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負利率債券激增 外資快速加倉人民幣債券

“我們打算跟隨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的最新人民幣債券權重比例,迅速加倉人民幣債券。”一家華爾街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

此前他所在的對沖基金對加倉人民幣債券仍有顧慮,但隨著美國3個月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與歐洲經濟不景氣令全球負利率國債(收益率為負數的國債)驟然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這家對沖基金管理團隊迅速調整策略——決意快速加倉人民幣國債。

“畢竟,靠負利率國債的價格上漲博取價差收益,風險還是太大,不如買入人民幣國債賺取相對無風險的利差收益。”這位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直言。

令他頗感興奮的是,4月1日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8個基點,創下2017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一度觸及3.14%,讓他看到更高的無風險利差收益操作空間。

記者多方瞭解到,在全球負利率國債規模驟增壓力下,隨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快速加倉人民幣債券的全球投資機構增加不少。

加快建倉人民幣債券

在上述華爾街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看來,此前他所在的對沖基金之所以對加倉人民幣債券心存顧慮,一方面是他們擔心中國降準降息預期升溫會導致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持續下降,令其投資吸引力低於其他處於經濟復甦期、但收益率高出不少的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曾通過銀行代理與QFII渠道買入人民幣債券,但發現資金進出存在不少操作流程,因此打算在研究債券通交易規則後(順便等待中美貿易談判出臺實質性成果),再加倉人民幣國債。

“但沒想到上週以來歐美國家負利率國債規模大幅增加,一下子打亂了整個基金的投資規劃。”他告訴記者。在上週美國3個月期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加之德國國債收益率跌入負值後,他驟然發現逾4000億美元歐美國家債券收益率由正轉負。

彭悉,截至上週五,全球收益率為負值的債券名義價值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為2017年9月以來首次突破這個整數關口。

管理190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TwentyFour Asset Management的創始合夥人Gary Kirk則指出,這令債券正收益再次成為一項“稀缺的商品”。

一位華爾街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直言,這倒逼整個基金管理團隊決定加快人民幣債券的加倉步伐,甚至將人民幣債券作為部分替代德國債券進行資產配置的首選。

“當時我們也考慮過繼續持有德國國債,通過德債價格上漲(押注歐洲經濟持續不景氣導致大量資金湧入德債避險)賺取價差回報,但基金投資委員會認為這項操作風險太高,不如買入人民幣國債套取無風險利差收益。”他指出。

在他看來,驅動基金投資委員會與管理團隊決定跟隨彭博巴克萊指數快速加倉人民幣債券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中美利差(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利差)再度走闊,截至4月1日21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徘徊在2.444%附近,較中國同期國債收益率低了70個基點。而在1個月前,中美利差還僅有59個基點。

“這其實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們原先預期中國降準降息預期升溫會讓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很快跌破3%,與美國同期國債收益率保持50-60個基點的利差,但現在看起來,以美債為抵押套取資金買入同期人民幣國債,反而能多賺取10個基點的利差收益,對我們而言頗具吸引力。”他指出。但他發現,也有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捷足先登,搶先以6-8倍槓桿進行上述無風險利差交易。

多元化交易策略“浮出水面”

U.S. Global Investors分析師Frank Holme注意到,越來越多海外投資機構開始增加人民幣債券配置,也給中國債券市場帶來多元化的交易策略。

在Frank Holmes看來,這種多元化債券交易策略,已經在2月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數據顯示,2月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國債規模達到1.08萬億,單月減持了173.53億元,但他們增持政策性金融債的額度高達208.85億元。

他認為,這背後,是不少海外投資機構並沒有採取持有到期的交易策略,而是針對降準降息預期升溫所導致的國債收益率下滑壓力,轉而調整策略,將資金調倉至同等信用評級,但收益率更高的政策性金融債。

“事實上,這種調倉也有搶籌待漲的因素。”一位國內私募基金債券交易員指出,畢竟此次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納入其中,令不少海外投資機構認為政策性金融債可能存在更高的價格上漲動能以博取交易型價差收益。

與此同時,上清所數據顯示2月境外機構的債券託管量為2399.08億元,單月減持68.24億元,主要原因是境外機構發現春節後流動性恢復令同業存貸利率下滑,因此減持了不少同業存單。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新數據顯示,隨著境外機構債券交易策略趨於多元化,今年一季度境外機構投資者累計成交量達到9191億元,同比增長31%。

上述華爾街大型宏觀經濟型對沖基金經理透露,相比部分海外投資機構專注人民幣債券交易尋找特定的交易型價差獲利機會,他們更傾向通過跨境套利交易進行套期保值。具體而言,他們會通過債券通等渠道加倉人民幣債券同時,在香港地區買入相應的國債期貨產品鎖定持倉風險與無風險利差收益。

“但目前我們內部估算下來,這種跨市場套利交易策略的操作成本不低,一是跨市場套利交易涉及不同交易品種在不同交易市場的不同交易結算制度,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套期保值出現虧損,二是境外的國債期貨衍生品流動性依然不足,容易出現價格異動導致我們投資組合淨值波動無故大增。”他指出。此外他們還擔心境內債市與海外市場互聯互通之下的交易假期風險,即當春節或國慶節債券交易休市時,一旦海外市場國債期貨衍生品價格出現大幅異動,他們無法及時調整境內國債倉位以應對突發市場風險。

他透露,因此他們也在研究如何將人民幣債券交易與國債期貨套期保值放在境內市場操作,但目前由於國債期貨交易持倉受限,令他們一時不敢投入更多資金加倉人民幣債券,頂多不超過基金資產的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