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谢小楼


提到唐朝的诗人李益,首先八卦的就是他和歌舞妓霍小玉的一桩情债。

正是李益的始乱终弃,一往情深的霍小玉抑郁而死,李益的人品一直倍受后世诟病,但偏偏此人是个写诗的高手,一生留下了很多烩炙人口的诗。

一:李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益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是今甘肃武威人,先中过进士。

做了个职位低下的小官,混得不如意,弃官游历于燕、赵间,给人做了十几年幕僚。

这种长期随军队到处作战的军旅生涯,让李益感同深受,写出了不少绝佳的边塞诗。后来被唐宪宗惜才召回京,一路升迁,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的人生刚开始浮浮沉沉,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在大漠荒沙的边塞呆了十几年。

以他的文采和人生境遇有感而发,写出这样一首惊艳的七绝来也算是用生命在写诗了。

不过李益的下半生仕途倒是顺风顺水,写诗写到80多岁,直到死在礼部尚书的任上。

他的诗风豪放,尤擅长七绝,又以边塞诗最出名。能够拿得出手的其它风格的诗也有佳词金句,令人爱不释手。

如巜春夜闻笛》、巜江南曲》、巜长干行》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李益虽然有才华,后来也当了大官,还是个老寿星。但年轻时和霍小玉的一桩荒唐情事让他背负了半生的负心汉骂名,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和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巜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独成中唐七绝之冠?

他的一首《受降城闻笛》的边塞诗更是力压王昌龄,岑参等人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初看貌似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王昌龄不也是写边塞诗的高手么,那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也很招人喜欢。

岑参的边塞诗里不还有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可以和李益这首抗衡么。

李益的这首七绝写的是戍边将士思乡之情,极易引起共鸣,诗人没有平铺直叙。

而是以置身其中的视角,用景色渲染气氛,用乐声衬托浓烈的思乡之情。

受降城是唐朝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北筑了东,中,西三座城,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

都是边塞,荒无人烟的地方,将士们长年累月守着风沙和大漠,难免思念故土亲人。

李益当时也在受降城做幕僚,内心当然也常常翻江倒海。<strong>

边塞的月夜里,本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诗人却说它似雪如霜,寒意来自心底的凄凉,境由心生。

这样的心境已让诗的底色荒凉愁绝,诗人偏偏又借笛声来倾诉置身受降城的思乡情。

呜咽的笛声让将士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真情与实感使这首诗饱满,深情。李益做为戍边将士其中一员,用景色和情感与笛声再现了千年前边塞将士思乡的怅惘。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月夜,诗人站在城上,看见远远塞外大漠在月色之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眼前月色朦胧下的景色仿佛都蒙上了寒霜,诗人熟悉这里的一切,沙漠此时成了“雪原”,月光成了秋霜。都是故意为之,借景渲染了内心的空寂惨淡。

“不知何处吹芦管”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其实正是情难自抑,本就孤寂愁绝,又响起缥缈的笛声,内心愈加迷惘。

最后一句“一夜征人尽望乡”的“一夜”和“尽望”更加重了思乡之情。

画面一直回旋了千年,依然不止。将士们思乡的愁绪仿佛穿越了千年,还未散尽,笛声悠扬,空远。

整首诗从写景开始,把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将士的乡愁一泻千里。从静静的景物到动人的思乡情思到最后都赋予呜咽的笛声。

全诗到最后的情感升华到极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李益这首诗也是赞不绝口,说它“境界全出”了。

唐朝的诗,宋代的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最美的朝代,已达巅峰。

李益这首边塞诗中唐七绝之冠的最早说法是明朝的胡应麟。

一开始,只是胡应麟自己的看法,并且编入他的巜诗薮.内编》中。

后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采纳了胡的说法,并且通过细细品味和比较,也认为高其它七绝一成,无可辩驳。

身临其境更加投入真情实感,画面感也更真实。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眼前的黄沙在月色的映衬下似雪。是作者此时在受降城上看见的真实写照。

这是比其它边塞诗在情感上更胜一筹的地方。

文学批评家胡应麟的评诗标准向来以诗的风格和审美意象来评,无工可见,无迹可寻。

他把唐诗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来评判,并且认为盛唐风神俱佳,中唐风神遽减,晚唐大露筋骨,不好相提并论。

所以胡在品鉴了盛唐七绝不少风神俱佳的诗篇后,惊见李益这首七绝如获至宝,推为中唐七绝之冠。

那么李益的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完美融合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正是风神俱佳的表现。

优美的语言,浓厚的感情让这首诗后来被度成了曲,传唱四方,流传甚广。

其实唐诗又是分多种形式的,不仅有五言,七言,还有律诗。

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大家熟知的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诗人,青山绿水,幽境密谷,充满禅意都是佛系写诗。

边塞诗派的除了李益,王昌龄,岑参,还有王之涣等诗人,诗句雄浑有力,苍劲沉郁。充满英雄情结的一唱三叹,引起深深共鸣。

所以说,单以中唐来说,李益这首七绝巜夜上降城闻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家都认为是无可争议的。

至于李益的人品,虽然放在现在来说就是个大猪蹄子,大家还是比较赞赏他的才华,诗写得确实还是不错的,一码归一码吧。

有书君认为还有几首其他高手的边塞诗也不错,可以比较着读一读,然后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参与进来评论。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明代胡应麟盛赞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中唐七绝之冠”。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这首诗在当时就被度曲入画,举国传唱,成为中唐最出色的绝句名篇之一。

作为一首边塞诗,为何此诗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因为诗中景如画,诗中情深重。三叶草将分句为大家解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0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地名,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空寂清冷,寒气逼人。

晚间,诗人登上受降城城墙,举目远眺,高低起伏的山丘蜿蜒绵亘,上面耸立的烽火台闪着微光,下面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在冷冷的月色下,像万里积雪的平原;收回视线,只见城外月光皎洁,满地的银灰如同深秋的寒霜。

一远一近,把沙漠看作积雪,把月光看作秋霜,不失为一幅辽阔苍茫的壮丽夜色图。但这样的景却寒气袭人,正是边塞将士们愁惨凄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景色如此壮阔,愈发显得受降城如此渺小,格外空寂惨淡。站在城头的诗人孤身一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不由思念家长。


0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面两句写景,景中寓情,却蓄而未发,正是为这两句写情做铺垫,渲染气氛。

夜本来万籁俱寂,突然传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侧耳倾听,寻不到笛声源头。笛声幽咽,蕴含无尽边愁,令人不觉湿了眼眶。将士们听到笛声,一个个披衣而起,在月下望着远方。他们的目光越过如雪的沙漠,穿透如霜的月色,遥遥飘向故乡,整整一夜。

诗人心想:这大概是哪座烽火台上的守卫在漫漫长夜里借着笛声倾诉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盼望着早日归去。

“不知何处”让人迷惘,而“一夜”和“尽望”则表现出将士们深重浓烈的思乡之情,恨不得立马飞回去。

《诗法易简录》也曾云: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耐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



03独辟蹊径诉乡愁

清朝朱之荆在《增订唐诗摘钞》中写道:“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

纵观全诗,前两句绘色,第三句绘声,最后一句抒情。先由视觉形象牵动绵绵乡情,进而再用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感情的滔滔洪波。

前三句的铺垫、渲染作用已发挥得淋漓尽致,按理第四句就当直抒胸臆,说出征人思乡之情。但诗人独辟蹊径,用征人望乡的场景表现出浓浓乡愁,将景与情紧密结合,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戛然而止处重新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写景,这首诗绘声绘色,每一句都是一个镜头的细腻画面;写情,这首诗句句含情,以征人眼前之景感受其心中之情,感人肺腑,韵味无穷。

李益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用优美的语言、平缓的节奏表述出来。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简洁空灵,诗意婉曲深远,却又含蕴不尽。

所以,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极其成功,流传很广,以至被胡应麟赞为“中唐七绝之冠”。


三叶草青青—


李益是谁?他与才女霍小玉始乱终弃的爱情颇被后人诟病,

然而,他的诗却占有一席,被称为中唐最后一个边塞诗人。

胡应麟在评唐人七绝中,以李益为盛唐以下第一人,认为“可与太白、龙标竞爽。”

这样的评价很高,这首诗便是其代表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受降城:唐太宗于灵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灵州称为受降城。

芦管:即胡笳,以芦叶为管的乐器,与羌笛一样,胡地乐器。

人品连累诗品,为何这首诗仍冠以中唐七绝之一?

1 中唐优秀边塞诗人少

边塞诗中的拔尖者王昌龄,岑参,王之涣,高适,将边塞诗写得荡气开阖,无人可及。

到了中唐,这些大老们大多已作古,而中唐诗人中佼佼者,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不擅写边塞,找不出像样的边塞诗。

李益是出塞次数最多,戍边时间最长的诗人,他对边塞苦寒生活的体验,能够写出深有体会,情真意切的诗句来,也是中唐最优秀的边塞诗。

生逢其时,避开了群星闪耀的盛唐时代。

2 这首诗足以称道

一二句,妙在“沙似雪”“月如霜”,

茫茫大漠如雪覆盖,泛着白光,月光如霜,漫天的沙地也染上一层清冷的寒气。

六个字境界全出,强调“冷”,却是大漠美得发冷,环境的渲染,寂静清寒,渗透着诗人的爱恨交织。

静默的夜,将军马上,征夫楼头,被这清冷,孤寂所笼罩,这既是他们热血守卫的疆土,又是远离故土的愁苦,内心有着怎样的痛苦与不堪!

联想到高适的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是雪融春归,牧马回来,月明清晖的开阔明朗,

而这一首也有沙雪与明月,格调却安静清冷唯美得多。

三四句,妙在一“尽字”,

一片岑寂中,不知何处吹来一声芦管的吹奏声,随风而至,时断时续,竟吹动了所有人的乡愁。

一“尽”字,凝重,味长,所有将士无一例外,在这清冷月色中,不约而同地一致伤怀。

如果不是征人的思乡之心急切,如果不是征人彻夜难眠,这乐音怎能扰动他们鏖战后的沉酣呢!

李白也有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也是笛声一响,整个洛城一片思乡的静寂,但春风却是温暖的词。

而这一首,芦管一响,所有征人不约而同都望向远方的故乡。

“征人”强调战争未完,“一夜”时间之长,“尽”强调全部,苦味深重,令人震撼。

李益要表现的就是“苦”,而不是“壮”,作为出塞次数最多的诗人,他更能体会戍边悲壮后的苦。

“沙似雪,月如霜”便是一幅有境有人的画面,环境之苦,意境之美,戍情之沉重清晰呈现,“尽”便是征人无尽的苦与愁,孤寂与无奈。简洁的文字后是空灵的意境与沉重的戍情。

将美与苦凸显,是诗人的良苦用心与匠心独运。

李益的边塞诗《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同样也是佳作。


一绿浮芳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塞上曲四首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大历九年(774),李益在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职,参与了郭子仪、李抱玉等人分统诸道兵八万的防秋军事行动,写下了《从军有苦乐行》等诗。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

李益在春天经过刚收复的五原,沉醉于旖旎的春色,不免感慨边塞无长剑倚天的英雄来镇守,致使美好的五原几经沦陷。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容颜渐老而壮志难酬的情怀。

诗人月下登上受降城,如霜月光下雪一般的沙漠,空旷凄凉引人忧思。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情景交融,特别适合度曲入画,在当时就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李益经常借音乐来表达心声,他在谪迁江淮时一首思归之作也是借助笛音,《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大历六年(771)李益参加制科考试,结识了歌姬霍小玉。小玉是原来霍王府婢女的女儿,明白自己的地位无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约定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

李益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为这等负心行径受到当时舆论的普遍谴责,唐人蒋防将他的负心薄幸写进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从此李益成了负心汉的代表,自己的内心也留下了阴影,《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此举很有可能是来自家庭压力,使他承受很大精神压力,和卢氏的生活很不幸福。

唐代商业已很发达,很多商人长年累月出外经商,致使他们的妻子独守空房,便生出许多怨望来。因为自己的不幸,他非常同情闺中怨妇。《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商人不该为了赚钱冷落妻子,自己不该为了做官抛弃霍小玉,这首诗在为商妇抱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谴责。

李益后来仕途还算顺畅,但诗歌总是落寞惆怅,《行舟》: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不快乐的诗人,竟然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到底是和朋友吟诗唱和化解了他的抑郁,还是暗夜垂泪反而有利健康,这就不得而知了。


春水流的呓语


冠不冠不要太在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这说法出自明朝人胡应麟,听听得了,你最爱的才是最好的。

说回这首诗,确实是好诗,也是有唐一朝众多七绝中的精品之一,不接受争议。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边塞诗,短短4句,便写尽了戍守边关将士的哀愁和乡思。

你看,前两句写的是边塞夜景,景中寓情——那片一望无边的沙漠上,矗立着高大的烽火台,城外的月光皎洁,但远远看去,却如同寒霜。沙漠在这“寒霜”的笼罩下,更如皑皑白雪。

这里写沙漠如雪,月光如霜,是从环境的角度来烘托心境,一切都是充满寒意的,诗人(将士们)身处这样一种凄凉惨淡的环境中,自然会生出乡思。

后两句借用芦管声,先写声,再由声入情——如此的边塞之夜,本是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芦管,划破夜的宁静,更衬出夜里的空虚寂寞,那或许是某位士兵在诉说心中的愁苦吧。

呜呜咽咽的芦管声,传入了每一个将士的心中,牵起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所以在这一夜,千万将士们都在这幽咽的芦管声中,尽望远方——那是故乡的方向。

若无最后这“一夜”和“尽望”,我们又如何能体会出将士们思乡的急切呢?而最后这“一夜”和“尽望”,又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因此,胡应麟评价此诗为“中唐七绝之冠”,也确有其独到之处。


中唐边塞诗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说了中唐,那我就再浅谈一下中唐的边塞诗。

我们知道,唐分初盛中晚,初唐是萌芽,盛唐是巅峰,中唐是盛极而衰的挣扎。

同为边塞诗,你看初唐,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这是以从军为荣;

再看盛唐,岑参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真正的英雄,就应该在马背上争取功名;

而到了中晚唐,边塞诗再也没有之前那种恢弘意向,更多是如“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的凄凉之句。

盛唐边塞诗也思乡、也悲愤,但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情绪,这是国力强盛的自信,到得中唐,诗作中虽仍有盛唐余音,但随着国力日益衰颓,那种强大的自信也就慢慢消逝了。



也可自话


中唐七绝之冠的说法,来自明人胡应麟,他在他的《诗薮·内编》中,盛赞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中唐七绝之冠。

所谓中唐七绝之冠,只是一个主观的评价,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评出自己心中的中唐七绝之冠。不过这首诗确实是中唐最经典的七言绝句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李益在德宗贞元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因此这里的受降城应该指的是灵州受降城。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这两句就是互文见义,没有月色相照,沙不可能像雪一样白,所以两句要连在一起解释。

受降城外,月色凄冷如霜,笼照着回乐峰前的黄沙,黄沙在月色的照耀下,发出如雪般清冷的光辉。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声悲凉。征人:戍边的将士。

不知是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一夜间戍边的将士人人都在回望故乡。

李益的这首诗,将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的艺术特点,因而成为中唐最经典的七言绝句之一。

诗的前两句写景色,第一句“回乐峰沙似雪”是俯瞰之景,诗人从受降城往下看,看到回乐峰的平沙,反射着如雪般的清辉。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仰视之景,城外的夜空之中,冷月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明写边关的凄冷夜景,暗喻征人凄凉的内心。“回乐峰”的地名,充满了讽刺意味,对于戍边将士来说,有家不能回,如何能乐?

第三句写声音,“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传来了一曲芦笛,这芦笛之声,本就悲凉之极,却又不知何人吹起,不知何处传来,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飘渺怅惘之感。

前三句,先以凄凉的视觉景象引动绵绵的思乡的之情,再以怅惘的听觉形象将思乡的暗流疏引成情感的洪流,通过前三句的烘托铺垫,诗的情感已到了不得不发的境地。

但是,李益却在这里独辟蹊径,让不得不发的情感在结尾处打了个回旋,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征人尽望乡的场景,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而余韵不绝。

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一曲悲凉的芦笛之曲,引得边关士卒彻夜难眠,纷纷起坐望乡。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但是征人尽望乡的行为,虽肃穆无言,其思乡之情却充塞天地。

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这首诗在当时就影响很大,“天下以为歌辞”,被谱成歌曲,传唱天下,成为中唐最出色的绝句名篇之一。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作佳句众多的组成部分。佳句中除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属古诗或乐府,“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属七律,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属五律,卢纶的“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属五绝以外,大多数的佳作佳句都在七绝之中。对七绝中的边塞诗而言,又分盛唐的七绝边塞诗,中唐的七绝边塞诗和晚唐的七绝边塞诗的区分。

盛唐的边塞诗中,以现在的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似乎王昌龄的〈塞下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首的沧凉、雄浑、豪迈为最佳了因为它表现出了一种“盛唐气象。”。但也有人称其〈从军行七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首为“唐朝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原因在于评论者认为此诗中包含了对边关将士艰苦和牺牲的同情和惋惜,从而发出了若有“飞将”在世,何有胡人的进犯,国力的消耗,将士的栖牲的感慨。此说自有它的道理,但也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即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瀚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列唐朝边塞诗的第一名。如此而论的原因在于评论者认为这两首诗在豪迈中透出悲凉,又在悲凉中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豪迈。且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包含了对朝廷缺乏对边关将士的“春风”的隐约的不满,此说或许有些牵强。至于前人的第一、第二之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便是,大可不必较真。

时代是发展的,古人亦是如此。这个发展的一部分就表现在唐朝的中期以及盛唐的后期,诗人就已经对连年的开疆拓土中,抵御外患的出征戍边中百姓与将士所承担的苦难有了更多的关注、同情和思考了。杜甫在他的〈兵车行〉中就对盛唐以来开疆拓土而造成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发出了他的呼喊。但杜甫等人也不是一味地里反对战争,在他的“三吏”、“三别”中以他在从河南逃往四川的路途中的亲身经历,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那场反击外族分裂国家的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也叙述了在灾难中苦度岁月的人民,又能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无愿无悔地作出牺牲。杜甫笔下的或是垂暮老人,或是新婚首日未入洞房丈夫就被征招入伍的女子所表现出来的草民们的民族大义和栖牲精神。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令人震撼的不朽的诗篇。

就边塞诗中的绝句而言,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与盛唐末期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有异曲同工之妙。〈塞上听吹笛〉诗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李益的诗则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高适和李益,以及几乎所有的唐朝的边塞诗,都是在诗人身临其境的情下写出的诗篇。正因为如此,唐朝的边塞诗从景到情,就没有一丝一毫造作的痕迹,都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沁人心脾。前辈高适所写,由远而近,由远处的胡天牧马,到近处的戍楼之间。晚辈李益所写,也是由远而近,由远处的回乐峰到近处的受降城。但高适是由哀怨的曲调的飘落而抒发他的情怀,李益在他的诗里却是写的是人,写的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如神来之笔,把哀怨的羌笛声和千千万万的出征的将士在月下闻笛望乡的场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真个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李益的这首诗与高适的那首诗可谓异曲同工。但李益的诗却比高适的诗更能感人,因为他的诗的结尾落在了征人们眼望乡,心亦望乡之上了。

言至此处,还需多说吗?李益的这首唐诗边塞诗中的佳作,排第一也好,排第二也好,就由它去吧。

注:晚唐的七绝边塞诗就不赘述,其中陈陶的〈陇西行〉中之“势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忧是春闺梦里人。”一首恰与杜甫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遥相呼应了。


杜新1


对于中唐边塞诗来说的话此称号受之无愧!

前二句,借用比喻手法描写受降城周围夜色。诗人佇立城头,举目远眺,但见皓月如银,碧空万里,在回乐峰的山丘上,那座座烽火台下,连绵起伏的沙漠静静地沉浸在皎洁的月光里。望远方,沙漠上仿佛覆盖着团团白雪;近看,城外好象降下一层薄霜。这“雪”与“霜”同是用来形容月色,由于视觉的远近不同,故对月色的深淡程度的感觉也有别。而且,这种描写使人产生一种寒气袭人的凄凉悲苍之感。后二句,主要表现征人的思归情绪。在这万籁俱寂的月夜里,诗人的心头也仿佛蒙上了一层迷惘的薄纱。当夜风送来清凄而幽怨的笛声时,便立即牵动了征人们怀念故乡的情丝,使他们彻夜之间久久不能入睡。“不知”二字更是进一步强调思归的感情,希望通过笛声传送到遥远的家乡去。这是借物(声音)言情的具体表现。这种感情的表达,与他的《从军北征》诗中的“一时回首月中看”所描绘的情景基本类似,可参照阅读。

这首诗,总的说来是一、二句绘形,三句绘声,末句抒情。诗人通过景——声——情的相互烘托,相互融合,造成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生动艺术形象,令人赞不绝口。


zhang622622


李益,中唐诗人,他与霍小玉的绯闻,与他的诗才一样久负盛名。其实,这个被后世很多人所唾弃的负心汉,还是很有才华的。晚唐张为曾作《诗人主客图》,把李益和白居易、孟云卿等并列,称他为“清奇雅正主”。

而题主所以说的对这首诗如此高度评价,我也找不到原始出处,但确实是收到了很多人的高度赞扬。李益的《受降城闻笛》,除了全诗的意境深远,引人惆怅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他的诗有的被谱为歌曲,有的被绘成诗意画流传天下,这应该算是一种衍生品吧。南宋有个学者叫晁公武,他在谈李益诗时就一语中的,“(李)益少富词藻,长于歌(诗),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乐工以赂求取,被声歌,供奉天子。《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之图绘,今集有《从军诗》五十篇,而无此诗,惜其放逸多矣!” 而与李益同时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说:“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又有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下亦唱为乐曲。”


大先生的故纸堆


明朝学者、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盛赞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中唐七绝之冠。大约他认为李益的这首七绝深符他的诗学主张:“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诗薮·内编》)

体格声调,简要地说,就是一个时代,或一个作家、诗人的风格;兴象风神,即诗的审美意象,和一首好诗所具有的风华神韵。胡应麟自己对“兴象”这一诗学概念,在他的《诗薮·内编》中如是说:“《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他品评唐诗则更侧重于“风神”,“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可并论乎?”(《内编·卷六》)胡应麟主张取象于无意“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也”。(《内编·卷二》)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中唐诗风已有微词了。

李益的这首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肯定不是为了寻诗而“上城”,戍边将士登城是为了守卫边疆。作者以第一人称来拟定标题,直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茫茫月色、一身征衣,持戈登城,月光下沙如积雪:“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看似是对景物环境的轻描淡写,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却是那种沙场上独有的凛凛肃杀之气。



诗中的受降城,即指回乐城(唐有中西东三受降城,回乐城,即唐灵州城,为西受降城,今宁夏吴忠市。)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亲到灵州城接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因此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肃宗李亨756年在此即位。李益在德宗贞元年间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此时,自吐蕃在平凉违背盟约,盐城(内蒙五原)也落入敌人手里,灵州形势十分危险,唐朝的边防守军处于高度紧张戒备之中。




就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人又吹起了悲凉的芦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笛音,给人一种难以言状的飘渺怅惘之感。先是视觉,后又听觉,把人物情绪渲染、烘托到了高潮,诗的情感也达到了不得不发的境地。

但是,李益在这里却是蓄而未发,一个转折,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给人以句绝意未绝,在戛然而止处漾开了一个涟漪。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景色、声音、情感融合在了一体,使诗情、画意与音乐溶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意境浑然,空灵简洁,含蓄而不尽。因此,李益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名篇之一。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抄》评:“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