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用户147418275


一个国家一般而言都只有一个首都,但明朝却有两个,北京和南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他们迷信风水堪舆学说,迷信地气是否能旺他们。对于朱元璋而言,南京是他的发家之地,他认为南京是旺他的。而南京又曾经作为首都存在过,江南的繁荣和富庶,也让他贪恋南京的富贵承平,在他在位的几十年,明朝的都城一直是南京。

从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南京是六个王朝的都城,它素来又“龙蟠虎踞”之称,它的地理位置优越,钟山龙蟠于东,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南面还有秦淮河绕着故宫而过,水运非常便利,粮食取之不尽,为皇帝朝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也都在南京。

另外明朝著名臣子徐达、常遇春,他们的府邸都在南京。

南京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居民达一百万,也是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人口数量。

紫禁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比后来北京建的,要大一些,也宏伟一些。当时朱元璋也想子子孙孙都留在这里,可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他精心扶持的朱允炆由于懦弱善良,而被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朱棣篡夺了皇位,朱允炆也生死不明。

有人说,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是因为金陵是王朝短命之地,建立在这里的王朝是不会长久的。这种说法是错的。

朱棣这人胆子大得很,他什么都不相信,他连千夫所指的弑杀亲侄,篡夺皇位都干得出来,他还怕那些迷信的说法吗?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发家的地方是北京,那里是他的老巢,他静心培植的手下都在北京。而南京,他满手沾着建文帝以及其臣子的血,即使他再猖狂,到了晚上,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或许充满冤魂的宫殿,恐怕也难以入睡吧?

他在南京不仅没有根基,还有以帮“仇家”——建文帝的“余孽”,这些人一旦反扑,他的下场只会更惨。朱棣不想余生都心惊胆战,于是迅速做出迁都的决定,回到令他安心的老巢——北京。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劣势,明朝时期的北京不像现在,也是很危险的,关外的蒙古人蠢蠢欲动,如果蒙古铁骑踏入北京城,朱棣的命一样也不保,所以南京这个“备胎”也不能丢。

其实,南京作为“陪都”,也是朱棣政治妥协的结果。他的皇位是用血洗着夺来的,他是杀了建文帝以及一些“建文余孽”,但是并不表明朱棣就压制了南方的地主贵族集团。

而且江南靠近江浙一带,是明朝的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之处,朱棣也不想放弃这里,权衡之下,朱棣决定让南京也照常运转。

于是,朱棣保留了南京的行政班子,跟北京几乎一摸一样的官僚班子,只是这些人没有实权,只是享受同等的官位和朝廷的俸禄,他们闲得都快长毛了。

为了以防万一,北京的统治者开始派太子去南京监国,这样他们死后,皇位还是本家的,朝廷制度一样运转。

但是一个国家,哪里有那么多钱砸在一个“备胎”官僚班子上,时间长了,钱、精力都顾及不了,所以后来南京的皇宫就渐渐人数寥寥,日渐荒凉,而朝廷的政治核心依然在北京。

后来明朝灭亡时,崇祯帝本想去南京,奈何大臣不让,最终还是福王进入南京,建立南明。可怜的南明没维持多久就被灭了,更加印证了“金陵城”建立的王朝都短命的谶语。

这么想来,南京的地气却是有点诡异,厚重,富贵,但是昙花一现。


静说历史


南京故宫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建筑,曾经是明初三位皇帝的居住地。外观十分壮观,也很豪迈,彰显出了明太祖打天下建大明政权后的豪气。

故宫东西南北共有四个大门,南边的午门是正门,从这个门进可以直接到达宫殿的核心位置。内部有大小宫殿数十座,正中间的是奉天殿,殿前殿后还有文武二楼,周围有东西六宫。

再往里面走是内廷,这是皇上休息和办公读书的地方,有乾清、坤宁两座宫殿。

据资料记载,南京皇宫占地大约101万平方米,始建于1366年,完工于1392年。在公元15世纪之前,没有比它更具规模,结构更复杂的建筑。

在当时那个时代,它就是世界上建筑技术水平的天花板。

不过后来朱棣即位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迁都,此后因为皇上不在这里居住,这个地方就慢慢冷清了下来,不过这个地方一直有人留着。

那在朱棣迁都北方后,都还有谁住在南京的皇宫呢?接下来我将分不同时期来说一下。

第一个时期,朱棣迁都后

在具体说接下来的事情之前,首先要先解释一件事情,那就是迁都的原因。

1402年,朱棣经过好几年的战争,终于攻破了京都。战败的兵士纷纷逃窜,大臣有的投降了,有的下落不明,建文帝也失踪了。

但不管怎么说,朱棣这次是可以成为皇上了,不过因为这个皇位是造反得来的,手下这帮臣子又都是从前朝继承过来的,所以朱棣对他们很不放心。


自己毕竟在南京没有根基,政权不稳固,最终经过思考,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迁都,将都城搬到自己之前北方的地盘,再造皇宫。

最终他力排众议,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南京旧都并没有因此荒废,他在此留下了一群臣子管理,而且还有皇室在此居住。

之后在洪熙年间,皇上想要迁回去,但是很多人不同意,最终达成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将太子送到南京,如果皇上出了麻烦,或者北方都城被攻破,南京太子可以直接继位。

此后这个传统保持了很久。

第二个时期,明末清初

尽管大明君主居住的是北方皇宫,但是和南京宫相比,北方宫殿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它。

1600年,外国传教士曾经说过,从规模、布置、防御装置等方面南京宫殿都比北方宫殿好的多。这也得益于迁都后留在南京的那些臣子的妥善管理。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能一直持续,因为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宫殿越来越被忽略,由一开始重臣留守,慢慢变成了只有一些下人和侍卫留守。

这期间还曾发生过失火事件,对内部建筑造成了很大伤害。

1644年,起义军攻进京城,皇上殉国,大臣们拥护着福王出逃,一直到南京都城。

之后福王称帝,历史上称他的政权为南明。但这个政权没能存在太久,清军攻进来后就灭亡了。

至此,这个地方暂时无人居住。


第三个时期,清朝时

清军打进来建立政权之后,他们并没有选择南京都城这里作为都城,而是去了北京都城。

不过这个地方并没有被空置,他们先是改了名字,将南京改名为江宁,派专人驻守,留守这里的人官职是总督。

之后这个地方被改为军事基地,皇上将军队全部驻扎在南京宫殿中,兵士也在此进行训练。

185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攻下这个地区后在此定都,但是对于宫殿他们没有选择遗留下来的南京旧都,而是从中拿材料自己建,这导致南京故宫遭到很大破坏。


此后因为在此多次作战,损毁进一步加重。到1912年时,这里只剩一片残垣断壁了。


小小嬴政


南京的皇宫是朱元璋修建的,当这座辉煌的宫殿初步落成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那时候他以诸侯王的名号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宫,在彻底平定了天下后,朱元璋才调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这座比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大的宫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遍观世界没有比得上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而朱棣后来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仅仅才72万平方米而已,可见这座宫殿的庞大。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留在南京皇宫的人

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他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他杀了很多人,不过虽然手中沾满了不少的鲜血,但是他内心的疑虑却没有平息下来。


他一直担心南京以前遗留下来的力量会对自己造成阻碍、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没有势力的根基。

他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对建文帝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就决定了要迁都。

他把国都迁到自己经营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这才有了我们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辉煌的北京紫禁城。

不过北京毕竟是靠近边外的地方,隔着一个长城外就是茹毛饮血的蒙古人们,他为了防止蒙古人杀入长城内,给自己来个团灭,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统。

在南京保留了一个国家都城所应该拥有的管理官员,把他们当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备胎”。

他们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员一样,除了没有应当拥有的权力之外,他们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给予的。

在迁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宫内是有太子在这里监国的。

如果北京被灭了,皇帝被杀、被俘虏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继承皇帝的宝位,接管整个国家的。



不过到了最后,这个传统被打破,再没有太子会被送到南京监国,这个时候在这漫漫的宫墙下,有的只有各种维护皇宫运转的太监、侍卫们。

在没有了皇帝居住之后,南京皇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为了减少成本,皇宫应该标配的大量太监只剩下了寥寥少数,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南京皇宫发生了数次火灾,毁坏非常严重。

南明时期的南京皇宫

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有臣子想劝崇祯皇帝迁都到南京,不过被当时的崇祯皇帝拒绝了,然后臣子们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建议崇祯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监国,以防不测的情况发生。



不过这个消息在被东林党的人听闻后,他们激烈反对了起来,搬出了各种大义以及和敌人死战到底的气节,最终迫使崇祯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使得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南京。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后,太子失踪了,而这些东林党的人,是当时投降的第一批人。

明朝灭亡后,福王在南京大臣们的拥立下,于南京继位了,成为了明朝新的皇帝。

我们称之为南明皇帝,当时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宫中。



清朝、民国、现代的南京皇宫

清朝平定南京后,他们把南京的皇宫改造成了军营,把他们的八旗军队派驻到了这座皇宫里驻守,这个时候是有人住的。

太平天国攻打入南京后,驻守在这座皇宫里的八旗军队纷纷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开始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宫,天王宫并没有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不过这座宫殿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这才得以修建了他华丽的天王宫。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座皇宫是没人居住的,曾国藩的湘军在反攻南京、灭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这里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最终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址。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定都南京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门,不过考虑到种种的原因,最终这个方案被放弃了。

一直到现在,只剩下了少数分散的宫殿遗址,被各种街道、房屋给分割开了。



所以说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人居住,在被清军攻下前,这里一直有着明朝的各种闲杂人等居住,在清军攻下后,就成为了清军居住驻守的军营,一直到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这座已经变成废墟的皇宫才自此没有了人烟。


孤客生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不顾众臣的反对声,毅然决然的将明朝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平,那么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南京皇宫该怎么安置?



其实朱棣迁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靖难之役中南京发生了大火灾。不仅把建文帝给烧的无影无踪了,而且也烧坏了大量的宫殿,尤其是中轴线上的建筑损坏严重,在风水学中也是不吉的一种象征,再加上朱棣的个人原因,所以迁都北上也不无道理。

明成祖迁都后,就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当时还让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枳留着南京监过国,实际上是有人在这的,不过多数时间都是空阔的大殿,只留下了些打扫卫生的太监宫女。

虽然给了南京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却没有很好的维护好南京皇宫,期间也都是小维修,维持个形态做做面子活就差不多了。到了明宪宗以后,朝廷就索性不再出钱维修南京宫殿了,任其天灾人祸毁坏,当然了,很多朋友会问南京大内的奉先殿与武英殿为什么一直得到了比较好的维护呢?那是因为明朝先祖的牌位与画像供奉在那里,朱棣后人再放肆也不敢辱没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呀。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南京明故宫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一直有人居住,只是日渐衰败,逐渐走向了消亡。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明故宫才彻底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

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该年,朱元璋包围了张士诚驻扎的平江城,又将小明王乘坐的渡船凿漏,将小明王翰林儿沉入了江底溺亡。朱元璋控制了江南大局,便自称吴王,开始让刘伯温兴建吴王府。后来的明故宫,就是在吴王府的基础之上建成的。

明故宫建造时,特意选择了风水吉地,依紫金山而建。但是,宫城北部内廷的部分位于原燕雀湖的湖面。朱元璋选择了填湖建造宫殿,虽然地基部分已经特意做了加强,但天长日久之后,地基还是产生了下沉,整个明故宫的地势成了南部高,北部低。这就造成人从正大门午门进入皇宫之后,只会越走越低,而且降雨后,还容易形成内涝。

朱元璋觉得明故宫的这个形势,非常不吉,就想迁都西安,在西安重建皇宫。只是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打消了这个念头。

建文帝登基之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因为得位不正,加上明故宫地势不吉,所以,一登基,就开始在北京依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兴建北京皇宫。在北京故宫建好之前,朱棣仅仅对明故宫进行了必要修葺工程,直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

此后,南京的宫殿就改为了行在(行宫),委派给了明朝皇族和内臣管理。负责看护皇城的这些人员,一部分就住在南京皇宫之内。

朱棣去世后,明仁宗继位,曾试图迁都回南京,并令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住在南京皇宫内。同时,仁宗还下令修葺南京皇城。但是,仁宗数月而亡,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继续了对明故宫部分宫殿的修葺,但并未迁都。之后,南京皇宫就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最多就是修修城门、城墙,还有看护皇宫的值班人员的板房、走廊等等。

英宗正统年间,南京皇宫雷击失火,包括谨身殿、奉先殿、华盖殿、文渊阁在内的数座主要殿宇被焚毁,但英宗并未重建。宪宗成化年间,南京皇城因大风再次受损。宪宗直接下令“南京皇城内宫殿不许重修”,任其废弃。世宗嘉靖年间,因暴雨水淹,南京皇宫的宫门、城墙、殿宇多有倒塌。嘉靖想重修,但在大臣的反对下,又下旨:“乃已之命,以后勿得整修。”

到了神宗万历年间,明故宫就只剩下供奉祖先的奉先殿、武英殿,及其配套的钱粮库房了。神宗本想大修,被劝止,仅重修了个别宫门,并重申了“凡南京皇城宫殿倾圯,累朝以来止行护守,不许修饬”。

从神宗禁止重修南京明故宫的禁令中可以看出,明故宫一直是有人“护守”的,守护的部分人就住在宫内,并不奇怪。

到了熹宗天启年间,不但不修葺南京皇宫,还因为缺钱,将南京皇宫中的大量铜器砸毁,一部分运到了北京,一部分用来铸钱。明末了,明朝皇帝也穷呀。

思宗崇祯驾崩后,明朝灭亡。朱由检的弟弟朱由崧在南京皇宫武英殿继位,成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即弘光帝。弘光帝仅仅对南京皇宫做了部分修复工作,并将其母亲接入了西宫居住。

清军灭南明之后,将南京改为了江宁,明故宫成了八旗驻防城,内设将军衙门和都统衙门。多为八旗人居住,因此又被称为江宁满城。此时的南京明故宫已经残破不堪了。康熙南巡时,都不免感叹,而且不肯住在明故宫,反而是住到了江宁织造署。当时还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负责江宁织造。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并没有将明故宫作为皇宫,而是另行选址建造。建造天王府的时候,从明故宫拆了很多石料、砖瓦等物,明故宫的宫殿、宫墙基本上被拆尽了。曾国荃攻陷南京城之后,烧杀抢掠,又进一步破坏了明故宫。

明故宫从此彻底成了废墟,正式升级为了明故宫遗址,再也无人居住。


奕天读历史


南京故宫,亦称明故宫或南京紫禁城。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占地约101.25万平方米,为全世界最大的宫殿。而北京紫禁城就是以它为蓝本而建的。



1420年随着北京紫禁城的落成,明成祖朱棣先是在九月初四宣布定都北京,后于十一月初四宣布迁都北京。并下诏“自下一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设六部,云行在之称。并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诸衙门,另铸南京诸衙门印信,全加“南京”二字。”



自此之后南京紫禁城不再作为皇室所用,但是由于南京是陪都,所以作为陪都的南京紫禁城虽地位虽已不如当年,但地位也只是仅此于北京的,它依然的重要。那么作为本来皇家的居所,就算皇族不再居住,但是也不可能荒废,于是在迁都之后,南京紫禁城还有留有皇族镇守,同也有少数的太监和宫女负责打理南京紫禁城。



但自此之后南京紫禁城虽地位甚高,不过远在明朝的那些皇家却似乎早就忘记南京紫禁城的存在。除了在仁宗朱高炽时期,他下令重新修葺过南京紫禁城,其余的明朝皇帝都再未注意过南京紫禁城的存在。

1449年夏六月因天降雷雨,南京紫禁城的谨身、华盖等殿不辛被雷电集中,于大火中被焚毁。1458年五月紫禁城大祀殿及皇城各门被大风摧毁。而直到1522年七月,南京紫禁城的主体几乎被洪水毁于一旦。



当然南京故宫虽至崇祯皇帝之前都未在有明皇帝入驻其中。不过在南明弘光时期,弘光皇帝朱由崧在南京重建大明,并对曾经的南京紫禁城进行了一些修缮,重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但是在不久后随着弘光政权的消亡,南京被清军占领,自此南京故宫彻底变的荒芜。



而后随着大清的立国,南京的留都身份也被盛京所替代。后南京紫禁城的地位就彻底不存在了,甚至变成了清朝驻防八旗兵的营地,自此曾经皇室的住所就变成了军队的营地。之后整个南京紫禁城变得荒凉无比,1684年康熙南巡之时,曾经这样说过“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可想而知清朝时期的南京紫禁城是有多么的荒凉。而后南京紫禁城再经过近百年的拆除,开始变得面目全非。1699年因造法雨禅寺,南京紫禁城被拆掉琉璃瓦12万张;1853年,太平天国为营造新宫殿,拆掉南京紫禁城大量石料和砖瓦,并直到太平天国灭亡的那刻,南京紫禁城已荡然无存。


澳古说历史


有人住。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御极南京,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然而,永乐大帝并不打算一直在南京待着,永乐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开始动工修建,直至永乐十九年,紫禁城完工,朱棣一声令下,都城从南京变为了北京。


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第一点,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顺;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他却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且,他虽然自诩为马皇后所出,却不是真的嫡子。

建文帝欲要削藩,没有削成功,被朱棣给翻了盘。朱棣确实无辜,造反也是被逼无奈,但他打进了南京,皇帝下落不明,在那样一种情势下,他除了登基,别无选择。

不过,登基之后的朱棣并没有底气去镇服天下人,尤其是南京的一帮子功臣勋戚。

所以,换个都城就比较合适了,干脆选择不去面对他们。


第二点,蒙元仍在,北患并未根除;徐达、常遇春的北伐,也只是攻克元大都了事,元顺帝带着一帮子文武逃回了大漠,可以这么说,元朝不是灭亡了,只是失去了中原的领土。

元蒙善战,他们虽然北逃,却没有放弃对中原的窥伺,那么,在北方设置足够的防御力量就很必要了,想要让国人足够重视,那就只有把都城放在北方。

天子在的地方,各种防御力量自不用说。一旦发生战事,也可以迅速反应过来,不至于鞭长莫及。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人围城,如果被围的不是京师重地,京师保卫战根本不会发生,搞不好明朝就有丢失城池的可能。


第三点,朱棣封王,藩国就在北平;朱棣21岁封燕王,并以藩王的身份在北平生活了22年,这个地方他太熟悉了,多年经营,俨然已经是他的大本营。

把都城迁到这里,他就像是回了自己家一样,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北平掀翻他的统治。

朱棣迁都之后,南京留下了哪些人?

孝陵守卫者。我们知道,朱元璋于南京建国,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南京有陵寝,也就是明孝陵。


朱棣迁都归迁都,他总不能把老爹也一起带到北方去,他是需要留下一批人为父守灵的,这里面,就有不少宫女、太监以及侍卫。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明朝跟别的朝代不太一样,它有两套一模一样的文武班子,一在北京,一在南京,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亦然,六部尚书享受着同等的俸禄品阶。

当然,虽然官职与俸禄等同,权力却不可同日而语,南京的大臣们除了军职之外,大多更像是一种虚职,事实上,在北平的重臣犯了事,都有可能被贬到南京养老。


太子镇南京,行监国之权。永乐之后的数代,皇帝和太子是不在一起的,天子守北京,太子镇南京,这么做,可以防止北方突变,而国中大乱。

有太子在,太子可以从容在南京行使权力,毕竟,这里的文武都很齐备。

关于太子镇南京,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要从南京回北京奔丧,汉王朱高煦中途埋伏,欲要半路截杀。

不知怎么的,这个消息被朱瞻基知道了,于是他选择了绕道,汉王朱高煦等了半天,等到的是太子即位的消息。

当然,成王败寇,朱高煦下场也比较悲惨,不仅自己被活活烤死,他的十一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明亡后南京故宫的命运。

崇祯煤山自缢后,南京皇宫一直也都有住人,南明时期,南京是弘光政权的都城所在。

清时,这里也都一度驻军,不过受重视程度已然大不如前,随后,南京被太平天国占领,洪秀全又把这里给破坏了一番,拆南京故宫,以修其天王府。

此后浩劫多年,南京故宫残破不堪,地面建筑多已被毁,只剩下了不多的遗址,住人自然已不可能。

其实南京故宫比北京故宫要更大,它足有100万平方米。


不过再华丽的宫殿,也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我们历史上被毁掉的皇宫也不止此,比如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

诚然,我们已经看不到南京故宫的全貌,不过南京故宫的城墙还是在的,有机会去南京的话,可以过去看看,历经数百年沧桑,南京故宫墙砖上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这也算一种难得的文化遗产吧。


浮沉于史


众所周知朱棣做皇帝,并非名正言顺。朱棣是抢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朱棣做了皇帝后开创了永乐盛世,也是一代明君。
建文帝朱允炆做了皇帝后为了集权,就开始削弱这些叔叔的兵权。但削权到燕王朱棣的时候,遭到了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的拒绝。

朱棣可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听说侄子朱允炆要削自己的兵权,随后朱棣起兵造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很快一路杀到京城南京,朱允炆无奈逃跑。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攻破南京,而当时的南京可是明朝的中心。当时的南京皇宫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规模非常宏大,占地101万多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历经26年建造完成。

这是什么概念,想必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很大吧。但和朱元璋修炼的南京皇宫比,还是小了近30万平方米。北京故宫面积为72万平方米,大家都知道迁都可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那朱棣为何还会迁都北京呢?

其一:朱棣还没做皇帝时,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在北京。燕王朱棣对自己封地北京治理多年,对此地已有感情。

其二:朱棣把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出皇宫,杀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朱棣怕遗留下来的力量反扑,再说这是抢来的皇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其三:民心。在百姓的眼中对朱棣抢来的皇位看法都不好,势必会影响朱棣的江山统治,在迁都北京朱棣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至于南京的皇宫还是否住着人

公元1421年,北京的皇宫建成后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但南京还是有人的。保留了南京的地位,保留了所有机构,南京和北京京师差不多,也有都察院等等。

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基本相同,规模要比北京缩小了一些。但南京的事情都比较闲。虽然如此,但南京的经济也不亚于北京。北京被称为顺天府,南京被称为应天府,可以说就是备用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怕北京会受到北元势力的反扑。如果这样,还可以在回南京与蒙古北元继续作战。

再有就是更好的管理,南方是富庶的地方,为朝廷贡献很多钱粮,所以朱棣加强对南方的管理。

还有朱棣也算看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的薄面。毕竟南京皇宫是自己父亲朱元璋住过的,建造起来的,那么大的一个地方,不保留也是可惜。

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南京的应天府本就没有修,残破不堪。但又遭到了太平天国的洗礼,南京的应天府建筑基本上都被毁,已无往日朱棣时期的繁华。


史之策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以后,一直想要搬回自己经营几十年的封地北京,因此便着手准备迁都北京的事宜。在位期间疏浚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往来,恢复北京城的繁荣景象,同时恢复农业生产,百业兴盛。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春节这天,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城,并在北京城接受番邦使臣朝贺。一时风光无限。北京城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么作为“废都”的南京城后来怎么样了呐?其实也不差!

作为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建设的南京城,朱棣纵使在不喜欢这个城市也不可不顾及天下人之言。更何况自己的父亲太祖朱元璋就葬在钟山上。因此,明成祖朱棣将南京旧都作为陪都保留下来,迁都后的南京城并没有就此没落,明中叶时期人口达到了120万人,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乃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是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朱棣更是在南京城保留了南京六部,可谓是建制全部保留,但是却名存实亡,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和意义。

而南京皇宫作为曾经皇帝及皇子皇妃们住所,在南京失去首都地位以后,平时便只留下了一些宫女太监操持收拾。不过,如果皇帝前往南京代天巡狩南方,也是会住在南京城的。没落的南京城辉煌早已不在。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推为皇帝,年号弘光。入住南京皇宫。南京皇宫再次成为明朝首都,短短八个月后,南明弘光政权随着南京城的沦陷宣告结束。可惜!


珞珈山的猫


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京师变成了南京,南京地区成了南直隶,与北京并称“双京”。

南京的性质相当于直辖市,规格仍然是非常高的,北京有六部,南京仍然也设置有六部,北京有的中央直属机构,南京一个也不能少。

虽然都是京城,由于统治重心已经移往北京(皇帝就在北京嘛),所以南京的各直属机构负责人都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拿六部来说,除了户部和兵部,其它的吏、礼、吏、工四部都是清水衙门,职能有限,各尚书侍郎与北京的相比,有不被重视和养老的嫌疑。户部由于负责征税的周边地区比较富庶,责任还是比较重大的。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城的宫殿留有皇族和内臣居住管理。

到了洪熙年间,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想重新迁回南京,为此把他儿子太子朱瞻基打发回来维修宫殿、看场子、打前站,结果还没等迁都,自己的身体先撑不住了。

朱瞻基即位后,打消了迁都南京的主意,从此在北京扎下根来。

但南京宫殿内仍然是有皇族专人镇守,只是级别不再是皇子皇孙,有所下降的原因是并不受到皇帝的重视。

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宫殿的维护和保养。

到了成化年间,南京的宫殿维修工作基本停滞了,但奉先殿与武英殿有先祖牌位和肖像,还是能得到最起码的维护。

崇祯十七年,朱由崧来到南京宫殿的时候,很多宫殿已经坍塌,在他的入住带动下,南京故宫也开始启动了维修工作。他即位的地点就是在南京故宫的武英殿。

朱由崧建立的弘光小朝廷只在南京故宫度过了短暂的一年,就被清军俘虏,后来在北京被斩。

自此,南京宫殿落入清廷之手,被清政府改为八旗驻防城,在原宫殿区域内,设置了将军和都统两处衙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