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功医案拾萃——肩臂痛

病例一

韩某某,女,66岁,退休工人。

初诊:1975年12月20日。颈臂疼痛4天。自1972年6月第1次发作肩臂痛后,1974年5月、1974年8月都曾复发,均经针刺、服药后好转。此次在半月前因受寒、劳累,右肩臂痛再次发作,疼痛剧烈,自颈部沿右肩、臂、肘部放射,如撕如裂,不能举臂,服中药10多帖痛势未减,前来针灸。诊得精神委顿,胃纳不馨,脉滑苔腻。此寒邪入络,阻遏经气,血脉凝涩,不通而痛,治拟通经活血,和营止痛。

经络压诊:自颈背部沿小肠经至肩胛下,臂肘外后侧有压痛。

处方

(1)取穴: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二诊:12月22日。针治后,右上肢疼痛逐步减轻,至昨天(21日)下午8时许又现疼痛,胃纳不馨,再从上方,针药并用。处方

1.针灸

(1)取穴:先针金门(右)、昆仑(右)、附阳(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2)手法:同前。

2.中药

川桂枝6克,红花2克,当归9克,炒苍术9克,延胡索9克,寻骨风12克,鬼箭羽9克,地龙12克,陈皮6克,乳香、没药各2克,焦谷、麦芽各9克。5剂。

三诊:12月24日。右肩臂疼痛明显轻减,已能抬举,但颈背部尚感筋脉牵掣,再守上治。

处方

(1)取穴: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2)手法:同前。

五诊:12月30日。右肩臂疼痛基本消失,抬举灵活,颈背部仍感牵掣,胃纳尚可,脉滑尺弱,苔薄白,再守上方出入。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夹脊(右颈5~胸2)、天柱(双)、大杼(双)。

(2)手法:同上。

2.中药

川桂枝9克,杭白芍9克,延胡索9克,秦艽9克,威灵仙15克,鸡血藤30克,全当归9克,葛根9克,党参9克,焦麦芽9克。7剂。

六诊:1976年1月3日。右肩臂疼痛牵掣均已消失,胃纳较馨。今感腰膝及背部酸痛,旧疾复发,前方增损,巩固疗效。处方

(1)取穴:夹脊(右颈5~胸2)、大杼(双)、肾俞(双)、大肠俞(双)、内外膝眼(双)。

(2)手法:同前。

后又继续治疗4次,右肩臂疼痛及腰部酸痛完全消失,停止治疗。

病例解析:

本例祖国医学概称“痹证”,患者受寒为因,症状以疼痛为主,故为“痛痹”。朱师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法则,以痛在手太阳小肠经,故取同侧足太阳经之金门、昆仑、跗阳等穴,经4次针治,疼痛基本消失,抬举已经灵活,说明手足同名经不仅在病理传变上有相互联系,而且在治疗作用上也是互相关联的。《内经》曰:“针刺之理要左右支络,尽知其会。”同名经交会与相接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上常须运用,是属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朱师习用此法。本例即其效验者之一。


病例二

茅某某,女,56岁,工人。

初诊:1975年12月4日。左肩臂、背部疼痛已4天。1日下午左肩臂被铁杆撞伤,当时局部压痛,左手拇、食、中三指发麻,伴有头晕、泛恶,四肢乏力,夜不能寐。2日去伤科诊疗,外用大伤膏,内服化瘀片及中药。到晚上12时左右,疼痛加剧,来本院急诊,用颅痛定60毫克肌注。3日疼痛剧烈,经伤科复查后,转来针灸门诊。当夜疼痛转剧,再来急诊,仍用颅痛定,但疼痛未减。询得患者在4月前,就有左肩臂酸痛史,此次因撞伤而转剧。脉浮紧而滑,舌苔白而厚腻,此寒湿外邪,久留经络,脉道受阻,复被外物撞击,瘀血凝阻,不通则痛。治拟疏邪通络,和营定痛,针药兼施。

检查:

①颈3~胸2左侧有明显压痛,左肩臂沿手太阳、少阳有压痛,左侧足太阳经自昆仑至跗阳有感应性压痛。左肩不能抬举、后伸,头部不能向左旋转。

②化验:抗“0”1250单位,血沉8毫米/小时。

③摄片:颈椎正、侧、斜位片示:颈5~6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突,颈5棘突偏向左侧。

诊断:颈椎综合征。

处方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

(2)手法:自远端向近端循经导刺,提插结合捻转。紧提慢按,留针半小时,隔10分钟运针1次,起针后,疼痛较减。

二诊:12月5日。针后局部阵发性疼痛较减,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拇、食、中三指麻木,左肩仍不能提举,守上方加减。

处方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后溪(左)、合谷(左)、二间(左)。

(2)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隔10分钟运针1次。三诊:12月8日。针后疼痛未减,痛不可忍。昨天、前天都曾急诊,用杜冷丁、耳针疗法处理后,痛势稍减。今晨疼痛又剧。脉弦滑舌苔厚腻,守上方针药兼施。

处方

1.针灸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后溪(左)、二间(左)、外关(左)。

(2)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10分钟运针1次。

2.中药

川桂枝9克,炒茅术9克,制半夏9克,炒枳壳6克,红花6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当归9克,鸡血藤30克,秦艽9克,威灵仙15克。3剂。

四诊:12月11日。前天左颈、肩胛、臂肘疼痛仍剧,伤科门诊用HCA0.5毫升加1%普鲁卡因3毫升注人左肱桡关节前关节囊压痛点,当天疼痛轻减,至翌日(12月10日)下午4时,疼痛又发,阵痛如割,再拟针刺。

处方

1.针灸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合谷(左)。

(2)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10分钟运针1次。

2.中药

上方加乳香、没药各1.5克,川芎9克。3剂。

五诊:12月12日。昨天针、药后,疼痛较减,背部牵掣亦好转,到下午4时许阵痛又作,但疼痛程度较轻,夜9时后入睡至今晨5时,疼痛未作,左手拇、食指仍感发麻,中指已好转,脉滑苔白腻,守上方。

处方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足阳关(左)。

(2)手法:同前。

六诊:12月13日。昨天针后,疼痛未发,今晨4时臂部又感胀痛,但能忍耐,阵痛已减少。

取穴、手法均同前。

七诊:12月14日。症情逐步减轻,痛势已好转,酸胀牵掣仍剧,脉滑,苔薄腻,守上方加减。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夹脊(左颈4~胸2)、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

(2)手法:同前。

2.中药

川桂枝9克,炒苍术9克,制半夏9克,枳壳6克,延胡索9克,当归9克,虎杖30克,秦艽9克,葛根15克,鸡血藤30克。5剂。

十一诊:12月22日。针刺、中药治疗后,左肩臂、背胛各部疼痛逐渐好转。牵掣亦已减轻,胃纳转馨,脉濡细,苔白腻,续守上方出入。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夹脊(左颈4~胸4)、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

(2)手法:同前。

2.中药

原方,7剂。

十四诊:12月29日。症情稳定,左臂略有酸胀,食指仍感麻木。近见咳嗽,痰黏色白,夜寐久宁,胃纳已增,脉濡细,苔薄白,守上方加宣肺化痰为治。

处方

1.针灸

(1)取穴:上穴加大椎、风门、肺俞(双)。

(2)手法:同前。

2.中药

制半夏9克,川桂枝9克,陈皮6克,枳壳6克,杏仁9克,当归9克,红花1.5克,威灵仙12克,秦艽9克,延胡索9克,鸡血藤30克。7剂。

十六诊:1976年1月2日。症情稳定,昨天休息时左手用力动作后,又感臂部酸胀。咳嗽已减,黏痰已少,再守上方投治。

二十三诊:1976年1月19日。近几次针刺以来,颈部回顾已自如,左肩臂酸胀已基本消失,举动灵活,食指麻木亦减,守原方巩固疗效。

病例解析:

本例祖国医学仍属“痹证”。《素问·痹论篇》对此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分型、治法及预后等早已有全面的论述。本患者外伤、两感相并,故症状比一般痹证患者严重。有肩臂痛史,此次痛如刀割,彻夜不寐,且反复发作。朱师治疗亦几费周折,针药兼用,历二十三诊而愈。本例病者,在七诊以前虽也用同名经“上病下取”法,但效果不若前一例显著,后改用远近穴并取,针药兼用,才逐渐转机,足证孙真人针灸、中药并重的告诫,为医者之铭言。习针灸者,岂可不知用药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