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後,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陳瑭


明末崇禎年間,明軍中有三大精銳王牌,分別是源自薊遼的關寧軍,由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等人創建;源自陝西的秦軍,由孫傳庭創建;還有一支,就是源自大名府(古地名天雄)的天雄軍,創建者就是盧象升。

天雄軍是明末三大精銳中唯一一支全軍戰死的明軍。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突襲京師。時任大名府知府的盧象升募兵萬人勤王。第二年,崇禎諭令盧象升負責練兵。

盧象升在大名府,以同鄉、親友關係招募軍隊,組建了天雄軍。正是由於將士之間的這層特殊關係,讓天雄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異常強悍。因為將士之間都是親戚、鄉鄰、好友,如果一人受傷或者戰死,其他人就會跟敵人拼命,反而會越戰越勇。這也是天雄軍創造了多次以少勝多的戰績,最後戰至全軍覆沒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經常說,由一隻綿羊率領的獅群,是打不過由一頭雄獅率領的綿羊大軍的。天雄軍的士兵本就不是綿羊,而盧象升雖是文人,卻是一位嚴於律已,可以跟將士同甘共苦,且箭術非凡的“領頭雄獅”。

《明史》雲:“象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必是殺敵勿盡。而賊寇皆說:“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盧象升最輝煌之戰就是汝陽大戰。當時,軍中斷糧三日,盧象升同士兵一樣,“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軍無怨言,無人逃亡。盧象升率數萬明軍將闖王高迎祥的幾十萬大軍擊潰,之後又在確山擊敗高迎祥重新聚攏的二十餘萬大軍。

盧象升率天雄軍,自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到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與民軍數十戰皆勝,將闖王高迎祥打到遁入山中,徹底扭轉了不利的局勢。

崇禎九年,皇太極建立大清,阿濟格率清軍攻入喜峰口劫掠。盧象升率軍進駐京畿,並在京師附近操練兵馬,清軍聞之不敢進犯京城。相比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袁崇煥自山海關入京勤王,他的部隊行走的路線的確有點莫名其妙。如果袁崇煥早到京師,秀一秀肌肉,估計皇太極就不往京城趕了,中途就撤了。

到了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這年冬天,清軍兵分三路,大舉南侵。

崇禎此時卻是和戰不決。真的不能理解崇禎到底在考慮什麼,清軍屢次入關,都被明軍擋回了,繼續打就是了。明朝的滅亡,崇禎的確要負很大的責任,該斷的時候不斷,罷免和屠殺起大臣倒是乾淨利落。到明朝滅亡前,關於是否遷往南京的事情,也同樣是猶豫不決,最後只能煤山自縊了。

想當年,朱元璋時期,大臣在家晚飯吃什麼,甚至悲傷流淚,都被朱元璋探知了。而崇禎卻似消息閉塞一樣,連將領的作戰情況,是否戰死都不能準確得知。

有了這樣子的崇禎,也就註定了盧象升的悲慘結局。

當時,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主張議和,而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盧象升親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大戰於慶都。

看看楊嗣昌這時候都做了什麼。

第一步,楊嗣昌在朝內先奪了盧象升的尚書等職。

第二步,楊嗣昌又讓大學士劉宇亮輔臣督師,牽制盧象升。

第三步,楊嗣昌覺得還不夠,再指使巡撫張其平“閉闉(城門)絕餉”,把盧象升晾在野外,斷絕糧餉。

第四步,楊嗣昌覺得這樣子,還是不夠整死盧象升,於是又謊報雲州、晉州有軍情,讓王樸帶走了盧象升大部分的兵力。

看到這裡,就明白大明是怎麼完蛋了吧,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自己的大將馬上就要被人害死了,崇禎卻跟個瞎子一樣,安靜的待在京城。盧象升之死,真是比岳飛還冤呀。至少宋高宗趙構還是很清楚要做什麼的,而崇禎卻是兩眼一抹黑,很勤儉,卻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幹了些什麼。

可憐的盧象升這時候只能是“提殘卒,次宿三宮野外”。當時的畿南三郡父老聞之,前往勸解盧象升,希望盧象升移軍廣順,召集義師,三郡子弟願意自帶乾糧,成軍十萬,跟隨盧象升作戰。

盧象升可以走麼?不可以。如果他撤軍了,楊嗣昌就會將一頂畏戰避敵的大帽子結結實實的扣在盧象升頭上。以崇禎的個性,會認為盧象升欺騙他,先主戰,又逃跑,必然會殺了盧象升。

盧象升只能選擇戰死沙場,寧可“食盡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盧象升是寧可糧盡力絕,隨時戰死疆場,也不願再連累父老鄉親了。父老聽畢,“眾號泣雷動”,紛紛將自家的糧食拿出來作為軍糧。

盧象升有了糧食,率五千殘軍繼續行至鉅鹿賈莊,遭遇清軍。盧象升派人向距離此地僅五十里,擁有數萬大軍的宦官高起潛部求援,“不應”。

楊業當年被俘絕食而死,是因為潘美、王侁援軍不知道他敗了,而是認為楊業已勝,並非故意不救。這高起潛可是收到求援之後,故意不救的。最讓人不可接受的是,當年楊業之死,責任並不大的潘美被降職,又被冤枉,承擔了千古罵名。而這名閹黨大太監高起潛卻什麼事都沒有,甚至還和楊嗣昌聯手,繼續陷害明朝的另外一位大救星孫傳庭。最後,高起潛竟然還安然的投降了大清,這就是被崇禎和南明皇帝信任的閹黨所幹的事情。真的無法理解,崇禎到底是在做什麼,該用的人不用,該殺的人不殺,不該殺的人倒是殺了一堆,無語呀!

此時的盧象升,兵力不足,又外無援軍,清軍“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盧象升手執兵刃,奮力死戰,“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盧象升力戰而亡,壯烈殉國,享年39歲。

盧象升身邊的隨從楊陸凱,擔心清軍屠戮盧象升的屍體,“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忠誠志士為“顯者殉,一軍盡覆”。名震天下的天雄軍,隨著盧象升的陣亡,全軍戰死,僅有個別人得以逃生。

盧象升陣亡,三郡之民聽聞,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太監高起潛聽說盧象升戰敗,率軍逃跑。而楊嗣昌卻為了汙衊盧象升臨陣逃跑,唆使人說盧象升並未戰死,而是逃跑了。

但忠義之士自古皆有之,雖少,卻從未缺席。

楊嗣昌派去查探盧象升是否戰死的三個人中,有一人名叫俞振龍,“歸言象升實死。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俞振龍將要被打死的時候,怒目道:“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千總楊國棟,同樣因為不肯修改戰報,堅持盧象升已戰死的結果,被楊嗣昌處以極刑。

崇禎呢?那是又瞎又聾,繼續被奸臣玩弄於股掌之中。盧象升戰死,停屍八十多天都沒讓家人收斂,他竟然毫無動作。最後楊嗣昌敗死,在眾多大臣的請求下,崇禎才追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允許祭葬。還是到了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了盧象升。和北宋楊業一樣,盧象升被賜諡號“忠烈”,並建祠奉祀。


數年之後,另外一位戰死疆場的秦軍主帥孫傳庭,也同樣被崇禎認為詐死逃跑,不予蔭封。倒是真正投降了清軍的洪承疇,被崇禎給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祭奠儀式。


崇禎如果見到了朱元璋和朱棣,估計要立定捱打了:“留給你的錦衣衛、東廠,都做什麼去了?”

崇禎剛愎自用,毫無識人用人之法,做事表面是殺伐決斷,實則優柔寡斷,疑慮重重。崇禎做皇帝,大明不亡倒是沒天理了。只是可惜了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曹文詔這些為大明盡心竭力,以死相報的文臣武將。


奕天讀歷史


讓我們暫時把時間退回到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後金大軍分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勢如破竹,明軍邊將如漢爾莊副將易愛,洪山口參將王尊臣相繼戰死,十月三十日,三路大軍會師遵化。

此時,薊遼督師袁崇煥得悉後,立刻派遣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前去支援,自己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等入關馳援,並派遣遼東總兵祖大壽前往遵化支援趙率教。然而就在十一月一日,皇太極,阿濟格等部後金軍在遵化附近伏擊趙部,趙率教戰死,遵化陷落,巡撫王元雅自盡,明廷被迫詔令天下各省兵馬勤王。

遠在陝西的三邊總督楊鶴,從麾下各鎮中抽調兵馬17000人入京師,其中有來自大名府的一萬鄉勇,而率領他們的就是大名府知府盧象升。盧象升出生於官宦之家,不到22歲中舉人,次年就中了進士,擔任戶部貴州司主事,但由於厭惡閹黨,主動申請外放,為員外郎,前往監管山東臨清倉,在監管臨清倉的幾年中,盧象升政績優秀,在天啟七年被提升為山東按察副使,崇禎元年,又因徵收“遼餉”有功,升官一級。

雖然外貌洵洵儒雅,膚色白皙,但盧象升卻愛好弓馬武藝,以歷代儒將岳飛,張巡為榜樣,據說盧象升騎射技術精湛,五十米內每射必中,在北京保衛戰中,雖然盧象升沒有特殊表現,但因為部下軍紀整肅,後勤保障得力,被升為右參政兼副使,受命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

天啟七年,陝西遭遇大旱,顆粒無收,但明廷苛捐雜稅依舊,民變四起,陝西四鎮部分軍鎮士兵也由於糧餉拖欠,加入了民變,另外崇禎又採納了刑部給事中劉懋的建議,裁撤各地驛站,使得各地不少驛站的鋪長,鋪兵,馬伕也生計無著,不少膽大有武藝者也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大家熟悉的闖王李自成,就是一名銀川驛的馬伕。

陝西民變愈演愈烈,崇禎任命洪承疇為三邊總督,進行武力鎮壓,崇禎四年,明軍尾隨農民軍自陝西進入山西,進而進逼直隸,盧象升的策略是,各村在地勢險要處修築堡寨,並編練壯丁訓練,依託堡寨實行武裝自衛,同時將糧食囤積於堡寨中,堅壁清野,斷絕農民起義軍的供給。

崇禎六年正月,盧象升率軍1600在順德附近與流寇進行了首次交戰,在盧象升指揮下,明軍不輕易進攻,先以防禦陣勢施放火器,待流寇進攻受挫混亂後,再揮軍追殺,以損失13人的代價,擊斃流寇百餘人,戰鬥中盧象升曾親自彎弓搭箭,射殺流寇中頭領兩人。

接下來,盧象升又率部在石城附近截擊流寇,再次獲勝,斬首近千,光是頭目就被殺11人,各路明軍將領對文官出生的盧象升刮目相看,崇禎六年五月,盧象升再次於青龍崗,武安擊敗自陝西前來的農民起義軍,累計斬首數千,救回被流寇掠走的平民百姓兩萬餘人,使得起義軍中對盧部明軍畏如猛獸,紛紛傳言“盧廉使,遇即死”,大名府地區獲得了暫時的安定。

自此,陝西流寇改變策略,沿太行山南下,試圖進入中原,崇禎六年十一月初,起義軍領袖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向總兵王樸請求招安,結果趁明軍麻痺,於11月24日黃河封凍之機,全軍衝過黃河,殺入河南,後兵分兩路向湖廣地區挺近。崇禎七年三月十八日,崇禎任命盧象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六月,盧象升與總督湖北等省軍務的兵部侍郎陳奇瑜一起,指揮各地來援明軍,與流寇起義軍在烏林關大戰,斬首1700餘,隨後又命部下尾追不放,死死咬住,經過康寧坪等數戰,流寇起義軍陣亡超過6000,元氣大傷。局勢穩定後,盧象升獲准招募直屬明軍1600人,然後又按照他在直隸地區的經驗,命令各地民眾就地修築堡寨防禦流寇,並抽調壯丁進行訓練以便自保。另外,在鄖陽,盧象升休養民力,緩徵錢糧休養民力,並主持開採銅鉛等礦產以增加收入養兵。同時,盧象升痛感明軍軍紀不良,不但容易潰散譁變,還騷擾民間,於是在保證糧餉供應的同時,嚴明軍紀:姦淫婦女,搶奪財物者斬,臨陣退縮遇賊不殺者斬,殺民冒功私通流寇者斬,強宰民間耕牛搶奪騾馬者捆打80棍,以箭貫耳遊營示眾。

同時,為了防止變民沿水路襲擾,盧象升命令在襄陽附近水路,每日必有明軍戰船巡邏,同時負責文件郵傳,一舉兩得,每年可以節省白銀五千兩之多。

此時,在荊楚無法立足的起義軍回到策源地陝西,投效者再次聚集,聲勢大振,準備再次東進,進入中原河南,盧象升受命整頓兵力,前往漢中堵截。

然而此時流寇起義軍已經發展到20餘萬,明軍試圖將其堵截在陝西的作戰計劃沒有成功,起義軍再次逼近湖北。崇禎八年,盧象升被提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提督軍務,剛上任不到三月,又以巡撫職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軍務,並賜上方寶劍。然而此時盧象升在湖廣地區的總兵力不過18000人,處處防守,自己手裡的機動兵力不過三千,由於明廷已經瀕臨財政破產,盧象升每次上奏擴展兵額都被無情拒絕,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9月,流寇起義軍逼近信陽,盧象升只能率領全部3000兵力北上增援,與明將祖寬部一起擊敗流寇悍將蠍子塊,但此時李自成,八大王等部起義軍三十萬包圍了汝城,盧象升不顧麾下只有步兵5000,騎兵500,迅速前往解圍,首先迎戰高迎祥部起義軍,明軍依舊採取防禦反擊策略,結成牢固陣型,引誘義軍來攻,再用火器,弓箭大量殺傷,待義軍攻勢受挫混亂後,盧象升親自率領騎兵發動衝鋒,遂獲全勝。

盧象升並沒有因為暫時的勝利而衝昏頭腦,他敏銳地發現,流寇兵多勢大,官軍數量本來就佔據劣勢,還必須保境安民,處處設防,所以他決定,各處只保持最低防禦需要兵力,努力將大部官軍集中在自己手中,變成一支機動的集中部隊,包括祖寬的7000人,楊世恩的湖廣兵5000人,以及羅岱劉肇基部馬步1300,共計13000餘。

另外,盧象升請求崇禎拿出自己的內庫銀充為軍餉,並加強對流寇肆虐地區官員的考核,盧在軍中的威望,一靠努力保證糧餉供應,二靠軍紀嚴明,三靠與士卒同甘共苦,根據史記記載,由於盧象升每戰必親自上陣與敵搏鬥,糧餉供應不濟時,盧和幕僚將佐一起減膳,使得盧象升部明軍對主帥十分擁戴信任,甘於效命。

崇禎9年正月,盧象升與諸將在鳳陽集會,商討戰略,最終朝廷下旨,寧,甘,固之兵歸洪承疇指揮,薊遼關寧之軍歸盧象升指揮,每人麾下配屬馬步官軍三萬,比例為三七開。此時流寇起義軍再次南下,直指南京,盧象升部火速南下支援,在浦口,七頂山打了兩個勝仗,李自成部精銳盡失,被迫逃進三省交匯處的交萬山之中。

李自成部被重挫後,明軍得以回過頭來對付陝西境內的高迎祥部農林軍,7月15日,兩軍在黑水峪交戰,明軍初勝之後,俘虜了高迎祥,高被押解至京師處決,但此時,後金軍再次入關,盧象升被迫再次北上勤王。

此時,盧象升被任命為兵部侍郎,總督各路援軍以及宣府,大同,山西地方軍務。盧象升上任後,首先帶領部署,耗費將近一月,沿著宣府大同兩鎮防線視察,拜會各地官員,深刻感到情況危急,宣府大同為京師西部重鎮,但“邊牆毫無足持,寥寥戎卒防兵,鶉衣百結,部伍混雜不齊,一路將營馬不過百匹,羸弱不堪,加鞭即倒”

由於財政拮据,糧餉不齊,盧象升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建議士卒屯田,自食自糧,一年後,宣府大同兩鎮屯田所得糧食達到25萬石,宣大兩鎮標軍也得以從5000人擴編到一萬。盧象升規定,新標軍編制為左中右三營,一營馬軍2營步軍,多 用火器。步軍每隊50人,有大炮手8人,鳥槍三眼銃手16人,長短槍和長刀24人。馬軍除了標配弓矢,腰刀,還要求練習三眼銃以及長槍等兵器。

接下來,盧象升並不想消極固守,而是本著銳意進取的精神,要求恢復大寧,開平。這兩處戰略要地易守難攻,一旦恢復,不但宣府大同有了屏障,也可以讓後金軍如骨鯁在喉,為此,盧象升要求將宣大兩鎮兵力擴充到3萬,以屯田,開邊境互市等方式籌集軍費,但崇禎沒有同意。

明崇禎11年,清崇德三年8月,皇太極再次出兵南下,分兵兩路,一路從密雲強子嶺入關,另一支清軍則從青山關入關。此時盧象升正在回鄉服丁憂,收到聖旨後,身穿孝服,急速進京。不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和盧象升就到底是“戰”還是“撫”產生了矛盾。19日明軍諸將舉行會議,盧象升主張集合所有兵力,與清軍大戰一場,將其擊敗,但其他明軍諸將都不支持這個大膽的決定,手握關寧精銳的高起潛直接說“恐野戰非我所長”。10月23日,清軍進攻東直門,盧象升率部死戰一天,擊敗清軍,27日,再次與清軍在京郊大戰,然而明軍其他部隊卻做壁上觀,導致盧象升部勢單力薄,殺傷清軍不多。多疑的崇禎開始懷疑盧象升作戰不積極,居然把他降職。十一月十一日,明軍各部終於各自出擊,次日,盧象升部與清軍戰於慶都,明軍小勝,斬首115級,但崇禎已經不相信盧象升,準備以孫傳庭取而代之。

12月,清軍再從山西入關,崇禎連下旨意,催促盧象升孤軍出戰,11日盧象升進軍至鉅鹿,此時手中只有直屬部隊五千,駐守賈莊,且斷糧多日,困頓不堪,盧象升向周圍明軍如高起潛部求援,高卻置若罔聞,無奈之下,盧象升只得出擊,以求戰死沙場,此時清軍卻有鐵騎上萬,將盧部團團圍住,明軍苦戰三個時辰,箭矢與火藥鉛子都已經打光,盧象升大呼“男兒報國正在此時”,身先士卒,與清軍肉搏苦戰,手刃清軍十餘人,最終,身中2箭數刀,跌落馬下被清軍包圍,最終戰死,時年39歲,部下楊陸凱為了保護長官屍體,撲倒在盧象升屍體之上,身中24箭,壯烈殉難,明軍只有少數人,如虎大威,楊國柱等突圍而出。盧象升之死,不僅讓明廷失去了拱衛京畿與擅長與流寇作戰的一員名將與治民能吏,也失去了一支組織嚴明能征慣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崇禎的反覆無常與猜疑更讓各路明軍將領產生了芥蒂之心,七年後,明亡,崇禎自縊於煤山,直到臨死,他也沒有自我檢討,依舊認為是臣下之誤,才導致大局敗壞。

明史評論說: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危不顧身,若劉之綸、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同樣,後世清代著名文人方苞嘆息說“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


晴天有時下豬


崇禎即位時,手上有六位大將,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袁崇煥、洪承疇,典型的雙王帶四二的好牌,盧象升年紀最小,最有發展潛力。他就是最後那張壓底的黑桃二!


盧象升督師遼東前。袁崇煥被崇禎下令給凌遲了;孫承宗自縊而死;曹文詔力戰而死。崇禎手上捏著四個二,卻全給打廢了。無人可用的崇禎,只能起用盧象升。

盧象升之猛,在於他不僅個人的素質高,而且手上有一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事武裝。盧象升的天雄軍以戚繼光的戚家軍為藍本,訓練質素很高。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歷經大小陣戰數百起,大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農民軍,從未戰敗過。崇禎對盧象升也極為欣賞,封他為兵部侍郎,節制七省軍務,授尚方寶劍,負責東南平賊事務。這是崇禎手上最後的一張好牌了,再打就只能打大小王了!

嵩水橋一役,滿清是長途奔襲作戰,盧象升是內線作戰,打好了就是以逸待勞,可以全殲滿八旗。結果盧象升頂著“總督天下兵”的稱號,手上真正歸他節制的兵力卻只有兩萬人。盧象升的兩萬天雄軍,在鉅鹿的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當時,周圍的明軍無一增援。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刀,仆地而亡。


此事之震撼在於,盧象升不僅是大明督師中第一個與後金作戰陣亡者,而且還是崇禎手上最後的一張好牌也給打沒了。老百姓著急啊!大明朝已經無將可用了!

盧象升死後,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迫害過盧象升的楊嗣昌還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自己,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的巡邏兵回去告訴楊嗣昌,說盧象升真的死了。而楊嗣昌卻跟崇禎說盧象升沒死,把怯懦畏戰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以致於過了八十天才將盧象升的屍體收殮入棺。

盧象升的妻子王氏向朝廷請求撫卹,之後盧象升的弟弟盧象晉、盧象觀又向朝廷請求撫卹,都不或批准。一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崇禎才給盧象升追加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

有如此多疑之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Mer86



首先盧象升看似是寡不敵眾戰死的,其實是死於自己人見死不救之手。其次盧象升戰死以後,明朝真正拿得出手的也就一個孫傳庭了,意味著明朝名將凋零的窘況。

先來簡單說說盧象升,明末名將,盧象升組建的天雄軍是明末最有戰鬥力的三支軍隊之一,盧象升在作戰時一向以不怕死著稱,有著“盧閻王”之稱,崇禎十一年,清軍再次入關侵犯,盧象升因主戰,被大臣楊嗣昌和監軍太監高起潛為難,只給了幾千老弱病殘,讓其抵禦清軍,還見死不救,坐看盧象升寡不敵眾的戰死。

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情況,在盧象升戰死之前,明朝一直在損兵折將,諸如滿桂、曹文詔、孫承宗這些可以人都先後戰死,而洪承疇之流的也投靠了清庭。

當時明朝也就剩下盧象升和孫傳庭兩位拿得出手還忠君愛國的名將。結果盧象升還戰死了,與其說死在清軍手裡,還不如說死在自己人手裡,更可悲的是,因為楊嗣昌的矇蔽,崇禎帝都沒有給予盧象升家人撫卹,直到楊嗣昌死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和兵部尚書等。

一個國家一個朝廷,到了如此地步,忠君愛國的將領被自己人坑死,還得不到朝廷的認可,天下能不震動嗎,何止是震動,簡直是寒了天下將士的心。

到了孫傳庭被崇禎催促而戰死以後,崇禎卻認為他是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更是徹底寒了天下將士的心,所以崇禎面對李自成進軍北京之時,號天下勤王,諸如左良玉劉澤清之流,是見死不救,坐看京師淪陷。


宋安之


明朝最後無可救藥,滅在崇禎手裡根源,有歷史問題,但關鍵還是崇禎喜歡不停拆自己臺柱子!

典型,不作死就不會死!

其實崇禎一上臺時,遼東形勢並沒那糟糕,當時後金政權也鬧騰的厲害,又是饑荒又是民族矛盾,在加上明朝不斷打壓,過的並不好,也壓根沒想過能入主中原。

然後,以勤政自居的崇禎皇帝上臺後就開始作死之路。

先弄死魏忠賢,拆了閹黨。

然後自廢武功,把錦衣衛和東廠拆了。

崇禎手下在沒有能真心給他做事的人了,只能指望文臣!

雖然文官喜歡黨爭內鬥,但還是有不少做事的,而且晚明是個奇葩時代,末期還英才輩出!

比如:帝師孫承宗、文武全才盧象升、猛將曹文詔、袁崇煥、洪承疇,最後支柱孫傳庭、這一波人,能文能武,會打仗會謀劃,也懂經營。

無論哪一個拉出去都是國士,但最後都被崇禎廢了,還都是他自己拆的。

比如,袁崇煥那是被崇禎下死命令凌遲處死的。

比如孫承宗,那是因為黨爭被崇禎打發回老家最後抗清失敗自殺的。

比如曹文詔,因為兵馬不足最後被義軍包圍力戰而死。

比如洪承疇,那是崇禎在後面催啊催,催到沒辦法只有進軍最後戰敗被俘。

比如孫傳庭也是崇禎在後面催啊催,最後出潼關決戰,力戰而死。

而盧象升更悲催,看著是兵馬大元帥,可除了手下二萬人,其他都不聽指揮,最後寡不敵眾力戰而死,還被楊嗣昌汙衊怯戰,撫卹金都沒有,心寒啊!引發這一切根源是什麼,不過是缺錢啊!

為什麼會缺錢啊,因為崇禎拆遷拆上癮了,讓所有能幫他穩定朝局制衡朝局的人都沒有了,讓能幫他找錢的人都消失了。

表面上一個偌大朝廷,國庫空的老鼠都養不活,養兵要錢,練兵要錢,軍餉要錢,沒錢全完球。

說實話,想想就有氣,不過這個文章是說盧象升還是說下盧象升吧!

這盧象升絕對是人才,天啟二年中進士,年僅22歲,沒幾年就任大名府知府,雖是文官,但一直有忠君報國夢想,崇禎二年,後金軍兵臨北京城,盧象升主動招募萬餘人出兵勤王。

就此,他從文臣變成武將,因為崇禎拆了不少武將,已經無人可用了,再加上盧象升確實厲害!

於是崇禎三年,盧象升成為右參政,整頓大名、廣平、順德兵備。以招募方式組建了“天雄軍”。

這天雄軍是按照戚繼光戰法訓練的精銳部隊,在後來面對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屢戰屢勝,更難得的是盧象升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讓部下佩服同時作戰更加兇猛。

因為鎮壓義軍厲害,盧象升獲得一個特殊稱號,“盧閻王”。

這勝仗打多了當然要升官啊,不久盧象升就被任命為兵部侍郎,節制七省軍務,專門對付農民軍!

作為文臣出生的武將,盧象升深知起義軍由來不過是沒有吃的,活不下去,於是上書說,要解決問題必須要老百姓吃飽飯,可惜崇禎沒錢,也沒能力這麼做,只能讓他頂著。

盧象升無奈,只能繼續這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事情,那就是不斷剿匪!

內部野火沒有滅,外面有出狀況,這就是明末的常態。

這不起義軍沒滅,後金又來寇邊了。

崇禎十年,多爾袞率八萬八旗軍再度進攻京師,當時朝堂之上出現了一個主和派楊嗣昌,對主戰的盧象升那是陽奉陰違,不斷拖後腿。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崇禎沒想求和於是任命盧象升為“兵馬大元帥”總督全國兵馬抗擊後金軍。命他出兵鉅鹿,可是盧象升雖掛著“兵馬大元帥”頭銜,但手下能指揮部隊不過2萬嫡系而已,其他人在主和派楊嗣昌還有太監高起潛的暗中指示下,全部按兵不動。

結果就是盧象升部勇猛殺敵,然後所有大軍都在一邊看戲,盧象升部以2萬對8萬被重重包圍,他本人也在殺死敵軍數十人後,受傷無數戰死!

不僅如此,戰後還被主和的政敵楊嗣昌和高起潛坑了一把,他們怕崇禎怪罪他們支援不利,居然說盧象升是怯戰逃跑,根本沒死!這人都死透了,還被汙衊,崇禎就這樣,又一次在主和派配合下,拆了自己支柱,而悲慘的盧象升在死後80天才因為家屬告狀,最後下葬,連平反都是在主和派楊嗣昌下臺之後才做的!

盧象升一死,真真實實寒了無數主戰派的心,由此才有後來的天下震動!

是啊,主和派上臺了沒問題,可是你們在後面拖後腿誰敢打仗啊,也只有這不要命的孫傳庭敢接班!

可惜孫傳庭結局也不好,先是形勢大好之下黨爭被坑,後來起復之後,迴天無力!

崇禎就是這樣一個即剛愎自用,又不斷被忽悠的傻缺!


阿斗不傻


盧象升的生平考述


明人盧象升,字建鬥,又字介瞻、鬥瞻,號九臺。


明朝常州府宜興縣茗嶺人,天啟二年進士,明末著名將領。


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卒於崇禎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


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大名知府等官職,組建“天雄軍”,死後追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南明福王朱由崧當政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清康熙年建祠奉祀,清代乾隆年間,追諡“忠肅”,奉詔建祠祭祀。象昇年二十三登第,洎年二十九即戰鬥於流寇之間,死時年僅三十九。蓋未暇專力文藝,故詩古文多不入格。著有《忠肅集》三卷、《盧象升疏牘》十二卷、《大司馬盧公詩集》(惜陰堂裁為《盧忠烈公詞》)。《明史》卷二百六十一有傳。


《陶都》雜誌刊登過一篇寫盧象升的文章,稱其為“忠孝文武的近古一人”[ 秦建梅,《盧象升:忠孝文武的近古一人》,《陶都》雜誌總第11期。]。


筆者認為,關於盧象升的生平,正可以從忠、孝、文、武這四個方面來討論。  


百善孝為先,盧象升從小就是個孝子。


據《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卷八[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記載,盧象升生於萬曆庚子年三月四日。盧象升家世代居住在宜興縣西南山區的張渚茗嶺。祖父名叫盧立志,是萬曆乙酉年的舉人,歷任南康、儀封的知縣。父親名叫盧國霦,“邑諸生”[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頁。]。母親李氏出芳莊望族。盧象升七歲的時候,母親李氏患了心病,象升輾轉難眠,日夜反側,以分擔母親的痛楚。盧象升十三歲的時候,就到宜興城中讀書,住宿在僧舍之中。當時他讀書的地方,距離盧家有七十里之遙。有一天,夕陽西下,盧象升聽說父親生病了,隨即一個人匆匆忙忙往家趕。從宜興城到茗嶺的路是十分危險的,他“歷深谷叢簧中,出入虎穴”[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頁。],到家時天已經亮了。孝,善事父母者。由此兩件小事,可見盧象升的孝心。  


俗話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然而盧象升不但孝心可嘉,還是大明朝的一位忠臣。《明史》[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列傳一百四十九。]中提到“崇禎二年,京師戒嚴,募萬人入衛”[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59頁。],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改變盧象升命運的一件事。崇禎二年時,皇太極親率數十萬人馬入侵大明。他們繞道蒙古,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破了長城喜峰入關,攻陷遵化以後,直抵北京城下。崇禎下旨號召四方勤王。當時盧象升任大名知府,是個文官,平時手下也沒有兵馬,結果他一聽京師危急,就“募鄉勇萬人入衛”[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頁。],可見他對大明的忠心。《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明末的官員,是比較有特點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推卸責任,能不承擔的,絕不承擔,能承擔的,也不承擔,算是徹頭徹尾的王八蛋。”]中說過,明朝末年的官員,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推卸責任。盧象升一介文官,積極領兵保衛京師,可算是當時的異類了。這件事以後,他也踏上了武將的道路,建立了名震義軍的“天雄軍”,從此南北驅馳,精忠報國,奮戰一生。  


盧象升才華橫溢,能文能武。他的能文,一是能科舉及第,二是能撫民安邦。萬曆四十四年,十七歲的盧象升“補博士弟子員”[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頁。],天啟二年春闈中進士及第。當他載譽榮歸,路過維揚時,有打扮妖豔的歌姬見到年少才高、風度翩翩的盧象升,表示願意以身相許。然而盧象升不為美色所動,這在當時以娶美人、藝妓為風流韻事的社會風氣下是不容易的。盧象升當即拒絕,“曰吾豈以精神銷粉黛耶?[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頁。]”潔身自好的盧象升很快被朝廷賞識,被授予戶部主事的官職。後來幾年,他歷任員外郎,到崇禎二年,已經成為大名知府,升遷速度極快,可謂平步青雲。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他政績卓著。崇禎七年,盧象升撫治鄖陽的事蹟,更表現了他撫民安邦的才能。當時鄖陽當地剛遭流寇洗劫,百姓妻離子散。盧象升擔任右僉都御使的職位,代蔣允儀撫治鄖陽。儘管困難重重,但盧象升並未束手無策,他借鑑之前治理畿南三府的方法,召集當地的青壯年,親自到竹諸山考察,率領百姓並村立寨,合小為大。使得剛剛經過動亂的民眾情緒漸漸穩定,能夠安心生產。由於缺少糧餉,盧象升變賣了自己的盔甲,用得來的錢解決眾人的吃飯問題。接著他又請求朝廷,“減賦稅,繕城郭,貸鄰郡倉谷,募商採銅鑄錢”[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60頁。],鄖陽城才得以保存。由此可見,盧象升實在是明末一位不可多得的恪盡職守的能臣。  


盧象升的能武,一是能征善戰,二是能謀能帥。盧象升雖然是江南文人,但卻天賦異稟。《明史》記載:“象升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59頁。]”相傳,盧象升那把練功用的鑌鐵大刀,便有一百三十多斤重[ 盧象升練功用刀,現保存於江蘇宜興市太平天國王府文管所。介紹詞為:“相傳,此刀原重為140市斤,因刀把處脫落一個鐵箍,故現有重量為136市斤。”]。


盧象升年少時,在熟讀四書五經,鑽研科舉之道的同時,也學習騎馬射箭,“縱觀古將相名臣兵略”[ (清)李先榮等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頁。],被同輩嘲笑也不改初衷,為他以後成為一代名將奠定了基礎。崇禎三年,盧象升升任右參政兼副使,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建立了著名的“天雄軍”。這是他帶兵的起始,《明史》記載:“象升雖文士,善射,嫻將略,能治軍。[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59頁。]”崇禎六年,“山西賊流入畿輔”,盧象升率軍與起義農民軍第一次交戰,象升身先士卒,戰況極其激烈。與敵人格鬥之時,他“刃及鞍勿顧”,失去了戰馬就步戰,把敵人逼到了懸崖邊上,“一賊自巔射中象升額”,象升卻“提刀戰益疾”。本是文人,第一次上戰場,就表現的這麼勇猛,無怪乎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稱其為“猛人中的猛人”。


盧象升在一封家書中提到過這次遭遇戰,當時“流寇已至數萬矣”[ (明)盧象升,《盧象升疏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頁。],而他則只親自率領了馬步兵一千六百人,如此懸殊的人數,盧象升取得勝利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況,據《流寇志》[ (清)彭孫貽《流寇志》:“賊目之曰盧閻王,不敢復犯。”]記載,此次戰役後,義軍都稱他為“盧閻王”,一遇到他就趕緊避開,可見盧象升的勇猛善戰。其後幾年,盧象升撫治鄖陽、巡撫湖廣、總督宣大,與高迎祥、李自成等起義軍,以及清兵交戰,成為明朝末年的著名將領。  


盧象升的死是極其慘烈的。崇禎十一年冬,大清兵馬南下,盧象升認為應該堅決抵禦外敵,率兵與清軍大戰。但由於朝廷中握有實際大權的楊嗣昌等人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升屢戰失利。十二月,盧象升率領的五千殘兵,在蒿水橋與清兵相遇,他孤軍奮戰,“自辰迄未,炮盡矢窮”[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65頁。],最終“身中四矢三刀”而亡,年僅三十九歲。盧象升的侍從楊陸凱擔憂清兵會殘害他的屍體,便伏在屍體上面,背上中了二十四箭而死。因為楊嗣昌暗中作梗,盧象升八十日後才入殮。《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記載,“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殮,神色如生”。其後幾年,盧象升的妻子、弟弟請恤,都沒有得到朝廷允許。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朝廷中才有人為盧象升說話,追贈他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欽賜祭葬。南明福王朱由崧當政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清代乾隆年間,追諡“忠肅”。



盧象升是最後一位有能力鎮壓農民起義的將軍。

他死了之後再也沒有人可以站出來鎮壓農民起義了。

大明朝的內憂無人能解。

內憂外患加劇了大明朝的土崩瓦解。

盧象升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確切的說他是一個猛人。

有多猛?

他靠借來的一萬來人的關寧鐵騎。

打的數十萬農民起義軍找不著北。

打死了闖王一代張成梁。

把擁兵十萬的高獻忠打進了陝甘寧山區啃山核桃。

總之數得上名頭的農民起義軍頭領。

被他殺了個遍。

加上帶領的是人均三匹好馬的關寧鐵騎。

所以這幫流寇跑都跑不掉。

全部被趕進山區吃土。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猛人。

被東林黨那幫酸臭文人所嫉妒。

派了一個小太監當他的監軍。

這個小太監只幹了一件事。

就是在盧象升在陣前指揮隊伍反推的時候帶領大部隊在後面大喊敗了敗了並且帶頭逃跑。

然後兵敗如山倒。

盧象升戰死陣前。

從此大明朝再也沒有能打得過農民軍的將領了。


用戶97067834353


誠邀,如題。一將死而天下崩,這大概是對武將的最高榮耀了。至於為何盧將軍之死會引得天下震動,小編以為這與其平生事蹟有關!



說起盧將軍,可能大多數看官對其還不甚瞭解。所以小編不如先簡單介紹一天這位晚明名將盧象升。



盧象升,生於1600年的大明常州府。明朝末年傑出將領,也是為崇禎皇帝抗擊清兵的主要人物。

世人都知道袁大將軍威武,實際上盧將軍之英烈一點也不輸給他。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盧象升領兵進駐鉅鹿的賈莊被清軍咬住。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為了突圍,盧象升自領親兵居中殺出,虎大威總兵護左翼,楊國柱總兵護右翼。結果兩總兵全都無恥的丟下盧象升潰圍逃跑,盧象升率親兵力戰而亡。手握大權的高起潛隨即不戰而潰。

這一場戰鬥將明軍內部的腐竹墮落揭露得玲離盡致,戰後清軍有感大明腐竹至此,於是更加奮力進攻大明,而大明也再沒有優秀且忠心的大將了,明朝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對於明朝將領盧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這樣說:盧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與楊嗣昌政見相左,二是與高起潛戰略不協,三是以弱抵強,四是以寡擊眾,五是無軍餉,六是無後援。“然後五者,皆嗣昌奸謀所致”,後面五個原因都是楊嗣昌奸詐陰謀所致。

該書還說“雖然殺象升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把盧象升於一時殺掉的是楊嗣昌,成就盧象升千古英名的也是楊嗣昌。而且後人評價盧象升之死時,常以“天下為之震動”來概括。現在先來看看盧象是怎麼死的。

盧象升是主戰派

1、在崇禎面前堅持開戰、不議和

1639年,正在給父親服喪的盧象升,因清兵大肆入境,被急令入衛京師。但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內侍宦官高起潛主張與清軍議和,盧象升則堅決反對。

《明史》記載,面對崇禎盧象升說:“我主張開戰。”崇禎聞之臉色大變,許久才說,議和是朝臣意見,你和楊嗣昌、高起潛商量下。自然,主戰派和主和派不會達成共識。

崇禎聞之臉色大變

3、以必死心下令迎戰清兵

盧象升奉旨迎擊清兵,受到楊嗣昌、高起潛阻撓,雖然名義上統領全國部隊,實際領兵不足兩萬。此後又被再次削兵,只有5000餘名老弱兵士。楊嗣昌還免掉盧象升親信的職務,絕給運餉的道路,又催促盧象升出關作戰。

《明季北略》中記述盧象升率部迎戰清兵的軍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明史》記載,盧象升進兵到鉅鹿的賈莊,當時高起潛所部距離只有50裡,盧象升求援卻沒有得到回應。

以必死心下令迎戰清兵

4、鎧甲裡穿著孝服戰死

盧象升所部在夜半時分遇清兵。盧象升領兵激戰,天明時被圍,戰至午後炮藥、箭用完。盧象升揮刀近戰,殺死清兵幾十人,身中4箭,中3刀死去。

高起潛得知盧象升戰敗後逃跑了,沒有上報情況,楊嗣昌認為盧象升沒死,崇禎只好下旨查明。結果人們戰場上找到盧象升屍體,鎧甲裡穿著孝服,時年僅39歲。

鎧甲裡穿著孝服戰死

5、死後80天才入殮

順德知府於穎就上報了情況,楊嗣昌故意阻攔,80天后才被入殮。第二年,盧象升妻子請求撫卹,第三年他弟弟盧象晉、盧象觀再次申請。直到楊嗣昌死後,崇禎才追贈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盧象升之死所產生的天下震動有如下3點:

死後80天才入殮

其一,“盧閻王”死後,天下人認為再也無人可制服李自成。盧象升曾在崇禎四年練出“天雄軍”。史載,盧象升雖是文人,但善騎射,熟讀兵法,是領兵打仗帥才。作戰中身先士卒,常近身格鬥。

在與高迎祥、李自成作戰中盧象升多次獲勝,有“盧閻王”之稱。後來李自成率部躲進陝西、湖北、四川交界的群山中,盧象升調兵遣將準備終極一戰時,清兵圍困北京,盧象升奉命入衛京師。自盧象升離開後,農民軍再也無人可以制服,陷入兩線作戰的大明王朝很快土崩瓦解。

農民軍再也無人可以制服

其二,盧象升之死,天下人認為這是主戰派“旗幟”倒了。盧象升奉命入衛京師時,面對崇禎表明開戰決心。其實,崇禎當時很想議和,只是不主動開口,默許楊嗣昌、高起潛的議和舉動。但受到盧象升的熱情鼓動,權且同意了開戰的主張。

盧象升還數落過主張議和的楊嗣昌:“書呆子,你不知道城下與敵結盟,在《春秋》中是引以為恥辱的嗎?為何天天吵吵著議和?京城裡人們的嘴巴如同利刃,袁崇煥那樣的災禍你能躲得過去嗎?”

盧象升戰死後,楊嗣昌派3人去察看

其三,盧象升之死,天下人認為是忠臣之死、君子之死。盧象升最終率5000多名老弱殘兵迎戰清兵時,畿南三府的百姓曾來拜訪他,有人勸他移兵廣順,領兵譁變,盧象升則雙眼垂淚給予回絕。

盧象升戰死後,楊嗣昌派3人去察看。其中一名叫俞振龍的人,回報稱盧象升確實死了。楊嗣昌認為盧象升是逃跑了,聽到此人沒按自己的意思回報很惱火,抽了他3天3夜的鞭子,俞振龍活活打死前,睜開眼睛喊:“天道神明,不要冤枉忠臣啊!”


白齊光


對於明朝將領盧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這樣說:盧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與楊嗣昌政見相左,二是與高起潛戰略不協,三是以弱抵強,四是以寡擊眾,五是無軍餉,六是無後援。“然後五者,皆嗣昌奸謀所致”,後面五個原因都是楊嗣昌奸詐陰謀所致。

該書還說“雖然殺象升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把盧象升於一時殺掉的是楊嗣昌,成就盧象升千古英名的也是楊嗣昌。而且後人評價盧象升之死時,常以“天下為之震動”來概括。現在先來看看盧象是怎麼死的。

1、在崇禎面前堅持開戰、不議和

1639年,正在給父親服喪的盧象升,因清兵大肆入境,被急令入衛京師。但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內侍宦官高起潛主張與清軍議和,盧象升則堅決反對。

《明史》記載,面對崇禎盧象升說:“我主張開戰。”崇禎聞之臉色大變,許久才說,議和是朝臣意見,你和楊嗣昌、高起潛商量下。自然,主戰派和主和派不會達成共識。

3、以必死心下令迎戰清兵

盧象升奉旨迎擊清兵,受到楊嗣昌、高起潛阻撓,雖然名義上統領全國部隊,實際領兵不足兩萬。此後又被再次削兵,只有5000餘名老弱兵士。楊嗣昌還免掉盧象升親信的職務,絕給運餉的道路,又催促盧象升出關作戰。

《明季北略》中記述盧象升率部迎戰清兵的軍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明史》記載,盧象升進兵到鉅鹿的賈莊,當時高起潛所部距離只有50裡,盧象升求援卻沒有得到回應。

4、鎧甲裡穿著孝服戰死

盧象升所部在夜半時分遇清兵。盧象升領兵激戰,天明時被圍,戰至午後炮藥、箭用完。盧象升揮刀近戰,殺死清兵幾十人,身中4箭,中3刀死去。

高起潛得知盧象升戰敗後逃跑了,沒有上報情況,楊嗣昌認為盧象升沒死,崇禎只好下旨查明。結果人們戰場上找到盧象升屍體,鎧甲裡穿著孝服,時年僅39歲。

5、死後80天才入殮

順德知府於穎就上報了情況,楊嗣昌故意阻攔,80天后才被入殮。第二年,盧象升妻子請求撫卹,第三年他弟弟盧象晉、盧象觀再次申請。直到楊嗣昌死後,崇禎才追贈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盧象升之死所產生的天下震動有如下3點:

其一,“盧閻王”死後,天下人認為再也無人可制服李自成。盧象升曾在崇禎四年練出“天雄軍”。史載,盧象升雖是文人,但善騎射,熟讀兵法,是領兵打仗帥才。作戰中身先士卒,常近身格鬥。

在與高迎祥、李自成作戰中盧象升多次獲勝,有“盧閻王”之稱。後來李自成率部躲進陝西、湖北、四川交界的群山中,盧象升調兵遣將準備終極一戰時,清兵圍困北京,盧象升奉命入衛京師。自盧象升離開後,農民軍再也無人可以制服。

其二,盧象升之死,天下人認為這是主戰派“旗幟”倒了。盧象升奉命入衛京師時,面對崇禎表明開戰決心。其實,崇禎當時很想議和,只是不主動開口,默許楊嗣昌、高起潛的議和舉動。但受到盧象升的熱情鼓動,權且同意了開戰的主張。

盧象升還數落過主張議和的楊嗣昌:“書呆子,你不知道城下與敵結盟,在《春秋》中是引以為恥辱的嗎?為何天天吵吵著議和?京城裡人們的嘴巴如同利刃,袁崇煥那樣的災禍你能躲得過去嗎?”

其三,盧象升之死,天下人認為是忠臣之死、君子之死。盧象升最終率5000多名老弱殘兵迎戰清兵時,畿南三府的百姓曾來拜訪他,有人勸他移兵廣順,領兵譁變,盧象升則雙眼垂淚給予回絕。

盧象升戰死後,楊嗣昌派3人去察看。其中一名叫俞振龍的人,回報稱盧象升確實死了。楊嗣昌認為盧象升是逃跑了,聽到此人沒按自己的意思回報很惱火,抽了他3天3夜的鞭子,俞振龍活活打死前,睜開眼睛喊:“天道神明,不要冤枉忠臣啊!”


指動濟南


盧象升一介書生,偏偏好軍事。盧象升的軍隊也算明軍裡面的一朵奇葩了,明軍在與清軍對壘的時候基本上都採取守勢,再加上軍紀渙散一般都是一觸即潰。但是盧象升的天雄軍卻能和清軍正面交鋒,而且個個英勇無比。

這和盧象升的個人魅力是分不開的,他作戰的時候總是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因為明末的時候,朝廷實際上已經很虛弱了,軍隊斷糧是常有的事。他的軍隊斷糧,他也和士兵一樣滴米不進。因為他作戰勇猛被農民起義軍稱為:“盧閻王”。這在明朝文人領兵的體制中是很少見的。



崇禎二年,清軍繞過寧錦防線,從喜峰口突入關內,作為文人的盧象升招募了一萬人,帶著一群愣頭青就上了戰場。就這樣一群人在盧象升的調教下成了大明的一支精銳。先後擊敗李自成,高迎祥,張獻中等農民起義軍。打的他們潰不成軍。

崇禎十一年,此時盧升象的天雄軍已經是明末最有戰鬥力的精銳之一。八月清軍再次繞道蒙古,突入北京城下,九月清軍已經攻破密雲。盧象升臨危授命,總督天下兵馬。盧象升決定主動出擊,派3000精銳奇襲保定。盧象升身先士卒,清軍還沒反應過來就開始潰卻。本來進行的很順利的一場奇襲,突然就滅火了。因為奇襲後,發現沒有後續部隊跟進。


真是應了那句話,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原來崇禎派來的監軍太監高起潛據不發兵。這樣一場精心謀劃的奇襲,成為了一場圍殲戰。幸虧明軍死戰,傷亡過半逃出重圍。後來盧象升又被汙衊為擅自出戰,以至大敗。盧象升的兵力被崇禎一削再削,只剩下一萬人。後來,清軍又圍鉅鹿,鉅鹿作為要塞,不容有失。盧象升帶著一萬人堅守鉅鹿,而多爾袞帶了八萬人圍攻。盧象升堅守了一個月,後來楊嗣昌又故意調走5000人,盧象升在糧盡的情況下,帥軍衝向清軍。以5000對8萬,結果很明顯了。

盧象升死後,他的天雄軍也被肢解了。天雄軍在盧象升的帶領下,打的義軍一度潰不成軍。曾以2000人,打的高迎祥一萬重甲騎兵潰不成軍,殺敵數千人,追擊50多里。但是除了盧象升沒人能節制這支隊伍。就像關寧鐵騎的祖寬,在盧象升手下是悍將,到了洪承疇手裡卻成了驕兵。若是盧象升不死,義軍在他的打擊下可能就滅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明末很多將領都存在爭議,好像每個都該殺,又好像每個都很冤。這裡面有崇禎用人的問題,也有明朝自身的問題。盧象升即便沒有死在戰場,很可能也會死在黨爭。也許馬革裹屍是他的最好歸宿。盧象升就是被主和派楊嗣昌害死的。

北宋滅亡時,趙構面臨的形勢一點也不比崇禎好,金國力量也遠比後金更強。但是趙構卻能把手下大臣治理的服服帖帖,在馭人方面崇禎和趙構差了十萬八千里。趙構能向金稱臣,崇禎甚至連一個王都不願意封給李自成。事實上稱臣並非什麼丟人的事,唐高祖李淵也向突厥稱過臣,只要能打回來,面子上的問題也不算什麼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