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唐僧為什麼老是不信悟空?

三文愚


為什麼唐僧總是不信孫悟空?


因為後來的孫悟空也根本不信唐僧,就是因為唐僧曾經深深的欺騙了孫悟空,給孫悟空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所以唐僧知道孫悟空記恨他,所以前期跟孫悟空關係一點都不好!

一、單純的孫悟空

孫悟空剛從五行山出來,就被觀音菩薩算計啦!

為什麼說這一切都在觀音菩薩的預料之中呢?

就有點像你被領導安插到我的部門,我指派了個師徒帶徒弟,其實一直監視你這個有前科的人。結果你這個徒弟比師父還牛,不把師父放在眼裡,這時候觀音菩薩不出來給個下馬威,以後還怎麼管?

所以孫悟空之前的一切行為都在觀音菩薩監視之下,為了確保孫悟空還會回來。觀音菩薩還專門送了一張從元朝穿越到大唐來的一副畫像“圯橋進履”,以此來勸導孫悟空。

果然,孫悟空中計,心神不寧地從東海出來,往唐僧所在地翻跟頭,剛飛到雲頂就見到了觀音菩薩:

菩薩道:“孫悟空,你怎麼不受教誨,不保唐僧,來此處何干?”

觀音菩薩這是明知故問,她都知道孫悟空不受教誨的事了,又怎麼會不知道孫悟空為什麼來這裡?

慌得個行者在雲端裡施禮道:“向蒙菩薩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我才子閃了他一閃,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薩道:“趕早去,莫錯過了念頭”

觀音菩薩知道孫悟空不受教誨的事,也就說明她已經跟唐僧見過面了,而且還指定了相應的對策。所以才會讓孫悟空快回去,千萬別錯過了西天取經的念頭,不然,他要戴不上緊箍兒,我菩薩都拿他沒法哦……

而孫悟空也確實單純的可愛,沒有聽出觀音菩薩的話中有話,但凡他城府高一些,也就不會輕易相信菩薩。而會考慮,菩薩怎麼知道我不受教誨,菩薩怎麼知道我不保唐僧?

要麼觀音菩薩一直在暗中觀察,要麼就是菩薩已經先我一步到唐僧處佈下了陷阱……

二、老練的唐僧

相對於孫悟空的單純,這個唐僧就老練的多了:

雖然唐僧趕走孫悟空後自己也後悔,覺得不該用尖酸刻薄的話來刺激孫悟空,或許是曾經訓斥徒弟習慣了,畢竟是大唐高僧嘛。

可是自己許下的諾,還得西天取經,於是一個人悽悽慘慘地往西走,這可把暗中觀察的觀音菩薩難受壞了。

於是觀音菩薩變作一個老者前來問唐僧,你是幹嘛的?

唐僧回答是:

“弟子乃東土大唐奉聖旨往西天拜活佛求真經者。”

這也是唐僧的為人處世之道,也透露出他的大智慧,這句話包含好幾條信息:

我自稱弟子,這是謙稱;我是大唐來的,那是強國;我是奉旨來的,你不能攔我;我要去西天,這是御定的;我還要見活佛,我可是觀音菩薩選的取經人哦……

後來唐僧不管到哪裡都是這一套說辭,一般的人聽到這番言論,自然是誠惶誠恐的,生怕得罪唐僧。

當然觀音菩薩變作的老者可不吃這套的,而是要贈送他衣帽,此時唐僧表現仍然心灰意冷,覺得自己確實刻薄了,孫悟空不會回來:

“承老母盛賜;但只是我徒弟已走了,不敢領受。”

觀音菩薩一看唐僧這麼慫,馬上告訴他了秘訣:

“……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唸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

而唐僧聽完這個話後,表現卻是“低頭拜謝”!

這個唐僧城府頗深,老人過來,他先自誇,老人送他衣帽,他也不拜謝,等送他這個緊箍咒之後,他卻低頭就謝,毫無廢話!

由此可見他也是一個狠人,不問咒語的後果,不問孫悟空能不能承受的住,不問這是否有違教義,而是等觀音菩薩一走,路也不走了,直接坐在路邊狂練唸咒:

“唸的爛熟,牢記心胸!”

三、出家人也打誑語

孫悟空終於回來了,直接問唐僧,師父怎麼還不走路,在這裡幹嘛啊?

結果唐僧第一次口出誑語:

“……動也不敢動,只管在此等你。”

這個唐僧啊,城府頗深,明明當時自己悄悄上路了,這裡又說一動不動在等孫悟空,高,實在是高!

孫悟空單純啊,還跟唐僧展示自己筋斗雲多麼厲害,自己又怎麼到東海龍王處喝茶……而唐僧心思不在這裡,他想的是怎麼騙孫悟空戴上緊箍兒,所以很快就第二次口出誑語:

“我略略的言語重了些兒,你就怪我……像我這樣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餓。你也過意不去呀!”

這個唐僧啊,剛才還暗暗自責自己言語重了些,現在看孫悟空回來了,變成了略略重了些。這還不算,還騙孫悟空說自己在忍飢挨餓,這就搞笑了,以前沒有孫悟空,自己就不會從包袱裡拿吃的?

你以為包袱裡沒有吃的,那你就錯了,因為孫悟空說去化齋,唐僧當然不同意,說了第三句誑語:

“不用化齋,我那包袱裡,還有些乾糧,是劉太保母親送的……”

看了沒,自己懶到寧可捱餓,也不願意自己去翻包袱,說到底還是騙單純的孫悟空上當!

但凡孫悟空有一點點心機,自然就發現唐僧話中的漏洞,可惜他沒有聽出來,還真去翻行禮,這一翻就翻出了衣帽,唐僧一看孫悟空上當,馬上第四句誑語出來了:

“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由此可見,孫悟空也確實是一心向佛的,不然的話,唐僧這樣說話對他就沒吸引力。可惜本想學唸經,本想學行禮,可惜學會了腦袋疼……

四、心狠手辣的取經人

唐僧一看孫悟空戴上了帽子,乾糧立馬不吃了,忙不迭的開始唸咒,孫悟空疼的直喊“頭痛!頭痛!”可惜唐僧不理會那一套:

“那師父不住的又唸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

但畢竟不知道緊箍兒到底開度有多大,緊度又有多大,唐僧擔心緊箍兒會繃斷,所以暫停了一下,這可不是因為孫悟空疼痛哦!

孫悟空一看頭不痛了,馬上拿出金箍棒要撬緊箍兒,唐僧一看這可不行,馬上又念起來。

孫悟空這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和尚在作怪啊:

“莫念!莫念!念動我就痛了!這是怎麼說?”

唐僧一看時機成熟,馬上一副領導的模樣:

“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行者道“聽教了!”“你再可無禮了?”行者道“不敢了!”

唐僧的嘴臉特別像當初如來佛祖把三個箍給觀音菩薩時說的話:

“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面對這麼惡毒的法寶,孫悟空終於服軟了,願意保唐僧取經,唐僧這才滿意了:

“既如此,伏待我上馬去也!”

這譜擺的相當諷刺,以前不都是自己上馬的嗎?

其實這就是孫悟空的選擇,選擇了進入編制,進入體制,當然就受到體制內的制裁。不管你多麼牛叉,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誰讓你是我手下的,還治不了你了?

而在孫悟空戴緊箍兒這件事上,我們看不到觀音菩薩的慈悲胸懷,也看不到唐僧的仁心,看到的只有孫悟空的憤恨:

“他怎麼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

這件事上,唐僧連說四次謊話,確實不符大唐高僧的身份,也為後來趕走孫悟空埋下了伏筆……

我叫楊角風,換一種視角看西遊,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注吧!(只針對小說中的人物,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西遊記》前七回寫的是,孫悟空從出生到大鬧天宮的故事。從第八回起,才緩緩拉開唐僧西天取經的序幕。讓人不禁疑問的是,這兩人到底誰才是故事的主角呢?


有人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如果將西天取經看作是一個人的修行之路,那麼取經五人組代表的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孫悟空代表人的心,唐三藏代表人的身,豬八戒代表人的情慾,沙和尚代表人的本性,白龍馬代表人的意志。

修行即修心。孫悟空與白龍馬又被稱作“心猿意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拴住“心猿意馬”,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修成正果,到達成功的彼岸。

《西遊記》中,唐僧雖然是師父,但他膽小怕事,只是肉眼凡胎,很難明辨是非,而悟空雖然是徒弟,但他神通廣大,擁有火眼金睛,可以看破虛妄。悟空為了保護師父,往往不擇手段,而唐僧為了維護權威,經常誤會悟空,甚至不完全信任他。

取經路上,唐僧一共趕走悟空三次。原著第十四回,悟空打死六個毛賊,唐僧借慈悲之名,欲行管教之事。哪知悟空根本不吃他這一套,直接拍屁股走人。後來,悟空回心轉意,唐僧卻騙他戴上了緊箍咒。

原著第二十七回,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犯下貪嗔痴之念,屢次責怪於他。白骨精死後,變作一堆粉骷髏,唐僧見此情景,已經信了悟空的話。但八戒在旁一慫恿,唐僧又起了疑心,寫下貶書狠心將悟空逐走。

原著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一幫強盜,唐僧又不依不饒,將他趕走。唐僧長期以來的不信任,讓悟空心魔叢生,他的惡念化作六耳獼猴,打倒唐僧,搶走行李,欲重組取經團隊,獨佔功果。二心爭鬥不休,直到如來親自出手製伏六耳獼猴,被悟空一棒打死,如來親口對他許下佛位。從此,悟空二心歸一,唐僧也不再刁難他。


知易行難。說的就是,懂得要容易一些,做起來要更困難一些。而唐僧是“身”,悟空是“心”,要想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只要歷經磨難,永不言棄,就會達到了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境界,這就是一個人修行的最大好處。


曉聞看西遊


我覺得這是一部經典的電視劇也是一部有趣的神話故事。唐僧不信孫猴子的原因我想有這麼幾點吧!

第一怕耽誤取經大業,長老風格

唐僧為了取經不惜一切代價,一心只想去西天,而孫猴子又很頑皮,毛手毛腳的,而且有時候出個么蛾子,乾點出格的事情,讓唐僧實在看著鬧心。只好念點咒語讓猴子消停一會了。確實也是煞費苦心,難為了師徒的一點情緣了。還有就是猴子我行我素,有時候最可氣的是不聽話這讓老唐感覺真是不舒服,太不舒服了,所以要留一手給猴子上上課!



第二孫悟空的性格,猴子愛逞能

猴子本來就愛鬧騰,幹啥事雖然聰明,但是都是表面機靈,唐僧比較穩重畢竟老謀深算,考慮問題比較長遠,猴子就圖一時的痛快。所以有時候會起衝突,這樣發生的次數多了,唐僧自然對猴子不太放心了。



第三孫悟空不高興就回花果山,猴子愛耍脾氣

這猴子總愛耍脾氣,這潑猴,讓唐僧實在頭疼。所以時間長了也不慣著他了,愛咋咋地,所以留一手讓他玩去吧。我只要能到西天就行,你猴子也別妨礙我去西天,要不然咒語念起來。



第四徒弟窩裡鬥

豬八戒總是喜歡偷懶有時候也會說點風涼話讓唐僧聽,畢竟唐僧也喜歡聽好話。豬八戒說幾句讓猴子瞬間難受了,唐僧也聽豬八戒的閒言碎語!



西遊記是一部很經典的作品,也是神話故事中的美好,更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一起學習交流吧,你認為呢!


兵傳媒


在《西遊記》裡面,唐僧經常不相信悟空,每次遇到妖怪和危險,悟空一眼就看出來,但唐僧總是屢屢犯險,最後每次都得以脫險,無一不是孫悟空的功勞。

△△其實不是唐僧不相信悟空,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家人,以慈悲為懷。當時的孫悟空雖然已經由觀音指點唐僧收為了徒弟,但在其性格上來說,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平日裡一路伴隨唐僧趕路,先別說妖魔鬼怪,就是路上的猛虎惡狼野獸也被悟空打殺不少,而出家人本就最忌殺生,所以唐僧每每看到悟空揮棒滅妖,而妖都化變成人形,當然把唐僧給嚇得不輕,自已的徒弟犯錯,那當師傅的罪過更大,所以做為唐僧這角度,肯定只希望悟空會去給妖怪魔頭講道理,擺事實,勸妖行善,切不可濫殺無辜。但往往事得其反,妖鬼難纏…

△△唐僧雖佛源庇護,但妖鬼魔怪都知道唐僧肉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妖怪越打越多,悟空幾乎都是棒殺,滅之以後快。其實唐僧肉根本沒有吹得那麼神,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這不過是西方如來埋下的梗,只為了增加取經的難度,告之世人,來推廣佛法,真經得之不`易,所以找人傳話,說唐僧肉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才有了那麼多的妖和怪。

△△唐僧始終是唐僧,而悟空漸漸的巳不是剛出道的悟空,他已漸漸沉澱了下來,因為他也知道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師徒關係也越來越好。





風俠3116


為什麼唐僧跟悟空關注不好,還能走下去,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首先《西遊記》從小說到電視劇,每一位人物的形象,都深受大家喜愛,我相信更多人瞭解《西遊記》是在影視劇中,而影視劇主要講述了孫悟空在花果山出生到學會通天本事,後來因為頑皮被壓在山下,一晃就是500年,500是何等的寂寞,如果沒有唐僧的出現或許會更久,從此孫悟空對唐僧敬愛有家,不管期間遇到多少問題,孫悟空都會為了報答唐僧,迎難而上,收斂了許多自己脾氣,一切都是為了報恩(重歸自由),一定要完成唐僧的心願。



我們也知道,有一話,孫悟空為了救活人生果樹,前往各地尋求方法,鎮元大仙都沒有說什麼,此時,唐僧卻說,只給孫悟空三日期限,甚至警告孫悟空如果期限過了,他沒回來,唐僧就唸緊箍咒,我不知道這是段是另有深意啊,還是做給鎮元大仙看的,由此可見唐僧是多怕孫悟空跑掉,最後還不得不讓福祿壽三仙人去提孫悟空請求唐僧寬限時間,哎~~ 孫悟空剛出來的時候,說過,定會護送唐僧到西天,所謂的一言九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救命之恩(重歸自由)



就算唐僧幾次趕走孫悟空,孫悟空也沒有放棄唐僧,最終都硬著臉皮回去了,更重要的是,當年孫悟空大鬧天空,名聲大振,如果護送西天這個小小的任務都完成不了,那豈不是很沒面子啊。還談什麼齊天大聖,所以就算關係再不好,為了名聲,面子也會把這件事情做到低。
僅供個人觀點,哈哈,謝謝支持!


曼解電影


謝謝小冒!

1、唐僧是人,是人就自以為是;悟空是猴,是猴就猴精八怪。

2、唐僧是師,講究師道尊嚴;悟空是徒,只能像個雷公,不得好臉。

3、唐僧有信仰,追求真理;悟空有能力,必須做好警衛工作。

4、唐僧有錢,如袈裟、飯缽;悟空會72變。

5、唐僧有肉,助人長生不老,比人參果還好;

悟空就是園丁,必須保護,不得少斤兩。

6、唐僧有人緣,御弟身份;悟空是從石頭縫隙出來的,沒有人際關係。

7、……師友們可以繼續接龍……



琴簧汗舞


並非是唐僧不信任孫悟空。而是因為唐僧有一顆眾生平等的佛心和世人皆向善的理念。

所以唐僧對於所遇之人,首先不會判斷他是個壞人,往不好了說就是這個人缺乏警惕心和懷疑心。往好了說就是這個人太天真,沒有城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世界上的壞人都是誤入歧途,所以他要去取真經拯救誤入歧途之人。所以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看到的是人還是妖,而唐僧看到的是好人(好妖)或者是誤入歧途的好人(好妖)。

六祖慧能說過: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在迷茫的時候,佛和眾生也沒有什麼區別,一旦大徹大悟,眾生皆可成佛。故而唐僧對於所遇的妖,哪怕是綁架過他的,他也是不贊成一棍子打死的,在唐僧眼裡,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能成佛。《六度集經》記載有佛割肉飼鷹,《金光明經·捨身品》記載有佛以身飼虎。佛教講究的就是心懷慈悲,憐憫萬物。所遇唐僧即便一再的遇險,也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在我看來,唐僧是愚蠢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悠然歲月


如果悟空是鬥戰勝佛(即已無我,懂得慈悲為懷,戒驕戒躁戒鬥,已得如來妙心),那唐僧肯定是會聽其指引的!但在取經(修行)路上,悟空雖然稍悟空性,但惡習難改,仍是(修)行者!多數時間仍是妄心(六根不淨)作主,心少慈悲,動則打殺(妖精與魔都是眾生,終將成佛,打殺之則結了惡緣,一則斷其當下向佛之緣,二則也成四眾成佛之逆緣),實為不仁不智,與取經度眾的大業是相背的!所以唐僧要約束他,管教他!

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雖則神通不及悟空,但久燻佛法,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比悟空看得遠,想得細!取經不是唯一,當下即是修行!走一路,度有緣,佛在心中,經在心中!所以,悟空去了幾次靈山,佛也不傳經給他,妄心不足以承載大道!取經只是藉口,指引妄心成佛耳!助人成佛,自己即佛!即心即佛,當下解脫!











1陸氏涼糕冰粉


唐僧就是老好人形象,如果孫悟空所做一件事不合他胃口他都會比比叨,比比叨個不停,他也是個領導形象,不瞭解基層情況,還要去伸手基層,孫悟空就是他的得力干將,真正知道基層需要什麼,這就形成了之間得矛盾,一個想管卻不瞭解,一個能管卻沒能力,這是吳承恩的想法,當然,從心理學來看,如果一個人對你太好你就會覺得這份情廉價,相反,如果一個人對你很殘酷,你反而覺得舒服,這就是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賤。


賈寶玉傳人賈三少


小時候看西遊記,覺得唐僧總是不相信孫悟空。那是迂腐天真加傻冒。

長大後漸漸明白,唐僧的慈悲之心,是孫悟空所沒有的。佛法講眾生平等。不管是吃人的猛獸,天上的飛禽,土中的螻蟻,還是害人的妖怪,殺人的強盜。佛教一律要度。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劇西遊記所拍的那個唐僧,與真實的唐僧是有出入的。唐僧愛眾生是真愛,並無一絲一毫的分別之心。哪怕是以身喂虎,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辭。

這一點孫悟空是很難理解的。因為他有火眼金睛。好人壞人,妖魔鬼怪,一眼看透。從世俗的角度看,這是一件了不得的本事。但如果換作佛法的角度,這是魔業。原因無他:分別心太重。

孫悟空心中,有很強的我執。唐僧作為得道的高僧,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孫悟空的做法,經常帶有個人色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孫悟空常埋怨師父:肉眼凡胎。孰不知,唐僧具有大智慧。而真正沒有開悟的,恰恰是孫悟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