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开元寺的猴王石雕与西游记“孙悟空”的渊源

泉州西街开元寺西塔名为仁寿塔。是五代梁贞明3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为7层木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13年建成。

泉州西街开元寺的猴王石雕与西游记“孙悟空”的渊源

西塔象征西方极乐世界,以塔身的八面和塔顶、塔座合为十方净土。每一方净土从上到下交错安排着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童子,还有对佛教发展大有贡献的梁武帝、昭明太子,以及神话故事中的猴行者、火龙太子等浮雕像,全塔共80尊石雕。并且没有等级制度之分,表现了“一切众生佛性平等”的教旨。

泉州西街开元寺的猴王石雕与西游记“孙悟空”的渊源

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第一层外围周长44.48米,每边长5.56米,对角线长15米,自二至四层,每层对角线长递减1米收分,第五层收分1.6米。这种比例收分,造成一种协和匀称的塔型,也大大增强塔身重心的稳定性。

西塔的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西塔第四层东北壁,有一尊猴行者雕像,称得上是东西塔人物群雕的第一杰作

泉州西街开元寺的猴王石雕与西游记“孙悟空”的渊源

猴行者猴头人身,尖咀鼓腮,圆眼凹鼻,目光炯炯,项挂大念珠,上身皮毛直缀,衣袖捋在上臂肩,臂上肌肉隆起,左手执一把鬼头大砍刀,刀把上的绦带套在手腕上,右手屈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腰围皮裙,腰带上系着一卷《孔雀王咒》和一只宝葫芦。

整个造型虎虎有生气,人与猴、形与神,在艺术上得到和谐统一。

有人认为,这尊猴行者是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但是,哈奴曼既非佛教护法神,也没有和尚服饰。且《罗摩衍那》完稿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南宋前是否传入中国,并无确凿佐证。

这座塔上有观音,有红孩儿,感觉西游记已经扑面汹涌而来。并且在这座塔上面还有孙悟空,还有唐三藏,还有猪八戒,小白龙等,半套的西游记的主角人马已筹齐。

单说西塔第四层东北方向的一面浮雕石像。这面浮雕石像是一个猴头人身的形象,尖嘴圆目,凹鼻凸腮,头顶套金箍,耳朵挂耳环,脖项一串念珠,一直垂到肚脐,上身穿皮毛直裰,腿扎绑带,脚穿罗汉鞋,腰挂经书葫芦,袖子卷到肩头顶,左手举一支鬼头大砍刀,刀尖指向右角,刀柄有一条丝带套在左手腕,右手握在胸前,手拿一粒“念珠”,浮雕左上角刻有“猴行者”三字。

泉州西街开元寺的猴王石雕与西游记“孙悟空”的渊源

这个猴行者刻在西塔第四层已700多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哪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学问。

1983年8月,日本北海道大学中野美子女士来到泉州,发现西塔上的猴行者雕像,十分惊喜、兴趣。她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研究,认为西塔上的这个猴行者就是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里的猴王,叫哈努曼。

哈努曼是风神的儿子,天生神力,拔山越海,一跃千里,本领非凡,而且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一位王子叫罗摩,受到迫害,被逐出国门,王妃又被魔王罗波那夺去,猴王哈努曼目睹王子罗摩的不幸遭遇,挺身而出,施展法力,帮助王子罗摩打败魔王罗波那,夺回王妃,收复了王位。

猴王哈努曼就成为印度教里的神,受到信徒的崇拜。

泉州东西石塔是南宋时建的,塔有猴王哈罗曼的雕像,说明猴王的神话故事在那个时节就已经传到泉州了。

中国人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大人小孩都很熟悉,而印度的猴王哈努曼和中国的猴王孙悟空,两个形象又如此相似。

泉州西塔猴王哈努曼的雕像成于南宋,远远早于明代《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所以中野美子说孙悟空的故乡在中国福建的泉州,意思是说中国的孙悟空受印度的猴王哈努曼影响,吸收了印度神话的传说,而且最早出现在泉州。

还记得唐三藏在哪里吗?就在猴王他的肩膀上面,很小的一个,就在它的左上角,这位就是唐三藏。

西塔有大大的孙悟空,小小的唐三藏。东塔,则是有大大的唐三藏,小小的孙悟空。彼此东西对立,相映成趣。

泉州西街开元寺的猴王石雕与西游记“孙悟空”的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