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为推动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这部《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作了明确阐述与要求,同时又推荐了供中小学生临摹和欣赏的包括楷书、行书、隶书在内的十八部经典碑帖(后文简称“十八部”碑帖)。

这十八部碑帖既是“临摹范本”,又是“欣赏作品”,是从中国古代众多名碑名帖中选出的适合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少年临摹与欣赏的“经典”。

书法教什么:从“经典”开始

文化产品浩如烟海,作为个人来说,不可能全部接受吸纳。一个人只有根据个人的情况,有选择地走近、接受那些属于“经典”的东西,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东汉 《礼器碑》 (局部)

近些年,我们在提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尤其强调走近“经典”。所谓中国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典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不断筛选保留下来的。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的文化,创造了各个文化领域中的“经典”,又在对“经典”的不断继承、学习、欣赏和阐释中延续着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经典”是最具科学价值、精神营养和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东汉 《史晨碑》 (局部)


中国是一个发明汉字、使用汉字的国家,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汉字书写(刻)传统的国家,是汉字书法的故乡。尽管中国古代书写(刻)的字迹万不存一,但能流传下来的字迹还是颇具规模的。那些留下各种汉字字迹的甲骨、青铜、简帛、石头、纸张等,让我们惊奇和赞叹,但其中能称为“经典”的东西还是少数。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东汉 《乙瑛碑》 (局部)

历史将其中的一部分字迹赋予“书法经典”的地位和名称,是偶然中的必然,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据,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书法经典”的代表性、典型性让我们充满信心地走近它们。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认知、体验、欣赏与临摹,实现与古人的沟通与理解,对传统的领悟与认同。

习书的正途:尊“师”重“法”

“十八部”碑帖首先是作为中小学和广大青少年临摹的范本而精选的。临摹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正途”,是提高毛笔书写能力的“捷径”。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东汉 《曹全碑》 (局部)

临摹碑帖就是在反复认真读帖的基础上临写,感受古人书写的笔法、字法和章法,用自己手中的毛笔把字写得“像”古人,“像”那些名碑名帖字迹。从古至今,人们创造了影仿、双勾、意临、背临等临摹方法,创造了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黄金率格等辅助手段,无非是追求“像”。

古人为我们写字作了“示范”,虽非耳提面命,但字迹昭然,为学书者提供了“样本”。古人把名帖称为“法书”,就是因为那些字迹是可资效仿的范本。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学书临帖,就意味着一笔一画地仿照古人,一笔一画地改变自己,追求由“形似”到“神似”。这是一个心追手摹、手眼并用的过程,一个由生到熟、由笨拙到自然熟练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古人书写方法、修正个人书写习惯的过程。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传)唐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 (局部)

古代名碑名帖是我们学书的“名师”,我们只有尊“师”重“法”,肯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十八部”碑帖为我们提供了适宜的、完整的法帖版本,以清晰的、不失原迹风貌的字迹,为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少年临习提供了方便。

书法美育:注重“读”和“赏”

从古至今,经典碑帖广泛传播,不仅是作为学书者的临摹范本,同时也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的对象。临帖需要读帖,但读帖未必全为临摹。“读”是一种欣赏活动,是一种感受书法之美的过程。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局部)

那些或白纸黑字或黑底白字各种各样的碑帖,是中国人特有“艺术作品”和审美资源,显示着书写者高超的书写技艺。优美的字迹让人赏心悦目,这种独特的审美活动是提高人的书法欣赏能力所必须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青少年认识更多的名碑名帖,接触、感受这些经典,才能缩小当代人对古代文化产品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增强亲近感和认知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美的汉字——这些仍然具有文化生命和艺术魅力的经典。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 (局部)


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不少古今中外诗文名篇,并非都要求学生模仿写作,读帖也是如此,向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少年推荐几十部碑帖名迹,既是提供临摹的范本,也是提供欣赏的佳作。

临摹碑帖需要专注于碑帖的点画结构,通过临摹提高汉字书写技能;而欣赏碑帖则侧重于对碑帖的整体感受和认知,包括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与文化接受,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局部)

回归初心:走进“文化世界”

中国书法史上的碑帖经典,既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临摹的“范本”,又是书法欣赏的“版本”,更是认识中国文化的“标本”。汉字的发明与使用构成了一部中国书写文化史,而这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交织在一起的。

作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其文化的博大与厚重,价值的多元与多重,并非只是技法的精到、点画优美所能概括的。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局部)


那种把中国书法仅仅视为一种“艺术”的观点,包含着对中国书法文化性质的片面理解和文化价值低估。无论是《兰亭序》《圣教序》还是《千字文》《祭侄文稿》,无论是《张迁碑》《曹全碑》还是《九成宫醴泉铭》《玄秘塔碑》等等,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唐 柳公权 《神策军碑》 (局部)

我们的临写、欣赏、体悟、反思、理解,不应仅仅沉浸于一个“点画世界”或“艺术图景”中,而是走进、体验一个“文化世界”。中国书法中的碑帖经典,是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少年走进体验书法文化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园地,一个图文并茂的“文化世界”。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元 赵孟頫 《妙严寺记》 (局部)

如何教好书法,学好书法,从“十八部”碑帖入手,从“经典”原点出发,持之以恒,不断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书法审美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

让广大青少年在书写实践、书法欣赏和书法文化知识的修习中,逐渐获得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依,学有所成。


内容选自《书法教育》2018年第1期

《书法如何教——从“十八部”碑帖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