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沒有化肥,大地主家的地用什麼肥種地,就算用農雜肥也沒那麼多,用什麼?

老爸158230666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其實在我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種地也就是近40年的事情,包括新中國建立之後的前30年化肥的使用都是非常少的。那麼之前種地的肥料來源都是從哪裡來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美國的一位官員寫了一本書,叫做《四千年農夫》,這本書大概是2006年左右被翻譯介紹到國內的。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教授,也是美國農業土壤局的局長。

因為美國的現代化農業比較早的使用農藥和化肥,他發現美國的農田土壤已經板結化,營養物質少、土壤肥力嚴重下降。他當時就在想美國現代農業才發展100來年,已經出現了這麼嚴重的問題,那麼東方農業幾千年,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一直耕種呢?



是大概在1909年的時候,他攜夫人來東亞考察,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與大量的農戶進行交流,實地考察,寫出了一本書,翻譯成中文就叫做《四千年農夫》,書中記錄了大量的有關中國之前農業的生產方式,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農業是非常先進的,也是可持續的,對世界範圍內的農業生產方式又非常大的推廣價值。

其中書中就有記錄,關於農業肥料來源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來源:

一是農村中本身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機質的腐熟作為肥料;

二是農村中飼養的家禽、家畜的糞便腐熟作為肥料來源;

三是人的糞便,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農田的肥料的來源,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每天清晨他都會看到很多農民到城市裡面挑糞,就是把城市裡面的有機質,尤其是人的糞便收集起來作為肥料。

也就是說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農業,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循環,收集自然界的所有有機物質作為農作物生長的肥料,所以幾千年的農業並沒有使土地的肥力減少,通過精耕細作養活了如此密集的人口大國。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這本書,真的有點感慨萬千,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優良的工作系統基本上已經被拋棄,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是我們的農地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這裡面原因是很複雜的,也很殘酷的,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也會回過頭,從傳統農業中尋找新的智慧。


熱愛農村的小許


說一下我記得的事吧,都是從我大伯那裡聽來的看來的;

我6-7歲的時候,我跟我大伯住,我大伯是單身,以前他有2個老婆,2個孩子,後來都死了,我們家孩子多,顧不過來,我就跟大伯住,那個時候是人民公社生產隊,我大伯是殘廢軍人,他做豆腐賣,也種黃瓜賣(在自家院子裡),那個時候沒有化肥,就算有也是生產隊裡有,只有一種尿素化肥,還是日本進口的,老百姓給尿素起了個外號叫“洋勁”,社員家裡是沒有的,也買不到,他們也不相信尿素有多大作用(沒文化的結果),我大伯種黃瓜經常施用一下幾種東西做肥料;

1;棉籽餅---用水泡開發酵後做肥料。

2;豆子---把黃豆煮熟,發酵後做肥料。

3;麻汁醬幹---就是芝麻醬提油後的殘渣,泡水發酵,做肥料。

4;豆餅---豆子榨油後的副產品(現在是豆粕),泡水發酵後做肥料;

5;牲畜糞---把路上的牲口糞便撿回來,積累多了做肥料。

6;大糞幹---收集人糞曬乾,壓碎做肥料。

7;還有其他的榨油後的廢渣,都能做肥料。

8;草木灰,炕洞土(就是農村睡的火土炕,每2-3年換一次新的,為的就是把換下來的炕土做肥料,因為日積月累,火炕土裡含有大量的鉀肥,但他們不知道,就知道上了炕土莊家長的旺盛,增產)。

9;生產隊裡的尿素化肥也很少,都是按供應來的,分攤到每畝地裡也就十幾斤,作用有限,也管用,再說了那時也只有這種單一的氮肥,其他的各種氮磷鉀複合肥都是改革開放後的事了。

在那時的老百姓眼裡,只要是含油高的東西都能做肥料,還有就是所有糞便都能做肥料,他們也衡量成本,能不花錢買就不買,能少花錢就不多花,在生產隊裡大部分是漚綠肥,把農作物費秸稈摻土發酵,做肥料。那時不管是生產隊還是個人,種地實用的肥料才是名副其實的有機肥,由於數量太少,所以產量一直不高,在舊社會也一樣,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沒那麼多,也就產量很低,其實有的根本就沒有,全靠人種天收。


驛動星期六


就上海以前的農村來講,那時即使有化肥,但價格很貴,像尿素,氯化銨,氨水。農村每個生產隊都有專門的幾部拉糞車,就是一個鐵架子,兩邊按兩個勞動車輪胎,一隻很大的陏圓形木箱,安排兩個人每天去公房裡拉,那時公房都用抽水馬桶了,拉回來倒在一個很大的池子裡,以前還有這種奇事,晚上黑咕咚的,有人看不清掉糞池裡。到了冬季,生產隊會組織人去挖池塘汙泥,稍曬乾了就挑到田裡做肥料;生產隊養的豬,糞便都歸攏的;麥秸,油菜杆,稻草是分給社員做燃料的;最多有的地種蓿苜做肥料。所以那時田地不會板結,但產量不高,用化肥農藥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了。


lpf702


舊社會大地主田地多用什麼肥料種田呢,什麼時代是有他的產物,不用擔心,不過種農作物的產量沒有現在那麼高而已,你想中國40多年前也一樣,那時沒什麼化肥,用的肥料還不是同舊社會一樣,照樣能種糧食,人們也要過日子,不過生活上與現在相比是天壤之別,所以舊社會餓死的窮人真還不少。

在解放前的舊社會,窮人過著牛馬生活,一是田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窮人只能為地主打工為生,二是農作物產量低,不像現在有各式各樣化學成份的化肥,三是靠天吃飯,因為萬一天氣大旱或水災風暴等就顆粒無收,那時大地主田地多,生活基本無憂無慮,不管收成少或發生災害,對地主生活毫無影響,那麼地主這麼多田地用什麼肥料種地呢,最主要是草木灰或柴灰,人糞一般少用也不多,為什麼這樣說呢。


那時不管窮人或富人,家家戶戶都用糞缸,就泥陶土燒製的大缸用來裝人糞,而每家每戶的人糞畢竟有限,因為窮人的茅草房屋前屋後或多或少有點私有地,窮人家為了活命不餓肚子,在房前屋後都種點東西,那麼種東西都得有肥料吧,那麼自家的糞缸便是最好的肥料來源,由於地不多,種地用自家的糞便也足夠了。


而以前做飯燒菜都靠灶裡柴火燒,山區農村的農民一般就地取材用柴火,而平原地區的農民靠不著山只能用農作物的杆,如稻草,麥杆,玉米杆等等,而農民沒有田地,只有少量的房前屋後私有地種作物用一家人的糞便足夠,而一年360天天做飯用的草灰或柴灰能有不少的數量,而且還能買少量的錢,而富人家田地多缺少肥料只能派長工或傭人,到附近的幾個村莊上門定期收購柴灰,那麼地主的大量田地的肥料就基本能解決了,而且還是有機肥呢,並不比現在的化肥質量差,放田裡後的後勁比現在的化肥時間長多了,而以前雖有雞鴨豬牛等糞便,但對大量的田地用肥料數量上來說,明顯是不夠的,所以舊社會地主人家種地大多用草木灰作為肥料。





村夫\n


莊稼一枝花,全憑糞當家。沒有大糞臭,那有五穀香。春天比糞堆,秋天比糧堆。看看這些過去流傳下來的諺語,我們就可以知道糞對糧食生產是多麼重要。

在過去沒有化肥的年代,種地全靠農家肥,農家肥的主要來源有:

一、燻肥,他適用於離家較遠,但地周圍有茅草植被的農田。用鐮刀把茅草割下,大約五百斤堆疊在一起,一定要緊湊,便於壓土。從茅草頂部開始壓土,留下離地面一尺多,便於點火,點火後,待火燃燒進茅草中間,就用土全部封死茅草,讓其在內自燃,其實是光有煙,不見火,半個月後就熄滅了,留下被煙燻燒過的土就是上好的農家肥。這也是最原始的農家肥。

二、羊糞,以前的富裕農戶都養一群羊,在春天和秋天的時侯,把羊圈在離家較遠的農田裡,圈一夜羊,白天墊一層土,十多天移一次羊圈,看土地面積決定,這個肥料也不錯。

三、牲畜糞便和人糞尿,將牲畜糞便集中漚制後使用,其中豬糞質量最好,養一頭豬的糞可以夠一畝農田使用。

四,秋天秸稈漚肥,夏天青草漚肥,都是將其切碎,堆積在一起,加適當的水和土,再加適當的牲畜糞便或人糞尿,待其腐熟後就可以使用。

過去的農民對糞的作用是非常重視的,一年四季,各種資源,只要可以作為農家肥的,都要利用起來。如果有一塊地不上糞,就可以減產50%以上。所以過去農民有一句話,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


華月一牛


只說解放後,我們河西走廊生產隊在尚無化肥的年月裡,除了墊圈土(人畜排洩物混雜墊土和做飯、填炕的草木灰),山區壘燒土皮灰還地,川區尋找河灘淤泥和久曬不耕的荒地發土,使用以肥地。1970年代前後的小麥畝產量一直在400斤左右徘徊,基本算是廣種薄收。遭遇連旱,上繳公購糧以外,社員分配口糧人均200斤左右,自然免不了捱餓。

及至1976年,古浪川區全部公社推廣使用煤灰拌氨水苫土發酵後撒地的自制化肥,加上“阿十白皮(農民自己的叫法)”、“甘麥8號”等品種的更新換代,畝產量一下子提高了2倍,達到750斤左右,自然而然結束了捱餓的歷史。


glyzl


很多人想不通:中國幾千年沒有化肥也在種地,現在怎麼突然離開化肥就不行了?

我告訴你為什麼。根本的原因是現在人口多,要求每畝地提供更多的糧食。不是沒有化肥不長莊稼,而是沒有化肥產量不會這麼高。

以玉米為例。現在的玉米產量平平常常每畝1100-1200斤。好地賴地加一起,全國平均800多斤。而解放前一畝地的玉米產量也就是100多斤。如果我們現在也只求畝產100斤,也用不著化肥。



生態農業是方向。但現在有人走極端,想從根本上否定農藥化肥的應用,這是極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科學合理的利用農藥化肥,減少農藥化肥帶來的不良效果,還要發揮其增產作用,使人類生活有足夠的食物來源。


種田博士後


先說說舊社會沒有化肥怎樣種地呢?用的都是牛豬糞人糞等農家肥和草木灰、地草摳熟土。糧食產量極低,以水稻為例,大約每畝產幹稻穀24O斤左右,相當於現在的25%不到,但那時人口少,地又廣,廣種簿收,糧食也不是特別緊張。大地主家耕地面積多,但他會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勞力、僱工和農家肥情況,自已能耕種多少就耕種多少,剩下的租給少地的窮人耕種,按面積收取租糧。

解放後通過土改運動,國家把土地收為國有,再平均分配給農民,取消了幾千年的剝削制度。六十年代中期後,轉入大集體生產,在此期間,人口大發展,由解放初的人口五億增長到現在的十四億。怎樣保障糧食的不短缺,有兩項重大措施立了大功:1、七十年代中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製出的雜交水稻系列品種廣泛應用;2、以氮磷鉀三元素為主的無機化學肥料和各種防蟲治病的化學農藥應用,確保了糧食等各項農作物的快速健康生長,使產量翻番倍的大幅度增長。但好的東西有利也有弊,反映在化肥農藥方面。農民過於依賴化肥的速效,而忽略農家有機肥的使用,使土壤結構嚴重失衡,缺少有機物的保養,使土壤板結,降低了地力。農藥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使綠色食品而不“綠色",殘留藥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農藥的反覆使用,使些蟲害病害產生了耐藥性,而變得更加頑固難於消除,更嚴重的是,破壞了環境,使一些益蟲益鳥水下生物無法生存,生物鏈破壞了,造城嚴重失調,人類破壞了環境,環境必將懲罰人類。以習近平為主席的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保護環境,把保護環境提到了戰略高度,新農業必將走科學健康發展之路。


化龍263


在舊社會確實沒有化肥,如果有了化肥,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誰也說不清發展到什麼地步了。

在舊社會盡管沒有化肥,但先人依靠他們的智慧和實踐創造了很多有機肥。

我從小在農村生活,從爺爺和父親種地經驗來看,在古代,人們除了用農家肥種地外,還有以下幾種肥料可使用。

1,收集荒山野嶺上掉落的枯枝樹葉、幹雜草堆集起來燃燒後撒入地裡做肥料。

2,壓榨,擠壓過後的菜籽餅,花生餅,黃豆餅。這類餅肥效果比其它肥料好十倍,深受人們喜歡。

3,釀酒過後的酒糟。它不僅用來餵豬,還可以用來做肥料

4,把食用過後各種動物的的骨胳和毛髮,敲碎後撒入農田裡。

5,陳牆土,湖裡、塘裡、河邊的於泥也是一種肥料。

6,把各類綠葉植物收集起來後埋入一個挖好的大坑裡,上面蓋上厚厚的土層,一兩個月後摻土混合,就可以作肥料用了。

由上可見,舊社會大地主經濟能力好,土地多,種地除了用農家肥外,可用的肥料非常多。

總之,古時候人們為了擴大生產,增加產量,會應用智慧千方百計擴大肥料來源。他們的智慧給後人留下了寶貴財產。


鄖陽老五


1,首先人糞是第一來源,過去的大小便去都到自己的茅房裡解決,捨不得到別家去大便,然後生產隊要施肥,各戶從自家茅房裡挑糞,由小隊會計用表測量濃度含量記到本子上。

2,過去農村基本上每家都養豬,豬圈裡用稻草墊的,過一段時間要把圈裡的稻草換掉,用過磅的形式秤給生產隊當有機肥。(過去一間屋一間人,一樓還要隔出地方養豬,做飯、吃飯都在這一間屋地裡,臭氣,蠅子滿屋都是,衛生條件可想而知,換成現在想來都可怕、噁心)。

3,我這邊都有把土燒成半熟以上,用專用工具打碎,按任務提供給生產隊種麥和種花草用。具體操作是,頭年十二月份把田裡開溝用的凍泥土挑回來,壘成堆備用,七、八月份隊裡會按戶分配你幾條田梗,上面長的草要連根削來,曬乾堆好,九月份開始用草根連泥土加稻杆一起燒,有些人把豬骨頭也放上去燒,由開始的一點點大,隔一、兩日逐漸加大,到最後燒成堆有現在越野車這麼大,燒完了,還要逐漸打碎,這是個費時費力的活,起早摸黑地幹,差不多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去做,在我當地叫打灰,施到田裡起到鬆軟土地作用,也是非常難得的痰,磷肥。

4,還有一種肥叫坑巖,就是幾十年的茅坑四周都有一種凝聚物鈣化了,有一釐米或五釐米厚的都有,用錐子把它打下來,碾碎當有機肥使用。自己本省附近用光了,後來跑到山西,河南等地去取。人員由大隊挑選身強力壯,能說會道,開好介紹信,公社,區,縣蓋公章,走遍天下都不怕。並且還是免費獲得的,騙當地說是國家造武器用的,那時候人單純,剛開始當地大隊幹部看到你們浙江人來,帶著縣裡的介紹信,還把人員安排到本村哪幾戶人家去吃飯,一切開綠燈,叫人把糞掏空,好讓這幫“專業人員”把坑巖打下來拿走。坑巖用火車運回來,一行幾十個人,在外地半年多,活脫脫的像現在的工程隊在國外施工回來一樣,神氣活現,還帶著外地的土特產回來,嫌的錢又多,我記得我爸這一組分得最高,每人分800多元,在上世紀七六年,簡直是暴發戶,不過還要給生產隊買工分需要一百元不到點,過年家裡七口人每人都做了一套新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