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這場著名的“鵝湖之會”除了朱熹和陸氏兄弟以及評判人呂祖謙外,還有當地的一些官員及學者前來圍觀,比如臨川知府趙景明等。雙方雖然是來辯論,但見了面相互還比較客氣,比如呂祖謙先問陸九齡近來在忙些什麼,於是九齡就誦出了他在途中所作的那首詩。而他剛說到第四句時,朱熹就聽出了苗頭,偷著跟呂祖謙說:“子壽早已上子靜船了也。”說明朱熹知道在此前,九齡跟九淵的思想並不完全相同,而今九齡吟出這首詩,這就讓朱熹立即感覺到了兄弟兩人的思想已經達到了統一。

九齡的這首詩剛剛吟罷,陸九淵接著說,他在途中和了家兄一首詩,於是吟出自己的和詩:

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古今。

這首詩的第二句“斯人千古不磨心”正是回應陸九齡詩中的第二句“古聖相傳只此心”。九齡的這句詩,是說古代聖賢流傳至今者,就是這種心學觀念,但九淵則認為,本心是固有的,用不著聖賢相傳才會有。這就也是他認為五哥的第二句不妥的原因,所以他自己的這二句,才是真正的徹底。對於陸九淵的這種改法,張立文在《宋明理學研究》書中稱:“其所以說‘古聖相傳只此心’,是因為要傳聖人之心,就需讀聖人之書,既傳心要讀聖賢書,就不免需‘留情傳注’,而陷支離之弊。陸九淵改為‘斯人千古不磨心’,千古聖人心與今人的心,以及千百之後的心,都是同的,毋需‘留情傳注’,直從己心體認,這便是最易簡終久大的工夫。”

陸九淵的這首詩中的第七句,簡直就是對朱熹的指責,因為朱熹強調要博覽群書,深入探討,通過知識的積累最終昇華為凝練的觀念,但他的這種觀念卻被陸九淵斥之為“支離事業”,這樣的指責當然讓朱熹極不高興,呂祖謙見此況,立即做了調和,宣佈當天休會。轉天,朱熹和陸九淵繼續爭論,爭論的話題轉移到了是“尊德性”還是“道問學”。朱熹認為陸九淵的觀念“其病卻在盡廢講學而專務踐履。卻於踐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為病之大者”。而陸則認為朱的觀念“學不見道,枉費精神”。

總之,雙方在鵝湖爭論了三天,誰也無法說服誰,朱亨道在《象山年譜》中總結道:“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之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在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朱認為,朱熹的觀念是首先要廣泛地讀書,而後集於一端,而陸氏兄弟則強調,要先發明本心,之後再去泛覽。朱熹認為陸九淵教人的辦法太過簡單,而陸九淵則認為朱熹的教學方式又使得觀念支離,雙方互不相讓,這使得呂祖謙的目的未能達成。從表面看,呂保持公正,希望雙方能夠統一思想,而實質上,呂是希望陸的觀念能歸於朱,但最終他的目的沒有達成。這場著名的辯論,雖沒能取得統一的成果,但對後世影響很深,邢舒緒在《陸九淵研究》一書中稱:“尤其是陸九淵,在這次聚會中以令人眼目一新的學術形式和積極主動的攻勢,使其心學思想和心學立場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出人意外地受到了重視,無異於對心學做了一次良好宣傳,心學得到了初步的驗證和確認。這是陸九淵此行的最大收穫。”

鵝湖之會的另外一個結果,是將理學分成了兩大陣營,對此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給出瞭如下的總結:

先生(陸九淵)之學,以尊德性為宗,謂“先立乎其大,而後天之所以與我者,不為小者所奪。夫苟本體不明,而徒使功於外索,是無源之水也”。同時紫陽(朱熹)之學,則以道問學為主,謂“格物窮理,乃吾人入聖之階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從事於覃思,是師心之用也”。兩家之意見既不同⋯⋯繼先生與兄復齋會紫陽於鵝湖,復齋倡詩,有“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之句。先生和詩,亦云“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紫陽以為譏己,不懌,而朱陸之異益甚。

此後,朱、陸還有過兩場著名的爭論,一是關於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而太極”。這場爭論是陸九淵的四哥陸九韶首先發起者,因為他認為“無極而太極”不是周敦頤的原話,但他同時也說,這有可能是周敦頤在年輕時不成熟的說法,所以陸九韶認為,只有太極而沒有無極。朱熹對陸九韶的這個說法予以了反駁,他在給陸九韶的信中稱:“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答陸子美》)

兩人爭論一番,看來是朱子佔了上風,於是陸九淵再次出面,替四哥接著跟朱熹辯論。從他的經歷看,陸九淵在少年之時就對《河圖》有研究,《鶴林玉露》丙篇卷一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陸象山少年時,常坐臨安市肆觀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來看,必是高手,願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後卻來。”乃買棋局一副,歸而懸之室中。臥而仰視之者兩日,忽悟曰:“此《河圖》數也。”遂往與棋工對,棋工連負二局,乃起謝曰:“某是臨安第一手棋,凡來著者,皆饒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饒得某一先,天下無敵手矣。”象山笑而去。

他在少年之時就對《河圖》有這樣的認識,並且以此來下棋,竟然打敗了首都第一高手。由此可知,這位陸九淵在這方面確實有著獨特的感悟。難怪他替四哥在這方面跟朱熹展開爭辯。陸九淵提出,《周易》中只講太極,而沒有提到無極,如果一定要在太極之前加上無極,那就是頭上安頭。兩人都寫了很長的信進辯解,最終的爭論依然沒有結果。而朱陸之間第三次爭論,則是由於陸九淵的學生曹立之轉拜朱熹為師。

曹立之在37歲時就去世了,朱熹撰寫了一篇《曹立之墓表》,此墓表中有這樣的話:“鬍子(胡宏)有言,學欲博不欲雜,欲約不欲陋。信哉如立之者,博而不雜,約而不陋,使天假之天年以盡其力,則斯道之傳其庶幾乎!”陸九淵看到這篇墓表後,很不高興,於是兩人又展開了辯論,而後兩人的弟子也參加了辯論,至此兩派之間關係極其緊張。

而這個過程中,陸九淵又寫了篇《荊公祠堂記》,在此記中誇讚了王安石的政績以及其道德人品。陸九淵此文又引起了朱熹的反駁,他認為陸九淵:“此等議論皆學問偏枯、見識昏昧之故,而私意又從而激之。”(《答劉公度》)而陸九淵去世後的第七年,朱熹又寫了一篇長文,來批判王安石。

關於朱、陸異同,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有這樣一段精闢的論述:“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此一言雖只一字之不同,但實代表二人哲學之重要的差異。蓋朱子以心乃理與氣合而生之具體物,與抽象之理,完全不在同一世界之內。心中之理,即所謂性;心中雖有理而心非理。故依朱子之系統,實只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也。”

馮友蘭認為,雖然朱子與陸子所言之理僅一字之差,卻是兩種哲學觀,那為什麼這一字之差,會產生這樣大的差別呢,馮友蘭接著說:“蓋朱子所見之實在,有二世界,一不在時空,一在時空。而象山所見之實在,則只有一世界,即在時空者。只有一世界,而此世界即與心為一體,所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故心學之名,可以專指象山一派之道學。”

陸九淵墓位於江西省金溪縣陸坊鄉青田村東山上,此趟江西之行,是一站一站的接力式尋訪。昨晚住在了鷹潭市,沒想到樓下是歌廳,搞得自己睡眠不足,一大早起來連早餐都懶得吃,就站在飯店門口攔出租。談到了第二輛車,終於這位司機願意跑長途,我請他前往的第一站就是陸九淵墓。

上206國道南行,路過龍虎山,此山乃是道教之祖山,當年張道陵即在此創建道教。南行40公里到達陸坊鎮,左轉500米進青田村。進村打問陸九淵墓所在,人皆不知,見路邊有兩位老人在嘮嗑,向其請教,其中一位告訴我:“這是新陸坊新青田,你找的墓在老陸坊,沿著大道走四五公里過大橋左轉兩公里。”老人看上去年紀在八十開外,能如此明細地告訴我具體公里數,讓我懷疑他年輕時一定會開車,但願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如此地不糊塗。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穿過這條無護欄的石橋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流水潺潺

按其所言前行,見到一座小橋,感覺老人告訴我是大橋,故讓司機繼續前行,又走出去一段再未遇到橋,又掉頭回來,在那個小橋邊右轉。以我的猜測,這座小橋在那位老人眼中就是大橋,大與小按照老子的觀點,都是相比較而言,他說的應該沒錯。進村打問陸九淵,眾人不知,再問陸象山,十幾個人七嘴八舌地爭著給我指路,看來是我失敬了。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這座橋也是古物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橋下的水面應當是行車的路

按照村民所指,繼續前行,在村中看到了一座新立的牌坊,從牌坊下面的小路駛入,進一很小的村莊。路雖然是新修,也是水泥路面,然極窄,僅一車能勉強錯過。穿村而過到北頭,是一小石橋,不能過車,讓司機停在此處。小橋是石條鋪就,兩邊無護欄,旁邊立著銘牌,說明此橋亦是古物,橋下的河水可清楚地看到河底的鵝卵石,這裡一幅天然的美景,讓我想起了張明敏在《壟上行》中的那幾句歌詞:“藍天多遼闊,點綴著白雲幾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過。”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新修的石牌坊

穿過小橋對面有幾個婦女在洗鋤頭,我向她們問路,其中一位告訴我沿右邊的小路上山,走不遠又遇到一砍柴的老者,他告訴我沿左邊新開的路上山才能找到陸象山墓。老人與那位婦女所說的方向相反,我覺得老人所言應該正確,因為相對而言,女人的方向感會差一些。但我要慎重申明,我絕無歧視婦女之心,這裡只是陳述一個事實而已。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新修的路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伐樹修路讓人看著心疼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從這一側上山

上山之路是新開闢出來的,兩邊躺著許多剛剛伐倒的大樹,為修路而伐樹,真讓人心痛。沿此路一直向山上走去,然而一直走到了山頂,也未看到任何的古墓,但既然已經來到了這裡,只好在兩邊的草叢中尋找,雜草近一人高,穿行在裡面很是困難,完全看不到腳下的路,磕磕絆絆地努力前行,沒過一會兒竟然迷失了方向。心下有些慌張,現時令驚蜇已過,很擔心草叢中有蛇伏在其中,太陽高照,加上疲累,出了一身大汗。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另一側的石柱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從顏色看,這是當年的故物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省級文保牌

此時的心情越發慌亂了起來,忽然想到剛才那位老者,四顧而望不見蹤影,順風大喊,只聞自己的回聲在反問著自己。無奈只好站在原地通過太陽的高度以及手錶的指針,終於判斷出了自己所處的方位,這是幼年時在部隊裡學到的自救方式,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年卻得以實施。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陸九淵墓處在一座山頂上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這邊才是正途

總算又回到路上,仍然看不到老者身影,我懷疑這是仙人指路,但總要給我指條正確的路呀。按以往經驗,大多名人的墓都在半山腰上,呈面水靠山之勢,似乎在山頂上建墓不大可能。到此時,找不到一個打問的人,想下山打問清楚再上來,又覺得自己實在沒有這個體力,若放棄則更不心甘,思之再三,咬牙沿路前行,又轉到了另一個山頭。果真天不負我,在此山頭向下的幾米處看到了陸九淵的墓丘。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陸九淵墓碑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墓碑前的臺階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石柱上刻著陸九淵的名言

整個墓圍不大,直徑應不到三米,建墓的方式與福建不同,其墓圍用石砌,而墓頂則是泥土,上面長滿了雜草,墓碑樹在墓前,而不像福建的都在墓後。墓碑是1999年金溪縣政府所立,題上款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中間隸書大字“陸象山先生之墓”,而無“九淵”字樣,難怪村民不知九淵之名。墓前三米處兩旁立著兩根尖頂石柱,右柱書“學苟知本六經皆註腳”,左柱書“事屬份內千聖有同心”,從墓的制式及特色看應是舊物。

拍照完陸九淵墓,沿墓前的臺階而下,走入了另一條上山之路,原來這才是來此墓的正路,然此路過為陡峭,只能步行,至此我才明白剛才新開闢的路是為了能夠將車開到山頂,估計是要將陸象山之墓開闢成旅遊景點。沿舊路下行,路面也進行了修整,看來也是為開景點做準備,細想之下,開成景點兒也有些益處,畢竟是對先賢的一種宣傳。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仰山書院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書院前有個小停車場

尋得了陸九淵墓,下一程則是去金溪縣秀谷鎮參觀陸九淵紀念館,這個紀念館就是當年著名的仰山書院舊址。南行約十五公里到達秀谷鎮,原來以為這樣有名的地方又在縣城內,應當是路人皆知之地,然而打聽一番,大多人沒聽說過。司機看到路邊停著當地的出租車,他說問同行應當能告訴確切的去處,果其指給了我們前行之路。然而再遇一路口,重新去問路卻又得知在相反方向,這樣在縣城內兜了兩圈,總算在縣城西側找到了書院所在。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新舊結合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這裡也叫“陸九淵紀念館”

仰山書院處在縣城一中西側一條極窄的衚衕內,剛入衚衕迎面有車過來,只好退出等候,待此車過去再行駛入,書院門口總算有停幾輛車的小廣場。書院不大,沒有門前的石牌坊,從裡到外看上去像一人家的住所,我覺得這裡更像是陸九淵故居。門楣上嵌著石刻“仰山書院”的牌匾,行草陽刻塗藍漆,門兩邊掛著木匾,左聯為“仰止高山懷陸子”,右聯是“心存大哲究天人”,旁邊還掛著兩塊招牌上書金溪縣文物管理所、陸九淵紀念館,右邊的金屬牌說明此館是福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院中情形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奇特的結構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下)韋力撰


刻石上牆

門口立牌說明是免費參觀,館內正廳的天井寫著“陸九淵紀念館”,正中擺放著新做的陸九淵像,然而後邊的牆圍和前邊的擺花方式太過現代,有點兒像永垂不朽的當代英雄。整個院落內空無一物,僅右牆上嵌著幾塊古碑。後廳掛著許多照片,然而卻與陸象山無關,內容是金溪縣文物普查成果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