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村|单拐村

在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飞多高、走多远,梦回牵绕的还是那个村……

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单拐村作为冀鲁豫边区抗战大本营,

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见证了边区军民同舟共济、

艰苦奋斗的曲折历程,

记录了边区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

顽强抗战的历史。

单拐村至今仍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以及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苏振华、曹里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23处以及他们和部队当年生活、工作、生产使用过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物。

冀鲁豫军区兵工厂旧址

每日一村|单拐村

冀鲁豫军区兵工厂旧址

它原是单拐村陈氏祠堂,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该殿曾为兵工厂机床车间,当年在檐柱上安装机器时的钻孔历历在目,游廊两边山墙上,兵工厂开展劳动竞赛书写的"点将台"和"应战场"还清晰可见。兵工厂旧址已被辟为冀鲁豫军区史迹纪念馆。

陈笃之、陈平父子

每日一村|单拐村

陈笃之,单拐村开明士绅,早年在外经商,曾任国民政府参议员,花甲之年回乡,家有良田七十余亩,生活殷实、乐善好施、待人宽厚,深受乡邻敬仰。抗战初期曾与晁哲甫一起成立清丰县抗日自治委员会,被推举为会长,又组建了清丰县民众联合抗日自卫团,为稳定清丰局势起了重要作用。陈笃之的儿子陈平、女儿陈友菊都是于1938年入党的中共党员。陈平曾任六塔区抗日救国会主任,入党后任六塔区委宣传委员。1938年9月调直南特委,任组织部干事,1939年任中共长垣工委书记,当时正担任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长。陈友菊曾担任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的妇女部长。因此,他们一家是可以信赖的抗日的革命家庭。单拐村的有关情况就是陈平向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提供,经研究并派人考察后敲定的。分局和军区机关进驻单拐村时,陈笃之先生积极动员本族群众为部队腾房、筹款、捐粮,之后,在全区大生产运动中,又将自己的酿酒作坊分文不取捐献给军区。

盖亮号

兵工厂还制造出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步兵炮。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司令部旧址、北方局旧址、领导人旧居

北方局、平原分局、军区机关和老一辈革命家在单拐居住期间,与单拐村的群众朝夕相处,其所作所为,除了一些见之于史册资料中的重大事件外,还留下了不少逸闻逸事:

《吃水不忘打井人 》

《饲养员下井捞钢笔》

《杨勇送棉鞋》

《王宏坤"净庄基"》

《慰问军烈属》

《邓小平上马台》

《卓琳买小鸡》

《欢庆胜利小花絮》

《宋任穷的文件箱》

这些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在单拐村民的口中代代相传,成了单拐村独一无二的口头文学、精神财富。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单拐旧貌换新颜

每日一村|单拐村

单拐已旧貌换新颜,成为了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红色旅游”三位一体的特色乡村。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关注下,清丰县委、县政府投资约5000余万元,对单拐红色景区进行了综合提升,邀请文化部门专家对单拐革命旧址陈列布展进行设计规划,并招标高资质单位进行布展施工。主体工程是布展了2600平方米的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兵工厂旧址复原,建设了 6800平方米的游客休闲中心和450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广场,配套工程是景区沿线墙体绘画宣传、旅游公厕改造、小吃一条街等等30余项旅游服务设施提升。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每日一村|单拐村


这种平静恬淡

与世无争的农家精神生活

是城里人所不能体会的

清丰的游子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