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有沒有編制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編制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有沒有編制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編制,本來是國家為了控制吃財政飯的人員數量無限膨脹而設置的。在機關的如果聽說過“三定方案”就知道,一個單位設立之初最重要的文件就是“三定方案”,其中“一定”就是定編。試想一下,在工資被定死的情況下,如果一個機構,可以任由領導無限制招人,那麼這個機構將會擴張成什麼鬼樣?財政又怎麼負擔得過來。所以各級政府只能專門搞一個“編辦”這種機構,來給各個機關和事業單位定編,比如A單位編制80,B單位編制100,滿編了不許招人,招也只能是“編外人員”(所以編外人員的保障是先天不足的,後天能不能補,那要看在什麼單位)。

目前,全國有700多萬公務員(這就是行政編制,注意不是編制總數,而是在編人員總數),80多萬參公(以有明確公佈的2008年參公數量為準,估算的據說是有近600萬,但是沒有明確公佈過,暫時不算。參公是指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其中主要人群是比較特殊的事業編制,比較特殊的工青婦團體等),3000多萬事業單位在職工作人員(這就是事業編制,其中也包含了參公事業編),其中教師約1600萬,註冊醫生200多萬(護士和藥劑師等其他醫藥行業人員及未註冊的醫生都沒算),還有科研人員,文化人員等等。行政編制和參公先不說了,以前有不擴編的承諾,近年來這個提法很少說了。到了事業編,前幾年開始推行了事業單位改革,該劃成機關的劃成機關。該劃成公益類的劃成公益類,該劃成企業的逐步改成企業。教師和醫生就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龐大的公益類。然而,由於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教師和醫生原來的定編又很難跟得上,而無限制地擴大編制對財政來說也是個無底洞,中央也不允許隨意擴編。所以教師和醫生兩者有不少會被編制這事兒卡住,有些得是有年資又比較優秀有成績的人才能進編,有些則要求進編必考。

說完編制的宏觀作用,再來說說編制具體到個人的作用。

我剛剛已經說了,編制是政府用以控制行政單位或者事業單位人員規模,控制財政成本,給大家劃分類型,施以不同的待遇分配保障制度,分歸不同法律管理的手段。所以,編制重不重要,首先看你是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你的首要目標首是賺錢、自由這些東西,那麼你不該選擇體制內的生活,編制對你毫無意義。

如果你的目標是要一份安穩的生活,需要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那麼,編制可能是你的避風港。比如你把公務員作為理想,那麼,還是不要異想天開從體制外不經考試做個聘用人員就慢慢提職幹成領導了。老老實實去參加公務員考試進編制吧。有行政編制的人其待遇受《公務員法》的保障,而不是《勞動法》,你的待遇直接從各級財政部門發放,你所在單位領導也沒辦法隨意動你的待遇,或者開除你,你想晉升也得先有編制,編制就相當於入門資格券。

如果你是要做教師(或者醫生),那麼又要細分了。不同的教師,編制這事的重要性其實差別很大。比如大學和中小學的差別,比如民辦和公辦的差別。如果你是衝著公辦的中小學去的,那意味著你是衝著體制內的生活去的,那就老老實實爭取進編制吧,有編制的才有財政保障和更踏實的待遇保障。當然如果不靠體制與職稱吃飯的,那又是另一種說法。有的學校是會對非編制內老師有實質性的待遇差別,差了編制內的老師一截(特別是財政保障力度不夠,自身招牌又不夠硬的學校);而有的單位,即便待遇沒差差別,在晉升和發展上,你仍然會感覺到無編制人員那額外的門檻阻攔,很難晉升;還有的學校,由於財政支持力度大,編制內和編制外的人待遇完全相同,晉升也沒有區別,就是偶爾承受一些“老前輩”看二等公民的眼神,心境開闊的完全無所謂,不痛不癢啊。

不過,如果你是衝著“當名師”,賺錢去的,那麼編制又框不住你了,如今很多私立的中學,其對高級教師開出的待遇,動輒百萬,根本不是公立學校能夠比擬的,這種時候,編制不編制的,我想你也不會在乎了。當然,前提是,你已經熬到了高級職稱。另外,說說大學。大學普通老師當然也得是有編制才好,不過大學總會有很多大拿,是那種“體制管不住”的牛人,也不差錢,也有理想,那就“編制於我如浮雲”了。

總體來說,對於教師,編制沒有像對公務員那麼絕對的重要,但是也比較重要,具體得看去什麼省市什麼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