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終一定會採用戴森球方式升級到二級文明嗎?

邵金明


採取戴森球升級文明雖然可以,但這種方式其實並不怎麼高明,也毫無新意。



所謂的戴森球就是建立一個可以360°無死角完全覆蓋恆星的外殼,然後讓這個外殼收集恆星能量以此來供應人類文明,這個外殼就是所謂的戴森球。戴森球聽起來好像挺簡單,但其實實施起來並不怎麼高效有用。首先恆星過於巨大,而建立一個完全覆蓋恆星的外殼那得需要海量的資源。即便把地球拆了,還有點差強人意,因為太陽本身就是地球的130萬倍。第二,太陽溫度很高,所以建立戴森球的材料必須耐高溫,而這種材料很難得,用來建立戴森球真的有點浪費了。



所謂的文明分級也僅僅是前蘇聯卡爾達肖夫一個臆想的概念而已,一級文明利用整個行星能源,二級是利用太陽,三級是星系。但其實文明等級真的這麼分嗎?我看未必。近期熱度很高的電影,裡面推動整個地球運動的行星發動機就是重核聚變發動機,我想這種技術都要比建立戴森球裹著太陽高明的多!所以,人類升級文明,最簡單的就是研究可控的重核聚變技術,如果掌握了像流浪地球裡面的那種重核聚變技術,或者鋼鐵俠裡面的小型核反應技術,那麼人類文明無疑會邁進一個新的臺階。



人類文明在掌握好核聚變技術之後,再次升級文明就要掌握真空零點能了。這種能量是真空本地能量,能量巨大且密度極高,宇宙中隨處存在且隨處可以提取,所以依照這種方式升級文明才是真正的正途,而非簡單的利用恆星能量。


科學探秘頻道


我認為不會……

恆星級別的戴森球壓根無法制造出來。

原因有四點:

第一,材料問題

太陽赤道長6億公里,戴森球周長必須必太陽赤道長數倍,用什麼材料建造呢?再強的材料達到一定長度都會和麵條一樣柔軟。另一方面,太陽表面數千度高溫,強烈的輻射和太陽風,而背對太陽一面則會達到零下一百多度,有什麼材料有這種耐熱耐冷的能力呢?所以第一點材料問題就難以解決。

第二,能量輸送

戴森球為的是生產能量,比如電能,熱能……不管如何,都需要輸送到使用者手中。請問,如何輸送呢?從太陽上拉根高壓線到地球?中途會損失多少?什麼線材可以經得起如此長距離的輸送?

第三,引力問題

世間萬物只要有質量都具備引力,戴森球也不例外,如此巨大的建築勢必具有了行星級的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改變了恆星的引力,勢必對整個星系影響巨大,屆時說不定小行星亂撞,所有行星都玩兒完。

第四,失去陽光

戴森球可以遮蔽大多數太陽光,對周邊行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會讓周邊行星失去太陽光照,改變行星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戴森球只是個幻想。

不過……

我們其實可以在人造聚變核心周邊建造迷你戴森球。宇宙中的恆星都比較大,溫度不會很高。而人們現在已經具備了一丁點聚變技術,可以製造出超高溫的迷你恆星,在它的周圍製造迷你戴森球才是真正可行的一種辦法。


冰65774307


人類最終一定會採用戴森球方式升級到二級文明嗎?

儘管這是一個十分可笑的想法,但為保證大家都能瞭解文明等級的區分方式和戴森球的定義,我們先來簡單科普下這兩個到底是什麼玩意!

二級文明的含義是前蘇聯卡爾達肖夫想象了宇宙中以文明對於能源利用的方式來區分文明的等級,完全掌控行星能源的為一級,二級則能利用整個恆星能源,徹底利用整個星系能源則是三級!而我們人類大約處在0.7級左右!

戴森球則是美國物理學家戴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想象的一種外星文明利用恆星能源的方式,比較有趣的是這兩種理論產生的時間差得並不久!但戴森球理論提出以後一直都沒有引起轟動,實在難以想象有文明能完成如此大的工程!

但在2011年之後這顆出現在1480光年外、天鵝座方向的KIC 8462852的光變現象卻讓大家重新回憶起了戴森曾經預言過的“戴森球”!大量的遮蓋物出現在地球和恆星KIC 8462852之間,造成了亮度大幅下降的現象!

不過此事後來也被認為只是恆星KIC 8462852周圍的塵埃帶而已,並不是什麼超級文明的“戴森球”!當然這是證明了就是無稽之談!

即使沒有證明,很難想象超級文明建立如此龐大的工程而目的僅僅是為了利用太陽能,這實在是太可笑了,有種原始人在想象我們現代人為了不浪費熱能而把火堆上下週有全包圍起來的可笑想法!當然我們現在有這個技術,因為很多熱電廠的鍋爐就是這樣使用的,但這並不是我們能源利用的終極方式,我們現在想要的是核裂變和核聚變,那種熱電廠模式遲早都是要淘汰的!

當然以能源利用方式分級有一定的科學性,畢竟人類從誕生到現代化就是一個能源利用的過程,很多朋友比喻人類的文明進程就是一個變著花樣燒水的過程,其實這還真沒錯,即使在未來實現核聚變也同樣得燒水,然後蒸汽推動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出我們需要的電能!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絕佳的諷刺了我們能量轉換技術的落後,畢竟這樣轉換來轉換去就會有各種損失,最終到達用戶手裡也就30%到頂天了!燃氣輪機的效率比較高一些,但速度太快需要減速齒輪組!

未來人類實現文明突破的方式絕對不會在“戴森球”方向,而是在動力技術的進步以及對空間的利用,比如實現曲速引擎,或者這本身就是建立在空間之上,但至少核聚變必須實現!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戴森球是戴森的設想,近距離吸收太陽產生的能量,確實很誘人。但是未來人類不見得一定要這樣搞,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可以利用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戴森在他的設想中,按照可能利用能量的規模將文明分為幾個等級,有他自己的道理,能利用的能量的規模代表文明可以支配的範圍,二級文明可以利用整個恆星系統的能量,實現跨恆星系旅行,到達周圍較近的恆星系統,只有先出恆星系,才能更好地再次擴大可支配的能量,向更高的文明層次買進。一個恆星系統的能量主要存在於中央恆星,所以建造戴森球近距離獲取太陽的能量是很有創意的一個想法。

現代人類利用的能量多是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太陽,比如遠古動植物形成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燒水-蒸汽-汽輪機-電),和太陽能(太陽能板直接轉換/聚焦太陽光燒水推動汽輪機發電)、風能(受熱不均—大氣熱運動—風—風力發電機)、水(蒸發-降水-江河-水電站),也用核能,一種是放射性物質裂變產生的能量,放射性物質是太陽系形成之前就存在於這片星域的。然後現代人在探索可控核聚變這樣的能源利用形式,核聚變過程中元素核會發生質量損失,轉化為能量。

未來會有什麼利用形式不好說,如果還是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太陽,那建設戴森球是不錯,如果是利用可控核聚變,沒必要建,直接採集太陽和其他行星上可利用的物質就行;如果是更加科幻的能量利用方式(是啥個人想象不出),那就更不用侷限於太陽附近,工程量那麼大,多費事啊。


來看世界呀


答:戴森球只是當前科學技術下,人類能想到最大效率利用恆星能量的方式;一個文明真達到二級文明後,會有很多方式來獲取能量,不一定是戴森球。


在宇宙文明劃分中,一個文明能利用所在恆星系的所有資源,那麼這個文明就到達了二級文明;戴森球是科學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種高效率利用太陽能的方式。

指建造巨大的球體來包圍整顆恆星,從而獲取恆星的全部輻射能量,這一科學設想其實並不嚴謹,因為戴森球本質上還是基於當前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能想到的利用太陽能的方式。


一個文明真正達到了宇宙二級文明,會有很多方式獲取能量,比如土衛六上有大量甲烷,木星上有大量氫氣,這些都可以作為能量物質。

更先進的能源,來自於核聚變和正反物質湮滅,比如月球上就存在大量的氦-3,氦-3是未來最重要的清潔核能源,也許在某個小行星或者衛星上,就存在大量的氦-3資源。


而戴森球獲取能源的方式,需要戴森球先把巨大的太陽輻射能,轉化為其他方便儲存的能源,比如製造核聚變材料,或者製造反物質等等。

戴森球只能算是一個科學設想,實際製造戴森球的工程量太大,而且單位面積上太陽的輻射能量也有限,遠遠不如去其他星球上開採核聚變材料,所以宇宙二級文明不一定會採用戴森球的方式獲取能源。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不會。不要想太多,人類只是蟲子。

在文明的進化中,人類這種生物在生物學上是很低層次的,我不認為人類有進化成所謂二級文明的可能。

人類的生存極限過於狹窄,需要非常嚴格的溫度、氣壓、氧氣含量、輻射水平等,其實生存力上就是渣渣。人類的壽命大概最高極限300年,不足以儲存足夠的知識進行科技的飛躍。

2億年前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估計也認為自己是高級文明,後來事實證明生存能力都抗不過一次小行星撞地事件。

我們人類就算將來實現了聚變,能源不依賴太陽,即使下次小行星相撞,煙塵使地面不能接收陽光的情況下也能滿足能源,也扛不住地球每天都在持續發生大規模地震和海嘯。

其實大劉的想象力真的很好,三體人明顯具有在極端條件下脫水休眠的的能力,對物質世界和能量的掌握也高於人類文明,可見其生物等級上明顯高於人類。不過三體也只是一個非常低階的文明。

如果下一個生物等級的文明是硅基而非碳基,或者雖然是碳基但是具有水熊一般的生命力同時單個個體本身就具有高於人類能夠創造的最現金ai的智慧,也許會考慮戴森球吧。

進化論不是說後來的生物都是曾經的霸主進化來的,人類的祖先在恐龍時代可能只是個被非常瞧不起的非主流弱雞,下一次生物大進化的時候我感覺蟑螂會生出智慧形成新的文明都比現在的人類能夠進一步進化的概率高,畢竟人家不怕核輻射。

人類從智人至今幾萬年而已,蟑螂再進化2億年智慧上估計會秒殺人類。


蘑菇果果莓


1960年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種理論-戴森球,認為可以用一種人造機構包裹太陽用來高效率的採集太陽資源,而在1964年俄羅斯的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才提出了銀河系文明等級劃分的概念。兩者聯繫到一起,如果一個文明能建造戴森球或者戴森環恰巧是二級文明的標誌。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一個文明的發展跟能量的攝取方式和利用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這樣大張旗鼓的去攝取恆星能量代價也很大。戴森球簡單的理解就像是太陽能發電一樣,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內部在持續性的進行核聚變,但是太陽系所有的天體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也僅僅佔太陽釋放能量的 1/10^9,幾乎所有的能量都被浪費掉了。

因此有了這樣的設想,如果能把太陽釋放的所有能量或者大部分能量攝取供人類文明使用,那麼足以讓人類發展到足夠高度。但是這是非常困難的,這並非是像在地球上建造高樓大廈那麼簡單,雖然和空間站的組裝有點類似,但是難得多。



如果想要建造一個戴森球或者戴森環可能把靠近太陽的兩顆巖質行星水星和金星全部炸掉做成材料都不夠用,最靠譜的方式還是要人類自己掌握可控的核聚變方式。畢竟太陽系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人類發展下去離開太陽系是早晚的事情。一顆恆星能源在充足又不能隨身攜帶。



科學黑洞


這個很有趣,是科幻界提的比較多的概念,貓先生也來湊湊熱鬧吧。

簡單講兩句這二級文明以及戴森球吧。將文明以人類利用能源的總量進行劃分,是前蘇聯卡爾達肖夫的一個設想,搞掂地球叫一級,吃定了太陽稱為二級文明。而將整個星系能源進行利用則達到三級。目前吃瓜群眾到達0.7級。

戴森球嘛,和蘇聯人無關,是美國佬的腦洞,他吃定太陽的方法是將太陽打包,只是帶不帶走就看心情了。而蘇美這次聯動很成功,我看過很多科幻作品,都把這兩個不同腦洞君的推論打包一起玩,彷彿冥冥之中的量子糾纏。

貓先生比較贊成人類文明劃分可以參考蘇聯老大哥。清晰明瞭啊!大家交電費時,看主管部門就知道幾級文明瞭,既普及了科學認識,也獲得了普法教育,很有社會主義風格。

至於戴森球?我的天啊😱!戴森先生終究代表了邪惡的帝國主義啊,利用就是打包帶走,一點渣渣都不留下啊,真是不厚道的人吶。也太蠢了啊!完全就是複製人類現在修火力發電廠的操作嘛!包起來燒開水,再推動輪機發電。都能包住太陽了,還是這套路,美帝想象力太差了。


人類達到星際航行的水準後,能源的採集利用方式,貓先生不敢斷言如何,但一定不是暖寶寶燒開水了吧!聚變,反物質利用,更高效的能源交換形式,從三力統一中尋找應變之路,都是可行的方法。


貓先生內涵科普


為什麼這麼說呢,戴森式的能源結構僅是當時人們對於未來無限能源的設想,他們認為恆星就是無限能源的來源,恆星壽命長且穩定,在宇宙中數量極多。

戴森式的能源結構被認為是二級文明的標誌,換言之,掌握了無限能源就可以被認為是二級文明瞭。戴森球、戴森環、戴森雲是這種能源結構的不同形式。

但是,並不一定非要採用這種方式來升級到二級文明,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如果擁有了建造戴森式能源結構的能力,其已經屬於二級文明瞭,對於能源的問題,他們早已經解決,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再來建造呢?

在建造過程中,需要花費的材料、投入的飛船數量、機器人等等不計其數,這樣龐大的工程不是如今0.7級文明可以想象的,你說呢?

個人的淺見,歡迎大家評論喲!!!


科幻船塢


太陽能板,就是所謂戴森球的簡易版。所以,人類是不會拋棄太陽能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