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亲王们的儿子会被封什么爵位?

嗷嗷1949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类:一、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弟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的后裔(雅尔哈齐绝嗣)。二、异姓功臣爵位,这么说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清朝的觉罗红带子(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觉昌安-塔克世系以外的其他后裔)被授予的也是这类爵位。这类爵位主要授予旗(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民(汉军八旗之外的汉人)异姓功臣。三、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之外的蒙古人)、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首领。



亲王属于宗室范畴,自然使用宗室爵位系统。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也称奉恩镇国公或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也称奉恩辅国公或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和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及奉恩将军。没有爵位者被称为闲散宗室,乾隆年间起,赏穿戴四品武职顶带袍服。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者被称为入八分王公,受封时要划拨给多少不等的牛录,即所谓的旗份,这些人也被成为大、小旗主。不入八分镇国公及以下者被称为不入八分公,受封时只有爵位和俸禄,没有旗份,其旗下地位依附于拥有旗份的大、小旗主。虽然没有旗份,因为这些人姓爱新觉罗而且是宗室黄带子,这些人的身份相对于旗下的其他人依旧是主子。



清朝与明朝不同,皇子并不是天生的亲王,清朝的皇子没有任何封爵者也是事实存在的。清朝成年的皇子依照嫡庶之别和自身的能力、表现会被授予不同的爵位,一般是贝子兜底。清朝著名的大将军王允禵,最初被授予的爵位就是贝子。当然,也有直接授予亲王、郡王或者贝勒的,这个主要还是看皇帝老爹或者兄弟的态度了。清世宗就直接给没有任何爵位、且为清圣祖庶出的二十四弟允袐授予了諴亲王爵位。如果说初次授予爵位还与嫡庶出身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接下来的晋级就要看个人了。清朝皇子中终生只是贝子或者贝勒爵位者太多太多!并不是都能晋级亲王、郡王。因此,亲王一般情况下都是皇子当中的佼佼者,起码是和皇帝老爹或者皇帝兄弟、侄儿关系相当密切的。



除此之外就是小宗晋级亲王和承袭的铁帽子了。由于清朝宗室爵位实行降等承袭,亲王的一个儿子袭爵时只能得到郡王爵位,之后承袭时继续降等,直到降至入八分镇国公为止才世袭罔替,其他爵位类推。因此,小宗能够晋级亲王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但也不是没有,晚清第一巨贪奕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奕劻是清仁宗胞弟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最初只得了一个辅国将军的爵位。后来由于与慈禧太后皇帝密切,一步步成为了庆郡王、庆亲王,最后还获得了了清朝最后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铁帽子想必大家都了解,就不铺开说了。总之就是不降等,亲王的一个儿子承袭时,爵位还是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同理。



言归正传,提问者说清朝亲王的儿子会被封什么爵位,这个要具体来看。首先要看爵位本身。如果是铁帽子亲王,其承袭者还是亲王;如果不是铁帽子亲王,那么其承袭者一般是袭郡王爵。当然,恩出于上,也有皇帝加恩可以多承袭一代亲王爵位的。如清圣祖次兄裕宪亲王福全、清高宗五弟和恭亲王弘昼的儿子,他们承袭的依然是亲王爵位,但是他们的后代承袭时却同样是要继续降等的。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亲王的儿子往往不止一个,而承袭爵位的只能有一个,那么亲王的其他儿子呢?这就涉及到清朝的另一制度——考封。清朝虽然不严格遵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承袭爵位者一般还是以嫡子为主。以怡亲王和宁郡王爵位为例,怡僖亲王弘晓虽然比宁良郡王弘皎年幼,却承袭了怡亲王爵位,这便是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弘晓、弘皎二人皆为嫡子,都是怡贤亲王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很显然,胤祥的庶长子弘昌并没有这样的资格。



那么,诸如弘昌这一类亲王庶出的儿子以及以及没有能够承袭爵位的嫡子怎么办呢?考封!何为考封?即根据父亲的爵位以及自身的嫡庶之别设置一个基础爵位,然后组织考试,根据成绩授予爵位。成绩全优者才能获得基础爵位,有平、劣者,根据情况由基础爵位予以降低,成绩太差者直接无爵可授,沦为闲散宗室。清朝初期和中前期还有补考机会,乾隆朝之后,连补考的机会也没有了。考太差,直接闲散!而且,这种考封同样适用于铁帽子亲王、郡王袭爵者之外的其他儿子们,这些人同样没有特权。



以亲王为例,除了承袭者,其他嫡子的基准爵位是不入八分辅国公,有名分的侧福晋所生庶子的基础爵位是二等镇国将军,没名分的妾所生庶子的基础爵位是三等辅国将军。经过考试,全优者授予基础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二优一劣,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全劣,直接降级为闲散宗室,其他爵位类推。也就是说,即便是亲王的儿子,如果考试成绩不行,也可能成为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当然,只要皇帝愿意,还是可以加恩给予更高爵位的。仍然以怡亲王为例,胤祥的庶长子弘昌,连和他父亲关系最铁的四大爷清世宗都觉着这侄子烂泥扶不上墙,可即便这样,最初四大爷还是给了他一个超出基础爵位很多的贝子。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足、谬误,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清朝的皇族封爵和非皇族大臣的封爵是分开的,皇族封爵分为十二等,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到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等一共12级,非皇族大臣则是传统的公、侯、伯、子、男系列。皇族则不搞公、侯、伯、子、男系列,而是用满人自己的一套体系。

  • 清代的龙袍也是满汉结合,衣服的形制是满人风格的,但上面的图案十二章则是汉人传统的。


亲王是清朝皇族的最高封爵,其他朝代一般是皇子都可以封王,但清朝不一样,不是所有的皇子都一般都是从贝勒起封,然后逐年积累功绩,加封郡王,再晋升为亲王。同样的,亲王的世子(继承王位的儿子),一般是降一级袭封为郡王,世子以外的儿子,在早期的话,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贝勒。

贝勒是清朝皇族封爵的第三等,全称多罗贝勒(满语:doroi beile)。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长官、首领、酋长,满人在接受汉文化以前,贝勒就是满人中的最高首领的称号,所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借用蒙古人的文化传统,自称“大汗”,贝勒就是仅次于大汗的二号人物。当时由四大贝勒和大汗共议国政。

  • 按清代规定,贝勒的朝冠是二层金龙,装饰东珠七颗,并嵌红宝石。官服的颜色是石青色,胸前的补子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绣线的颜色可以随便用,但是不准用金黄色。“八爷”在这里居然用的是金线,太嚣张了啊!


  • 导演们是不是专坑八爷啊,又是绣金的!其实不是,老八之用金线,其实没有违法,因为按清代的规定,贝勒是不能用金线,但皇子可以用,说实话,老八这个“皇子”的身份,比他的贝勒爷的爵位含金量要高得多啊。


皇太极称帝,是满人全面汉化的开始,首先是最高统治者从蒙古文化传统的大汗升格为汉文化传统的皇帝,然后引用汉人政治文化中的亲王、郡王体系,再结合满人独有的贝勒、贝子体系,混杂在一起,搞出来一个清朝独有的封爵体系。贝勒的地位下降,是清朝汉化造成的,大汗成了皇帝,贝勒之上引进了亲王、郡王。贝勒从第一等的封爵降成了第三等了。

但是清朝进入雍正、乾隆以后,亲王的儿子们的封爵就不行了,一般都到不了贝勒级别。

我们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民间最有名的十三阿哥允祥,允祥生前封怡亲王,而且雍正特许他的亲王爵位世袭不降级,是所谓的铁帽子王,所以他死后由他的第七子弘晓继承怡亲王爵位,那么允祥的其他儿子怎么样呢?

允祥的长子弘昌在雍正元年封贝子,雍正十三年进封贝勒,乾隆四年因为得得罪被革去爵位。第四子弘皎则在雍正八年封宁郡王。其他儿子未成年,没有封爵。

再看一个例子,康熙的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他的王爵给了孙子永瑺,所以儿子们的爵位都不高,二儿子弘普封贝子,六子弘明封辅国将军,第八子弘曧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都是较低的爵位了,他们混得简直不像亲王的儿子了。

最后再一个和亲王弘昼,他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在影视剧里也是经常出现的。他的和子中,除了继承和亲王爵位的永璧以外,七子永琨初封辅国公,四子永瑸、六子永焕都只是镇国将军。


只爱潘多拉


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了贝勒这个称呼。在反映清朝的影视剧中,尤其是清朝中后期,在老北京城里经常会看见这么一些人,他们每天提笼遛鸟,走街串巷。这些人衣着华丽,一手提着个大鸟笼,另一手玩着两核桃,见面,人们总是毕恭毕敬地“贝勒爷、贝勒爷”喊着。这些贝勒就是和亲王或者是与皇帝沾亲带故的人。贝勒是个爵位,并不是朝廷官员,没有任何权力,只代表了他有皇室宗亲的血统。但能当上个贝勒也是很不错的事,朝廷还有专门的机构为他们派发供奉,就算整天什么事也不干,照样有优厚的待遇,不必为吃穿发愁,可以悠哉悠哉地活下去。因此,人们就说: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

按照清朝的制度,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亲王的爵位一般是不可以世袭的。这是因为随着政权的稳固,皇族的子嗣就会越来越多,也导致每年派发的俸禄庞大。于是,清朝皇帝们就效仿汉族的旧法,搞雨露均沾,每隔一代,爵位就会降低一级,如当亲王驾鹤西游之后,亲王的儿子却只能继承郡王的爵位,郡王归西之后,他的儿子就只能变成贝勒,延续个几代,直到降到镇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这叫作“递降袭爵”。这样一来,原本的皇亲贵族就会渐渐走入没落,也能避免宗室过于庞大。

虽然,在清朝前后期,贝勒的称呼没有变,但含金量却是不同的,如果在康熙朝之前,如果是个贝勒爷,那说明他地位尊贵,但是到了中后期,叫贝勒爷的就多了,变得就不怎么值钱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大清有12个铁帽子王,他们的儿子是可以世袭罔替的。


东白启明


在清朝,亲王全称和硕亲王,是满族宗室和蒙古外藩第一等爵位。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位,仅次于“汗”。

在清朝,亲王的儿子在爵位承递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继承人袭原始的王爵,清王室世袭罔替的亲王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王爷;



②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亲王,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其继承人的爵位就会下降一级成为多罗郡王;

③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他们的其他儿子没有继承亲王的爵位,按照规定在爵位上会再降一级成为多罗郡王;


④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亲王,他们的其他儿子没有继承亲王的爵位,按照规定在爵位上会再降一级成为多罗贝勒。

满清皇室爵位分为十二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在清朝三百年间总共就十位亲王、两位郡王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余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

当然也有例外,在按规定袭爵之后,又因为军功和其他功劳,再次加封。比如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封亲王。


苏纪龙侃历史


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这里我们只详细说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亲王的世袭一般遵循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但是这种世袭只有一个后人能获得,其余的后人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获得爵位。第一种,有功劳,或是其他原因也被加封为贝勒、贝子或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等。第二种,被过继给其他宗亲。例如,成哲亲王永瑆子绵懿出为循郡王永璋后,袭贝勒。第三种,如果始终没有因为什么原因被封爵的话,也不会是平民,一般称为闲散宗室。时间久了,也难免会沦为与平民相同的地位。毕竟皇室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一种世袭方式是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从贝勒到闲散宗室没有爵位都有可能。

清朝的宗室爵位从和硕亲王到奉恩将军,共计十二档。

皇帝的儿子封爵不过是贝勒或者贝子,亲王、郡王一般都是老皇帝死了,自己的兄弟当了皇帝才有可能拿到。当然,老皇帝在世期间立功了另说。

亲王的儿子除了明确的继承人和长子有明确说法之外,其他儿子就不一定了,可能有爵位也可能没有。

用康熙的第五个儿子和硕恒亲王允祺举例说明:

允祺在康熙四十八年因为征讨准噶尔封和硕恒亲王,之前是多罗贝勒,共有儿子7个,女儿6个。

大儿子弘升在康熙五十九年被封为世子,享受贝子待遇,但因罪被废掉世子位置。后来和乾隆关系不错,死后追封了一个贝勒品级,他的儿子降一档继承了贝子爵位;

二儿子弘晊,雍正期间被封为辅国公、镇国公,十二档爵位里的第八档、第七档。允祺死后,弘晊继承了恒亲王的位置,再往后弘晊的儿子继承的就是郡王了,每代降一级,到镇国公为止;

三儿子六岁夭折,连名字都没有,更没爵位;

四儿子弘昂,爵位镇国将军,十二档里的第九档,

五儿子生下来几天就夭折了,没有名字没有爵位;

六儿子、七儿子,爵位奉恩将军,十二档里的最后一档。

允祺的六个女儿两个郡主,两个县君,一个夭折,一个没爵位;

再用雍正的第五个儿子和硕和亲王弘昼举例说明:

弘昼是在雍正期间被封为和硕和亲王,共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永瑛,嫡长子,没有爵位记录,估计是夭折了;

二儿子永璧,嫡子,开始是辅国公,没经过世子这个过程,直接袭爵和硕和亲王,乾隆特批没降档;

三儿子无名;

四儿子永瑸,镇国将军;

五儿子无名;

六儿子永瑍,镇国将军;

七儿子永琨,辅国公;

八儿子永璔,也是嫡子,估计也是夭折,没有爵位记录。

弘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公主。


总之,清朝亲王的儿子们大多能混个爵位,贝勒、贝子比较少见,大多象征性的给个辅国公、将军什么的也就差不多了。毕竟宗室那么多人,肉少不够分的。

(清恭亲王奕䜣)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分为几种情况,铁帽子王除外,亲王嫡长子一般封为郡王,其他儿子要看自己的个人能力和运气了。


只见滚滚长江东流水



Granduser


普通亲王的继任者爵位为郡王,铁帽子王的继任者为亲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