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於傳斌(公元1897年—公元1952年), 藝名“於小辮”,東阿人(現平陰縣洪範池鎮紙坊村人)。明萬曆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諡文定公、閣老於慎行第十一代侄孫,於慎言第十一代孫。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於傳斌祖上地位顯赫,二世祖於紹,附貢授河南開封府經歷,三世祖於元英任河南南陽府通判,八世祖於衍科任孔氏第74代孫衍聖公孔繁灝廳客。至於傳斌祖父於奎時,家道衰落。到於傳斌之父於萬箱時,家境已顯貧寒。於傳斌母早亡,年少隨父親於萬箱在河北、山西等地做小生意無成,後回山東老家,以討飯為生,受其父影響,以兩片牛胯骨敲擊伴唱乞討。後父亡,於傳斌仍以要飯為生。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在行乞中,於傳斌遇到平陰縣東阿鎮新莊的大鼓藝人老陳門的孫長瑜(外號“孫古現”),表演說書,因見其說書能掙飯吃,便拜其為師,學習淮海大鼓(俗稱幹砸鼓),他憑著天資聰慧,在很短時間內就學會了《蛤蟆傳》、《河間府》等書。但因其性急倔強,不習慣大鼓拖腔拉韻的唱法,便轉拜傅長泰(外號傅大磨,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傅永昌之父)學習山東落子,學成後,獨立演出,轉遍了聊城、菏澤、濟寧、曲阜、泰安等魯中、魯西南一帶,嶄露頭角。於傳斌在演出期間,遇到曲阜馬玉恆演唱“武老二”,喜其藝術格調豪爽,深感興趣,便主動與馬玉恆交往,懇求傳授山東快書技藝。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馬向於傳斌簡單介紹了快書演唱要旨後,建議於傳斌去濟南找號稱“書壇三大將”之一的楊鳳山(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楊立德之父)。於傳斌遂趕往濟南,楊鳳山以其為人坦率誠懇,與於結為兄弟。於傳斌穎悟過人,得楊悉心傳授,盡得要領。 於傳斌有著創新的秉性,經過不斷研究實踐,他保留了唱落子時已經熟練使用的大竹板,並另縮小大竹板尺寸,使之能夠發出清脆的類似板鼓的聲音,代替鋼板,與大竹板沉重響亮的聲響配合,出現了比較理想的反差效果。樂器改造好後,他又參考高調梆子開臺鑼鼓點,經過不斷實踐演化出說書用的開場大過門,並壓縮鋼板點法用兩頁小竹板打出間奏小過門。大小四頁竹板配合,效果非常火爆,令人耳目一新,聽眾無不叫好。“於派”竹板快書因而由此奠定了基礎。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竹板伴奏創造成功後,於傳斌進一步發展“武老二”的粗獷風格,在楊鳳山、馬玉恆以及吳洪鈞等演唱風格的基礎上,他師法自然,不事雕琢,根據演唱內容自由發揮,表現出深厚的農村生活底蘊。他整個演出,就像一幅大寫意的英雄圖,濃墨重彩,酣暢淋漓,氣勢恢宏,看後令人盡吐鬱悶之氣,心胸為之一快,印象深刻,久久難忘。他表演時精神飽滿、吐字清晰、嗓音洪亮,把作品中的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觀眾面前,非常強烈的喚起人們的共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於派”山東快書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於傳斌在東平縣陶城鎮說書結識了姑娘徐鳳英,與之結婚,生有三女一男,於傳斌也便用其竹板說唱藝術養家餬口。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他攜妻女轉遍了大半個山東及河北東南部一帶。1947年於傳斌由老家帶領大徒弟高福來去濟南,經長清逗留數月,後進入濟南演出直至去世。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於傳斌一生清貧,晚年染上酗酒習慣,同時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住在徒弟張慶海家裡,靠其服侍起居,照顧晚年。1952年,於傳斌因飲酒過量,夜間自吊鋪摔下,歿於濟南人民商場書棚內。張慶海便把於傳斌遺體送回洪範老家,進行發送。於傳斌雖離世,但他創立的“於派”竹板山東快書卻傳承下來。於傳斌演唱與別人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一、於演唱伴奏樂器使用四塊大小竹板,打的伴奏點是戲曲中的鑼鼓經,有著非常強的音樂感,竹板聲音清脆悅耳,花點繁多,節奏感強,給人非常好的審美享受。

第二、於傳斌身材高大,演唱過程中,動作架勢豪放灑脫,跳轉、飛腳,十分到位,異常優美。

第三、於傳斌在演唱時不喝水,身後有一張小條桌,桌上放著一酒盅酒和一小撮花生米,他演唱前把一粒粒的花生米捻去皮,分成兩瓣,再把每瓣一分為二,掰成更小的粒,演唱中隨著說唱動作一回身的同時,一小粒花生米已入口中,手法之快讓人叫絕,而當起了大的包袱或中場休息,他不像別的說書藝人演員一樣喝水潤嗓,而是拿起身後條桌上的酒盅,以酒潤嗓。

第四、於傳斌有一門絕技,在說到武老二時,他把竹板往腋下一夾,騰出兩隻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兩個有神的大眼睛盯著這兩個能彎成三道彎的手指,配合著臺詞,把武二郎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三道彎是兩個手指和常人一樣自然半彎曲,但指尖一節卻能向上呈反方向彎曲。

第五、於傳斌在說口上善於運用俏口、噴口和趟口。他重咬字、講噴口,方言詞彙使用較多,於傳斌說的是平阿方言,在韻母后加尾音,如把韻母“ie”讀成“iai”,前音輕後音重,唱起來拉腔拖韻,韻頌說唱,極富音樂性。

第六、於傳斌還有一個與別人不同之處,就是趕場說書都是騎驢,這在當時,可說是說書藝人中非常高檔的交通工具。據說當時騎驢,能與現在開寶馬的身份相比。行內有句話叫“高派的形,楊派的口、於派的詞”。說於派的詞,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於傳斌演唱的主要作品有《武松傳》、《蛤蟆傳》、《說唐》、《回龍傳》、《劉墉私訪》、《打豐縣》等。同行稱讚於傳斌“肚子寬滿,演出精彩,確有過人之能。”於派的書目也被其他兩派所借鑑。

於傳斌授徒很多。在家鄉有大弟子東阿鎮的高慶海(高福來),二弟子東阿縣大橋鎮滑口村的李德勝,三弟子洪範池鎮苗海村的黃振周,後收有東阿鎮的孟三(小名)、於魯明等人,在濟南演出時收有馬俊生、關門弟子張慶海。

於傳斌在梁山、泰安等地也收有徒弟,但已不知姓名。相聲名家王鳳山,在於晚年也曾拜在門下。於因朋情把四頁板傳給了劉同武和傅永昌,幫助兩人從演唱山東大鼓改唱山東快書。

因於傳斌的藝德高尚,藝風正派,影響很深,不知名的門外徒也頗多。

明代於閣老的侄孫:東阿(平陰)說唱藝人“於小辮”


資料提供:曹傳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