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陽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市南部,呂梁山脈中段西側。東與汾陽、孝義兩市交界,南與交口縣相連,西與柳林、石樓兩縣接壤,北與離石區毗鄰,面積1438.61平方公里,版圖呈不規則菱形。2018年,中陽縣下轄寧鄉鎮、金羅鎮、枝柯鎮、暖泉鎮、武家莊鎮、下棗林鄉、車鳴峪鄉5鎮2鄉,100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15.6萬人。
中陽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平均海拔1473.4米,最高點為車鳴峪鄉上頂山主峰,海拔2100.7米;最低點為金羅鎮道棠村,海拔907.7米。縣境東南部為土石森林區,崇山峻嶺,林茂草豐;西部為黃土丘陵區,溝壑縱橫,田地起伏;百里南川河由南向北蜿蜒出境,暖泉河自東向西滋潤兩岸田園。自然之力,造化了縣東咽喉石門口、縣境之南關上和北部大門金羅川,使中陽成為兵家必爭、戰事多發之地。
▲中陽黃土高原梯田 (賀雙泉 攝)
中陽縣歷史悠久,有近2300年的置縣史,因“河之陽兮川之中”而得名。《禹貢》載為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為中陽邑所在。西漢始置中陽縣,東漢末併入離石。北周大象元年(579),分中陽置寧鄉、平夷二縣,均屬離石郡。隋大業三年(607)寧鄉縣併入離石,只置平夷縣。金明昌六年(1195)改平夷縣為寧鄉縣。民國3年(1914)改寧鄉縣為中陽縣。1958年併入離石,1959年復置縣至今。1971年4月,縣屬西山12個人民公社劃歸柳林,今之境域始定。
▲南川河繞城而過 (李扣喜 攝)
資源豐富 物華天寶
中陽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鋁礬土、耐火黏土、石英砂等20餘種。其中以煤炭為最,探明儲量49億噸,煤層總厚度為9.53米,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綠滿中陽 (賀雙泉 攝)
境內森林面積廣闊。2018年,全縣森林覆蓋率56.6%,林木綠化率71%,兩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因氣候溫涼偏寒,境內適於耐寒、耐旱、早熟的作物生長,利於林、牧、果業的生產。林區產有甘草、茯苓、黨參、山楂、菌類等300多種野生中草藥材和植物,產有松籽、山桃、山杏、山楂等多種野生果品;生長繁育有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錢豹、獐在內的上百種野生動物。
▲柏籽羊 (劉存禮 攝)
依託天然側柏和飼草資源,中陽的養羊業久盛不衰,飼養量居六畜之首,其中柏籽羊最負盛名。柏籽羊自幼食柏籽、喝山泉,肉色紫紅,肉質密實,味含柏香,不羶不膩,營養價值高,是獨特的滋補美食,素有“土人參”“補心丹”之美譽,自古就屬“三晉百寶”之一。中陽的小雜糧遠近聞名。暖泉的小米、劉家坪的莜麵風味獨特,是當地久負盛名的特色產品。
文化深厚 人才輩出
中陽文化底蘊深厚。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縣境即有先民生息繁衍。東周有陶器製作使用。戰國時磚瓦已用於建築,鑄有“中陽”字樣的布幣在民間流通。宋有釀酒,明始採煤,清代錫、鐵、銅的採掘、冶煉、鑄造盛行。金建縣學、龍泉觀,明築城垣及孔廟。縣城內樹有13座石牌坊,記錄了明、清兩代科舉入仕、人才輩出的盛況。2018年,全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館藏重點文物102件。
▲館藏文物
中陽縣民風淳樸、代有人才。元代著名散曲家劉致,著作傳世,影響廣遠。明、清兩代域內有15名進士登榜,王友賢官至吏部尚書,王縉、趙昌業職供翰林院檢討、庶吉士。清舉人楊國泰著有《豹斑集》四卷,版本流傳至今。民國年間有喬乃文留學日本、郭如屏留學德國、王中英留學蘇聯。
▲清舉人楊國泰所著《豹斑集》
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有數百學子考入清華北大,留學世界名校,為祖國強盛作出卓越貢獻。馮仲平留學英國,是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知名西歐問題專家;賀鳳成研究實現了中國第一個400全數字光通訊系統,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是通訊領域有特殊貢獻專家;更有80後的崔靖宇、崔靖鑫、董照明、王佳琴等後起之秀,問鼎科技前沿,勇摘專業桂冠,頻獲專利技術,成為新時代中陽人的驕傲。
革命老區 傳統優良
中陽人民自古多有義舉善行,富於奉獻品格,近現代歷史又塑造了他們反黑暗、抗強暴的鬥爭精神。民國7年(1918),西山農民任來富、郭馬洞等怒除稅霸王楷,組織鄉間拳勇、義民千餘人夜襲柳林鎮,舉行了中陽縣近代第一次農民暴動。民國17年,中共黨員韓昌泰開始中陽最早的中共地下活動,向學生講述革命理論,傳播馬列主義。民國20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遊擊大隊晉西遊擊隊開闢東山革命根據地,帶領貧苦農民開展同土豪劣紳的鬥爭。民國25年2月,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東征首戰大捷就發生在車鳴峪鄉關上村。之後的大石頭戰鬥,殲滅晉軍66師196旅329團,生俘團長郭登瀛及部下500餘人。與此同時,紅軍地方工作團深入群眾進行革命宣傳,建立中共中陽縣工委、山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中陽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周恩來親臨三交鎮對中陽縣黨和蘇維埃政權工作作重要指示。
▲中陽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舊址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內黨的組織和政權在同侵華日軍、漢奸和偽頑政權的艱苦鬥爭中大發展。民國35年(1946)12月12日,中陽縣境徹底解放。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中陽縣共湧現出236名革命烈士。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陽人民繼續發揚無私無畏的光榮傳統。1970年,高家溝村“鐵姑娘隊”隊長延改清,在工地發生塌方時,將3個隊員推出險境,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縣郵電局職工任改英,30多年忘我工作,無私奉獻,1990年被命名為“當代呂梁英雄”。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李佔元,舍小家為大家,為保衛一方安寧奉獻畢生,多次獲得國家、省級榮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陽人民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勇作改革開放弄潮兒。20世紀90年代初,寧鄉鎮沙焉村村民承包荒山荒坡,進行小流域治理,開創呂梁山拍賣治理 “四荒”的先河,受到國務院的關注,副總理溫家寶親臨沙焉村考察。“武氏三姐妹”武榮梅、武榮歡、武小榮為救落水兒童,奮不顧身,不惜犧牲生命,彰顯了新時期中陽青年的精神風貌。
▲“飛行勇士”薛彥軍
進入21世紀以來,中陽人民弘揚改革創新、無私奉獻精神,湧現出眾多模範英雄。優秀共產黨員楊乃喜以打造靚麗中陽為己任,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為中陽城市建設殫精竭慮,忘我工作。中陽縣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藥監衛士”高志全,秉公辦事,嚴格執法,被歹徒殺害時年僅38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呂梁市道德模範”“中陽好小夥”朱志岡,在同學落水的危急時刻,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同學得救,他卻獻出26歲的年輕生命。殲十戰機一級飛行員、“飛行勇士”薛彥軍,勇敢無畏,不懼風險,2016年10月12日在執行飛行勘察任務時不幸壯烈犧牲,英年34歲。
風景優美 古蹟眾多
中陽自然風景優美,人文景觀豐富,眾多的歷史遺存遍佈全境。有一覽眾山小的上頂山、松柏成林的柏窪山、碧波盪漾的陳家灣水庫等;有戰國時期龐涓駐兵遺址——龐涓寨、朱元璋後代反清復明基地——石堡寨遺址、上頂山可汗廟遺址、“三線建設”兵工廠——新建機器廠遺址等;也有烈士樓、南坪枯井、關上戰鬥紀念碑等革命遺址。
上頂山
上頂山位於中陽縣車鳴峪鄉南部,距縣城35公里,海拔2100.7米,為中陽縣最高峰。“山聳九霄,塔立千尋;水滋千古,脈分九泉。”相傳上頂山有九股清泉分流四周,山頂有黑龍出山之洞,故又稱“九泉山”“黑龍山”。山形如鳳凰,中心為鳳凰頭,呈圓錐狀,直徑約2公里,左右舒展著鳳凰兩翼,“週迴九十五里”。由萬木叢林簇擁出一條綿延40餘里的天然草甸鏈,草甸上巨石遍佈,形態各異,氣勢恢宏,景色獨特。仰臥草甸,手可觸天;環顧四圍,群山皆小,既能領略高山的雄偉壯麗,又能體會草原的寬廣開闊。
▲可汗廟遺址
上頂山也是文化遺存富集之地。據清乾隆《汾州府志》記載,上頂山亦稱“可寒堆”“山有可汗廟”。山上遺存的清康熙年間石碑載:“上殿山尅罕龍王神廟傳至宋朝……”據考證,這是山西省第四座,也是呂梁市唯一一座可汗廟,成為歷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有力證據。
北端姑姑寺遺址內,姑姑塔保存完好,相傳唐代皇室公主李姑曾在此修行,被後世尊為玉真祖師供奉在塔內。南端有竹林寺、娘娘廟,當地人一直保留著在此“拴孩”求子的習俗。西部有黃雲洞、解憂洞,解憂洞又稱“施雨洞”,是古人祈雨之處。
柏窪山
柏窪山位於中陽縣城東南5公里處,距340省道僅500米,海拔1250米,集柏海松林、古槐怪石、道教建築於一體。山上松柏密佈、終年長青,樹幹粉白的白皮松間雜其中,分外醒目。萬綠叢中掩映著龍泉觀道教建築群。清康熙《寧鄉縣誌》載:龍泉觀為古寧鄉八景之一,謂之“林泉昏霧”。龍泉觀古建築分為真武廟和昭濟聖母廟兩部分。真武廟內高大彩塑泥像至今猶存,十餘方石碑保存完好。昭濟聖母廟廟前清泉甘冽,冬夏不枯;廟外奇松百態,古柏參天。山腰有“介石山房”石庵,是清代著名學者傅山雲遊居所,他在此留下不少鮮為人知的珍貴碑記遺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陳家灣水庫
陳家灣水庫位於中陽縣城南7公里處,為黃土高原地區罕見的人工水庫。庫區緊鄰209國道,四面環山,松柏長青,碧波盪漾,湖光山色;負氧離子含量較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人們休閒娛樂、療養度假的好去處。電影《淚痕》《黃土坡的婆姨們》曾在這裡拍攝。
車鳴峪景區
▲大美車鳴峪(馮如忠 攝)
車鳴峪景區位於中陽縣車鳴峪鄉水峪溝。景區溝深谷幽,清流潺潺,林草茂密,古樹眾多,保留著原始森林的神秘和恬淡,多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繁衍。這裡較完整地保留著“三線建設”時期國防軍工基地——山西新建機器廠的遺址。該兵工廠經周恩來總理批准選址而建。槍彈生產車間因建於山洞而被稱為兵工洞。車鳴峪兵工洞八個洞穿山而建,大小不一,長約75~90米,寬約4~6米,洞洞相連,構成三個生產車間。每個車間的洞口建有二層樓房,既為車間辦公和工人休息所用,更重要的是起到遮蔽作用——外來者根本看不到山洞入口,更想不到以洞為廠房。
▲車鳴峪兵工洞
車鳴峪兵工廠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軍重要的槍彈供給基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國保存下來少有的以山為掩體、以洞作廠房的兵工廠遺址。整個廠區掩藏在3公里有餘的深溝中,三面以山為屏障,形成自然封閉的守勢,散發出神秘色彩,吸引著人們探幽尋秘。
烈士樓
烈士樓位於中陽縣城中心,原名鐘樓,當地人俗稱大樓。此樓建於民國8年(1919),佔地面積90平方米,樓高約23米,是中陽縣城百年以來的標誌性建築。民國38年3月,為紀念解放中陽犧牲的烈士,被更名為“烈士樓”,縣政府動員全縣人民捐資3800萬元(舊幣,摺合現行人民幣3800元)進行整修。鑲嵌於樓北洞門上端的“烈士樓”三字及磚雕橫批為中陽縣城名紳、清貢生、著名書法家馮楷老先生所書。
關上戰鬥紀念碑
民國25年(1936)2月26日,由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總司令彭德懷指揮,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率領的紅二師,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紅一師、紅四師,與阻止紅軍東進的閻錫山王牌軍之一、素有“滿天飛”之稱的晉軍獨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在關上村展開了一場阻截與反阻截的戰鬥。此次戰鬥紅軍全勝,是紅軍渡河東征後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首戰告捷,鼓舞了士氣,震懾了閻錫山當局,為實現紅軍東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上戰鬥紀念碑即為此而立。
紀念碑位於距中陽縣城21公里的車鳴峪鄉關上村。紀念碑正面刻有“關上戰鬥紀念碑”七個大字,側面刻有“緬懷先驅激勵後人”的字樣,分別由聶榮臻元帥、楊成武將軍題詞。碑身高19.36米,標誌著關上戰鬥發生在1936年;碑體由三塊梯形面組成,三稜造型,象徵著紅一軍團三支雄師像三把鋼刀一樣刺向敵人。
民間藝術 多姿多彩
中陽縣傳統的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書法、剪紙、雕塑等多元並存,流傳甚廣。2018年,中陽縣成功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的“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陽民間繡品、中陽面塑、中陽秧歌等6項民間藝術或工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陽剪紙
中陽剪紙被稱為“歷史的活化石”,其原汁原味體現了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古老的民間風俗、文化傳統,積澱了中華民族古老的信仰願望、質樸的民俗氣息、原生態的審美觀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史價值。2009年,作為“中國剪紙”的一部分,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蜚聲海內外。
中陽民間繡品
中陽民間繡品有玩童繡、祭祀繡、婚嫁繡、喪葬繡、裝飾繡、信仰繡、生活風情繡、戲曲繡、饋贈繡等,有著古純渾厚的特點和粗壯野拙的形體,極具地域特色。2014年11月,中陽繡品《說書》獲得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中陽民間繡品”也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名錄。
資源富區 產業強縣
中陽縣是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縣份,農業佔比很小。近年來,中陽縣立足資源優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一產抓特色、二產促轉型、三產重培育,做強產業,做優結構,做大總量,著力打造中陽經濟升級版。
第一產業,狠抓“321”農業產業化(即10萬農民人均3頭生豬、2畝核桃、1只肉羊),初步形成以核桃經濟林及畜牧養殖為主的產業形態。在厚通科技養殖公司、紫雲羊業、慧仁核桃3戶投資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下,全縣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效益凸顯。
▲厚通科技養殖現代化養殖車間
第二產業以“煤—焦—鋼”“煤—電—鋁—材”一體化發展為主攻方向,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戶,煤炭洗煤佔全縣經濟總量的35.1%,鋼鐵佔全縣經濟總量的36.8%。2018年,全縣原煤產量855萬噸,轄煤礦17座(含市屬離柳宏巖煤業、朱家店煤業),其中生產礦井8座。
▲中陽鋼鐵有限公司高速線材生產線 (鞏潤年 攝)
中陽鋼鐵有限公司作為中陽縣龍頭企業,多年蟬聯全省工業30強,有職工近萬人,擁有固定資產150億元。多年來,中陽鋼鐵形成原煤(鐵礦)—選煤(選礦)—焦—鐵—鋼—材—電(供熱)的循環產業鏈。2018年鋼材產量303萬噸,其中特鋼佔比接近15%。
▲中陽鋼鐵有限公司
新能源產業集中在電力行業,是縣域經濟循環發展的戰略產業,2018年,全縣新能源總裝機達167.7MW,熱電、風電、光伏發電“三電並舉”的格局基本形成;煤、電、鋁(鎂)材一體化項目,是經濟轉型的骨幹項目之一,100萬噸氧化鋁已立項,正在積極招商。科技產業方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匯科技孵化器為支撐,建成航電新能源項目、碩為思大數據等項目。
▲北航中匯科技孵化器工廠一角
第三產業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和現代物流產業。“中陽剪紙”在全縣中小學生中普及,投資200萬元建成開元文化創業基地,縣非遺生活館建成並對外開放。2018年,全縣有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5戶;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獲批,中陽躋身全國“2017—2018年貧困縣農產品電商50強”。
▲“中陽剪紙”在全縣中小學生中普及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4.25億元,同比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8億元,同比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5億元,同比增長6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1元,同比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8元,同比增長8.7%。全縣經濟繼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健康發展態勢。
脫貧攻堅 奮力小康
中陽是山西省36個國定貧困縣之一。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決心,圍繞“增收、減支、補短、挖潛、揚長”十字方針,紮實推進“五個全面,解決五個問題”(即普惠政策全面落實,解決貧困人口政策紅利應享盡享問題;優惠政策全面覆蓋,解決貧困群眾增收難題;特惠政策全面提標,解決貧困群眾減支問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升,解決硬件達標問題;保障措施全面到位,解決脫貧攻堅機制體制問題),舉全縣之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車鳴峪鄉美麗風光 (賀雙泉 攝)
▲劉家坪村香菇種植基地
▲河底村移民搬遷新居
▲美麗鄉村陽坡塔 (秦亞勳 攝)
▲生輝·佳境天城移民小區 (王樹華 攝)
▲陽坡村核桃加工合作社
▲弓陽村光伏發電(張興龍 攝)
2018年,全縣3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7892戶、20744人減少到69戶、162人,貧困發生率由20.3%降為0.16%。同年6月,中陽縣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群眾認可度為95.95%。8月8日,通過省政府批准,成為全省率先脫貧摘帽的三個縣之一。
▲縣城一角 (王海雲 攝)
▲中陽一中
▲鳳凰山生態公園 (鞏潤年 攝)
▲龍山生態公園
▲中興廣場
▲濱河小區
新時代,新藍圖,新徵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古老的寧鄉大地正在湧動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蓬勃著“大生態、大發展、大民生”發展活力。天賦異稟的資源、古老厚重的歷史、中和厚德的人文、重商親商的環境,必將推進全面建設“和美厚實、小康中陽”的步伐。隨著縣域經濟實力的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人文生態環境的改善,一個創業宜業、美麗宜居的魅力山城將裝點三晉,耀目中華!(武瑞雪)
▲美麗中陽(賀雙泉 攝)
閱讀更多 老馮看山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