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蜀國是個悲壯的國家,它的歷史中總是充滿了不盡如人意的躊躇之感。不管是國主劉備曾經感嘆“髀肉復生”,還是關羽水淹七軍後敗走麥城,一直到最後諸葛亮星落五丈原。這個國家就像是被西西弗斯推著上山的石球,每當你覺得它即將觸頂,它就會滑回山腳。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蜀國先天不足,只佔有人少地薄的益州,註定只能是史書中的配角,換做一個平庸之才治理,不出十年一定分崩離析,被魏、吳吞併,但蜀國擁有諸葛亮,中國歷史中少有的幾個“完人”。

諸葛亮為了儘可能延長國祚,自覺地扛起了本不屬於他的巨大責任,使自己背上了巨大的道德十字架。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平定西南夷之亂的第二年,諸葛亮沒有休養生息,而是整日為北伐的事忙碌著。當時,魏文帝曹丕已去世,年輕的明帝剛登基。魏文帝在位僅七年就駕崩了,新皇帝雖然躊躇滿志,但國家體制尚未重建,一時間正手足無措。吳國似乎想趁機打開東部膠著的戰線,雖說趁喪發兵為不義,但亂世本就無義戰,既然吳國想行動,諸葛亮自然奉陪。

我們的時機到了!

諸葛亮認為此次北伐是打破困局的好機會,於是在公元227年3月率軍從成都出發,向關中進軍。在臨行之前,他上表給蜀漢皇帝劉禪,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是《出師表》開宗明義的句子,諸葛亮主要是想讓年輕的劉禪明瞭,作一名領導者必須有親臨政務的自覺。此外,他還在文中追憶了先主劉備對自己的知遇、厚待之恩,並表明了自己北征的決心。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光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上面是《出師表》的原文,曾有人說:“讀出師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諸葛亮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完全是把蜀國、天下、蒼生全部扛到了自己肩上,雖然充滿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但更多的是一種鬱結胸中的悲壯感。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諸葛亮不是文成倚馬,技擅雕龍的文學奇才,他的文章突出地表現為“真情實意”,靠實話打動人。

為什麼《出師表》讀起來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感?可能跟諸葛亮當時的心境有關。

先天不足

如果說聽到諸葛亮要北伐的消息,蜀國人或多或少還有一絲僥倖心理:在丞相的帶領下,萬一能絕地翻盤,大敗魏國呢?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那麼整個蜀國最絕望,最瞭解這次出征獲勝幾率不大的人,就是諸葛亮本人了。他作為管理蜀國的一把手,對於國家的數據瞭如指掌,站在縱覽全局的高度上看,此次北伐,至少有三個地方對蜀國不利。

第一,蜀、魏兩國的國力相差懸殊,幾乎是一比七的鴻溝。在這次北伐戰役中,蜀雖號稱動員二十萬兵力,但實際上只不過是五、六萬人而已;相反地,魏軍僅動用了西部偏師來迎擊,兵力就跟蜀國全軍差不多,僅僅在兵力和動員能力上,兩國後勁不可同日而語。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第二,嚴重的補給困難。要從蜀國進攻關中長安,必須通過“蜀道難”的險阻山路,翻越整個秦嶺,這條路即便輕步兵通過都很困難,更不用說是運送軍糧的運輸大隊。從軍事角度上說,這種遠征本就勝算不高,再加上運糧的不便,廟算幾無勝利的可能。

第三,孔明的戰略構想有破綻。在早先擬定攻打魏國的戰略時,本來預定東西夾擊:主力從漢中攻進長安,然後從西邊進逼魏都洛陽;另一方面荊州軍北上攻擊洛陽。這種作戰構想原本十分理想,但因為關羽戰敗失掉荊州,而不得不放棄相互呼應的作戰方法,改由勸說孫權出兵攻擊魏軍。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但是,這場戰爭是蜀國與魏國間的博弈,邀請孫權助拳是蜀國的一廂情願,對方是否願意出兵相助還是個未知數。對於孫權來說,他的目的就是奪取兩淮,穩住吳國基本盤,他對於蜀國夾擊洛陽的提議並不感興趣,也不想為了蜀國西線的戰事付出太多的代價。如果魏蜀兩國拼個兩敗俱傷,對他來說才最划算。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孫吳這個潛在盟友的遊移不定和朝秦暮楚,讓諸葛亮分外頭疼,但他也無可奈何,國家間的博弈就是如此,蜀國弱小,只能看別人臉色。

蜀國的惆悵

《孫子兵法》中提過:“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要有勝利的條件再去求戰,反之,沒有勝算時最好不要作戰。諸葛亮本身也不想打沒有把握的仗,但這是劉備遺言中的願望,諸葛亮也曾在劉備臨終前立下誓言,現在已經無法因為有困難而不戰了。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退一步說,即便沒有答應劉備克復中原的請求,諸葛亮也必須北伐。蜀、魏兩國國力懸殊,如果平行發展,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將來恐怕不用作戰,魏國只要發出一道檄文,蜀國在對方國力的巨大壓力下,只有投降一條路可選了。為了避免兩國差距越來越大,只能北伐了,說不定能打出一條生路,說白了,北伐是用“自殺”來“自救”。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有南牆也要拿頭撞。

這就是孔明所肩負的十字架。《出師表》一文中充滿了悲壯感,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既然決定了,就要儘量做得完善,諸葛亮認為即使不能勝,最起碼也不要落得慘敗,徒使國家走上滅亡之路,這也是孔明做事貫有的原則。

諸葛亮揹負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殺”來“自救”

如果說蜀國不北伐,立刻就會滅亡,或許有一絲憂天墜的愚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沒有變數或外力介入,蜀國天塌地陷是一定的。諸葛亮想成為擎天一柱,但他直不起腰,因為背上有一個沉重的十字架,他蹣跚前行,最終在五丈原摔倒了,他努力了,他放棄了,他釋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