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蕭野

【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陝西、青海等省區的荒漠與半荒漠草原上,生活著一種“捕鼠高手”——虎鼬。它們背上“披”著一件“虎皮風衣”,顯得威風凜凜,將沙漠中的鼠類嚇得聞風喪膽。這種動物在荒漠、半荒漠地帶有滅鼠除害、保護沙漠植被的作用,可謂“護沙有功”,屬於對國家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動物”。然而,因棲息地喪失等原因,虎鼬的數量不斷下降,且減少趨勢尚無法遏制,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被列為“瀕危”物種,形勢危急。】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一圈黑、一圈白,像戴著黑白麵罩,這是虎鼬給人的第一印象。

鼬假虎威 像戴著黑白麵罩

一圈黑、一圈白,像戴著黑白麵罩,這是虎鼬給人的第一印象。它頭呈深棕色,腦門上橫過一條寬的白色帶紋,經耳下延至喉部幾乎形成環狀,但不相連,像是裹了一條白色頭巾或戴了個白色髮箍;眼睛周圍是黑色的“眼帶”,視力較差,主要靠良好的嗅覺和觸覺來幫助捕食;它的嘴巴附近有一圈白毛,像戴著白色口罩。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萌萌的虎鼬在美滋滋地曬太陽。虎鼬的視力較差,靠靈敏的嗅覺幫助捕食。

虎鼬得名於它的一個吸睛特色——後背有許多大小和形狀不規則的褐色或棕色斑紋,類似虎的顏色和斑紋,猶如披了一件“虎皮風衣”,威風得很。由於身上“外套”又如大理石紋理,所以虎鼬英文名為“Marbled Polecat”,直譯是“大理石花紋般的鼬”。還有人覺得虎鼬這身皮毛看起來像斑點鬣狗,也像美味的虎紋蛋糕。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虎鼬背上“披”著一件“虎皮風衣”,顯得威風凜凜。

黃鼠狼的“遠房親戚”

虎鼬是哺乳綱食肉目鼬科小型哺乳動物。鼬科也被稱為貂科,包括水獺、獾、鼬、貂等動物,廣泛分佈於除大洋洲、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比較常見的品種有黃鼬、白鼬、雞貂、水貂等,還有比較少見的種類如虎鼬、黃喉貂、伶鼬等。臭鼬曾被歸類為鼬科,後經基因鑑定,確認其與別的鼬科動物之間的關係不是很大,遂獨立成另一科。

鼬科動物的普遍特點是狀似鼠而身長尾大,軀體瘦削、四肢較短,屬於小型食肉動物,只有獾亞科的動物和貂熊的身材比較臃腫短粗。大多數鼬科動物動作矯捷,遇到侵害能從肛門分泌出臭液自衛。它們經常在夜間或黃昏時活動。許多鼬科動物使用自己挖的或其他動物挖的洞穴為家。瘦長的體型方便它們鑽入地穴中獵食。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虎鼬挖洞穴居,其他動物的洞穴也會被它們當作棲身之所。

虎鼬是鼬科虎鼬屬的唯一種。大家熟知的黃鼠狼,學名叫“黃鼬”,是鼬科鼬屬哺乳類動物,與虎鼬稱得上是“遠房親戚”。一般鼬屬動物體背面無異色斑點,下頜裂齒內緣無小尖。這些特徵正好與虎鼬屬相區分。虎鼬後背遍佈顯著的黃褐色斑紋,頭骨的鼻吻部短縮,下裂齒的主尖內緣有一小尖。“裂齒”即上頜的最後一個前臼齒和下頜的第一臼齒冠面上有尖銳的齒尖,上下咬合時可將獵物皮肉撕裂,是一種特殊的食肉齒。

棲居亞歐荒漠地帶

從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俄羅斯,到亞洲的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和中國,皆有虎鼬的蹤跡,埃及的西奈半島也有這種動物的身影。

虎鼬是我國北方荒漠與半荒漠草原的廣佈種,棲居在海拔1000~1300米的沙漠荒丘,數量較稀少。有些運氣好的人,在甘肅的興隆山、崆峒山、鐵木山、敦煌灣腰墩、內蒙古額濟納七道橋胡楊林、陝西省的神木臭柏自然保護區及府谷杜松自然保護區、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雲霧山、內蒙古巴音敖包荒漠草原、內蒙古努登梭梭林自然保護區、寧夏石峽溝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奇臺縣的荒漠半荒漠類草地自然保護區、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塔城野生巴旦杏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黃旗海保護區等地,也能一睹虎鼬真容。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動物園裡的虎鼬

滅鼠能力高於錦蛇和鴞

虎鼬體長29~38釐米,尾長15~22釐米,體重370~715克,雄性大於雌性,尾巴末端為黑褐色。機警兇猛的虎鼬,視覺較差,但嗅覺靈敏。它們能爬樹,但主要在地面活動,挖洞穴居,其他動物的洞穴也會被它們當作棲身之所,比如大型地松鼠或大沙鼠的洞穴被虎鼬用於休息、繁殖。

荒漠中的各種鼠類、蜥蜴和小鳥等被納入虎鼬的主要捕食名單中。因為體軀細長均勻,它們可以相對輕易地鑽入鼠洞捕殺鼠類,如果鼠洞太小鑽不進去,它們會採取“掘洞捕食”的方法:用前腿挖出泥土,同時用下巴和後腿固定,用牙齒拽出樹根、草根等障礙物。它們有時候一夜之間能掘出十幾個洞來。虎鼬一年四季都會循著鼠跡出入鼠洞,把老鼠全窩一網打盡,因而比錦蛇和鴞的滅鼠能力更強、效率更高,被譽為“荒漠警察”。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虎鼬一年四季都會循著鼠跡出入鼠洞,把老鼠全窩一網打盡,被譽為“荒漠警察”。

它們很機靈,一般不在人前出沒,發現有人也會躲藏起來。有些棲居在居民點附近的虎鼬,實在餓極了,偶爾會入室盜取肉食,或是捕捉人居內的家鼠。有些人捕了虎鼬放養在家中,作“捕鼠利器”,但在食物短缺時,虎鼬有可能咬傷熟睡人的鼻耳。

入冬前,虎鼬一般會在夜間頻繁捕捉跳鼠和黃鼠,存在洞內,以備過冬。由於虎鼬喜到鼠洞中捕食齧齒動物,感染鼠疫的概率較大。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虎鼬能兩隻腳直立

陰雨天和下雪天,虎鼬較少出洞。平時它們多單獨行動,如果是成對外出,一般也是分散在附近活動。它們能兩隻腳直立或坐地吃東西。夏天有時候虎鼬會結群活動,在沙壠上緊密相接,形成一字隊,彎腰弓背迅速前進。它們身上醒目的花斑形成隊列,讓人容易聯想到“龍”,所以有些牧民稱它們為“花地龍”。

虎鼬捕鼠有功,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是名副其實的“三有動物”。我國新疆、內蒙古、陝西、青海等省區的虎鼬並無明顯的地理性差異。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虎鼬捕鼠有功,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視分娩條件選擇胚胎植入時機

開春後,虎鼬就會發情,配對期從3月持續到6月初,雌虎鼬的孕期大約有45天,在俄羅斯,虎鼬的妊娠期約2個月。但有些地區的記錄顯示虎鼬妊娠期特別長,從243天到327天不等。

雌虎鼬能夠延遲受精胚胎的植入,直到分娩條件更加有利,比如等到獵物充足了再生育,以保證存活率。雌性自己照顧幼崽,沒有雄性參與。

虎鼬每胎生育4~8只,幼獸斑紋明顯,體長約12釐米,哺乳期約1個月,38~40天后睜開眼,之後可以隨母獸外出捕食。它們在出生後50~54天左右斷奶,61~68天后離開母親(被驅散)。82~100天左右,幼獸幾乎長成成年的體型。

以自制“生化武器”自保

如果受到威脅,虎鼬會迅速鑽進附近的鼠洞或隱蔽的地方。來不及躲避的話,它們會掉轉身體的方向,將脊背高高隆起,尾巴向前豎起,全身的毛豎立起來,讓整個身體的輪廓突然變大,然後發出短而急的咆哮聲,顯出兇殘的模樣,再主動襲擊或尋機逃走。

“捕鼠急先鋒”虎鼬的致命危機:十年減三成!

受到威脅來不及躲避時,虎鼬會將脊背高高隆起,尾巴向前豎起,全身的毛豎立,顯出兇殘的模樣。

和其他鼬類動物一樣,它們在遇到危險時也會從尾巴下面擴大的肛門腺體中排出一種難聞的分泌物,輕則令掠食者止步,重則導致掠食者窒息,所以它的別名又叫“臭狗子”。人如果聞到這類強烈氣味,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比如發燒、腹瀉等。

家園受損+二次中毒

1998~2008年的10年間,虎鼬數量減少了30%以上。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易危”物種。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虎鼬被納入“瀕危”物種。對它們而言,主要威脅是自然草原和沙漠棲息地的喪失。比如歐洲的荒漠草原變為耕地,導致虎鼬的草原棲息地正不斷減少。此外,大量使用滅鼠劑也會引發二次中毒,這對虎鼬也是一種傷害。在中國,棲息地荒漠化加劇是該物種的主要威脅。

根據氣候變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趨勢推斷,虎鼬數量減少的狀態未來還會持續。

虎鼬在荒漠、半荒漠地帶有滅鼠除害、保護沙漠植被的積極作用,不過數量稀少,應積極保護。

網編:黃皖婷 崔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