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硬要把皇位传给他?

大秦惠文王丨嬴驷


成王败寇,朱允炆的无能懦弱和不堪重任,多半是因为朱棣最后夺得了天下,后世史官为了标榜朱棣靖难之役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所以摸黑所致。

事实上,朱元璋并不觉得朱允炆不堪重任,而是很欣慰他的仁孝和好学,也相信他日后将会是一位仁君。朱元璋要担忧的,也只是怕他政治手腕不够强硬罢了。

公元1392年,朱元璋苦心栽培的储君朱标先他而去,对他的打击固然很大。但朱元璋也是个特能生的皇帝,除了朱标,自己还有20多个儿子,尤其是常年戍守北境的燕王朱棣,其文韬武略足以堪此大任。因此,大明储君大有人选。

但是,朱元璋一心想避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所产生的纷争,所以他希望通过嫡长制来显示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按照嫡长制的原则,嫡长子不在就应当立嫡长孙为储君。加上对长子朱标的顾念,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作为储君人选,并加以培养。

而当年朱标病死后,朱允炆守孝期间,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曾经安慰的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允炆的德行是很肯定的。当然,对于朱允炆的软弱,朱元璋也是有所顾及的。不过这都不要紧,因为朱元璋早就为自己的后代子孙荡除了功臣悍将,以免他们威胁自己后世的皇权。

只不过,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反而把朱允炆给坑了。由于明初能征善战的名将都在接连的政治杀戮中,被一个个干掉了。导致朱允炆在面对朱棣的叛乱时,几乎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硬生生的被军事指挥素养更强的朱棣给夺了江山......


这些历史要读


放牛娃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将马皇后所生长子朱标立为国之储君,朱元璋对他亲自悉心教导,让他跟明初大才子宋濂学习经传,时常放权让太子独当一面,可以说为培养好这个帝国接班人煞费苦心。

公元1392年,苦心栽培25年的帝国二号人物太子朱标暴毙身亡,悲伤之余,已64岁的朱元璋力排众议的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文作为帝国新的接班人 。

朱棣与马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帝王模范夫妻,马皇后以自己的贤良淑德和睿智成为朱元璋出色的贤内助,正因此朱元璋对她尊宠有加,他将朱标立为太子,自然是立长传统,但也可说是有对自己这位患难与共的真情妻子的恩爱,传位给孙子,自然有将对儿子的爱迁移之意。

朱标死时,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统帅明军主力分别驻防西安、太原、北京。朱元璋十分厌恶二子朱樉,从内心就不可能让朱樉继承皇位,而跳过朱樉选朱棡和朱棣又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与嫡长支继承制,所以这也是选择朱允炆原因之一。

成王败寇,朱允炆的无能懦弱和不堪重任,是他四叔明成祖朱棣及其后任帝王们的一种抹黑而已,当年朱标病死后,朱允炆守孝期间,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曾经安慰的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眼中,宝贝孙子的仁孝和好学,日后将会是一位仁君。

朱允炆性格宽厚并且孝顺,朱元璋明白打天下需要残忍和强权,可是治理天下却需要朱允文这样的君主,现在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位宽厚仁者的君主,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而朱允炆是符合这个特征的。

朱元璋不惜自己背负骂名,早已“一日斩十候”、“火烧庆功楼”,为废除丞相制他前前后后杀了不下两万人,导致整个帝国都陷入白色恐怖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孙子荡除了功臣悍将,以免他们威胁他的帝位,朱元璋还特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完全杜绝了外姓篡权的可能性。

收拾好一切的繁杂琐事,朱元璋才毫无顾虑的将这片天下交给孙子朱允炆,但他没算到,窝里也能反!


美丽青春您真痘


明惠帝朱允炆不堪大任是是他四叔明成祖朱棣及其后任帝王们下的结论,清朝张廷玉等人定稿的《明史》,对于朱允炆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建立在明朝定论的基础之上,掺杂了一些清朝的政治需要而已,并非客观评价。朱允炆或许在削藩的问题上操之过急了一些,最终导致了“靖难”内乱的发生,自己也落得个生死不明。但是,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朱允炆,说他不堪大任。如果没有“靖难”内乱的发生,朱允炆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或许还是可以有一定作为的。即便达不到他四叔朱棣的成就,不堪大任也不至于。只可惜,“靖难”内乱的一把大火让一切全部终结了,朱允炆已经没有机会再证明自己,只能任由四叔朱棣下结论了。如果朱允炆真的不堪大任、一无是处,英明睿智的明太祖朱元璋似乎不太可能非要传位于他。毕竟,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还有好几个儿子,而朱元璋自己也还有二十几个儿子。



当然,朱元璋之所以传位于朱允炆,最主要还是在刻意建立一套“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规则。同时,朱元璋传孙不传儿,多少也有那么一些无奈。洪武二十五年,时任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对于彼时已经六十多岁的朱元璋而言,确立新的法定继承人是绕不开的问题。如果严格按照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新皇太子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秦愍王朱樉。从“愍”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很不满意这个儿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自家老二,朱元璋一直比较反感,甚至一度把他扣在京师,想给他点儿教训。如果不是朱标从中涡旋,在老爷子面前为这个二弟开脱、说情,很可能朱樉就要被父亲朱元璋软禁在京师,回不了西安了。这样的儿子,朱元璋是断然不会立他为皇太子的。至于晋恭王朱棡,虽然朱元璋不反感这个儿子,相反还有些喜欢,但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的喜欢,从无传位之意。而且,朱棡本身也的确不是当皇帝的料。



或许有人要说,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立朱棣为皇太子呢?这种情况是几乎不可能的。朱元璋为了后世能够做到政权平稳过渡,终生都在琢磨“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在朱樉和王朱棡两个嫡子尚存的情况下,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考虑庶出的儿子朱棣的。即便朱棣像他自己标榜的那样,是孝慈高皇后马氏嫡出,也依然无法跨越年长的秦、晋二藩。否则,朱元璋为此作出的一切努力也就全部白费了。朱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前不久。换句话说,即便朱元璋想立朱棣为皇太子,朱元璋也必须等到临终之前。更何况,朱元璋根本无法预料三子朱棡何时去世,不可能自洪武二十五年起就让储位虚悬多年,等待朱樉、朱棡去世。而且,没有任何一个父亲希望白发人送黑发人。况且,彼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多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属于风烛残年了,就算他想等也等不起了。



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为了后世政权的平稳过渡,朱元璋最终放弃了让儿子接班的想法,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嫡长房的孙子们。实际上,朱允炆的身份颇为尴尬,他并不是朱标原配常氏所生,而是侧室吕氏之子。换句话说,朱允炆出生时的身份是庶出。那么,为什么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呢?一个原因是朱允炆年长,而且朱允炆性格温和、仁慈,正好弥补了朱元璋的短板,或许朱元璋本身也更喜欢朱允炆一些也不一定。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常氏去世之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扶正,成为了朱标的正室。朱允炆的身份属于可承认为嫡子、也可不承认为嫡子的范畴,历朝历代处理方式不一。或许朱元璋是为了给后世树立一个榜样,杜绝因生母扶正而导致的嫡庶矛盾引发宗室相残,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困扰历朝历代的难题。那就是,不论原配、继妻所生,皆视为嫡子,只论齿序长幼。此外,朱允熥背后尾大不掉的常蓝家族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从后来朱元璋清洗蓝玉或多或少也能看出一二(注:蓝玉为朱允熥生母常氏的亲舅舅)。



最终,朱元璋正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确立了明朝实行二百余年的特殊形式的“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明朝的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应当叫“嫡长房继承制”更为确切一些。因为朱元璋制定的规则是只有嫡长房绝嗣,其他儿子的小家族才有机会。或许有人不赞同,但是明朝诸多的皇太孙、亲王世孙、郡王长孙,甚至亲王世曾孙又如何解释呢?如果嫡长子死了改选其他儿子,置这些皇太孙、亲王世孙、郡王长孙于何地呢?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头,朱元璋制定这一套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后世政权过渡的平稳,此举岂非制造不必要的矛盾?与朱元璋的初衷严重相违背,不是吗?



除了这些,朱元璋敢于放手传位朱允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完全杜绝了外姓篡权的可能性。即便朱允炆压像后来的现实一样压不住阵脚,江山依旧姓朱,只是换了另一房而已。当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众所周知: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可乞丐出身的皇帝对培养太子没有正确的方法,总是当朱标的面制造血淋淋的恐怖事件,把一个好好的太子活生生地吓死了,悲痛欲绝的朱元璋万般无奈,只好重新选择太子。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这段故事:朱元璋说:燕王朱棣在某些方面很像我,他贤明仁慈、勇敢威武、雄才大略,想立朱棣为太子.而翰林院的书呆子刘三吾说:燕王确实如你所说,但是立了燕王,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朱标是老大,这二位分别为老二、老三)怎么办?

朱元璋无言以对,沉默半响,兀自伤心痛哭!历经艰辛,出生入死的朱元璋深深懂得以能力与自己的喜爱来拥立太子会麻烦一大把,而最为稳妥的办法就嫡长子继承制。

估计燕王抢了侄儿的江山后,篡改了史实,因为《明太祖实录》必须由朱棣钦定,这明显有为自己脸上抺粉的意思,说是不要脸没有人否认。但通过以上对话,我们能体味出朱元璋选择接班人的心路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忠厚的朱标死去的时候,朱樉和朱棡还健康地活在世上,作为皇子也有荣登宝座的意愿与机会,纵使朱元璋有意让燕子一飞冲天,这哥俩会俯首帖耳吗?退一步说,就算这二位宽厚仁慈,为息事宁人而善罢甘休,自己如何面对天下百姓与朝臣的质问和舆论呢?

所以:设身处地,你是朱元璋大概也会让朱标的儿子当接班人!


希望星晨58298869


与太子朱标相比,连朱元璋自己也承认,朱棣是最像自己的一位皇子。并且太子柔弱,而朱棣则勇武过人,并且对于兵道也有着一定的敏感度,这在朱棣后来的所作所为也能够看出来。

按理来说,从古自今以来,如果太子英年早逝,那么皇帝将会在众皇子中从新选取接班人,从来没有说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的道理。

其实,仔细想想,朱元璋这样做的缘由有以下这么几点。

一,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爱屋及乌

毋庸置疑,朱棣与马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模范夫妻,马皇后以自己的贤良淑德受到朝臣百姓的爱戴,并且,马皇后以其自身的睿智在朱元璋遇到困难的时候出谋划策,着实可谓是一位出色的贤内助。如此完美的一位女性,朱元璋也是打心底的对她敬爱有加,他可以辜负天下人,却唯独没有辜负自己这位患难与共的真情妻子。



而作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爱的结晶,朱标所受到的器重是庶子朱棣(尽管朱棣自称也是马皇后的儿子,但是这很明显是假的)永远也比不上的。而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也直接将皇位直接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正可谓是爱屋及乌在及乌。

二,朱元璋担心会造成兄弟不和,索性直接传给朱允炆

早在朱元璋分封诸位皇子为王的时候,就有人当众提出来分封的弊端,而当时朱元璋因为深信自己的儿子们不会有异心,于是力排众异,用雷霆的手段推进分封事宜。当时朱元璋倚重的是朱标仁厚有威望,能够受到其他皇子的尊重,所以才不担心。可是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对于之前的想法也产生了质疑。如果在众皇子们选继承人,无论选谁都会让其他的皇子觉得自己厚此薄彼,并且在心底对接班人产生嫉妒之心。



既然从众皇子中选继承人会造成兄弟间的不和,那索性直接传位给朱允炆,都是众皇子的侄子,这样也就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了,也不会使得诸位皇子不服,毕竟是自己的侄子嘛,谁还好意思和后辈争皇位呢?

三,朱允炆同父一样,生性仁厚

朱元璋很怀念自己的已经去世的妻子与儿子,恰好朱允炆如同马皇后与朱标一样宽厚待人,孙子这种思念就如此转移到了朱允炆的身上。虽然朱允炆还小,但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顾虑,早在朱标还是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就把该做的的做好了。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可是朱元璋和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一样,就喜欢为儿孙做马牛。



收拾好一切的繁杂琐事,自己背下了许许多多的骂名,就是为了能够让儿孙做一个太平皇帝。既然将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好了,那么所要的继承人也并不一定要是很有作为而英明神武的人,而孙子朱允炆自然也可以坐这个江山,所以朱元璋才如此毫无顾虑的将这片天下交给孙子朱允炆。

当然,也许朱元璋也想过一种最坏的打算,才有后来所谓的锦囊,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妙龄老翁谈历史


看来,关于明朝的话题非常有市场,尽管类似的问题已经出现了无数遍,但依旧有人换个提法重新提一遍。既如此,笔者便简单地做出回答。

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立皇储的原则(除了清朝之外)。这种原则实际上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对于后世影响的一大表现,即立嫡长子为先。何为嫡?即统治者正妻所生的儿子的那一支。如果嫡子不是长子,那么以立嫡为先。古代皇帝立太子有四种选择,立嫡,立长,立贤,立爱。在优先级上,也是按照该顺序,即先立嫡子,无嫡子(一支)则立长子,然后是立有才能的,最后才是立帝王自己喜爱的。

具体到朱元璋立接班人,这就很好解释了。朱允炆是嫡长子一支,嫡长子虽然去世了,但他还有子嗣还在,所以接班人应当是嫡长子这一支,朱元璋的做法合乎宗法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再说,朱允炆并没有题目中所说的那么不堪,根据记载,朱允炆实际上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至少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出的 是这样:

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明史中对于朱朱允炆做出了如下记载,可见,朱允炆在很多方面都和自己的父亲朱标具有相似之处,比如以“仁”为理念,治国以宽。所以,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的形象,是非常好的。

最后,退一万步讲,这皇位如何也轮不到朱棣。据考证,朱棣的生母本身是朝鲜妃,地位并不高,可以说,朱棣是一个没有什么地位的庶子。只不过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为了宣示自己黄维德合法性,将自己的母亲“改”为了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而已。


庭州行者


朱元璋早就将朱标立为太子,可是却在朱元璋前面早走了,可能是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杀伐太重,带走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众儿子当中看了一圈,把皇孙朱允炆反倒是推上了皇位,这就让皇子们纳闷了,大臣们也是一头雾水,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给他孙子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

首先,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对长子朱标的厚爱,朱标喜欢无为而治,主张施以仁政,可是朱元璋知道,天下大定,有功之臣都在贪图安逸,作奸犯科的事情屡屡发生,怎么刹住这股不良风气?杀!蓝玉案,胡惟庸案等等,无一不是牵涉巨广,而太子呢,施以仁政,天下就好管些,这些是其他皇子所欠缺的,而朱允炆呢,继承了他父亲朱标的宽厚,这点正是朱元璋所想要的。

其次,避免兄弟骨肉相残。这么多的皇子皇位给谁,都是个问题。当然了,宁王,燕王似乎够格,但是宁王善谋,燕王善战,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其他皇子就更差一筹了,皇位就一个,权力对帝王之家的孩子们以为着什么,朱元璋会不知道?所以干脆不选皇子,来个隔代选择也不错,可惜的是,他朱元璋想到了皇位可能带来的兄弟相残,却没有能设想到叔侄有打对台的一天。

最后,遵从长幼嫡庶之别。朱标为嫡长子是正宫马皇后所生,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朱标的儿子在,就轮不到二儿子,至于朱棣就更没戏了,排行老四,还是庶出,至于宁王排行在十几,就只能看看吧,就这一条拿出来,朱元璋也能堵住其他人的疑惑的目光,当然也有人会说,畅游有序也不尽然,关键是皇帝就是这么看的,你能跟朱元璋辩论吗?就这样,诸多王孙贵族也就接受了事实,可惜的是朱允炆太急切了,一番削藩不成,反而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的窘境。


农夫说历史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建文帝上位之初就大刀阔斧的削藩,给了朱棣造反的理由,最终在一系列近乎蠢猪式的指挥之下,被朱棣成功篡位,建文帝也不知所踪,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首先,小编并不认为建文帝不堪大用。建文帝是一个仁慈贤明的君主,继位之初就废除了朱元璋在位时期的许多痹症,重用文臣,政治开明,没有朱元璋时期滥用刑罚的暴政,很得文臣武将的拥戴。

虽然被朱棣夺走了皇位,我觉得他也就是比朱棣少了些果敢和狠心,太过慈悲心肠被对手抓住,如果他能有康熙一半的决心,朱棣也断不会成功。

至于说朱元璋为何要传位给建文,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亲自制定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虽然不在,但太子也有儿子,长子长孙不管是在皇家还是在平民百姓家都是合法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二、朱元璋对太子感情太深。含辛茹苦的培养了20多年,眼看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可天不假年,使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想弥补太子,正好建文和他父亲脾气性格很像。

三、要知道,朱标在世时满朝文武都对他毕恭毕敬,心悦诚服,大臣们更希望是朱标一样的仁君继位。朱标死后,由于对朱标有些很深的感情就一致建议立朱允炆做储君。

四、朱元璋太想当然了,他认为他的后人都是骨肉亲人,血总会浓于水,孙子当皇帝,儿子们在外守卫边疆,他十分看好这种配置。但可惜皇家从来无亲情,只有无情的权利欲望。


只不过建文帝的下场让我们很是同情,如果他能够成功削藩,大明不知会走向何处?

我是亮仔,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政权,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公元1392年,朱标去世,面对继承人去世的情况,明太祖面临着选择,朱允炆为人懦弱,没有主见,相对而言,在秦晋两王去世的情况下,燕王更合适作为继承人。


但明太祖却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明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封建制度下的大宗小宗关系,明太祖传位朱允炆有其必然性

从情理上,立朱标为太子以后,朱元璋对他是悉心教导,一心一意的培养他成为未来的继承人。朱标这一死,按他自己定的规则,本来应该轮到第二个嫡子——秦王朱樉。但是朱元璋没有这么干,而是把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因为朱元璋的心里,早已经默认太子朱标就是皇帝了,儿子是皇帝,那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自然也应该成为皇帝。而且,到朱元璋死之前,马皇后生的包括朱标在内的三个儿子都死了。那么,这样看来,朱元璋生前把皇位传给太孙朱允炆是再合理不过了。



秦王晋王也好,燕王也罢,相对于太子家都是小宗,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一脉是绝对的大宗,只要大宗还有子嗣可以继续继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那继承人一定是从大宗里出,绝不会轮到秦王晋王燕王这些小宗。而且朱元璋也在族谱字辈里明确规定了太子位下、秦王位下、燕王位下等等诸王子孙的名字,就是为了明确区分大宗小宗以及小宗之间的关系,非太子位下(后为燕王位下)的小宗绝不可能入祧大宗,成为皇帝继承人;小宗之间也要尽量的泾渭分明。

‖朱允炆继位符合封建礼法制

礼法制下,帝王去世,帝王有儿子的,帝王的儿子应该继位,这叫父死子继;帝王去世,帝王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由帝王的兄弟继承,这叫兄终弟及。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在太子家大宗尚有子嗣的情况下,于情于礼都应该由太子的儿子继位;尽管朱元璋偏心朱允炆给他母亲扶正,但是程序上地位上名分上都是符合礼法的。

‖朱允炆的表现让明太祖选择了他

朱允炆性格宽厚并且孝顺,朱元璋明白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个宽厚仁者做继承人,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而朱允炆是符合这个特征的。


而且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永远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因为孝代表忠。朱允炆的一系列表现,让明太祖选择了他。

自古立嫡立长不立贤,因为贤能这事儿不好判断,而嫡长子是很好判断的,遵守规则有利于权力继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东宫势力是朱元璋为朱标准备的,很难说服他们改换门庭投到其他皇子门下,稍有不慎,引起争斗不利于安定团结,于是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是最好的选择。


源稚生


不知道提问者从哪个历史资料认为朱元璋感觉朱允炆不堪大任的。选择朱允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朱元璋是为了保证嫡长子继承的延续,知道如果在嫡长子合法继承上出了错,可能国家真的就国运崩塌了。从唐的玄武门之变就可以看出,因为李二开的坏头,后代中谋反者云云。

其次,朱元璋的好杀,使得他更欣赏朱允炆身上的仁善良。可能自己得不到的就是别人羡慕的,朱元璋更希望朱允炆接管以后更多的是仁治,就好比汉武帝之前得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打下了好基础,才成全了汉武帝。

最后,我想说朱元璋绝对没有认为朱允炆难堪大任,他更是希望朱允炆可以接替,毕竟是家天下,天下安危风向更系身于一人上,凭借朱允炆的仁和可以善待他的叔父们,但是没想到叔叔确造反了侄儿的反,这个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主要是朱允炆的消藩急攻进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