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使用不锈钢做子弹?

韦金侠


纠正一下,那玩意儿不叫不锈钢,叫做覆铜钢。顾名思义,就是在钢制的子弹头外层再覆盖一层铜外壳,然后长得像铜制子弹,并且具备一部分同制子弹的性能。说得好听点我们用覆铜钢叫勤俭持家,说得难听点就是穷人有穷人的活法,要是兜里钱包鼓,谁还想用动不动就把膛线磨坏的钢制子弹?那肯定会有人问为啥我国现在有钱了还用钢制子弹呢?其实是依然是为了控制成本,减少铜的使用量。



铜制的子弹其实和钢制相比在性能上有着多个优势。首先,铜作为一种有色金属有自润的特性。这是啥意思呢?就是你不用涂润滑油它越用越光滑,去过广场的小伙伴仔细注意一下那些广场上的铜像,显眼的地方都被摸得光滑无比,滑溜溜的,没有一丝铜绿。这种性能对子弹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在子弹的上膛和退壳过程中起到一种润滑的作用,减少对枪械活动部件和枪膛的磨损。

除此之外,铜还有另外一种性能叫做延展性,初中课本上的纳米铜可以拉长十倍,延展性十分出色。那延展性又有什么用处呢?延展性意味着材质相对较软,可以更加紧密的贴合膛线,增大膛压,增大弹头出膛速度,并且同时不伤害膛线。钢制子弹相对来说就没有这种优势了,钢硬度高,和枪管硬碰硬,子弹是一次性用品,枪管不是,硬碰硬几个来回枪管膛线就磨平了,极大影响枪械的使用寿命。而且钢材还会生锈,不利于长期保存。


但是钢材有着三个铜死也没办法达到的优点,那就是基础材料铁储量大,加工工艺简单和单价极低。我国是一个铜储量非常低的国家,铁资源则相对丰富得多。再加上我国的钢材产量相当高,而铜的产量则很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铜的价格比铁高出好几个档次。如果可以减少铜的使用量,那子弹的成本将大大下降,于是为了节省成本我国就照着苏联的路子开始了覆铜弹的研究,然后覆铜被甲弹成为了我国主要使用的子弹。


上图▲,这是三枚被拆解之后的9毫米口径手枪子弹和一枚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弹壳和弹头。9毫米手枪子弹的弹壳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黄铜作为材料,而弹头则是使用的钢芯加铜覆盖,甚至都没有完全包裹,钢芯有一部分裸露在外。这枚7.62中间威力步枪弹是AK-47突击步枪所使用的M1943型7.62*39中间威力步枪弹,我国叫做56式步枪弹。很明显,这款步枪弹的弹壳是钢材制作而成,而弹头则使用的是钢芯覆铜的被甲弹头,拿在手里的感觉重量一般,和使用铅芯的弹头区别明显。
我国目前通用的两款小口径子弹DBP95型5.8毫米普通弹和DVP88型5.8毫米机枪弹都是覆铜弹。在此之前,我国小口径枪弹使用的都是F11覆铜材料,但是为了满足15000发的枪管寿命,DBP95型5.8毫米小口径步枪弹改用了更软的H90覆铜材料,算是我国子弹制造和轻兵器工业的一次大胆尝试。虽然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不失为一次勇敢的探索,为我国轻武器发展积累了经验。


赤焰哒哒哒


不是不锈钢,而是硬度较低,材质较软的覆铜钢和漆钢,这一点得首先明确,而我国的这项技术是在建国之初打包在156个大型援华工业项目中,从苏联成套引进的,那苏联为什么要制造钢弹头呢?原因就是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打的你死我活,两家最后都严重缺少有色金属资源,特别是铜的储备量已经不足以支持大规模制造子弹了,所以在二战中后期,德国和苏联都相继开发出了钢壳弹技术。


(俄罗斯7.62毫米覆铜R弹)

钢和铜相比,成本低的多,加工工艺难度也更低,便于大规模推广生产,但是从技术性能上来说,钢比铜要差的多。首先铜的延展性比钢要好的多,在发射药爆炸后能够有一定程度的膨胀而紧贴枪膛,起到密闭的作用,能够提高发射药的压力和弹头初速度。其次,铜是一种自润金属,不仅不容易磨损膛线,在抽壳退膛时也比钢壳要顺利的多,不容易发生卡壳,所以总的来说,用铜质壳的技术指标要比钢壳好很多,用钢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铜虽然不算稀有金属,但是在地球上的储量与铁相比还是要小的多, 铜在地壳中含量只有0.01%,世界上铜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大多分布在南半球,比如智利、澳大利亚、刚果等,而北半球的美国和欧洲铜储量也不小,但是我国却是一个比较缺铜的国家,目前全世界铜已探明的铜储量大约为7.2亿吨,我国只有3000万吨左右,占比只有4%,总的来说,我国算是一个比较缺铜的国家,所以我国采用钢壳弹不失为一个节约成本、利国利民的合适之举。(世界铜储量排名)(我国各型枪弹,消耗量大步枪弹都是钢壳弹,只有手枪弹使用黄铜弹壳)

我国目前采用的钢弹壳不是不锈钢,而是硬度较低的软性合金钢,表面一般也会覆铜或者上漆,以此实现与铜壳弹相近的性能。而在60年代的集中技术攻关后,我国目前不仅钢壳子弹的性能基本追平了其他国家的铜壳弹,而且还拥有一项独一无二的本领,那就是焊接钢壳炮弹,我国也由此成为了的世界上唯一大规模使用钢壳炮弹的国家,这也为我国的国防开支节省了一大笔经费,在战时也避免了被其他国家从铜资源进口上卡脖子的尴尬,为祖国军工人员点赞!
(152毫米钢壳弹)


军史吐槽君


中国制造子弹使用的是覆铜钢,而不是简单的不锈钢。这是出于多种方面的考虑而采用的,而且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多的国家也这样做了。

我国是一个相对来说铜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但是像军用弹药十分需要铜这种金属。铜外壳的好处就是延展性好,而且自身具有的润滑性使武器的可靠性更高。但是成本上也要更高,尤其是我国这种缺铜国。

于是钢壳弹就出现了,钢壳弹采用钢作为弹药的外壳,但是涂有一层漆或者一层铜金属,用于提升其润滑性。我国如今使用的87式步枪弹采用的就是覆铜钢,在钢外壳上增加一层铜,既能节约铜金属,又能达到相对来说较好的使用效果。

而采用这种做法的还有不少其他国家。比如法国,其也是一个缺铜的国家,因此法国给其研发的Famas步枪配备的也是钢壳弹,再加上当时其已经退出北约,不需要考虑北约标准弹药的问题,所以法军至今用的还是钢壳弹,在使用盟友的铜壳弹时会有一定的问题,容易将铜壳拉断而无法使用。不过最终,法国换装HK416作为下一代步枪,而在弹药方面,也会慢慢舍弃钢壳弹。


战争之王


为啥不用“不锈钢”去做子弹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锈钢是很硬的材料,弹头在与枪管高速摩擦时会严重的损伤膛线!造成枪管的寿命减短,根据早年间的测试,只需300发的量就会让膛线出现严重的缺损,而且钢缺乏“自润性能”,不能与膛线很好的密封咬合,使发射药气体推力泄露,也严重的影响了子弹的初速…所以,钢或者不锈钢并不适合制造子弹。





凡是看过电影《战争之王》的看官都对影片开头苏联兵工厂制造子弹,然后装箱运到非洲…这个桥段印象深刻!实际上子弹就是那样制造出来的,弹头大部分都是图片里这样的“铜盘条”切断成一小截一小截挤压成型的,那么为啥使用铜去制造子弹呢?

主要还是铜质地相比较钢来说要软一些,在与膛线摩擦过程中磨损度很小,并且铜的拉伸性能也要比钢好很多,会产生较高的“自润滑性能”,弹头与膛线的咬合非常好,更能充分的利用发射药的推力。

但是,铜相对于铁来说地质储量要少了很多,矿藏储量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非洲的赞比亚和南美洲的智利!铜不但可以制造子弹,由于导电性能好它还是电力电子工业不可缺乏的战略资源,我国和美俄、英法…这些大国都是铜矿缺乏的国家,所以世界对于铜矿资源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

具体到子弹的制造,更是严重的短缺!就是因为子弹是极大规模的消耗品,比如:7.62*39子弹的弹头重7.91克,如果都使用铜制造(铜虽然延展性好但是硬度不够!击穿不了较硬的目标),生产一亿发就需要791吨的铜,这还只是弹头,弹壳则是黄铜制造…而每年全世界制造出来的手枪弹、步枪、轻机枪弹加一起可能有几十亿发之巨!这就需要非常高的数量,并且射出去的子弹头不可能像旧电缆那样可以回收再利用,铜弹壳虽然可以复装,但战场上基本没人去捡拾,弄不好会丢命!所以,铜的需求量有可能限制了子弹的生产量影响到战争的胜负,而且二战期间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日本在1937年~1945年投降前总共才制造了21亿发子弹…这也是日本不敢研制半自动/自动武器的主要原因。


铜缺乏要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所以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都开始另辟蹊径,减少子弹的铜用量同时又不影响到数十亿发的产量,图片上就是苏联AK47突击步枪所使用的M1943型7.62*39中间威力弹(我军称为56式步机枪弹)它的弹头采用的是钢芯外面包一层铜,叫做:被甲。这样即可以确保弹头长时间不被腐蚀,又在发射时产生“自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用铜量(相对于7.62*51弹)而弹壳则是使用薄钢板制造,外面喷防锈漆,虽然钢弹壳没有黄铜弹壳那样延展性高对于拉壳钩损伤小,但是现代的钢铁工业研制的钢板性能已经比较接近黄铜弹壳了,而不会像早年间使用钢弹壳由于经受不住发射药击发后气体膨胀出现的炸膛危险。

军工制造要根据自己国内资源状况去配置产能,最好可以立足于本国资源,如果不能完全保证就需要另辟蹊径才行,既不能因为原材料缺乏就可以减少产能甚至停产,也不能因为资源丰富就大手大脚的浪费,任何事情都需有个度才行!子弹制造上这样的,其他武器装备也是这样的。


皇家橡树1972


确实如此!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子弹都是采用黄铜制造的,而我国的子弹却是采用不锈钢的。其实在二战时期,中国军队采用的子弹也是黄铜的。


黄铜制造子弹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黄铜的延展特性非常优秀,容易进行加工制造。深受军工生产厂家的欢迎。但是其劣势就是成本高。由于中国军队的规模大,子弹消耗量巨大,黄铜的消耗量非常惊人。而且中国虽然资源丰富,但黄铜储量与许多国家比还是略低一些。加之随着黄铜的价格不断攀升,就有了更换子弹原材料的方案。这个时候不锈钢就进入了我国科研人员的视线。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使得我国的不锈钢子弹在各项性能上与黄铜子弹相差无几。于是不锈钢子弹在我国大批量装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财大气粗的西方国家,也在逐渐采用不锈钢来制造子弹了!


新视界纵览


枪弹,由弹头、弹壳、底火和发射药等四部分构成,我们平常所说的子弹是黄铜做的,还是除了黄铜以外的其他材料做的,事实上讨论的是弹壳的材料,而不是专门说子弹头,其实制作弹头的材料是覆铜钢、黄铜等,弹芯则是铅芯或者钢芯等材料,要探讨构成子弹的所有材料,真的可以写篇学术文章非常复杂,因此本题探讨的仅限于是何种材料制作弹壳,就比较容易展开了。

许国国家军队所用的弹壳基本上是由黄铜制作的,黄铜自润性好,且质地较软,物理延展性和抗锈蚀性都极佳,用其制作成枪弹和炮弹的弹壳,在完成射击以后,在抽壳退膛时较为顺畅,不容易发生卡弹和卡壳现象,是许多国家军队坚持采用黄铜的最主要原因,自一战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绝对不会想到要用其他所谓新颖材料取而代之。

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对一些缺乏铜材料或黄铜储备量严重不足的国家来说,在枪弹炮弹弹壳材料上,就采用了钢弹壳覆铜技术的工艺来节省黄铜的消耗量,或干脆就不用黄铜,直接在钢弹壳刷漆,中国就是其中继承和开发了钢弹壳的国家之一,此项技术源自前苏联的输入。

中国是钢铁的生产大户,较之昂贵稀缺的黄铜资源,对年产钢铁数亿吨的大国来说,钢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本不知道要比黄铜便宜多少倍,且加工上根本就不存在问题,因此采用钢壳弹就节省了宝贵的黄铜资源,成了既节约成本又便于大量生产的有效之举。

当然,必须要指出,用钢取代铜来制作枪弹和炮弹弹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由于钢弹壳覆铜,因此在枪械发射子弹时,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挂铜”现象,会导致射击不畅,影响枪械的使用寿命,因此士兵对发射枪弹以后的枪械,要及时进行清洁维护和保养。

综上,中国在不生产黄铜弹壳,而大量生产钢弹壳刷漆的弹壳,就是为了节省宝贵的黄铜资源,既节约了黄铜,又节省了成本,同时也避免了战时进口铜料中断的潜在风险,但对枪械的射击和使用寿命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平军史


没有用不锈钢做子弹这么一回事!不过说回W君小时候的故事了。

先看个图片

图片中都是孔的金属板是加工子弹的废料。当时家严的兄弟单位就是生产子弹的。这是生产弹头的一道工序,将弹头直接从金属板上冲压出来。这个工艺过后就留下了一个满是圆孔的金属板。

当年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的时候,大家都用这种废料去做院子围墙的栅栏。

刚刚装上去的是黄灿灿金闪闪的铜孔板,经过半年的风吹日晒就是锈迹斑斑的烂铁板了。

当时的弹壳和弹头都是用这种材料做的——镀铜板。

铜在80年代还是相当稀缺的物资,无奈当年要生产太多的弹药,只能用镀铜板——节约成本。为什么不直接用钢板还要镀一层铜?


因为铜有自润作用在嵌入式到枪管的时候可以更贴合膛线,抽壳的时候也可以更加顺畅。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啥用不锈钢——铜都用不起,还用什么不锈钢啊?


军武数据库


随着军事知识的逐渐普及,一些专业知识知识不再只是少数军迷们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了。比如最基本的军用物资:枪械子弹,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基本结构和材质,也有很多人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用黄铜做子弹,而只有中国用不锈钢做子弹。但是知道这一点的多,却没什么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过通过这篇文章大家知道背后的原因后,可能会感到一丝心酸。

首先,这里所说的“做子弹”,主要指的是制造子弹壳,因为只有它才能用其他材质做,而子弹头无论中外,全都是用铜做的。这是考虑到铜的延展性好,当子弹点火,子弹头被推进枪管里时,黄铜制造的子弹头会嵌进枪管里的膛线,这样膛线就可以让子弹在前进的同时转动起来,就像上螺丝一样。

为什么弹壳才能用其他材质呢?这也和子弹的工作过程有关。当底火被打击时,子弹里的发射药点火,燃烧产生高压,推动弹头的前进的同时,也撑起了弹壳,让弹壳贴紧枪膛。为了上弹方便,初始状态下弹壳和枪膛之间有微小的缝隙,当弹壳被撑起来时,贴紧枪膛,就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而很显然,因为工作时需要膨胀,弹壳的延展性也就要求要好。如果延展性差,膨胀时就会被撑破,气体漏出,不但影响威力精度,还会影响射手的安全。但延展性也不能太高,否则会贴的太紧,不容易抽壳。同时强度也要有一定保障,不能随随便便就会磕破。而黄铜的延展性刚好不大不小,强度也是不多不少,非常适合子弹的需要,因此从子弹发明后直到二战时的几十年里,所有子弹壳都是黄铜做的。

在二战时,德国和苏联在战争的逼迫下开始大规模使用覆铜钢制造子弹,这种材料其实就是在钢的表面镀上一层铜。二战结束后,新中国也从苏联那里学来了覆铜钢弹壳的制造技术。但是中国实在缺铜,即使是覆铜钢也消耗不起,于是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开发出了自己的覆漆钢弹壳。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子弹都实现了钢壳化,只有少数子弹还在用铜。但反观西方国家,它们铜矿丰富,价格低,因此直到现在还在使用铜弹壳。


楠竹一


建国前的人民军队限于技术和财力的限制,不具备批量生产武器装备的能力,仅有的几个军工厂也仅具备生产子弹,小型迫击炮弹,手榴弹,地雷等弹药和修复机枪步枪的能力。严格的说,子弹也只是复装而已,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之余还要小心翼翼的收集黄铜弹壳,然后送到后方军工厂进行子弹复装,因为弹壳我们生产不了。就这样还是不敷使用,要靠战场缴获,很多时候每条枪只能配备三五发子弹。人民军队勤俭节约的传统和对火力不足的恐惧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建国后我军全面汰换口径杂乱的万国造杂牌武器,装备引进苏联技术生产的制式轻武器,实现了口径的统一。当时56冲、56半和56式班用机枪发射的7.62×39㎜弹药的弹壳还是黄铜的,家父当时在军队服役时曾经带回来一个56半的弹夹,上面还有几个打过的空弹壳,就是铜的。

那么我军是什么时候开始较大批量生产涂漆钢壳弹的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改开初期,但当时部队使用的还是7.62×39㎜的铜壳弹,主要是因为在“备战备荒打大仗”的年代生产量太多的缘故。真正进入部队装备的钢壳弹是95式枪族发射的5.8×42㎜口径涂漆钢壳弹。必须强调的是,此弹弹壳并非不锈钢所制,否则就无需涂漆防锈了。与铜弹壳相比,钢弹壳硬度高,延展性差,抽壳困难,对枪膛磨损严重。95式自动步枪的外贸版本——97式步枪发射5.56×45㎜北约制式弹时曾经发生过拉断弹壳的事故,不得不通过调整拉壳钩的形状和力度解决问题——就是因为其母型95式发射的钢壳弹和北约铜壳弹的拉壳力不一样所致。铜弹壳较软且铜具有自润滑能力,较小的抽壳力就能保证顺畅抽壳,而钢壳弹就需要较大的抽壳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问题,钢壳弹便宜,资源丰富;铜弹壳性能较好但价格较高且资源受限。


桃园不结义


目前国际上主流用来造弹壳的材质是黄铜(弹头、底火等部位不讨论,其实给弹头披甲的材料也是覆铜钢、黄铜等,弹芯则是铅芯或者钢芯),因为相比于钢,黄铜的质地较软,延展性和抗锈蚀性都要比钢好,所以,使用黄铜造的子弹在射击时能跟枪管更好的贴合,适配性和自润性都比钢要优秀很多(在高温高压燃气的作用下,弹壳是会出现一定程度膨胀的),对减轻枪管的磨损也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我们国家则是大量使用覆铜钢或者漆壳钢来造子弹,其实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铜太贵了,我国的铜资源不丰富,可以说是很缺铜(哪怕黄铜仅仅是一种铜锌合金,我们也要考虑到战时被限制进口铜的可能性),所以,考虑到资源以及成本的问题,我们才选择了使用钢来造子弹,毕竟我们不缺钢铁资源,我国的钢产量在全世界基本上也是稳坐鳌头的那种,但是我们也不是使用纯钢,而是会在钢的表面覆铜,这样一来,也算是勉强能弥补一部分钢延展性不佳的缺点!

还有,黄铜早就不是唯一的最适合用来造子弹的材料,纯铜、白铜、镀铜钢、覆铜钢等材料都是可以用来造子弹的,而且纯铜的性能比黄铜还要好,我们在建国初期生产使用的是黄铜弹壳,而在1952年从前苏联引进覆铜钢技术以后,就开始使用这种性能稍差,但是成本更加低廉的材料来制造子弹了,再到后来,就变成了今天这种更加便宜的漆壳钢!总之,使用钢来造子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