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在性能上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欢迎?

fujunda


大家自行脑补,抗日战场当你迎面碰上日本鬼子,手里如果有一支能单发/连发、20发大容量弹夹的手枪,你还怕啥,直接开火就行。

双枪李向阳。

驳壳枪学名“毛瑟军用手枪”,在我国又称为盒子炮。口径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冲锋枪的节奏),有效射程50-150米。1896年由德国毛瑟工厂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手枪,我国引进时间较早,1912年北洋政府就开始购买引进。毕竟买不如造,德国货确实精致耐用,主要还是贵。因此,我国在引进过程开始仿制,比较大的仿制工厂包括: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

回到民国军阀混战时代及抗战时期,当时国内枪械制造水平和产量确实非常有限,在日本操控下,西方对中国武器出口实行禁运。很幸运的是驳壳枪属于手枪,不在禁运之列,无论贵贱,不论贫穷,大小军阀争相购买,当初就是纯粹的没办法才买。

西北军手枪队,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

八路军女战士,帅气有没有。

国民党军队训练照,装上枪托变身步枪,精确度立马提升。

真正大量应用于中国战场后,大家才发现这款手枪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符合国情。在有支汉阳造就可以占山为王的年代,可以连发又有着大容量弹匣的“毛瑟军用手枪”完美扎根中国,被广大军工厂家不断仿制。反观生产国却由于尺寸偏大不能成为制式手枪,单价高、携行不便等原因没有大量装备。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弥补火力不足,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手枪队,大量驳壳枪一起编组,用于突击或警卫作战。

找到一张很猥琐的小鬼子照片,看来王八盒子确实不好用,盒子炮都拿上了。

而在当时我国重武器和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近距、机动作战为主的中国军队中,驳壳枪正好客串了这一岗位,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装备数量大,直到54式手枪成为制式装备后,才陆续退出现役,进入民兵、警察等单位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河东三叔


25美元一把的驳壳枪,我国最多进口了50万把。这种手枪在任何国家都没有成为制式武器,就只在我国成为标配。

原因就是外形太大,而且太重,当手枪不好携带,当步枪又没有步枪的威力和射程,而且价格太高,25美元可以买其他手枪买好几把,而且这些其他手枪还都方便携带,威力适合。

而我国为什么钟爱驳壳枪呢?首先是有十多年时间,外国对我国进行武器禁运,那怕是步枪,机枪都受限制不能出口到我国。但是手枪却可以出口,这就是驳壳枪大受欢迎的一个基础。

当时的军阀军队武器很简陋,当时直系军阀一个正规师,就只有24挺机枪,大炮就更别提了。比如,岳维峻部队,全军11个师,20个旅,有炮仅30门,平均3个师旅摊1门火炮。

这样在极度缺乏火炮,特别是压制大炮,同样机枪匮乏的我国战场。近战就变得非常频繁,而且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江西反围剿战争当中,大批赤卫队可以使用长矛发起近距离冲锋,打垮敌人1个营,甚至1个团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战场情况下,采用10发和20发弹匣,半自动和全自动发射的驳壳枪,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武器,陆续进口数量金额达到2亿银元。在一战战场,通常军队在10公里位置就会遭到对方重炮轰击,随后对方野炮榴炮会一直进行高强度压制射击。

到1500米以后,机枪火力和小口径直射步兵炮火力开始密集。而在我国战场,大炮几乎没有,机枪数量太少,军阀士兵训练程度低,基本在100多米距离,才能遭到稀疏的步枪射击。而驳壳枪已经可以在这个距离安装枪托进行准确射击,射速足以压倒步枪。进而取得战场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有手枪营,手枪团甚至是手枪旅的原因。


深度军事


手枪中的冲锋枪

驳壳枪在中国的名字一般叫盒子炮,匣子枪,是德国研制的第一款自动手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步枪,驳壳枪并非单一的枪械,而是多种同类型枪械的统称,其中配备20发子弹的被称为大肚匣子,全自动的又称快慢机。

驳壳枪最出色的一点,就是手枪的中的冲锋枪,因为有的驳壳枪可以配备20发子弹,全自动的功能,射击速度理论上每分钟可以达900发,有效射程50-100米,相对一般手枪,优点是显而易见,威力大,动作可靠,相比于一般的步枪和冲锋枪,使用还是挺方便的。

作为战场上的一款杀器,没有什么比打的多,打的快更重要的事情。

但是驳壳枪作为一款手枪,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枪身太大,该枪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手枪,手枪在欧洲人的定位是一种近身防御枪械,是步枪在进程射击的一个补充,并不是战场上的主力作战枪械。

由于携带不方便,驳壳枪并不被欧洲军队欢迎,因此从驳壳枪生产到1939年停产,该枪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军队作为制式武器,并且没能获得军方的订单。

这款欧洲遇冷的驳壳枪在中国却大受欢迎

即使驳壳枪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作为制式武器,但是在中国的欢迎程度却远超制式武器,虽然没有受到欧洲的欢迎,但是在上线的40年里,毛瑟厂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各式各样的驳壳枪。其中大部分被各种各样的方式流转到中国。

在1935年之前,中国从德国进口的驳壳枪就有五千把,1937年3月续订手枪三万把,可见中国军队对驳壳枪的欢迎程度。

除了从国外订购,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仿造,因此,盒子炮虽然不是制式武器,但是比制式武器更受欢迎。

在中国不管是地主老财,军阀,土匪,只要手里拿个盒子炮,那就是狠人,双枪老太婆手中的双枪应该也是盒子炮,在那个年代,能够拥有一把盒子炮简直就是玩枪的一种梦想。

当然,中国军工落后,即使是汉阳造的枪在中国也是好枪,更别提这种20响的连发枪了,对中国军队来说,啥枪都受欢迎。

为什么驳壳枪会在中国大放光彩?

其实一款枪能否发挥最大的作用,还是要看他所处的战场,比如日本产的步枪三八大盖就非常适合中国战场。

之所以说驳壳枪适合中国战场,是因为中国战场缺乏强火力支撑,而中国军队更是缺乏从正面战场和日本战斗的能力,因而大多采取游击战等战术,对日寇进行埋伏或者袭击,因为出其不意,才能靠近对方,而在近距离战斗中,驳壳枪简直就是步枪的噩梦,并且给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中国应该感谢这把枪,这把枪为中国的抗战增添的不少贡献,这把枪也应该感谢中国,正是中国战场,已经中国人的使用,让这只枪在近现代的战争中大放光彩,铭记史册。


史论纵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驳壳枪之所以流行,完全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一战期间,列强的德国发明了冲锋枪,但还是稀少和昂贵的。

由此,各国军队的近战火力开始增强。

中国通过进口方式,购买了一些德国的MP18冲锋枪,可惜价格高昂,数量很少,难以满足需要。

更利害的是,为了制止中国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以美国牵头列强开始对于中国长达10年的武器禁运。

你有钱,也买不到冲锋枪了。

当时中国军队基本都将近战作为最后的撒手锏,非常强调近战的火力。

但步枪、轻机枪都不适合近战,而冲锋枪、卡宾枪又搞不到,最终只能使用替代品驳壳枪了。

驳壳枪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手枪,它的射程是普通自卫手枪的一倍,加上木托可以达到150米的射程。

因枪管比普通手枪长的多,驳壳枪至少在50米距离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普通自卫手枪,射程超过15米就很难击中头部大小的目标了。

同时,驳壳枪分为10发和20发装弹,20发装弹才可以可以迅速更换的弹匣,火力相当猛烈。

民国实战中,一个手持驳壳枪的士兵,近战中可以轻松击毙多名敌人步枪兵。

必要时候,一些驳壳枪还可以进行全自动射击,也就是扫射。

这样一来,驳壳枪就等于是一支简化版的卡宾枪或者冲锋枪了。

自然,驳壳枪也有缺点,就是价格非常昂贵,而且性能相比冲锋枪还是差远了。1挺最烂的冲锋枪也可以装弹30发以上,连续扫射时轻松压制驳壳枪。

但是中国人搞不到冲锋枪,不用驳壳枪又能用什么呢?

说通俗点,驳壳枪只是武器禁运时期的高价替代品而已。

这才是驳壳枪在中国非常流行的原因,而不是其他。

事实证明,随着朝鲜战争大量装备冲锋枪以后,驳壳枪就迅速从一线部队被淘汰。

需要说明的是,驳壳枪由于枪管长,子弹初速大,具有享有优秀的精度。

使用驳壳枪的高手,射击水平非常惊人。

比如电影中的李向阳,可以概率瞄准,几米内一枪打碎伪军的手电筒灯泡。

这并非夸大。


抗联的赵尚志和杨靖宇都很擅长使用驳壳枪。

杨靖宇的枪法精湛,可以击中森林中高速飞行的鸟。

而赵尚志更是厉害。他有一次和当地土匪比试枪法,一枪射断了一根在风中摇曳的高粱杆。

赵尚志牺牲时,是被叛徒刘德山从身后突然开枪暗算。但赵尚志枪法出众,中弹后迅速拔枪还击,一枪就击毙了人渣刘德山。可惜赵尚志也被射中要害,最终牺牲。


萨沙


驳壳枪的优点就是弹容较大,其弹匣容量10发,也有20发的弹匣可用,而威力方面同样不逊于其他手枪。但是其缺陷也很大,那就是其体积较大,不便于隐藏携带。

毛瑟手枪研制后,其实并没有在欧洲国家的军队中受到待见,主要就是因为其精度太差,所以没有被作为制式装备,但是在一战中,由于缺乏武器,毛瑟手枪还是上了战场的。即使是二战中,德国党卫军等部队就因为武器不足还使用过毛瑟手枪。

而为何毛瑟手枪会收到中国军队的喜爱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当时没得选,只能选择毛瑟手枪。一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决定对华武器禁运,直接导致中国国内各个军阀极为缺乏武器,但是德国没有参与禁运,所以很多德制武器就流入了中国,其中就有很多毛瑟手枪。

毛瑟手枪弹容量大,是一款不错的武器,同时硕大的体积反而更具震慑力,只需将毛瑟手枪亮出,就能很好的威慑住对方。而且重要的是,其在连接木质枪套作为枪托后,可以作为卡宾枪使用,后来还有712型毛瑟,增加了自动射击能力,可以作为冲锋枪使用,功能更加丰富。毛瑟手枪因此大受欢迎,民间和官方有大量的仿制品,后来我国甚至在70年代还研制过80式手枪,其仿制的就是毛瑟手枪。


战壕


驳壳枪的正式编号为C96,是由著名的德国毛瑟兵工厂设计生产的战斗手枪。C96在中国的名字很多,比如驳壳枪,盒子炮,20响等,在这里我们就用驳壳枪这个名字。

图注:C96战斗手枪,注意握把上的“9”代表其使用9毫米弹药,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毛瑟兵工厂中正在生产的C96,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驳壳枪早在1896年就开始生产,但是没有装备德军,原因便是其体积大、重量重,不便于携带。手枪作为一种自卫武器,便携和隐蔽是重要的指标,于是德国军队采用了更轻便也更美观的鲁格P08手枪作为制式手枪。

图注:一战中使用C96的德国军人,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双方很快陷入了堑壕战的僵局之中,于是德军向毛瑟公司订购了15万只驳壳枪,但是仅仅装备了13.5万只,战争就结束了。在战后对德条约上,驳壳枪受到了限制,再加上德军规模被限制在10万人,对武器的需求大大减少,驳壳枪没了销路。

其实就在一战前的1912年,驳壳枪就卖到了中国。驳壳枪可以说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其坚固耐用,而且还能够自动射击,在近距离交战中有强大的火力。中国军队往往使用安装了20发弹匣的驳壳枪,因此也被称为20响。

图注:使用驳壳枪进行训练的中国军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使用20发弹匣的驳壳枪,图片来自网络


驳壳枪很大的缺陷便是在连发射击时,其枪口上下跳动幅度大,严重影响了射击精度,不过聪明的中国人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将枪横过来打,结果还意外获得了摆动的扫射效果。我们看老电影里经常看到八路军横握驳壳枪射击,这是正确的使用方法。


驳壳枪主要装备给军官和警卫人员等,其简单的结构便于维修和仿制。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从德国进口驳壳枪的渠道被切断,我们的兵工厂依然能够仿制驳壳枪。在战争中,驳壳枪大大填补了步兵自动火力的不足,能够连发射击的驳壳枪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抗日战争之后的解放战争中,驳壳枪依然大量使用,直到抗美援朝时期。

图注:使用驳壳枪战斗的国民党军官,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徐东海将军(中间坐者)与警卫员们,警卫员全部装备着驳壳枪,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其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驳壳枪坚固耐用、维修简单,使用中国的战场环境;火力强大,填补了步兵近距自动武器的空白;结构简单、方便仿制,成为我们能够自主生产的为数不多的自动武器。

图注:电影《平原游击队》双手持驳壳枪的李向阳,图片来自网络

PS:其实德国军队在二战中也有使用驳壳枪,不过是将仓库中的存货少量配发给防卫军部队执行反游击作战。

图注:二战中使用C96的德国党卫军,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探索


驳壳枪,也叫“盒子炮”、“快慢机”、“自来得”等,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申请专利,1896年正式批量生产的一款军用自动手枪,在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非常受到中国军人的欢迎,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驳壳枪就是中国军队的象征武器之一,从红军时代一直到后面的解放军时代,中国军队都一直大量装备这种武器,那么,为什么这把手枪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

其实不止是驳壳枪,基本上只要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出来的东西,在当时我们都觉得是好东西,驳壳枪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驳壳枪在当时也确实非常适合中国战场,或者说是特别适合当时的中国军队,因为我们这边不比欧洲战场,在那边机枪、冲锋枪等各种自动武器是主流,而我们对付小日本时,他们使用的更多的也还是三八大盖这种武器,跟欧洲那边的火力强度比起来差了好几个级别(所以我说小日本放到欧洲战场会被打出翔),当然,日本也是有坦克和各种机枪火炮的,对于当时的抗战军队来说,这种些重武器仍然是非常不对称的存在!

所以,在当时我们的军队尤其是擅长游击战,而驳壳枪这种半自动/自动武器在这种环境下非常的好用(其实在30年代出现了全自动的速射型驳壳枪,被称为“快慢机”),射速快、威力大,在近距离甚至能当冲锋枪使用(自动款可组装后抵肩射击),配合我们当时的游击打法,驳壳枪的潜力被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出来,而且这枪的弹匣容量也比一般的手枪要大,普通手枪的弹匣容量也就七八发左右,而这玩意的速射型可以使用20发容量的弹匣供弹,连发时真的跟冲锋枪没什么区别!

其实,驳壳枪能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除了其性能刚好适合中国战场以外,也跟我们当时基本上不能自产武器有关,驳壳枪虽然威力大,但是其体量以及开枪时的后坐力也比一般的手枪大很多,在欧洲驳壳枪是非常不被看好的,因为这枪的射击精度差,他们也有更多的选择,不像我们当时本身就缺少各种重武器,这种威力和射速都能同时满足的武器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哨兵ZH


记得我小时候读过一本小说,叫“二十响的驳壳枪”,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但这个名字却一直记得,印象很深。

李向阳双手拿着驳壳枪,横扫一片,帅呆了,酷毙了!双枪老太婆拿的也是驳壳枪。你想想,要是他们双手拿的是小兵张嘎缴获的撸子,或者是左轮,那形象岂不一落千丈,真是弱爆了。

驳壳枪就是盒子炮,除此之处,它还有更多的叫法,什么自来得、快慢机、匣子枪、大镜面等等。

其实,虽然名字都这么叫,外形也十分相似,但在中国军阀内战以及抗战的战场上,这种枪其实有着很多种来源,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最原始也是最正宗的驳壳枪产自德国,正式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或“毛瑟M1896手枪”。它的发明者是毛瑟军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并在隔年正式生产,一直到1939年停产,前后持续了40多年,生产了100万余支,其中有近一半销往中国。

20发固定弹仓式德国原装“盒子炮”

毛瑟原厂出产的短枪管型“盒子炮”

“毛瑟M1896手枪”作为手枪,它重心靠前,不容易掌握,击发后,枪口跳动过高,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并不受好评,唯独在中国市场大受青睐。有人说,因为1921年国际上通过了一项决议,对当时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实行武器禁运,而手枪不在禁运名单中。驳壳枪虽然也是手枪,但装弹多威力大,甚至可以在战场上当作步枪使用,因此大量流入中国钻了武器禁运的空子。

八一三淞沪战役时的国军士兵。

也可能,佩戴驳壳枪显得威风凛凛,既能显露权势又具有威力,比较投合当时国人的心理吧。

德国驳壳枪在中国市场大显其道,其他一些兵工厂家也嗅到了商机,各种仿制品纷纷出现。

其中的“高仿”要算来自西班牙的“准盒子炮”,基本有3种:阿斯特拉、阿树牌、皇家牌。1925至1936年之间,曾有近10万支西班牙生产的“准盒子炮”卖入中国,对原先独占市场的毛瑟制“盒子炮”造成很大的威胁。西班牙的各型“盒子炮”多采用了一些简化生产的工艺,加上西班牙的劳动工资原本就较为低廉,因此其产品较毛瑟制“盒子炮”便宜。

西班牙阿斯特拉903型全自动“盒子炮”

国内生产仿制驳壳枪的工厂、单位更是非常多,已知的生产单位至少有: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产量较大的有汉阳、上海、巩县及山西的兵工厂等。其中,尤以汉阳的产量最大,生产时间也最长,型号有长枪管型及短枪管型等。

汉阳兵工厂1927年造长枪管型“盒子炮”

不少小型兵工厂也纷纷加入“山寨”队伍,这些小作坊做出的盒子炮除外形很像外,质量往往很差,经常打几枪就哑火,不过是土匪们买来佩在身上吓唬百姓的样子货罢了。


洪良


提起“盒子炮”,那绝对是一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枪啊!在中国战争史上,没有任何一支枪像它那样,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从军人到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不认识“盒子炮”的

“盒子炮”虽然名气大,但这里还是想问大伙几个问题,就是“盒子炮”为什么受到国人的如此厚爱?它有哪些优缺点?这款神枪又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我们不妨整理一篇文章,专门来聊一聊“盒子炮”的春去秋来!

“盒子炮”的历史渊源

其实呢,“盒子炮”的正式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国人又称其为驳壳枪、快慢机、大肚匣子、大镜面、自来得等,外号可真不少哈…

这种枪械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正式取得专利,隔年便正式生产。枪长为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这种手枪的威力大、使用方便,属于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


有意思的是,毛瑟手枪的枪套是一个木盒子,木盒子顶端带有凸起滑轨,由此与驳壳枪的手柄上凹槽相配合、固定。此时,这个木盒子成为一个枪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射击精准度。

中国为啥这么多盒子炮?

不知大伙们是否考虑过一个问题,为啥中国会有这么多盒子炮呢?情况是这样的:在军阀混战割据时期,西方列强对旧中国实施了军事禁运,长枪及以上的重武器禁止输出到中国。

然而…手枪并不在禁运范围之列啊,毛瑟驳壳枪作为一种自动手枪,拥有与冲锋枪近似的火力,由此受到众多军阀的青睐,大量将这种枪械进口到了国内。

“墙内开花墙外香”?还是“歪打正着”??

很多西方人认为,驳壳枪手枪不手枪、长枪不长枪的东西,因此这货在海外的销量并不高,在德国本土也就那么回事,这对于毛瑟来说不是啥好事情

然而,德国人在了解到旧中国受到军事禁运这个情况后,实在没啥武器可以卖,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驳壳枪推销给中国人…起初德国人对此并无太大信心,但经过一系列推销工作后发现,对外来事物一向敏感的中国人,似乎很快接受并喜欢上了这款枪械。好吧,这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呢?还是德国人歪打正着?大伙们自己评判吧。

驳壳枪除了德国造、西班牙造以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仿制的,已知的国内生产厂商至少有: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国人为何喜欢横着打枪?

有个细节估计大伙们都注意过,就是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不论是中国军人、还是各路英雄好汉,都会将驳壳枪的枪身横过来射击,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事情是这样的,大致原因有两点:

其一,驳壳枪在射击时的后座力大、且枪口容易上跳,这会影响到射击精准度,为此就连设计枪械的德国毛瑟厂,也未能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然而,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大滴,中国射手发现了一种方法,就是将驳壳枪枪身旋转90度。举个例子,射手右手持枪时,将枪机调至速射档位,可将手心向上,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此时,枪口的上跳作用,会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当手心向下时,会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对于左手持枪,则是完全相反的。此时,虽然枪口仍然上跳,但枪械速射时,可以在水平面内形成散布的射击面,提升命中率。在一定程度上劣势转化成优势。


其二,驳壳枪的抛壳方式也比较特殊,弹壳从枪身后上方飞抛出。将枪械横着打,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抛壳对射手的瞄准和视线造成影响。

可以说,国人在数十年的武装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创造了一套很“特殊”射击方法

盒子炮并不完美

驳壳枪虽然在中国创造了无数奇迹,但它也并不完美。说到缺陷,除了上面提到的后座力大、枪口上跳,还存在着枪械构造过于精密复杂、加工复杂、制造成本偏高、使用安全性等弊端。

驳壳枪从清末进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被苏系手枪所代替,辉煌了近半个世纪。把全世界的驳壳枪集合在一起,中国的保有量几乎占了总数三分之一。这支在欧洲一度被认为“失败”的手枪,却在中国创造了神话。从北伐、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驳壳枪几乎见证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历程。“盒子炮”在国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把枪,它更是代表着一种难忘的历史情怀。


浅妍婉愉


大名鼎鼎的驳壳枪,其实在外国来说是一款有瑕疵的枪支,那就是打枪的时候在瞄准的情况下弹壳容易蹦到眼睛上,很可能给射击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因此在他的老家德国并没有大行其道,相反被传入到了中国之后却开始大放异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民国是个乱世,乱世之中想要安身立命简单的靠政府已经不能保证完全的平安,因此很多人都有购买枪械增加个人安保的需求,但当时中国的重工业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枪支弹药的完整产业链在在中国并不存在,外国发明制造的各种枪支便通过多重渠道开始大量的涌入中国,其中就有后来传播甚广的驳壳枪,又名盒子炮。

按道理来说既然这种枪有缺陷,怎么偏偏到了中国就一下子无往不利了呢,这主要还是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关系,射击弹壳嘣眼睛的事情在驳壳枪传入中国后依然存在,但中国人却别出心裁的玩出了新花样。


那就是不是放在眼前射击,而是平着射击,利用设计后的后坐力自动切换目标,这样一来驳壳枪的缺点反而成了优点,当然这个缺点不可能造成驳壳枪泛滥的局面,驳壳枪的泛滥还有三点原因。

一就是价格不高,就当是流传入中国的民国来说,民国时期无论是军队还是民间,对于枪支弹药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只要有价,那就会有人买单,再一个就是驳壳枪仿造比较容易,众所周知的汉阳造,那就是依着德国的驳壳枪依葫芦画票,不费吹灰之力。

除此之外就是驳壳枪的多功能用途,驳壳枪的枪匣子就是一个简易的枪托,特别适合于远距离射击,对很多人来说这种一枪两用的场面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就是买的贵了点,也比挎着两把枪靠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