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你怎么看?

用户6318234609492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偏激”。


职称制度的确可以让一部分人享受好一点的待遇,但是也不至于“富起来”。

感觉你既为评不上职称而“愤愤然”,又嘲讽所有追求梦想的人。


职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弊端,它选拔了一大批真抓实干、业务精良、品行优良的群体。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政策落实在地方,或者是每一个具体的单位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曲解和误差。难免提拔了一些领导的亲信,或者是那些会钻营而善变的人。导致奋斗在一线群体的人员,面对设置的层层障碍只能“望洋兴叹”。所以,现在全社会产生了一种共识,取消职称。


问题是,如何取消?取消职称,不又回到以前“大锅饭”的状态吗?对于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我们坚决反对!再者,已经评上职称的,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可以参评的人怎么办?


关键是如何让职称制度可以照顾到单位“老中青”三代人的利益,如何让奋斗在一线的人员享受职称给自己带来的尊严和物质利益,如何把蛋糕做大平分蛋糕。



千万不要吃独食!


做清醒的教育人


我担任工程师五年后,认为达到副高的基本条件便去申报,外语考试、论文、成果都够了,却因为上边说没有指标,没有获批。又过了九年,单位设置了高级工程师岗位,再申报时,单位一个女助工,年龄还没有我从事技术工作时间长,却比我的分数还高许多。好在她只有几篇论文,即没有成果,又没有工程师任岗时间,才没有影响了我,当然我也没有影响了她。

至于高级职称是不是让一部分人真富起来?我觉得不至于,光靠差那几百块钱富不了,倒是捞外财多了光鲜些?还不知道别人指不指脊梁骨,家庭还过不过的过去。


山林老兵


职称制度尽管广为人诟病,但职称高者会先富起来,倒是不一定。

这要看家庭的总收入,还要看这个老师有没有经济头脑,这里先抛开教师职业道德不谈。

譬如,两个家庭,夫妻两人分别是:一级教师十私营老板,高级教师+打工者。正常情况下,谁家收入高?

配偶也可以不谈,高级教师单靠工资收入,一级教师除拿工资外,可能还兼做电商,做开饭店等第二职业,谁收入高?

何况,在我们苏北,同样教龄,高级与一级年收入差距一万多,也未达到"先富起来"程度。

总之,收入差距是存在的,但不是很悬殊,职称高低主要影响的是从教者的心理幸福感和职业尊严。


微风老师


我一朋友说他们学校这几天都在开会讨论高级职称评审方案,他说这样的会开得都有些恶心了,为何?因为即便把这个高级评审方案定下来,也形同虚设,他们学校是一所老学校,由于没有高级职称指标,已经好几年没有老师评上高级了,而且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说职称制度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很多老师到退休的时候也可能评不上高级职称,就是不让你先“富”起来。


就算你评上高级职称了,当然,比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还是要多些银子,但是,就算“富”起来了吗?别这样说,这会让真正“富”起来的人笑话的。有人说,有些老师课后办培训班挣了不少钱,富起来了。我不否认,但那毕竟是极少数,而“富”起来的途径也不是通过职称制度富起来吧。就老师的收入,想通过职称工资富起来,你还是另谋职业吧。


职称制度没有让一部分老师先富起来,制造的矛盾倒是不少。有些学校几年没有评高级职称的机会,如果有一个机会,想想会有多少老师会来竞争,这种竞争残酷也悲凉。评个高级职称真的太难了,别说职称制度让一部分人选富起来,连评高级职称的机会都渺茫,说富起来就很可笑了。当然,这个问题本身也很可笑,闲来无事来过来聊几句,说到此发现自己也很可笑,结果回答。


途虫的百味人生


看了回答,觉得都是在发牢骚,基本无正解!职称制度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在这里我不多解释。我只是反问:取消职称后工资该如何分配?你会说按劳分配。那一个单位那么多岗位,到底哪个岗位“劳”的多呢?比如学校,门卫保安、教师、班主任教师、主任、校长……你看看哪个岗位重要?你应该挣多少?还是下半头的!你能说门卫保安不重要?那行吧!恐怕日后你的安全都不保!各个岗位都很重要,只不过有的体力付出多,有的脑力付出多……在这里牢骚的人,大都是一级以下的;我建议你不要试图改变制度,那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有思想,有精力,多研究业务,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比较一下自己与他人的缺点,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晋级才是正道……


美洋洋文化发展中心


职称制度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我个人而言对其是持反对意见的。


就拿教师职称制度来说,这个制度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简直是无稽之谈,只会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近年来广大教师对这个职称制度非常不满,无论是就职称制度而言,还是评定职称的方法而言,都有很大的弊端,极大的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职称名额的限制。就事业单位而言,每个岗位上的职称名额都是有限制的,只有等该岗位职称名额空缺下来才能替补上去,所以要等一个职称空缺,实属不易。好多教师等到退休都没评上高级职称。又何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呢!只一部分人只是沧海一粟,虚无缥缈。


职称评定的不公正只会让富者更富。现在不正之风突起,现在职称评定不是按能力、工龄、成绩,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关系、送礼、人脉,在职称的博弈里,有钱人总是那个胜利者。职称级别不同,收入差距大,职称与工资挂钩,不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是富者更富,穷者永远只能穷。

所以职称制度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沐云的风


职称制度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看法太离谱,本人不敢苟同。职称制度不是搞活经济、发展经济,通过政策引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事实上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并没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便是晋上高级职称的人群,也并没有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富起来。职称制度覆盖的最大群体——教师便是例证。

教师职称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基于改变过去靠教龄吃饭,干多干少、干孬干好一个样的状况,以此改变教师队伍管理方式,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激励争先创优意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还真有点象改革开放初期,制定鼓励政策,搞活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情景。但目的和性质完全不同,不可类比。

教师职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细化、规范了教师工作的评价,完善了竞争和层级管理,焕发的是热情和能量,受益的是整个教育事业。至于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仅是兑现工作考核评价、按劳取酬罢了,这与富起来不是一个概念,不可同日而语。


鹰眼看教育


题主的看法有些偏激了!

职称评定制度不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不是要让一部分“富人”富上加富!(部分网友的偏激之词)

职称评定制度的本意是激励教师,鼓励教师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是对一位教师专业职业技能的综合评定。

大家注意“综合”一词。不是说你成绩好就一定要、一定能评上高级。假如就凭“成绩好”,那不是要引发疯狂的、以分数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啊?这与追求核心素养的时代潮流,岂不是背道而驰?

苏州就规定,任现职以来,教学成绩必须都是名列前茅。(超校平均、区平均)

大家更不要以为,评上高级的都是不学无术、钻营拍马之辈!毕竟高级评选的条件摆在那,任何人都要先符合那些条件,然后才能去评。

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唯有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别人无法排挤你,也就是你评上高级之日了!

当然,职称评定制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是限额,名额太少。

这个严重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因为不管你多么努力,不管你多么优秀,你都无法评。因为没名额!

第二是没有综合考虑教龄。

职称评定制度应该与教龄挂钩。鼓励终身从教。可以设定教龄满30年,自然晋级。或者给予享受高级教师待遇。

第三是评选过程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职称评定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一旦无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必然会引发诸多矛盾。

所以,取消职称不可取,改革职称是必然。


姑苏讲堂


评职称以来,都是行政部门设置的限制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一个政策。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职称评定的条条框框就是作为一个人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就是这样按照职称评定的级别评判人的。当然,要想得到全部人员的满意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一半的人承认你的职称就可以了。随着互联网的运用,中国在这个方面正在走向正轨,你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但是,条条框框是不能变的,这就是事业单位坚持要用职称评定,来考核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事业单位存在永远搞不好的实情所在。那些不满意职称评定的人,就成了一个单位想搞好,可是又搞不好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一直要到他寿终正寝,这种人就心不平衡,人家退休了,还说要撤消人家的职称,这可能吗?社会中人都是这样的,一些人的心里不平衡似乎与生俱来,天生下来就是一个心理不平衡的人,一辈子都想抓人把柄,可是,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职称是事业单位衡量一个人的做事标准和做事态度的最有说服力的标准,千万不要拿职称来说事,这样一个事业单位才能够有真正的权威性。


6353902879


职称制度的本意,是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适得其反!首先,高级职称的名额很有限,评上高级职称的不是校长就是关系户,或是行贿的,正经按水平上去的不多,从而造成学术风气的混乱,挫伤了多数教师。再就是级差过大不适宜中小学教学实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