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大明功臣,朱元璋为何唯独没杀徐达?

ALuLLL


《明史·徐达传》中一句话就回答了为什么朱元璋不杀徐达,文中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朱元璋的发小,同样都是安徽凤阳人士,出身贫寒,和老朱一样都是“红五类”中最红的的佃农。俗语道,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他自小就性格刚毅,事事好强,自幼就练得一身好武艺,朱元璋参加了义军后,他也随同一起加入了队伍,辅助老朱建功立业。在军中,徐达很快的展露头角,获得了将帅们的一致好评,他不但勇武过人,而且智勇双全,在1363年把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联打的丢盔卸甲,尔后有于1367年领军消灭了大周政权的张士诚,为老朱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大明建立后,徐达又领兵北上,攻打元朝残余势力,手刃元大将王保保数十万精兵,随后又于洪武二年彻底平定陕西。稳固了大明的政权。此后徐达一直战斗在前线,屡次攻打残余的反叛势力,但非常不幸的是,在洪武17年,徐达终于积劳成疾,在北平驻守之时偶感火毒,后背得了背疽,病情时好时坏,(注意,正史上朱元璋并没有给这位老伙计送大鹅,而是送来了暖心的慰问,并且让他撤回京师南京修养,)然而徐达还是在第二年,即洪武十八年去世。

朱元璋对徐达之死极为伤心,追赠其“中山王”并且把他的灵位供奉在太庙。并且加恩赠其三王爵。并且特许徐达葬钟山一侧,朱元璋亲笔为其书写神道碑文。正如朱元璋在文首中对其评价所说,徐达,一生大功不断,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贪图女色和金银财宝,人品端正,在当世之中,只有徐大将军一人而已!


老猪的碎碎念


这个要分正史中的朱元璋和野史中的朱元璋来看。

如果按照野史的话,朱元璋先是建了一个庆功楼,然后把功臣都请过去吃饭,然后一把火烧死了所有的功臣,只有魏国公徐达眼睛机灵,看到皇帝吃了一点就退席了,所以跟着皇帝一起出来了,免于此难。

但是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后来派徐达扫北驱逐元朝残余的时候,徐达生了背疮,只能吃清淡的食品不能吃发物。而此时皇帝的使者到了,宣圣旨赐给了徐达一只烧鹅,并且要他马上吃下。

众所周知,烧鹅是大发物,徐达含泪吃了烧鹅,当即背疮发作去世了。

在正史上,徐达在北平确实患背疮,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送烧鹅,而是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亲笔信前往慰问,不久之后,徐达应召返回京师,到第二年二月份徐达才病逝。后来朱元璋追赠徐达为中山王,配享太庙。徐达的肖像在功臣庙里位列第一,徐家一直到明朝灭亡,都一直做国公之位,可谓是与国始终。

其实正史上朱元璋虽然严酷,但是并不是丧心病狂的,他诛除的功臣,大都是嚣张跋扈、目无法纪之辈,而徐达没有这等事情,并且家教甚严,所以自然屠刀轮不到徐达身上,就如同朱元璋的评价一样: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经史通义


在民间野史中,徐达不是善终,是朱元璋赐蒸鹅害死的。

该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典型的捕风捉影。

徐达病疽期间,朱元璋应该派人看过徐达。慰问病重的功臣,免不了要带些慰问补品,徐达是个谦恭谨慎的人,为此他很可能感激涕零的同时当场品尝了一下朱元璋的慰问品,这既是为臣之道,也是人之常情。又有可能,朱元璋慰问完不久,徐达就重病不治,死掉了。

这时候只要稍微有抹黑朱元璋的心理,造谣就太方便了——瞧见没,朱元璋来看徐达,徐达吃了他赏赐的东西就死了。为了让这个说法更有戏剧性,更具说服力,再把朱元璋的慰问品换成一只蒸鹅,民间喜闻乐见的野史段子瞬间就出来了。

所以说,很多野史并不是凭空捏造来的,很多时候它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甚至事情的逻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误导性,这时候造谣者只需改动一些细节,假就变成了真。

这是闲话,还是来说徐达和朱元璋。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又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就徐达死后享受的待遇看,实在不像是下了毒手后的风格。

但这并不代表朱元璋对徐达没生过猜忌之心。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难得地坦诚过一回,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朱元璋承认自己曾因所谓的”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朱元璋具体是这么说:”(洪武)十七年甲子,太阴数犯上将,朕恶之,召罢北镇,劳于家“。

朱元璋这话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呢?

一、对徐达生前遭受的冷遇,朱元璋有些愧疚;二、虽然曾在内心深处把徐达看成韩信式的危险人物,但徐达实在没有什么把柄可抓,弄到最后朱元璋只能把君臣曾经不愉快的责任推给了所谓的星象。

由此可见,在功臣必受怀疑猜忌的不利环境下,到死,徐达的为臣之道都是很成功的。

徐达留在历史中的诸多事迹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

不妨来举几点例子。

第一点,徐达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而且是淮西凤阳人,但却能摆脱拉帮结派的乡土观念,其一生始终没有卷进淮西勋贵集团的是非之争。

淮西勋贵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曾用各种手段拉拢示好,徐达不仅未予理睬,相反还不时地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由衷地说”益重达“。

第二点,徐达虽然功劳甚大,但为人却极谦虚,不仅不居功自傲,而且越是立下大功越是如履薄冰。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

朱元璋见他劳苦功高,居室湫隘,于是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朱元璋说的旧邸是他过去当吴王时的府邸。徐达固辞不受,朱元璋便请徐达到那里喝酒,故意把他灌醉,蒙上被子,抬到床上去睡,想用这个办法迫使他接受这所府邸。徐达酒醒后,惊出一身冷汗,赶忙下床,俯伏在地,连声呼喊:”死罪!死罪!“朱元璋见状不好勉强,下令在这所府邸前另建一座规模宏制的宅邸,赐给徐达,并在宅邸前竖起一块大牌坊,上刻”大功坊“三个字。

第三点,徐达在军中的口碑近乎完人,因猜忌杀这样的军中柱石,极容易动摇军心、民心。徐达极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苦。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

第四点,徐达追随朱元璋多年,是有生死交情的。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当小头目的时候,是徐达等人帮他树立了初期的威信。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德崖德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在这危急关头,是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将朱元璋换了回来。这种情义,朱元璋一度是看的很重的。

虽然朱元璋有清除功臣,让儿孙安稳接班的暴君心理,但他并没到彻底失控的程度,像徐达这样面面俱到、懈可击的功臣,因找到不借口,他没有下死手的必要,搞废了就足够了。


黑句本


徐达虽然是武将,但是在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人精,下面看看徐达的智慧!

(1)打完仗立即上交大将印!

朱元璋立功臣庙,21人里面,徐达位居第一,他是大明的开国元老,开国六王里他仍然是排名第一的。

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却非常的谨慎小心,史书记载,徐达每每春天出征,冬天应昭返回,回来之后立马就把大将之印上交。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明史》125卷)

多么智慧的行为!

朱元璋是中国王朝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也是最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皇帝,他称帝之后,杀人如麻,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权”字进行的。

徐达早已看破看透这一点了,所以打完仗就交印,以示自己对权力毫无野心,朱元璋当然高兴了。

电视剧琅琊榜里靖王平定叛乱之后,见到梁帝,他开口就是“请父皇收回兵符”,这是非常聪明的行为。

(2)从来不和朱元璋称兄道弟。

传说徐达和朱元璋是从小到达的好朋友,但是史书上并无相关记载,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自给徐达写的神道碑说,徐达是响应义军号召投军的,如果按照时间推算,徐达当时已经20多岁了。

不过,徐达参军早,和朱元璋有浓厚的战斗情谊,兄弟之情是毫无疑问的,《明史》记载,徐达每每打仗归来,朱元璋赐他休息,宴请徐达,称他为布衣兄弟,徐达却更加谨慎恭敬。

这是大智慧,因为帝王无情,你根本不知道他说一句话的真实含义何在,跟你称兄道弟,更可能是试探你对皇帝的心意,徐达如此做,是洞察了皇家权力的本质。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明史》125卷)

(3)面对朱元璋的试探,徐达非常聪明的应对。

朱元璋跟徐达说,你功劳大,却没好宅子住,你住我旧日的房子吧!

徐达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答应?这明显是朱元璋在试探他啊,他自然推辞。

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亲自把他灌醉,命人把他抬到朱元璋旧日住宅,徐达次日醒了,立马跑下来,跪地大喊死罪。

朱元璋从旁边偷偷看到,非常高兴,亲自下令给徐达建造宅子,并在宅子前面的立坊题写“大功”!

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明史》125卷)

(4)揣着明白装糊涂。

徐达由于功高,丞相胡惟庸想和他结交,徐达不予理睬。

胡惟庸就买通了徐达的看门人福寿,图谋不轨,徐达知道以后,也不向朱元璋揭发他,但是找到机会就跟朱元璋说,胡惟庸才不堪用,后来胡惟庸犯事,朱元璋觉得徐达有知人之明,就更加看重他了。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明史》125卷)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撸着手指头数数,古往今来前半生又是乞丐又是和尚的,放牛娃那都是高到顶的职业,一转身后半生建立威震四方盛极一时的大一统王朝,非这老朱家的长相丑陋无比的朱元璋不可。

这老先生岂止是个狠字所能解释得了的,他老人家屁股下面的那龙椅,那是拿人头垫脚垫起来的。

所以按照一般惯性思维,徐达这脑袋论个头大小,怎么也得让朱老先生给搬了去才对,那为什么没有呢?我们不妨先从朱老先生杀人的几件事中找找规律。

朱老先生办的几件案子

空印案

1376年皇帝这大帽子刚戴在脑壳上,朱老先生还没有晃悠几下,一个空印案横空出世,朱老先生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户部数百人头咔咔落地,杀的整个朝堂瞠目结舌。

朱老先生用这几百个脑袋,告诉大家伙一个道理,天换了规矩也得改改,蹲在哪位置上就得勤奋点,想偷懒这就是下场,外带告诉大家伙一声,老朱这俩眼珠子可不进沙子。

胡惟庸案

1380年胡惟庸案,胡惟庸这老家伙以为脑袋上扣一宰相的帽子,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居然很多事情敢饶过朱老先生,自己就把事平了。

皇权启是和他人分享的玩意,朱老先生俩眼一瞪,三万来人就这么被送了一个字——“卒”。一大批开国功臣以为自己搞到了主角光环,在这场浩劫之中被朱老先生一口气全吹灭了,祖宗十八辈的人头哪咔咔的落地。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宰相,其所行事的权利被皇权所吞并。

朱老先生用这三万来人的脑袋,告诉大家伙另一个道理,在其位,做其事,那就得了,随意行事皇帝的权利,就俩字“找死!”另外的一个目的就是加强皇权。

郭恒贪污案

1385年郭恒贪污案,一个户部侍郎,串通地方官员,上下其手,倒卖官粮。

粮是什么?一个国家安定的根基,为了那俩臭钱,就这么干,朱老先生俩眼一瞪,好嘞!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大脑壳全部摘了下来。

那么朱老先生用这件事,告诉大家伙一个道理,贪污在朱老先生的地头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你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脑壳能不能填上那个窟窿。

蓝玉案

1393年蓝玉案,这案子和皇权的继承有着直接的联系。

朱老先生准备自己百年之后,让儿子朱标坐上皇帝的位置,这个想法放在心窝子里,就一直没有改过。那叫个细心栽培,这朱标也不负众望,朱老先生有事出去一趟,这国家被朱标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些个所谓的大脑壳功臣,老奸巨猾的老臣都能降服的住。可天不遂人愿啊,朱标居然比朱老先生先一步走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目前的班子是未朱标量身定做的,尤其是能够让朱标当刀子使的蓝玉,这是朱老先生给朱标留下镇国依仗,但朱标一死就不是了。

蓝玉为人居功自傲,放眼天下没几个人能放他眼珠子里,而即将继位的朱允炆根本就是一大白菜说啃就能给啃了的主。

朱老先生心一横,太子朱标的班底就被屠戮一空,1.5万人就这么没了。接着另起灶做另外一班底,但时间不等人了,朱老先生时日无多了。

老梁在这里多说一句话,如果这朱标不死,还真没朱棣什么事了,是龙他得盘着,是虎他得卧着,老老实实做一方诸侯了此一生就得了。

总结一下,看了这四个大案,各位看官也应该有一个眉目了,朱老先生杀人那都是有目的的,你做的事,不能动摇这国家的根基,不能动摇皇权的根基,不能动摇即将继位皇权的根基。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徐达动摇了这三大根基了吗?

动摇国家根基?

这条放在徐达的身上,那可就有点扯犊子了。徐达和朱元璋那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放牛娃,一辈子跟着朱元璋打东打西的,这天下逐渐安定下来,都没有想过给自己弄一个舒适的窝住住的想法。

这事老梁和各位看官唠唠,当年徐达家在南京的时候,住的就是一低湿的小房子,朱老先生几次想给他换套好一点的,都被徐达给辞了,并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这事可是记录在《明太祖实录》中171卷中的事。

到了天下安定的时候,朱老先生拉这徐达,掏鸟窝一样把徐达一大家子的闺女全掏出来,放自己家里养着,长女燕王妃,次女代王妃,三女安王妃。这叫什么这叫地位显赫啊,可徐达人家每次打完仗交了差,一缩脖回家待着去了,闭门谢客,连结党营私的缝都不给你留。

动摇皇权的根基?

这事,朱老先生他也不是没有疑心过,三番五次的试探,老梁带着大家伙瞅瞅。

每次打仗回来之后,这徐达第一个想法就是将兵权交了,交了之后干啥?这一点刚刚不是说了吗,一缩脖就回家待着去了。

这不朱老先生为了试探徐达,再一次徐达凯旋而归的时候,一边拍着徐达的肩膀,一边夸赞:“国家基石,有你再这大明朝就安稳多了。”

朱老先生乘着徐达高兴的时候,冷不丁来一句:“来与朕同城一车,让皇子驾车,咱也来跨马游街咋地?”

徐达大脑壳一不楞:“不咋滴!龙驾只能是皇帝一个人的车,俺作为臣子能摸个车边就是最好的奖赏,沾沾龙气,俺徐达也能乐呵好几年了都!”

你瞧这回答,朱老先生那有不高兴的,像这样的试探那多了去了,徐达没有越线一步。

还有一件小事,当年徐达和朱老先生在皇宫里喝酒喝多了,这酒劲就上了头,晕晕乎乎的就睡着了。这酒劲一过,俩大眼珠子睁开了,一瞅咋还在宫里,刚一坐起来,我去,一头冷毛汗就出来了,就瞅见自己个盖上了朱元璋的被子。

这被窝可是龙窝啊,徐达呱唧一下跪地上了:“老臣糊涂啊,咋就睡龙窝了。”

朱老先生到是没啥介意的:“咱们都是老兄弟了,不就是睡我床了,这有啥的?当年咱光屁股的时候我还挤你被窝里睡过呢!”

“可不能啊!您是皇帝上,我作为臣子的,应该严守自己的本分。”

话都说到这份了,朱老先生这才将一颗疑心硬生生塞了回去。

这两条徐达都没有粘上,朱老先生也就没有杀徐达的理由。这不徐达去世的时候,被朱老先生追为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赐葬钟山,并被列为开国六王之首。六大公爵就徐达这一脉传了下来,而且一直传到了明末。

说道这里,就有小伙伴就要问了,那不是还有一条动摇继位皇权的根基。

拉倒吧,这根本就不存在的,朱标没死的时候,这徐达就先一步的走了,所以最后一条根本就谈不上。

最后老梁再说一句,网上传言徐达被朱老先生一只烤鹅给弄死了,老梁送他四个字:“纯属扯淡!”没有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元璋大杀功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前后杀了数万人,让明朝朝廷闻之色变。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胡惟庸,蓝玉等确实要谋反,这类人不得不杀,换成谁都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第二个就是朱标的病逝,朱元璋为了给后世子孙创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就决定立年幼的朱允文为皇太孙,因为担心朱允文坐不住天下,就决定把绊脚石全部除掉。此时徐达成了绊脚石,因为徐达是大明第一战将,中军都督,是明朝军队中的大佬,而且徐达的女儿又是朱标的长妻,这就让徐达既有汗马功劳,又有高官厚禄,同时还是皇室成员。于是朱元璋明知徐达有背痈不能吃鸡鸭鹅,不能喝酒,却偏偏送去烧鹅和贡酒,徐达自知朱元璋要除掉自己,便吃下一整只烧鹅,喝下两坛贡酒,最后吐血身亡。



明朝开国功臣中得以善终的是汤和,汤和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徐达,而且吃过败仗,所以不如徐达那样有威胁。而且汤和在打天下时就发现朱元璋的内心可不像表面那样温和,所以汤和就开始注意。大明建国后,汤和就主动交出兵权,保留爵位离开朝廷,朱元璋当然很高兴。

汤和并不是离开朝廷就撒手不管,而是做出了几件让朱元璋放心的事。

第一,拼命娶老婆,汤和先后纳妾一百多名,整日声色犬马,饮酒取乐,让朱元璋觉得自己已经陷入女人的温柔乡,再也无心政治。

第二,定期回到朝廷面见朱元璋,让朱元璋看到自己一天天老去,知道自己没有在背后捣鬼。

第三,从不掺和官场之事,跟谁也不来往,只负责享艳福,其他人犯事,想牵扯都牵扯不上。


毒刺剑客


徐达功臣第一,善终就寝,福荫子孙。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 曾经救过朱元璋的命:群雄争霸之时,郭子兴与孙德崖两人有着很深的矛盾。为了缓解彼此的关系,他们打算谈判,孙德崖跑去郭子兴所占领的城里去,谈判没谈成,郭子兴怒气抓了孙德崖。在城外的朱元璋刚好准备进城,被孙德崖的手下抓去。郭子兴懵了,看到朱元璋被抓,慌神了。这个时候徐达提出来,他去换回朱元璋,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朱元璋。徐达是朱元璋的部下,忠心为主,是作为下属应尽的责任。
  • 做事低调不出风头:朱元璋得了天下,大封功臣,徐达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魏国公。即便是这样,徐达仍然低调做事,不张扬、不虚荣、不结党。朱元璋评价徐达是“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而胡惟庸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徐达与胡惟庸水火不容,胡惟庸被株连灭门,徐达家族子孙平安。
  • 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女人讨好一个男人,先得会做顿好饭,讨好男人的胃。大将要想讨好皇帝,先得约束自己,无私心。徐达打仗,不滥杀无辜。常遇春爱杀俘虏,徐达却从不枉杀一个俘虏。徐达善待百姓子女,仁义之师的代表,为朱元璋收复民心,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徐达又不贪财好色,为其他将领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懂得管好自己的亲属:古代的很多官员,都因裙带关系被杀掉的。徐达的女人嫁给了皇四子燕王朱棣,徐达是皇亲国戚,对于自己的亲戚,要求非常严格。李善长就是被亲戚拉下水而被灭三族。 古代名将有四个特点:儒将、大将、才将、战将,徐达这四点同时满足,基于以上原因徐达得以善终!
  • 小伙伴,你们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小科历史


提起徐达,我们都会联想到烧鸭,都怪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千百年来,我们信以为真,甚至被编写到明史专家吴晗编写的《朱元璋传》中。


野史云,洪武十七年,大将军徐达背后生疮,明太祖朱元璋多疑其功高震主,派人送去烧鹅,大家都知道,烧鹅乃是发物,徐达知其用意,含泪吃完,次日而卒。


其实,可信度并不高,原因有四点:


一、朱元璋虽然生性多疑,但是并非丧心病狂,大家众所周知的像胡惟庸等等,之所以被其诛杀,乃是张扬跋扈,甚至生出谋反之心,这才惹来祸端,而徐达,虽然功绩卓群,性格却很内敛,从不居功自傲,跟下级士兵亲如兄弟,一生只知效忠皇上,毫不过分地说,朱元璋让他打哪,他就打哪,这样的臣子,实在挑不出杀他的理由。


二、朱元璋跟徐达乃是同乡,更是一同造反,算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功臣,这份情义更是其他将领不能比的,朱元璋曾经高度赞扬过徐达: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其欣赏程度,甚至朱元璋登基后,仍然以兄弟相称,这份殊荣也只此一人而已。


三、在徐达死后,朱元璋对其子孙后代大加封赏,甚至让其爵位可以世袭,让其子女富贵荣华近300年,试想一下,朱元璋若是真的下了狠心杀了徐达,以朱元璋的性格,怎么会不斩草除根,留个祸根在自己身边,这不是朱元璋的一贯做法。


四、徐达本人谨小慎微,深知朱元璋的心意,在蓝玉一案中可以看出此人的城府极深,并不像表面那样憨厚,朱元璋忌惮蓝玉的兵权,婉转让他交出来,谁知道蓝玉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才引起了杀身之祸,而徐达马上告老还乡,交出了兵权,朱元璋又怎么能找到理由下手呢?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登基后大肆屠杀功臣,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权”字,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把权力牢牢的握住,才迫不得已拔掉那些扎在大明朝的“刺”,至于像徐达这种明白事理的功臣,从哪方面讲,都不是朱元璋下手的对象。


徐达有开创明朝基业之功,还将北元势力驱出塞北之地,这样的功勋在大明王朝几乎无一人能与之匹敌,朱元璋打压的是权臣,而并非像徐达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忠臣良将!


历史总探长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应该先回答一下,朱元璋到底清除了哪些人?

朱元璋后期开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鄙人闲来无事总结了一下,朱元璋开国时的主要的谋士及将领,并附注他们的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当然有些是存在争议的,这个我们在回复里可以进行讨论),诸君请看下图:

上图可以看出,被朱元璋直接清除的主要有:李善长、冯胜、蓝玉、傅友德、陆仲亨、唐胜宗、周德兴、胡惟庸等人,被朱元璋间接清除的有刘伯温、宋濂;

我们先来分析下被直接清除的这几个人中,有几个是比较冤枉的,比如冯胜和傅友德,俩人为人还是比较低调的,但就是因为太子朱标死后,主少国疑,所以被无端猜疑赐死,死时甚至连个冤枉的罪名都没有!

另外就是受胡惟庸和蓝玉这两个案子影响的,比如: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等,虽无直接参与,但也是受到牵连,存在间接关系,属于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人物,当然,在朱元璋同志眼里,只有生和死,没有半死不活一说。所以统统赐死。

最后就是为人嚣张,不死才怪的,比如:蓝玉和胡惟庸,这俩平时嚣张跋扈、暗结私党。死是必然的。

分析完这些人的死,我们回归到本题,徐达为什么能逃过一劫,我们还是从上图中时间上来分析,朱元璋开始肃清忠臣是从洪武八年开始,那时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整天斗的你死我活,而朱元璋主要扮演的是个旁观者角色,但是不代表他不参与,因为他在观摩,观摩这两伙人中谁最强,谁最能跟朱元璋本人进行对抗。后来的观察发现了,是刘伯温同志。其他人不足为虑,所以他帮了李善长他们一把,搞掉了刘伯温,后来还暗示胡惟庸将其毒死。(明知胡惟庸和刘伯温对立,还让胡惟庸带药去看望刘伯温,这就是最大暗示)

那时的朱元璋还是比较隐晦的,因为第一,开国没多久,好多事情还不稳定;第二,他还很健康,能活很久,能镇得住这帮人。第三,马皇后还健在,他还有人劝。那时的他主要清除的还都是一些文臣,比如刘伯温、李善长和胡惟庸。因为文臣已经开始影响到他的一些决策了。

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马皇后的去世、国家的稳定和自己的逐渐变老,他的目的开始转变了,他要为后世子孙图个安稳了,所以后期他开始大肆屠戮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

徐达、常遇春是比较幸运的,功成名就,然后死的比较早;我个人估计,如果徐达、邓愈、常遇春等人活到了后期,估计也难逃被杀的风险!


金总之前发文好写错别字且发文不经校正,经好心网友提醒后决心改正,如再遇错别字,请直言坦率批评,感谢!-----此发文已校正


金总的格物致知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有迷惑性,有失公允,朱元璋确实诛杀了一大批功臣,但是开平王常遇春早年病故而得免,中山侯汤和与曹国公李文忠也得以善终。至于徐达呢,在野史中有说徐达因吃了朱元璋赏赐的烧鹅导致背疽发作而毒发身亡,因此认为徐达也是被朱元璋诛杀的。这完全就是民间的传说,再加上电视剧为了收视率而起到的误导作用,导致这一说法信以为真。事实上,徐达确实是患背疽而死,但是朱元璋送的不是烧鹅,而是亲笔慰问信,还应召回京治疗,随后不治身亡。

明朝初期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基本都被除爵,而据《明史.徐达传》记载,“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可见徐达及其家族确实是得以善终的。那朱元璋为什么没杀徐达?

首先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诛杀功臣

朱元璋主要是在“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中诛杀了大批功臣,我们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李善长,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排第三,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为当时文官集团第一人。李善长所在的淮西集团与刘伯温所在的浙东集团争锋相对,为了能够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而拉拢胡惟庸,最后因为胡惟庸案连坐而被赐死。李善长本人也比较贪恋权势,当年因病假装提交辞呈被朱元璋批准之后,后又向朱元璋发文“病愈,仍可为国效力”。可见李善长相比胡惟庸在结党营私、权欲之心方面并没有差别。明朝这样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下,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政治集团存在,因此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后,也就顺水推舟除掉了李善长。

刘伯温,由于淮西集团的排挤,刘伯温在大封功臣时并没有很高的爵位,但是他作为明朝第一谋士,其功勋及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诛杀刘伯温,而是在“胡惟庸对刘伯温下毒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冷漠导致了刘伯温退出政治舞台。刘伯温与朱元璋之间有过一件小事挺有意思,大致如下:

朱元璋:丞相李善长犯了错,我要惩罚他

刘伯温:他虽有错,但威望很高,能调和众将

朱元璋:他平日里针对你,你还为他说好话,我要立你为丞相

刘伯温:这不行,换丞相是大事,得好好考虑

朱元璋:杨宪这个人如何?

刘伯温:这个人气量太小不合适

朱元璋:旺广洋这个人如何?

刘伯温:这个人气量更加狭小

朱元璋:那还是你最合适了

朱元璋:我如果勉强任职,可能有负圣恩,但是那几个人确实不合适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权利欲望也不小,而且他作为浙东集团的首领,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李善长,因此受到冷落,最后因为胡惟庸而患病身亡,可以说是朱元璋间接诛杀了刘伯温。

蓝玉,《明史》评价蓝玉“饶勇略,有大将才”,其本人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因大破北元而名震天下。蓝玉在1393年被诛杀,起因是因为骄横跋扈、居功自傲,蓝玉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而事实上,蓝玉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组建的超一流武官集团的首领,然后朱标在1392年意外病逝,朱标幼年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储君,为了防止君弱臣强,朱标太子的武官集团全被杀戮,蓝玉也落个周亚夫的下场。因“蓝玉案”被赐死除爵的还有大将军冯胜及傅友德等人。

“胡惟庸案”是因为文官集团结党营私,威胁了朱元璋的地位,为了巩固中央的权利而不得已为之。“蓝玉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子朱标的意外病逝,朱元璋为了防止朱允炆皇权旁落而未雨绸缪之举。任何对朱氏皇权有威胁的人,朱元璋都不可能让其存在的,朱元璋的做法虽然有些残忍,但是纵观中国各朝各代,任何稳定的政权都免不了血腥的杀戮。

那为什么徐达能够免于朱元璋的诛杀呢?

首先,徐达属于武官集团,病逝于1385年,胡惟庸案虽然诛杀了大批的功臣,但大都是文官,因此徐达能够在胡惟庸案中幸免。

其次,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极高,在《明史》朱元璋如此评价徐达“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其中“不矜不伐”、“中正无疵”体现出了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相信他不会谋反。

最后,徐达本人也是小心谨慎。徐达擅长下棋,但是与经常故意输给朱元璋,后被朱元璋知道后,令其拿出真本事,在赢下朱元璋的同时,却在棋盘上将局势摆成了“万岁”字样,可见其本人的谨慎程度。

总的来说,徐达随时一个武将,但其人生的智慧令其在各大诛杀功臣的案件中得以幸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