以为已经成功,太子会任由他拿捏。但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太子,怎会任由他嚣张,最后被太子刘据怒而斩之。



江充诬陷太子,除了怕被太子报复以外,我认为还有可能是有人承诺他许多好处,这人是谁呢?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宠妃钩弋夫人。我们知道江充和钩弋夫人都是赵人,两人是老乡。在汉武帝晚年,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而江充是汉武帝最宠信的大臣。两人都是当时待在汉武帝身边的人,时间长了,两人达成同盟是很有可能的。而汉武帝晚年对“子不类父”的刘据多有不满,以及对钩弋夫人所生之子刘弗陵的疼爱,也让钩弋夫人对储君之位多有想法,所以这极有可能是钩弋夫人联合江充对太子刘据的献害。刘据被江充诬陷时,皇后卫子夫以及太子刘据都派人到甘泉宫说明情况,但都没有下文,很可能是被陪着汉武帝在甘泉宫的钩弋夫人给拦下了,使汉武帝跟本就不知道长安发生的事情。可后来刘据起兵的事却很快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这就是选择性的让他知道一些事),汉武帝派人去问刘据为何起兵,是不是有什么冤情无处伸,这人连长安城都没进,就回来说太子造反了,听着真的很像是到长安假意走一趟,然后回来就说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这一切都指向了钩弋夫人,后来汉武帝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却在临死前赐死钩弋夫人,大概也是知道了她与太子被害脱不了干系吧!



江充想着把太子干掉后,不但自己没了威胁,还可以从钩弋夫人处拿到很多好处,所以才敢陷害太子。却不想算掉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活该!


孔六十三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得不提一下小人这个词,《论语》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小人这个形象既模糊又清晰,他们总是站在君子的对立面,干着阴暗而无耻的勾当,先哲们也对小人束手无策,只能浩然长叹“宁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我想问题中的江充便是小人的典型代表。

在历史上有很多像江充一样 的小人,他们总是在用卑劣的手段破坏在他们脑海中认为是美好的事物,喜欢欣赏别人的悲惨境遇来满足他们变态的快感。春秋时楚国楚平王当政时期,楚平王宠爱的大臣费无忌受命为楚太子建迎娶秦国的公主为太子妃,按照常理,费无忌应该是尽快完成使命回去复命,就算大功一件,但不知他出于什么目的,竟然上书楚平王极力夸赞秦国公主的美貌,希望楚平王能将美丽的公主纳为王妃,楚平王也是色令智昏,居然就接受了如此荒唐的建议,在费无忌的操持下,楚平王成功将自己未来的“儿媳”拥入怀中,为后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做出了榜样。这件事却远远没有结束,费无忌在做了这样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后,当然更受楚平王的信任,他也明白得罪了太子建也就是得罪了未来的楚王,费无忌阴暗的心理继续发酵,不让太子继位成了他的目标,在极尽诋毁太子建后,成功离间了楚平王父子之间的关系,太子的老师伍奢被杀,太子与伍奢的次子伍员被逼逃亡到吴国,熟悉历史的朋友 都知道伍员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费无忌这个小人因为一己之私为楚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战争灾难,为报父仇,伍子胥最终率吴国部队攻陷楚国都城,将楚平王开棺鞭尸,费无忌 也 没逃脱被杀的命运。

为什么想起这个故事,我想也是江充与费无忌惊人相似的小人心态,让我将他俩归于一类。看到这个故事我也挺纳闷,费无忌做这样事情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单纯对主子的忠诚?还是扭曲的心灵见不得美好事物的绽放?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汉武帝晚年,喜怒无常,阴晴不定,还好大喜功,求仙问道妄想长生。江充本是赵人,将自己妹妹送给赵世子丹作为晋身的筹码,做了赵王的宾客,后来因为与赵世子丹发生嫌隙,将赵世子丹秽乱赵王后宫的事告发,汉武帝 大怒之下逮捕了刘丹,并判其死罪,最后虽然赦免了刘丹但取消了其世子的称号。经过这件事,江充在汉武帝的心中留下了不畏强强权的好印象,尤其江充体健貌美,是性格猎奇夸饰的汉武帝喜欢的类型,于是江充便成为了管理京师查盗贼,禁奢逾的“绣衣使者”。

得势的江充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显得更加的“不畏强权”,也逾得汉武帝的欢心。当时京都有一条专为皇帝铺设的驰道,宽广平整,宛如现在的赛车场,能在上面策马奔驰,确实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一些皇家贵族子弟想法设法的偷偷驰入驰道,却总是被“坚守岗位”的绣衣使者抓个正着,包括太子刘据的人,太子刘据不想让父亲知道,就私下请求江充为其隐瞒,但江充转身就报告了汉武帝,大得汉武帝赞赏。就这么一件小事按下了太子悲惨命运开启的按钮,小人的阴暗心态又开始发酵了。

仁厚的刘据或许根本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而江充就不同了,他就认为已经得罪了太子,那么就将事情做绝,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被江充这个小人引发了,太子刘据在那些被诬陷的赃物面前真的害怕了,他这时才知道小人的可怕,可惜晚了,秦太子扶苏之祸历历在目,情急之下,被逼入绝境的太子铤而走险,矫诏收捕了江充,起兵造反,当仁厚的太子刘据用剑将所有愤怒刺入江充的胸膛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痛快,可惜这个小人的死挽回不了刘据的命运,这时的局势已经不受控制了,长安城中已是一片混战,太子刘据兵败逃走,最后自缢在湖县。

小人的破坏力之大实在是让我们难以想象,几万人的生死,操纵在一念之间,父子亲情在小人巧舌如簧的挑拨下,变得比纸还薄,这些小人善于投其所好,能敏锐的把握他人的心理,无所不用其极的将臆想中的敌人置之死地,江充就是这样的一个卑鄙小人,汉武帝的阴狠猜忌,刚愎自负的性格被江充揣摩的清清楚楚,被其利用,父子失和,最后虽有所醒悟,依旧不肯认错,这就是这些自以为天纵之资的帝王们的愚蠢,也是历史的悲哀!小人们免不了身死的宿命,却不会灭绝,我们只能被动的防御。大家说呢.


澹台烛灭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美化了汉武帝,说他被江充蒙蔽,才害死太子刘据。完全是黑白颠倒。



江充与太子无冤无仇,谋害太子的主谋并非江充。而是汉武帝刘彻。

韩非子认为,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夫人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汉武帝对法家思想推崇备至。重用法家酷吏,利用巫蛊之祸,把太子,长公主,卫皇后等骨肉至亲屠戮殆尽。

因为汉武帝把太子当做自己的天然死敌。所以才诛杀太子。他建的思子宫,完全是假仁假义,推卸责任。他‘知道真相’后,依然不赦免太子儿女,就是证明。

汉武帝也知道太子不信巫蛊。知道江充在太子宫搜出的巫蛊是栽赃嫁祸。知道太子不会用如此低级的手段诅咒皇帝快死。但刘彻认为,太子照样利用其他办法,诅咒自己死。



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真正信巫蛊的,只有刘胥一人。但汉武帝却不杀他。因为依据法家思想:刘胥不是太子,他最不希望皇帝死。他最希望太子死。天天用巫蛊诅咒太子。

汉武帝时期,真是奇葩。刘彻不信巫蛊的儿女,在他的指使下,被法家酷吏屠戮殆尽。唯一信巫蛊,并用巫蛊害人的刘胥,却活了下来。

为何汉武帝把《史记》中自己的本纪销毁,鄙人就做出合理的解释:其一是汉武帝所杀的群臣及家属,99%是无辜的。其二是司马迁写出了巫蛊之祸的真相——汉武帝才是幕后黑手。

司马迁在《史记》中都如实书之,这也是史官的职责。

《史记》被焚毁十篇后,在《汉书》中,汉武帝被美化,被涂脂抹粉——汉武帝杀的十几万人,全部是罪有应得。汉武帝确实用巫蛊之祸,把骨肉至亲屠戮殆尽,他被江充蒙蔽了,情有可原。

班固的史德、史才皆不如司马迁。



法家酷吏江充肯定知道,自己杀死太子后,汉武帝为推卸责任。会杀掉自己,夷灭自己三族(后来江充被太子所杀)。但江充依然执意为之。为何?

韩非子有曰: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韩非子又曰:主而诛臣,焉有过!君叫臣死,臣焉能不死!

江充作为法家酷吏,确实是汉武帝的狗奴才。汉武帝想诛杀太子,他便诬陷太子,制造冤狱。汉武帝想让江充死,灭他三族,以转嫁责任。他也毫无怨言。韩非子谓之——事成则君受其功,事败则臣任其罪。

与江充甘心赴死不同,宦官苏文是受奉天子之命,与江充一起制造巫蛊之祸,诬陷太子的。苏文配合江充,尽职尽责,为天子分忧,灭掉太子全族。却被汉武帝烧死。苏文不是法家,未读过法家经典(禁书)。他不知汉武帝最后会杀死他,以推卸责任。与江充心甘情愿被灭族不同,苏文死前,一定会喊冤!

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一、若宦官苏文死前喊冤。掌管刑狱的法家酷吏在烧死苏文前,该如何应对?

二、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自己最最最最宠爱的长公主腰斩?

这两个问题,可依据法家思想,在评论中回答。诸位可以加个关注。回答合理的,我也关注您。加仁兄进我国学微信群。


杨朱学派


西汉酷吏江充,诬陷戾太子刘据以巫蛊谋害武帝,最终引发西汉著名的“巫蛊之祸”。江充与刘据之间其实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最多也就是嫌隙。然而江充还是害怕刘据给他来个秋后算账,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

江充原本是西汉藩地赵国人,进入长安为官的时候,汉武帝就觉得江充身材魁梧容貌气派,不同于一般。武帝与江充越聊越投机,进行了一番交谈之后,武帝对江充也非常满意,将出使匈奴的重责大任也交给了江充。

而江充回来以后,武帝让其在长安为吏做绣衣使者,专门缉捕三辅的盗贼,监察所有皇族贵胄们的僭越逾矩的行为。而江充与戾太子刘据之间的梁子,就是这个时候结下的。

江充这个人并非寻常普通的酷吏,而属于油盐不进的类型,除了汉武帝之外,任何皇亲贵戚都不放在眼里。在江充的“努力”下,大量骄奢放纵的豪强贵族被没收车马,罚去北军营准备派去抗击匈奴。一时之间,长安三辅的贵胄们惶惶不可终日,纷纷缴纳大量钱财求武帝宽恕。武帝获得了大量北击匈奴的财力,也对江充更加信任。

而江充陪同武帝前往甘泉宫的路上,碰到了太子刘据的家臣坐着马车在驰道上走,江充直接给抓起来了。在汉朝,有皇帝专用的驰道,其他人不能轻易进入。刘据知道以后派人去求情,说车马之类的没收了没关系,就是怕他爹汉武帝知道了责怪他,希望江充网开一面。

结果江充丝毫不理睬,还报告给了汉武帝。武帝知道以后也加以表扬,赞同了江充的这种做法。连皇太子都被自己给料理了,之后的江充在长安也是肆无忌惮横着走。

武帝晚年越发昏庸,而依附武帝得罪人太多的江充,也非常害怕太子刘据登基以后不放过自己,就想办法阻止刘据登基。当时卫皇后失宠卫青已死,卫氏一族大势已去,江充以“巫蛊”为名陷害刘据。

而澹奕有时候也在想,后世清朝的和珅那么聪明圆滑,还是被嘉庆帝给收拾了;江充竟然用简单粗暴,破绽百出的拙劣手段除去了太子刘据与皇后卫子夫,实在让人唏嘘。

对于江充,澹奕认为有一句评价非常符合:小人进身用事,未尝不托忠直以行其狡险。人主弗察而轻授其权,则鲜有不为大奸剧恶以乱天下。戾太子的悲哀也与武帝密不可分,巫蛊之祸牵连甚广,多年后武帝对于儿子的各种追思,实在也讽刺的很。


澹奕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被逼死,我们习惯性的把罪名安在江充头上。但是追本溯源,最终问题还是在汉武帝身上。

江充是什么人?小人。对,他只是一个小人,越是他这种小人,越懂得跟着眼色行事。江充就是看着汉武帝的眼色,你指哪我打哪!

其实,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在治国思想上,是有着严重分歧的。汉武帝是强力政策,太子刘据正好相反,性格仁厚的他不想继续使用强力政策。

于是,朝廷上形成了不同的派系,那些不喜欢强力政策的,都成了太子派系,盼望着太子即位后,朝政能有所改变。

但是,汉武帝是不会允许太子派系存在的。

卫青死后,太子派系受到了严重打压,因为朱世安一案,丞相公孙贺冤死狱中。公孙贺一死,太子刘据在朝堂上就在也没有人支持保护了。而且,公孙贺的冤案还牵扯到阳石公主。

作为汉武帝宠臣的江充,难道看不出汉武帝的意思?他看出来了,所以敢和太子叫板。

江充和太子刘据有没有仇怨?当然有,毕竟汉武帝和太子有矛盾,江充自然处处和太子作对。所以对于太子来说,一旦自己继位,江充是必杀之人。对于江充来说,找到机会弄死太子,自己才能保全性命。

巫蛊之祸可以说是江充一手挑起来的,但是他对于未来的考虑太理想化了。他的计划就是诬陷太子使用巫蛊之术,然后在汉武帝面前添油加醋。依照当时的情况,太子轻则被废,重了就会丢掉性命。

但是江充没有想到,被逼急的太子会先杀了自己。千算万算,算不到刘据会铤而走险。

所以江充和太子刘据的矛盾,其实就是汉武帝和太子的矛盾。


七追风


其实杀死太子刘据的真的不是江充。

不过江充和太子有矛盾是众所周知的,而唯一不知道的人可能只有汉武帝了。江充有一次被汉武帝派出去公干,结果碰上太子手下的人纵马车在官道上飞奔,冲撞到了江充。江充很不愿意,虽然太子亲自求情也没放过在汉武帝面前告一状的决心。结果太子手下自然被汉武帝予以严惩。从此太子和江充出现了矛盾。

于是江充后来暗中布局,借着汉武帝搞“巫蛊”门,借机搞事情,试图想要让汉武帝罢黜太子,没想到太子非常“捩”,直接借着汉武帝不在京城的机会,试图反杀江充。实际上太子几乎已经成功,可惜走脱了江充的一个重要手下。这个人跑掉后到汉武帝那里告了太子一状,太子倒好,直接举兵反叛,致使兵败而逃,后来又被当地一个县长发现而被逼自杀。

古代时候,一般情况下太子之位都是不稳固的,试图暗害太子而辅佐新太子的大有人在。关键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暗害太子的江充,可谓恃宠而骄,根本没把太子放在眼里,但是因为和太子闹了矛盾,很害怕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甚至身家性命在太子登基后受到颠覆,于是借助于自己的受宠向太子下手。

其次就是掌握最终权力的皇帝。汉武帝不可谓一个明君,但是年纪大了之后,整天陷于一种害怕自己权力位置被夺的心理之中,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也多疑而少信,父子之间沟通非常不足,对太子的约束可以想像也非常严厉。以至于太子刘据即便有了什么事情,犯了什么小错误也不敢和汉武帝讲,造成了父子之间受权臣挑拨离间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太子的身死。

而太子殊为不智,所以他的儿子登基当了皇帝后封自己的父亲为“捩太子”,可见一斑。从太子刘据的一些所做所为来看,不但太子不够睿智,其身边更是连一个像样的谋臣都没有,匆忙之间计划也不周详。想来这样的结局也必然离不开汉武帝的身影——让太子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太子。

可以说太子的悲剧,最主要的推手毋庸置疑是汉武帝了,惜乎刘据连自己的儿子都鄙视了自己一把,实在很无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