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越好的茶葉口感越淡?

馬雪毅


耳濡目染數十載多少對茶有一定的鑑別能力,就拿家鄉的綠茶說吧(信陽毛尖),市場普遍認為明前茶品質最為上層,市場價格最貴,每年明前茶採摘期就那麼一個星期左右,物以稀為貴,做為春茶最早期的一批茶葉,生長週期最長,品質自然沒得說。

明前信陽毛尖綠茶基本採摘的都是小芽,一天一個品質(告訴你們個業內秘密 明前頭一天的茶不怎麼樣),一天一個價位,鮮葉是基礎,炒工是關鍵;明前茶口感比較清淡,湯色嫩綠,茶葉比較鮮嫩,用水沖泡茶香四溢(蘭花香),純正的明前茶確實喝起來挺誘人的,明前茶採摘完就是雨前茶了,雨前茶市場價位有所回落,採摘的有純芽,有一芽一葉,相對於明前茶來說,雨前茶品起來茶香更加濃郁一些,微澀回甘有甜甜的感覺,朋友們知道嗎?經常喝茶的朋友們都知道,山頭越高,茶葉品質越好,而真正的大山茶都是雨前茶,由於清明前深山溫度還比較低,茶葉根本沒有長勢,所以我個人認為明前茶雖季節早但沒有雨前茶好喝(人生如茶,苦盡甘來)。

茶友們,真東西永遠不會太差,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就是最好的茶,不必人云亦云,追求在外,喝茶喝的是味道,喝的是踏實跟健康,好茶一定對身體有益,但你買的是不是真東西那就難說了,因為假貨太多。附上我一年四季喝的手把茶😁





毛尖歡子



信陽毛尖屬於綠茶的一種,別的綠茶不太瞭解沒有發言權,今天就說說我瞭解的這款綠茶吧!


信陽毛尖屬於綠茶中的上品,信陽毛尖明前新茶又屬於信陽毛尖中的佳品。信陽毛尖明前新茶一般陽曆三月下旬就開採了,經過一個寒冬的孕育,茶葉積累了豐富的營養。再個信陽毛尖明前茶只有二十來天的產量,本身品質好質量高再加上比較稀有,所以價格相對來說高。早期的信陽毛尖春茶口味清香,回甘持久,泡開一杯茶後滿屋飄香,喝一口後嘴裡有持續的回甘。

所以就信陽毛尖而言,早期品質好質量上佳的明前茶,味道清香型,口味相對淡一點的要好些!個人淺解。



信陽毛尖茶農小曾


如果從綠茶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是有一些道理的。比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等。它們的茶味、包括苦和澀是非常淡的,它們主要的指標就是香,當然也包括湯色、回甘等,香氣越高越好。這些茶主要就是從香氣的高低來判斷茶葉的好壞,另外茶湯的刺激性越弱越好。

對於雲南茶來說,判斷的標準就會有一些不同。雲南好的綠茶,茶味一定要飽滿,厚重,回甘要好。香氣也要高,茶湯一定要透亮,顏色要淡,越淡越好,就這一點而言,在綠茶中是共同的好茶標準。

對普洱茶來說,評價標準又是不一樣的,普洱生茶香氣要高,要沉;茶味一定要飽滿、厚重;層次感要豐富,茶氣一定要足;韻味一定要好,韻味包含了回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茶湯的質感要好,不能薄,不能寡,一定要有濃稠度,對於雲南綠茶同樣是有這個要求的。苦與澀對於普洱茶來說並不是一個判斷好與壞的標準,只要化得開、化得快就是好茶,得越快越好,當然還有口腔不同部位所給你帶來的不同感受,這是層次感的一種表現,變化也多越好,所以就雲南茶而言,味越淡越好並不實用。

如果用口感越淡越是好茶的標準來判別雲南茶,那買到的茶肯定不會是很好的茶。


老徐談茶


茶葉的好壞跟原料等級有關,越嫩的茶葉等級越高,嫩度高的茶採摘時間比較早。

比如綠茶的明前茶,四五月份的紅茶、鐵觀音、普洱茶等等,這些月份的茶葉等級都是全年最好的茶葉。

茶鮮葉中含有苦澀的咖啡鹼、茶多酚,茶本性是苦澀的,咖啡鹼和茶多酚的含量跟時間有密切的關係。光澤時間越強越久苦澀度也越大,所以夏茶偏苦,同樣芳香類物質也會多一些,所以香氣很好。

早春茶的氨基酸含量比較高,氨基酸決定了茶葉的鮮爽程度,所以口感回甘很好,而且等級高的茶,內含物質豐富,芳香類物質吸收春天的雨露,香氣甘甜都是比較上乘的。

所以等級較高的茶,綠茶湯色偏嫩綠色,紅茶湯色偏金黃色,香氣馥郁,回甘生津,條形好看,都是這類茶的特點。

等級高的茶香氣層次感豐富,滋味甘醇,韻味十足,但也不是誰都能欣賞的。喝慣了煞口滋味的茶客,當然不能欣賞這樣茶的美。

我非常喜歡借用清人陸次紓所云: “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 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這就是品龍井茶的動人之處,你能理解嗎?

我是一個不正經的評茶師,最擅長正經評茶!

能求個小小的關注嗎?

一起看茶、品茶——


不正經的評茶師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充滿哲理的問題,中國人講陰陽轉化、否極泰來、有無相生、萬物輪迴,為何會有無味至味的說法呢?

至味無味是清代陸次雲讚譽西湖龍井的時候,最先說出來的,“甘香如蘭,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無味,而飲後感太和之氣瀰漫齒額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其實早在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就有有云,“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為有為,以無事為有事,以恬淡無味為有味。延展到茶葉中來,筆者認為,所謂的無味的茶葉,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沒有味道,而是感覺沒有味道,其實各種味道都有,是一種充分融合了的自然平衡的中間的穩定狀態,不苦不甜,不澀不滑,不濃不淡,但是其實各種茶湯中的物質依然在對身體產生作用,所以反而可以理解茶葉中的各種味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普洱茶裡面有一個奇葩一樣的存在就是倚邦小葉種,關於它的來歷兩種說法佔主流,一種是雲南大葉種的變異產品,另一種是四川茶農在明末清初在雲南落腳時開始種植的,倚邦的曼松茶歷史號稱“高香甘醇”,這著實不太像雲南大葉種的樣子。

而且按照明朝時期的,當地人還不會製茶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一種混採(如果有變異小葉種的話,和人工培育的小葉種混採),只取明前春芽頭做茶,按照綠茶的工藝製成的,因為明朝不做團茶,只做散茶,這是明太祖的國策。

為什麼特別說這個倚邦的小葉種?這種茶有一個特點,就是淡,淡中帶苦,淡中帶甜,但湯感香氣好,很有點無味至味的意思,筆者覺得可以將它作為一個體驗無味至味感覺的參考茶葉。

前面寫過很多關於茶葉內部化學成分轉化的文章,這裡不再贅述,假定有一款陳化較好的倚邦小葉種古樹茶餅,那麼它裡面的物質的變化情況應該就是:

茶多酚類,基本氧化到茶紅素和茶褐素為主了,所以沒有什麼澀味了,湯色紅亮,味道厚重;

氨基酸類,減少了一半或者多半,應該只有一點鮮爽的感覺和意思了;

咖啡鹼,也減少了不少,而且茶褐素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咖啡鹼的吸收,所以不會有太多興奮的感覺,就是平淡;

多糖類,果膠、糖類變多,很甜,能中和到咖啡鹼的一點苦味。

這種茶,喝到嘴裡一定是很淡的感覺,但是湯色紅濃厚重,似茶非茶,似水非水,有隱約的苦、隱約的甜,很平淡,但是豐富的無味的物質,會激發出你體內的反應,茶葉的力道不因為感覺的平淡而是真的平淡。

更重點的是,沒有雜味、沒有異味,這不就是好茶應該具備的麼?真正的好茶,一定要經得起考驗,才能穿越時空走到你的身邊,洗去鉛華,帶給你平淡中蘊含的蓬勃力量。

這就是我對好茶口感淡的一種理解,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星掠殘陽AYR


越好的茶口感越淡?以南糯山茶區的上好古樹茶普洱茶為例,我認為是茶樹的樹齡、毛料條索、茶樹植被等三個原因。

首先好茶當然得是茶樹樹齡較大的茶樹毛料製做而成,樹齡越大,茶品內含有機物越豐富,所以在品飲的時候茶在口感變化快,苦澀不顯且甜度高的現象,茶味自然有,但極易給人一種口感很淡的假象,苦澀輕顯或苦澀不顯,餘味盡甘甜,除了上好的古樹茶品之外南糯山拔瑪茶山格外引人注目,近年名聲在外,頗受茶客青睞。

其次在茶農制普洱茶毛料的時候,會依揉青的時間長短可製成毛茶毛料緊條、中條、拋條三種類型的茶,以拋條為例,沖泡條索較大的拋條毛茶,按一般的標準沖泡方式沖泡出來的口感都很淡,苦澀不顯,即便將出湯時間延後幾秒對於口感而言都偏淡,拋條的茶品一般在4-5拋才能出味,對我而言口感要比緊條、中條毛茶淡很多,但也極耐泡,都在緊條、中條毛茶以上,拋條茶品也有可能會造成茶口感很淡的味道,但對於原料本身需要各位朋友仔細品鑑。對於後期想存茶的朋友我不大建議買拋條毛茶或拋條毛茶製成餅型的茶品,其中緣由後期做專題回答。

最後再來說植被的問題,茶園茶樹植被豐富,有些茶樹會採不到光,這樣的茶樹製成的茶品口感甜度很甜且苦澀不顯,滋味十足,難得茶品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非一般茶客所能得,目前這樣的茶已經很少在市面上流通,在茶農手中就被茶客買走。

綜上,好茶自有其獨特的魅力,但隨之而來的是價格的變動很大,由此需得飲茶長久的經驗來品鑑,不要盲目跟風購買價高的茶品,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倉和兄弟古茶坊


原創 | 義芳君說茶:聽說越好的茶葉口感越淡,您怎麼看呢?

近年來,茶友圈內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越好的茶葉口感越淡。

貌似還挺多人擁護這種說法,難道口感醇厚就比不上清淡?是不是有點“小清新”PK中年大叔的味道呢?

其實,就像喝茶,仔細品鑑,就能品出它的真味。我們也把這種說法,細細思索一下,看看是否真的有道理。

首先,口感滋味只是衡量一道茶葉品質優劣的評鑑標準之一,從產地、工藝、原料、倉儲,再到沖泡技藝,以及具體到茶葉的色、香、味、形等等,我們均需要充分加以考量。

當然,茶葉最終是用來喝的,萬千優點終究凝聚在舌尖方寸之地的一時之感。但單以口感滋味來評判,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越好的茶葉口感越淡”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麼?

“淡”相對應的便是“濃”。茶味濃,可能意味著苦和澀。但我們別忘了,茶葉的本味就是苦和澀。有了苦和澀,才能在後續的精加工中,得到充分的兼容幷蓄,進而產生化學反應,轉化為令人回味無窮的甘甜和韻味。

所謂,先苦後甜,有苦才有甜,便是此理。

“淡”還有層意思“薄”。對於好茶來說,湯色可淡,滋味忌薄。淡薄的茶葉,說明內質缺乏,茶氣缺失,更遑論喝茶的層次感。

你看一杯優質的清香型鐵觀音,抑或是高等級的銀針、黃茶等等,哪個不是沖泡後湯色看起來就是比低等級的同類茶來得清澈透亮,但口感滋味並不淡薄,反而是落水含香,甘爽渾融,回甘生津快。

所以,對於好茶來說,淡並不代表薄。而且針對不同茶葉品類的不同工藝特色,更有更加具體的細分。譬如:綠茶的鮮嫩、青茶的回甘、老茶的稠滑等等。

因此,不管是何種品類的好茶,清爽是一種美,醇厚也是一種美,滑順亦是一種美……濃淡之間,一定是“水中含香,湯中有味”,非常飽滿充實的感覺,怎麼可能會是淡呢?

我是【義芳君說茶】,每日分享原創茶文。歡迎茶友關注交流,留言轉發。


義芳君說茶


首先強調一下,我個人的觀點是:茶無上品,適口為佳。濃淡不能說明茶葉的好壞。

言歸正傳,個人認為會覺得越淡的茶越好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茶葉越淡—茶葉原料越細嫩—人工成本,製作成本越高—市售價越高。

茶葉的淡說明它用得原料是比較細的嫩芽或者胎葉,這樣的原料處於茶葉發育的初期,雖然多酚含量高但是總體內含物偏少,特別是影響味覺的內含物,所以除了鮮味和炒制的香味外,滋味比較清淡。但是由於採摘這樣的芽葉需要手工,而且產量低,加上製作比較需要功夫,所以成茶的成本相對高得多,售價自然也就高。因此會給客戶一種感覺,越貴的茶越淡,越清雅。

但並不是所有的茶都是越細嫩越貴越好的,由於製作工藝的不同,有些茶需要採用嫩芽胎葉,而有些需要開面採,有些則需要成熟的葉子或者老葉。


樹凡茶莊


看樓上幾位的回答,綠茶是這樣嗎?

我們家是種植高山烏龍的,海拔1600公尺-2500多公尺,我們是論海拔來分茶葉的級別,越高海拔,茶質越厚,越甘甜。目前在臺灣比較頂級的烏龍茶區是大禹嶺2500多公尺,再上去茶葉不好生長了,太冷。我們家大禹嶺片區的茶葉,非常的有質感和醇厚還有高山特有的優雅的花香氣,回甘會久久的留在口腔裡頭。

我大概介紹一下臺灣高山烏龍茶的特點,其實網上也可以查到,我精簡一下。

臺灣高山茶會受到歡迎的主要因素,歸功於臺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臺灣現有的高山茶園多是原本的林地竹地開墾而來,多年的有機質堆積使得地力肥厚,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成為種植茶的最佳地點。此外高山種植茶還有兩項優勢:
1. 因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導致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份降低,進而提高了【茶氨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份。
2. 由於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後雲霧遮蔽的緣故,使得茶樹的生長過於緩慢,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葉肉肥厚,果膠質含量高,等等的優點。
高山茶生產上的困難,首先的居高不下的種茶與製茶的人力成本;再者是高山茶青必須現地現做,而高山區午後經常性的起霧環境,時常影響後期製茶的成功率,所以頂級的好茶,只能看老天的臉色。

當然,喝茶是比較個人的,撇開農殘問題,引起胃寒的茶堿問題;您喜歡的茶就是最好的茶,無關乎價位。


簡吳沚祺


這個說法是不全面的,應該辯證來看:

耐泡度是衡量茶葉質量的一個標準,耐泡表明茶葉內含的物質多,經得起沖泡,但不能說明茶葉品質好壞。二者並有絕對關係。

判斷茶葉的好壞要綜合其幹茶、香氣、味道、葉底等因素,就同類茶葉來說,一般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氣越豐富,品質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