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政治版圖中,交州的首領為何不受重視?

開在荊棘裡的花--


三國時期,交州確實是個太平之地,極少受到戰火的侵擾。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交州離豫州、兗州、冀州、徐州等中原富庶之地太遠了。割據北方的軍閥忙於在中原爭霸,一時間還顧不到交州。但是中原的軍閥顧不到交州,不等於南方的其它軍閥沒有染指過交州。

事實上,荊州的劉表早在赤壁之戰前就多次騷擾交州,往交州私遣官員,試圖將交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只不過劉表死的早,吞併交州的計劃無果而終。後來孫權憑藉赤壁之戰而崛起,通過長時間的蠶食,最終徹底吞了交州七郡之地。


關於交州不受中原政權重視的這個問題,其實早在東漢中期就已經是如此了。

東漢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日南的蠻族叛亂,朝廷令交州當地衙門組建平叛大軍前往征討。結果出征一年,師老無功,且糧餉難以為繼,不得不向中央求救。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漢順帝,他召集百官進行議論。大臣們的主流意見是:我大漢朝乃泱泱大國,還怕越南這幾個反叛的跳樑小醜不成!大軍到處,即日蕩平交趾!

這個時候,大將軍從事李固站了出來,表示反對。他對主張出兵的大臣反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要出兵,請問大軍從哪裡出?

然後,大臣就開始笑話他了,我大漢朝乃泱泱大國,人口眾多,還缺個兵?

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各抽到一萬,就是四萬兵。這麼大的地方,湊四萬人難道還湊不出來嗎?我大漢就是一人一口唾沫,淹也能淹死那些日南郡的蠻人!


李固在聽了這些大臣的發言後,又一連反問了四個問題:

第一、荊州和揚州也有蠻夷,並且荊州和揚州也一直在征討蠻夷。荊州和揚州本來就不是很太平,需要重兵鎮守才能穩定局面。若把荊州和揚州的士卒派去交州平叛,那荊州和揚州也亂了該如何是好?

第二、從兗州(山東)、豫州(河南)徵發士兵去交州,來回路程一萬里(古代人基本不出遠門),若士卒不願意去怎麼辦?並且交州水土潮溼,滿布瘴癘,若是兗豫二州的北方士卒水土不服怎麼辦?

第三、就算能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問題,但是從中央到交州,單趟一萬多里的路程,走到日南郡要花三百多天的時間。一整年啊!這得吃多少糧食!國庫能耗得起嗎?

第四、就算糧食問題解決了,咱們也費盡心力的平叛了,但是日南郡是什麼地方?一個區區十萬人的小郡而已。我們為了一個小郡而動用四州的兵力,這划算麼?交州的官軍平叛一年多,當地已經被叛亂搞得疲憊不堪了,你們因此又徵發中原的士兵去平叛,難道想把中原也搞得焦頭爛額?

李固一連說出這四個問題後,當場的大臣被問的啞口無言。但是大臣們也不甘示弱,反問李固:照你的意思就是不管了?任憑日南郡被南蠻侵佔?

李固回答道,當然不是了。我反駁的只是你們這些只會胡咧咧的人(鍵盤俠)。至於平日南蠻夷,我早就有決絕辦法了:不要派兵去,派幾個人去就可以了。

然後,李固舉薦了幾個有平叛經歷的人。這些人靠著分化瓦解之術,最終成功地平定了日南郡的蠻夷叛亂。


從漢順帝年間的這場交州蠻夷叛亂和東漢朝廷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可以看出:當時從中原直接徵發士兵去征討交州,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浪費人力物力不說,就算去征討也不一定能打贏。如果中原的皇帝不是秦皇漢武這樣的千古一帝,根本不敢,也懶得去管交州那個偏遠之地。

盛世皇帝尚且是這種心理,到了東漢末年那個年年戰爭的時代,割據中原,整天忙於混戰的北方軍閥,自然對交州這個偏遠地區也就更沒什麼興趣了。

不過開頭也說過了,北方軍閥管不著偏遠的交州。相對來說,離交州不太遠的南方軍閥還是可以管管的。比如說,荊州牧劉表。

建安初期,劉表在搞定荊州後,除了北面的曹操不敢惹之外,東面的交州、南面的交州、西面的益州,劉表基本打了一個遍。

揚州和益州略去不談,就說交州。當時交州的蒼梧郡(廣西梧州)與荊州接壤,劉表為了爭奪蒼梧郡,沒少跟交州刺史張津大打出手。後來張津死了,劉表乘著交州無主,就揹著漢室朝廷私自派人去接替交州刺史的位置,想把整個交州全部吞併。再後來蒼梧郡太守史璜也死了,劉表又派荊州人吳巨去接任蒼梧太守。

劉表連續往交州派人派兵,當時的交州人對劉表是敢怒不敢言(打不贏),恨透了這個荊州土皇帝。

只不過劉表年紀大,他早在赤壁之戰前就病死了。沒有能通過長時間的蠶食和消化,徹底搞定交州的本土派。他死後,荊州內部迅速分崩離析,降曹操的降曹操,降劉備的降劉備,荊州軍閥吞併交州的計劃,也就因此告終了。

劉表死後,年紀輕輕孫權瞄準了交州。他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蠶食吞併掉交州。



值得一提的是,孫權在吞併交州之前,劉備在荊州南部也有立足之地,但是劉備因為一心要奪取益州,無暇跟孫權爭交州,所以劉備才沒有出兵交州,讓孫權佔了先機。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派步騭去接管交州,打算開始對交州進行滲透,逐步蠶食交州的本土派。孫權在派人蠶食交州之前,他還要先把劉表佈置在交州的荊州人給消滅掉。

同年,步騭帶著大軍一到蒼梧郡,就殺了劉表任命的蒼梧太守吳巨,而他手下的五千兵馬也被步騭吞併。有些人考據過,他們認為吳巨和劉備的私交還不錯,步騭在進入交州後,半路經過蒼梧時,劉備曾讓吳巨接待步騭,結果步騭居然反水殺了吳巨。劉備當時因為還惹不起孫權,此事便沒有追究。

比吳巨幸運一點的是劉表當年任命的交州刺史賴恭。由於他被吳巨排擠,早在步騭到來之前就回到了荊州,於是賴恭就幸運的躲過了這一場劫難。後來他投奔劉備,在劉備稱帝后,混了一個蜀漢太常的職務。(九卿之一,掌管掌宗廟禮儀的高官)

吳巨被步騭幹掉後,與吳巨有仇的交趾本土最強實力派代表士燮拍手鼓舞,於是便誠心誠意的投到步騭手下。孫權為了穩定交州七郡,繼續保證了士燮在交州的全部利益。於是交州七郡就名義上歸順了東吳。

十年後,孫權偷襲關羽,孫劉聯盟破裂。孫權為了鞏固交州,怕交州叛亂,就派呂岱赴交州擔任交州刺史。

呂岱到任後,繼續籠絡士夑等交州軍閥。但是呂岱暗中卻積蓄實力,打算尋求剪滅嶺南割據勢力的機會。



到了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軍閥的扛把子士燮去世。呂岱敏銳的察覺到這是一個剷除交州軍閥的絕好機遇,便向孫權建議徹底解決嶺南問題。

按照當時父死子繼常例,士燮之子士徽接替其父交祉太守之職方為正常,而孫權卻封士徽為安遠將軍,調任九真太守。這一舉動果然激起了士徽的反抗。士徽拒不服從孫權的調動,自任交祉太守,舉兵發動叛亂。

呂岱得到土徽叛亂的消息後,當機立斷,一面緊急上疏請求討伐士徽反叛之罪,一面書致士徽,發動政治攻勢。而他本人則親率三千鐵騎隨即從南海(廣州)出發,以閃電戰術晝夜兼程,趕至交祉(越南河內)。士徽聽說呂岱大軍兵臨城後下,大為震驚,不知所措,在走投無路之際,只好開城投降。

隨後,呂岱非常不客氣的將士徽、士祗、士乾和士頌等士家六兄弟全部推出斬首,並將首級通過驛站傳送到武昌(孫權當時把首都設在了武昌)報捷。緊接著,呂岱繼續率軍追擊,把九真的交州本土派也消滅。

孫權徹底收服交州七郡後,礙於交州的地盤太大了,不好管理,便將交州一分為二:交州東面的南海、蒼梧、鬱林三郡劃出,另設立廣州刺史部;交州西面的合浦、交趾、九真和日南四郡仍為交州。


在其後的四十多年中,交州的本土派對東吳時叛時降。有一段時間西晉還派兵佔了交州,後被東吳奪回。比較搞笑的是,西晉大舉滅東吳的同年,廣州又叛亂了。吳主孫皓一面派人平叛,一面派兵抵抗西晉,最後東吳是被兩面夾擊而亡。

總結:交州在東漢時期屬於人口小州,被中原地區視為邊遠之地。漢末群雄逐鹿時,交州在本土豪強士夑的帶領下,保境安民,較少的受到戰火侵襲。北方的其它軍閥,由於有劉表和孫權隔著,無法吞併掉交州。而交州本地的軍閥,實力實在是太弱了,也無法自立門戶。所以交州軍閥一直都是北方軍閥的小弟。

劉表因為崛起的早,先行一步,搶先在交州擴充地盤,當了交州軍閥的大哥;孫權後來在江東站穩腳跟,也派人到交州搶地盤。他先是派人趕走了劉表在交州的勢力,接著又拉攏交州士家。最終於公元226年,在交州的大豪族士夑病死後,孫權吞併了交州七郡之地。


Mer86


三國時期,江東的開發都不怎麼樣,遠在南方的交州,離中原太遠,地廣人稀,煙瘴甚多,得之無所利i,失之無所害,到了明朝時候朱元璋定越南為不徵之國,也是這個原因。

今天的越南確實是農業大國,適宜耕種,但是在三國時期,不但越南,就是廣東廣西雲貴福建,廣大的南方地方,生產力都非常低下。南方的經濟慢慢追上北方,主要是在晉室南渡之後,中原豪族紛紛南下,南方的經濟,文化,才慢慢的追上北方。

所以為何在三國的政治版圖中,交州首領不受重視?

因為其地既遠,物產又不甚豐富,生產力低下,人口不多,雖然佔著很大的一塊地,對中原的三國爭霸沒有什麼影響力,故其存在感很低,也不受重視。


張子曰


這個問題我想了一下沒發現前後句有什麼關聯。政治版圖和膠州首領不受重視這兩個點很難短時間內連到一起。因此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漢末三國初這個時間段交州的客觀情況。根據我提出的諸多要素,大家自然而然就能夠想到為何不受重視了。

下面我們就來從多方面分享一下交州當時的客觀情況。主要分享士燮統治時期的內容,三國末年晉吳交阯之爭小弟暫不分享。


士燮的父親就是日南太守,士燮在早年遊學後也有做官的基礎,於是在187年抓住機遇被任命為交趾太守。大家應該知道,在西漢年間,那時候交州還叫交趾刺史部。東漢建安年間改為了交州。

要是準確說士燮名正言順控制交州大部分地區應該是在曹操想要討伐劉表的時候,獻帝封士燮““綏南中郎將”,董督交阯七郡。”不久後又加封為“安遠將軍”和“龍度亭侯”。建安十五年,士燮被獻帝賜予“九錫、六佾之舞”。

我們本文的交州就從士燮治理的後期開始聊起。


1:政治地位穩定

士燮在210年之後解決了吳巨叛亂,才算相對穩定,之前說實話都是亂哄哄的。而且士燮因轄地偏在萬里之外,所以威望尊貴至高無上。

他們出入時鳴鐘響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常有幾十位沙門夾在車馬群中焚香。他們的妻妾都乘坐配有蓋帷的小車,子弟都有兵士騎馬跟在身後。

他因為地位尊貴,當地少數民族甚至當時的越南王都不敢主動找事。


2:經濟特徵明顯

交州物產豐富,出產銀、銅,並有香料、絹物、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鸚鵡、大象、孔雀等奇珍異寶。

<strong>


而且交州南海郡的番禺、蒼梧郡的高要還是當時重要的產鹽區。

再加上交州西北、正北、東北三面分別與益、荊、揚三州相接壤,所以對於經濟流通會有很好的幫助。


但是,經濟能力依然沒有中原大部分穩定地區強。


參考資料:《論三國時期交州的戰略地位和攻守形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思想趨於同化

士燮作為儒學家,重視儒學研究,推廣儒學的傳播,興辦教育、移風易俗來促進越南的文化發展。與前來交州避難的漢朝學者劉熙、薛綜等人交談儒學,著書立傳,促進儒學文化在當地興旺發達,開創嶺南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士燮將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越南,使得儒教能夠得以在越南傳播。


越南史官也曾評價士燮:

“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與當時,而有以遠及與後代,豈不盛矣哉。”


對了,咱們都知道《三字經》吧?越南人民有個《四字經》,上面就寫:

“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薰陶美俗。”


參考資料:《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整合》——國際儒學網


4:軍事避免衝突

士燮統治交州40年期間,致力於調和地居民與外來移民,在東漢末年中原大亂時,交州在他的統治下,成為相對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區。

袁徽曾經給荀彧寫信也提到了:

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不過士燮並非和軍事不沾邊,他曾經歸附孫權,之後還在吳國和蜀漢的衝突中支持吳國,誘導益州的豪族雍闓叛蜀附吳。可以看出,軍事上士燮儘量避免本地戰爭,而且軍事方面大多是媒介,而不是對陣雙方的主人公。


5:民族問題穩定

按理來說,廣西越南在當時的民族問題應該比較嚴重。但是士燮這幾十年來的統治,地位的提高,很可能出現一個情況,那就是分區。

尊重你一些當地民俗,但不要在士燮控制範圍內犯事兒。


6:城鎮“農業”差距大

據研究,交州至東漢時已有275萬左右的人口,其中交阯一郡即佔全州人口的一半。

到了三國時期,也許交州是唯一一個人口能夠穩定增長的州了吧。看著人口好像比較多,但是我們要注意,他們的城市等級差異巨大。


如果分為兩個派別,那就是城裡人和“鄉下人”且人口比例極端失調。


小結:即使不出於看熱鬧的角度。相信對於歷史研究的熱門選擇,也不會優先選擇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特徵明顯,思想趨於同化,軍事避免衝突,民族問題穩定和“全是社會新聞”<strong>的情況來進行吧。


問:那為什麼越南人重視?

答:他們是出於感恩的一種敬重。


瞭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正聊三國


不是不受重視,而是當時交州一代的士燮政權實力不容小覷。士燮十分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守土安民,使得交州免於戰亂。

<strong>

士燮,是漢末三國時期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中平四年(187年),他被任命為交趾太守。交州所在的嶺南地區,與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心距離十分遙遠,加之黃巾起義、軍閥混戰的時局,使得中央政府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空前下降。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了,士燮家族就成了這裡真正的統治者。史料記載,士氏的親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職,士燮上表奏請任命他的大弟弟弟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弟兼任九真太守,侄子兼任南海太守。

士氏一族掌握了交州的軍政財大權之後,派頭也相當大,儼然是當地的土皇帝。

在當時,士燮兄弟出入時鳴鐘響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常有幾十位沙門夾在車馬群中焚香。而他們的妻妾都乘坐配有蓋帷的小車,子弟都有兵士騎馬跟在身後。

當時他們的尊貴顯赫,震服各少數民嶺南族,就算是從前的南越王趙佗也不能超過他們。

<strong><strong>

南越,是和漢朝割據對立近百年的王國,排場闊到了這個程度,士燮離稱帝建國似乎已經不遠了。

但士燮這個人和其他的割據者不一樣,他不是草莽豪強,而是一個知識分子。他非常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守土安民。他一直乖乖的向鄰居東吳稱臣,直到他九十多歲高齡時去世。

公元226年,士燮去世,他的兒子士徽因背叛吳國自立,最終為吳國攻滅。

此時距離士燮擔任交州太守開始稱霸一方,已經過去了四十三年,和蜀漢的建國時間一樣長。


煮酒君


首先是東漢對地方支配力一直走下坡,常年奔波於解決羌亂的中央政府,根本無力加強交州的統治。故而以交州的經濟、文化、建設、交通而論,在東漢末年沒有爭奪天下的戰略價值。儘管士燮稱雄於交趾,可從來沒敢往外擴張一步,士燮是有自知之明,以交趾的實力不足以爭雄於天下。士燮僅僅是提高了落後地區的文化水平,估計士燮不服孫權也打不過孫權派遣主力進攻,最多能依靠道路遙遠割據一方。東漢末年時,全國以河洛、河北是經濟發達地區,巴蜀、江南、荊州次上一等,再往南中、建安郡去就是一片荒野,人口由一個一個落後的部落所組成,不懂文字,不懂生產技術,並且民風有些兇悍,不好控制。諸葛亮短暫平定南中也沒能把南中發展為有力的經濟區,偏生還要派遣部隊提防那裡的人造反,處理這種民族矛盾可謂吃力不討好。交州在南越王趙陀建國的基礎下,又由馬援一定平定,情況顯得比南中、建安郡更好一些。140年人口普查以及西漢人口普查推斷,東漢末年的交州沒經歷過大規模戰爭,同時也並無大規模經濟開發,人口應當保持在二百多萬。以交州的面積而言,這人口實在過於分散。交州以交趾為省會,鬱林郡和蒼梧郡作為大郡,人口最多在五十萬以上,三個郡加起來就已代表了交州實力的總合。在經濟力以支配力低下的地區,不適合進行大規模軍事作戰。以當地後勤力量難以支持,恐怕必須要依靠中樞財政進行支援,過於消耗財力。交州、南中彼此又是落後地區,互相不具有價值性,由此兩處出兵,攻佔了鄰土還要進行支配和開發,按說割據領土本是為了增強實力,沒理由反往裡面填錢。我常年在交州遊走,深知山地、丘陵、臺地交錯,交通極不方便。比如說動車、火車在河北平原的正常速度到了嶺南地區就必須降低一半左右,由北方到南方快到的時候就是煎熬,實在太慢了。況且古代沒有人修路,山地瘴氣很多。劉備要想走交州取益州,這隻長征部隊還沒到估計就已經潰散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撤退時飽受森林瘴氣、蛇蟲侵擾、細菌感染等問題,以致數萬人喪生,劉備要從荊州派出這麼一隻遠征軍走古代南方道路,估計還沒到就已經潰散了。真打算要出兵,恐怕只能用水軍走珠江流域,但南方經濟水平不行,主力還要由中央調派,在交州實施軍事行動至少要籌備兩三年時間。對於孫吳這麼大一個國家而言,進行交州爭奪戰都相當吃力,劉備僅僅佔領交州幾個郡,怎麼可能在交州派遣部隊進攻,部隊派的少了又沒有意義。珠江流域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確把交州化為戰略目標之一:“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指的是割據荊州以後,南海也是目標之一,南海郡與桂陽郡相連,並且掌控珠江流域之便,其交通問題不至於太差。不過諸葛亮的算盤在南郡之戰以後就行不通了,孫權於南郡之戰同時命步騭進入了交州,並將州治設立在南海郡番禺縣。番禺縣所在就是今廣州市區,對於孫權而言此地戰略價值勝於劉備萬分,孫權水軍可以直接從主基地柴桑出發,入鄱陽湖直達番禺,控制了蒼梧郡和南海郡又等於控制了大部分珠江流域。若非孫權水軍較為發達,大概不會想控制交州。晉吳交州爭奪戰不是一場大規模,卻是一場長時間的戰爭,歷時八年之久,交趾太守建寧人爨谷和巴西人馬融先後死於任上,馬融是蜀將馬忠之子。交州在早期不具備戰略價值,到了西晉滅蜀以後意義就不一樣了。孫吳有長江天險之利,又封鎖著峽口,西晉要滅吳就必須考慮多面進攻以分化孫吳軍事力量。蒙古伐宋時也曾面臨同樣的問題,於是先滅掉大理國,再由兀良合臺從雲南出兵攻宋。於是司馬炎考慮把南中各郡以及部分交州領土設立為寧州,以霍弋為南中監軍,統領軍事。並在南中推行減稅政策以拉攏人心,強化南中支配力。孫吳在262年就發生了呂興叛亂,一直到第二年孫休都沒能派兵把呂興拿下,東漢末年時交州本土勢力殺刺史或驅逐官員事件屢見不鮮,可見中央政府對交州進行支配之困難。呂興叛亂的原因是孫休想要在交州徵集孔雀和野豬,並調動徭役,所以這都是吃貨惹的禍。當時西晉與孫吳發生全面戰爭,先是陸抗進兵永安,被羅憲抵擋,又是胡烈出兵進攻西陵牽制陸抗。司馬昭立即以霍弋為交州刺史,派兵進攻交州。這一次軍事作戰的意義顯然不是為了奪取交州的資源和生產力,是為了牽制孫吳軍事力量,因而戰略意義突出。霍弋奏請任命建寧人爨谷為交阯太守,派牙門將董元、毛炅、孟幹、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軍增援呂興。軍未至,呂興已被屬官李統所殺。爨谷統領軍隊佔領了昔年士燮的老巢龍編,龍編又是交趾郡的治處。爨谷行軍雖無具體時間記載,但很可能走了大半年之久,按現在的道路步行僅用十五天左右。具體行軍路線沒有記載,但估計晉軍先前往古興郡,再前往今文山市就能夠沿著河流進入紅河,這就能直達交趾,既今越南。這一支部隊的兵力估計並不多,主要依靠拉攏交州原來的叛軍進行作戰。孫皓則從265年一直拖到268年才在組織大規模部隊進行反攻。初期,劉俊、修則與楊稷交戰,兵敗陣亡,孫皓再度以荊州、建安兩路出兵,不過海軍李勖、徐存無法按期抵達而自行退兵。虞汜、薛珝、陶璜等則與晉軍相持交戰一年多才將敵人全殲。這一次作戰西晉利用蜀漢降兵以及交趾叛軍消耗吳軍國力,即便戰敗亦未損失中央戰力。霍弋徹頭徹尾被司馬氏給騙了,當初出兵時中央曾答允會派遣增援,結果攻佔交趾以後就沒進一步擴增在交趾軍力,交趾太守只能依靠拉攏本土勢力對抗吳軍。同時交州晉軍恐怕還要依靠霍弋給予軍資增援,霍弋一死前線就崩潰了。吳軍方面單依靠交州兵力無法對付晉軍,必須要從荊州派遣主力,並在戰後留下部隊進行駐防,導致在晉滅吳戰爭中交州部隊還沒來得及返回孫皓就已經投降了。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就廢掉了寧州,對南中以及交州的統治沒從前那樣重視,後期復設寧州又遇上南方部落叛亂,寧州刺史李毅活活累死於任上,若非有顛覆一個國家的戰略價值性,此二地在魏晉時期不具備太多統治價值性。
南中的開發,最早以漢武帝開五尺道為起始,但並不深入,多是淺層浸潤而已。——我們知道直到現在,雲南也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少數民族,雲南有52個,其中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有25個。少數民族多,也就意味著這裡經濟文化不發達,——或者說是未曾開化。諸葛亮南征,《出師表》稱是“深入不毛”,這裡“不毛”當然不是指寸草不生的沙漠,而是指蠻荒之地。《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南征結束後,在當地全部任命當地酋領為官,別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可見,當時南中的環境,諸葛亮甚至連直接管理都做不到,只能維持名義上的統治。這是從民族、文化、政治上來說。那麼,南中地區的這種情況又是怎麼造成的呢?從地理上來說,南中地區屬於雲貴高原,雲貴高原屬於中國地勢第二級臺階,是從青藏高原向平原丘陵區的過渡地帶,西段海拔2000米以上,東部海拔不足500米,其間嶺谷起伏,崇山峻嶺縱橫其間,如橫斷山脈、怒山、哀牢山、高黎貢山、烏蒙山、大婁山、苗嶺等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相互交錯,地形極其破碎。
正因為該地區地形如此支離破碎,所以它事實上被山谷河流分割成許多相對獨立的區域,各區域之間交通困難,不易交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西南夷各民族一方面得以抵抗住了華夏文明的浸透,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因為如此,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無法得到發展,長久處於原始矇昧狀態。我們前面說了,滇越之間的那條道路,馬援曾稱“此道最便”,但這只是和當地其他交通線路比較而言,其實這條道路還有一個別稱,叫做“鳥道”,《南中八志》稱:“交趾郡治龍編縣,自興古鳥道一千四百里,蓋以其險絕,獸猶無蹊,人所莫由,特上有飛鳥之道耳。”則該地區最便捷,號稱“神捷”的道路,都如此險峻難行,那其餘道路可想而知。那麼,我們現在就知道劉備為什麼不從交趾到南中去攻克益州了。第一,益州和交趾相接壤的部分是南中,而南中是未開化的荒蠻之地,所謂“不毛”,沒有政治、經濟上的價值。第二,南中地區地形極其複雜,道路極其險峻,根本不利於行軍用兵。第三,劉備當時在荊州,從荊州到益州,自古以來就有一條黃金道路——長江水道,這也是從古至今所有時代從荊襄入川的最便捷的道路。你要劉備不走這條黃金水道,卻去繞一大圈,從荊州南下到孫權的地盤交州,然後從交州再走羊腸鳥道去蠻荒之地的南中,再從南中翻越崇山峻嶺去成都?益州和交州確實有道路相通,題主說“許靖、劉巴,後來都去了益州;雍闓叛亂綁架張裔送給孫權,孫權派劉闡準備接管益州;晉朝初,建寧太守霍戈派遣毛炅攻取了交州”,這說明題主看書很仔細,一般人對這種細微的地方很可能一眼掃過去,不會 象題主這樣發現其中所隱藏的問題。益州和交州之間的這條道路,嚴耕望先生在《漢晉時代滇越道》中做過詳細考證,簡而言之,這條道路從交趾郡(今越南河內)出發,經過進桑關(今越南河江),再經過西隨縣(今文山縣)、賁古縣(今彌勒縣),最後到達益州郡的晉寧(今昆明市晉寧縣),再由此北行,即可到達成都。
此圖為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中關於滇越交通的地圖,雖稱是唐代,但漢晉時代滇越交通亦與此同,他《漢晉時代滇越道》一文亦用此圖。途中紅線所標,即是當時交趾到益州的道路。許靖、劉巴自交州至益州,皆從此道,許靖在交趾,給曹操寫信,說他“欲上益州,復有峻防,故官長吏,一不得入”。這裡所謂“峻防”,指的就是進桑關,進桑關是交州到益州一大要隘,劉璋為某些政治考量,不欲“故官長吏”入蜀,故與此地嚴加防範,許靖因此不得入益州,直到後來劉璋請他才得以過去。劉巴由交州入蜀,《零陵先賢傳》則曰:“巴入交阯,……與交阯太守士谿計議不合,乃由牂牁道去。為益州郡所拘留”,這裡所謂“由牂牁道去”,指的就是這條道路,因為進桑縣、西隨縣皆屬於牂牁郡,這條道路是從交趾通過牂牁,再到益州郡的,所以《零陵先賢傳》稱其為“由牂牁道去”,(這句話另有版本稱之為“由牂牁遁去”。)到益州郡(今昆明市附近),劉巴被益州太守所拘留,正好印證了他走的是這條路。三國末年,吳國交趾人呂興殺太守,派人“詣進乘縣”,於是霍弋派毛炅佔領交趾,這裡所謂“進乘縣”,即漢代所謂“進桑縣”,這說明霍弋之收交趾,也是通過這條路來的。這條道路並不僅僅在三國時才有,它其實開通極早,據《水經注》雲,東漢建武十九年,伏波將軍馬援上書,稱“從(米+尼)泠出賁古,擊益州。……愚以行兵,此道最便,蓋承藉水利,用為神捷也”,這裡益州是指益州郡,非益州。可知從東漢初年,此道就已經是滇越之間的主要交通通道,而且由於可借水運之利,最為便捷。建安十五年,孫權命鄱陽太守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一路南行至交州蒼梧郡,蒼梧太守吳巨原本是劉表所置,與交州本地大佬士燮兄弟不合,然後步騭大概在建安十六年設了場鴻門宴,把吳巨給砍了。自此,交州就在士燮兄弟與步騭的管理下成長。我們可以看看在這之後至士燮逝世之間的交州各郡太守的名單:交州一共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凡七郡。交趾太守:士燮;合浦太守:士燮之弟士壹九真太守:士燮之弟士(左黃右有);南海太守:士燮之弟士武;鬱林太守:陸績(陸績是得罪了孫權被貶過去的,可見不是什麼好地方,陸績在這生了個女兒,名叫陸鬱生);日南太守:不詳,日南在如今的越南中部,這個郡南邊的象林自東漢後期便獨立出了一個林邑國,從此中國疆土就少了一小溜。呂岱更是講述到日南地區的男女習慣裸體生活,後來東吳時期,林邑國還佔據了日南郡西卷等地一段時間。故而,士燮時期,對日南是沒什麼掌控力的。蒼梧太守:不詳,然步騭斬蒼梧太守吳巨,又封廣信侯,廣信為蒼梧郡治所,蒼梧郡應為步騭所轄管。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士燮本來就是依附孫權,並不是真正的下屬。其兄弟轄管四郡,士燮在世時孫權的管轄地似乎僅有鬱林和蒼梧兩個靠近荊州的郡(雖然這兩個郡看起來面積挺大,但目測沒有士家兄弟那四個郡發展好),且其地必然也有士燮的勢力在。故而,士燮在世時,孫權想從交州攻打益州,幾乎等於白瞎,畢竟士燮比較嚮往和平。孫權也就做做騷擾,比如遙任雍闓為永昌太守之類。直到公元225年,士燮病逝。孫權命陳時掌管交趾,令士燮之子士徽代替他叔叔為九真太守。還將交州分成了廣州(南海、蒼梧、鬱林、合浦)與交州(交趾、九真、日南),命戴良為廣州刺史,呂岱為交州刺史。當然,士徽很生氣,自稱交趾太守叛亂,沒幾個月就失敗了。然後,他和自己的幾個兄弟大部分被殺了,還有幾個被廢為庶人。他的兩個叔叔,也就是士燮還在人世的兩個兄弟也被貶了,不過幾年後因為犯事也被殺了。自此,士家覆滅,孫吳走上了掌管交州的真正旅程。當然此時的孫權也不想帶兵去打蜀漢,此時吳蜀聯盟,即使不聯盟,由此攻打蜀漢花費也是得不償失的。


瓦當歷史


這個題目說的不對。

三國時代,交州一直是各路諸侯試圖染指的肥肉,最後孫權近水樓臺先得月,經過幾番爭奪,終於完全控制交州。

下面我就略說一下三國時代交州的歷史以及幾個重量級的人物。

在兩漢時,嶺南還是化外之地,雖幅員廣闊,卻十分落後,南方蠻夷又時常叛亂,故而動盪不安。東漢末年,朝廷委派的交州刺史朱符被叛亂的蠻夷殺害,導致州郡大亂。當是時,中原正陷入軍閥混戰中,無暇顧及偏遠的嶺南。

時任交趾太守的士燮是個頗有才幹的官吏,他果斷地讓自己的三個弟弟代理合浦郡守、九真郡守、南海郡守之職,弭平動亂,恢復秩序。士燮為人寬厚,禮賢下士,雖然處偏遠之地,仍然聲名遠揚,許多士人為躲避戰亂,南下投奔他。

後來,朝廷派來一位新的交州刺史,此人名叫張津。張津這個人沒別的本事,就是特迷信,整天搞旁門左道,幻想著成仙。不久後,他就成仙了,部將區景看他不順眼,索性一刀把他給砍了,送他去了天國。

荊州牧劉表沒有雄心向中原發展,卻有意染指交州事務,便派一個名為賴恭的人出任交州刺史,後來又派吳巨出任蒼梧太守。只是劉表所用非人,賴恭與吳巨兩人互不服氣,大打出手,吳巨出兵攻打賴恭,賴恭落荒而逃,逃回荊州去了。

由於地緣因素,荊州牧劉表在嶺南的話語權是比較重的,但朝廷顯然不願失去對南方的控制力。曹操以朝廷名義,任命交趾太守士燮為綏南中郎將,都督交趾、九真、合浦、南海等七郡軍事。不過曹操控制下的中央政府與嶺南相去遙遠,控制力度終究十分有限。

在赤壁之戰前,東吳尚沒有能力經營南方廣大地區。赤壁之戰乃三國曆史之轉折,也是東吳走向擴張的起點。孫權與劉備聯合,共抗曹操,曹操一時之間也沒有能力跨越長江發動新的進攻。這種三方短暫的和平局面,給孫權解決嶺南問題帶來良機。

孫權以番陽太守步騭為交州刺史兼立武中郎將,帶領一千多人馬南行,正式染指嶺南。

步騭是何許人呢?

他本來淮陰人氏,因天下大亂而避難江東,生活極為落魄,種瓜謀生,白天辛勤耕作,晚上發憤讀書。史書稱他“博研道藝,靡不貫覽”,性格堅忍,且“寬雅沉深”。人的前途都是自己奮鬥出來的,步騭貧困交加時仍不墜其志,漸有聲名,被稱為“當時英俊”。孫權一直欣賞這種有志氣、有學問的人,步騭由是踏入政壇,從書記官一直升遷到番陽太守。

嶺南一直是個難以治理之地,諸方勢力盤根錯節,只要看看前幾個刺史的下場就可知。朝廷派來的刺史朱符被殺,劉表派來的刺史賴恭落荒而逃,嶺南交州之地,仍是群龍無首。吳巨割據自雄,而士燮兄弟也獨霸一方。此時東吳挫敗曹操於赤壁,勢力席捲長江中下游,聲勢大振,吳巨不敢正面與東吳交鋒,假裝歸附步騭,實際上仍是擁兵自重,當土皇帝。

步騭知道,不解決掉吳巨,嶺南之事難平。吳巨會裝,他就不會裝麼?他假意對吳巨客客氣氣,邀他前來相見。吳巨不知是計,剛到步騭營中,便被繳了械。步騭歷數其罪,當場斬首正法。這一霹靂雷霆之舉,震動嶺南諸郡。統領七郡之地的士燮兄弟也大為震動,主動歸附。孫權給士燮加了一個“左將軍”的虛銜,士燮則把兒子送到東吳作為人質。

吳巨被殺,士燮歸附,嶺南這兩個最大的軍閥解決了,其他小軍閥無不見風使舵,歸附東吳。至此,孫權控制廣闊的嶺南,一個大帝國已呼之欲出了。

不過,交州的事,並沒有那麼簡單。

公元226年,東吳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南方形勢發生微妙的變化。

士燮名義上是交趾太守,實際上他掌握的不是一個郡,而是交州七個郡。這七個郡,分別是交趾、九真、日南、蒼梧、南海、鬱林、合浦,大致是現今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的廣闊地帶。士燮是漢末至三國時期,南方重要人物之一。由於漢末天下大亂,朝廷派遣的交州刺史頻頻被殺,交州七郡實際上已經脫離中央政府,士燮乘機崛起,成為交州最有權力的人物。後來士燮歸附孫權,孫權授他“左將軍”,仍領交趾太守。

由於士燮在交州七郡中擁有無人可及的威望,實際上是交州的實際領袖,而朝廷派去的交州刺史倒是形同擺設。這時的交州名義上歸附於東吳,其實獨立色彩頗濃。現在德高望重的士燮去世了,必須及時清除他的影響力,把交州七郡納入東吳政權的管轄行政區裡。為之,交州刺史呂岱精心設計了一個計劃。

首先,呂岱覺得交州地盤太大了,整個嶺南都是,東西縱橫萬里,不好管理,於是決定將其一分為二。他上書孫權,提出自己的主張: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單獨劃為一州,仍然稱為“交州”,推薦由將軍戴良出任交州刺史;把蒼梧、南海、鬱林、合浦四個郡劃為一州,稱為“廣州”,由呂岱出任廣州刺史。

其次,為了削弱士燮一族的影響力,把士燮的兒子士徽調任九真太守,並加安遠將軍;推薦由校尉陳時出任交趾太守。

孫權批准呂岱的計劃,然而,士徽卻勃然大怒了。士家經營交趾數十年,根基極深,呂岱卻偏偏要把士徽從交趾調走,去當什麼九真太守,這不明擺著是要削弱士家的力量嗎?

士徽絕不會把交趾拱手讓出的,索性自封為“交趾太守”,拉起武裝隊伍,拒絕“交州刺史”戴良入境。

呂岱上書吳王孫權,請求討伐士徽。他親率三千名戰士,揚帆啟程,乘艦船走海路,直撲交趾。有人對呂岱說,士家經營交趾很長時間,在當地威望很高,不能掉以輕心。呂岱回答說:“士徽雖圖謀不軌,卻不曾料到我來得這麼快。我輕裝疾進,攻其無備,定能大破之。如果我行動遲緩,他必有所警覺,到時攖城固守,七個郡上百個蠻族部落必起而響應,到時就算智謀超群的人,也無能為力了。”

士徽若是有父親的本事,佔據交趾,振臂一呼,交州七郡不復是吳國的土地。然而呂岱突然殺到,令他心中大恐,不知所措。此時,呂岱又派士燮的侄子士輔前往勸降,士徽畢竟沒什麼政治頭腦,帶著兄弟六人出來投降,哪知呂岱一心想邀功請賞,顧不得承諾,把士徽等人全部斬首。

呂岱的所作所為大大激怒了交趾人,士徽的部將們起兵反叛,進攻呂岱。呂岱還真有些本事,頑強地頂住進攻,率自己的三千戰士大破叛軍。

考慮到交趾爆發叛亂,為了便於統一指揮,東吳政府撤除了廣州,恢復原來的交州,呂岱仍稱為交州刺史。交趾叛亂平後,呂岱轉而進攻叛軍的另一大本營九真,經過一系列戰鬥,斬俘數萬人,取得赫赫之戰果。呂岱用鐵腕手段清除士燮家族的影響力之後,東吳政府才算真正完全控制了交州之地。


君山話史


因為交州的首領沒有處於漩渦中心,所以很不受重視

第一、我們要看看地形圖

三國時期的交州,我們放在現在做為比較,交州其實位於現在的廣東廣西等地,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嶺南之地,嶺南人由於山多水多,距離遙遠,人們的習俗各異,語言不同,需經數次翻譯才能相同,服飾也與中原華夏部落不同。所以對於當時的三國時期來說,這一塊地方路不好走,人不好管,所以就懶的去搭理這一塊的人。

第二、我們看看交州的領導人

交州基本上是處於士燮的統治之下,在三國混亂時期,孫權將士燮兒子抓到東吳做了人質,所以此時的交州基本上就處於東吳的範圍之下了,我們在看看士燮這個人,士燮年輕的時候跟隨劉陶學習《左氏春秋》,後被推舉為孝廉,可以說他也是孝廉出身,孝廉的意思其實就是字面的意思,孝順父母、辦事廉正,所以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時候,嶺南地方路不好走,人不好管,魏蜀不關注,士燮本人也了的清淨,所以沒有參與到中原各位大哥的戰爭之中。所以在三國中,很少有人關注,到了後期,基本上就歸東吳了。更沒人關注了。

最後總結一下

山高皇帝遠,我過我的悠哉生活,只要你們不打擾到我,我也不會打擾到你們其他人,就算我被你吞併了,我也就這樣了。


史家之不絕唱


蠻夷之地,無關緊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