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大发横财,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最终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林丹智慧


1848年1月,皇家船长号即将在印度卡利卡特港停靠,甲板上的达尔豪西伯爵志得意满的眺望着港口忙碌的码头工人。作为苏格兰老牌贵族,他在36岁的年纪就任印度总督,是日不落帝国稀缺的少壮派。他本人有信心在离任时把这个传承十世的伯爵头衔换成侯爵,所以他要为帝国开拓更多的殖民地,赢得更丰沛的资源。

唯一让达尔豪西伯爵略有遗憾的是,这个印度总督并非直接对皇帝直接负责,是隶属于东印度公司,即使这个所谓公司已经和国家直营相差不多,但毕竟不是英王直接任命的真正地方总督。但是不要紧,达尔豪西伯爵觉得自己还足够年轻,未来不要说是地方总督,帝国首相也并非不可期待。

印度人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伯爵来到印度不足四个月就发生了木尔坦局部暴乱,下属不停的请求达尔豪西伯爵出兵平叛。伯爵展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静静的等待了七个月,当叛乱蔓延至整个旁遮普,他才出兵进行了第二次锡克战争,结果自然英军大胜,1849年整个旁遮普并入东印度直辖。这样的功劳自然让达尔豪西把伯爵第十换成了侯爵第一,但即使英国内部也有批评的声音传出,这样的手段是不是太过卑劣一些?

新晋的侯爵顾不了这么多,他还要给帝国开辟更多的疆土。在他看来,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已经日薄西山,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是个十足的软蛋,而且他没有后裔,不把这个庞大的帝国并入公司管辖才是真正的损失。他开始了自己一个疯狂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顺利,整个印度都彻底被公司掌控。

彼时的印度其实已经和被英国掌控没有什么区别,各邦的首领均与公司有盟约,公司保证支持首领和继承人,但首领必须允许公司派驻代表和军队。这种权利使公司可以支配各邦的大政方针。根据惯例,如首领无自然继承人即需要向英国政府请示是否可以收养一个儿子以继其位。达尔豪西在这个惯例上开了一个口子,如果收养请求被批驳,那个邦即处于"权利丧失"状态,直接成为英国领地。

1848年萨达拉被吞并,1854年詹西及那格浦尔被吞并,达尔豪西在任的最后一年,在没有无自然继承人问题的情况下强行吞并了奥德。然后达尔豪西侯爵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印度,给继任者挖了个大坑,印度人已经明白这么下去所有的邦都会被吞并。火焰已经被彻底点燃。

同时英国国内早已对东印度公司深怀不满,这是一个帝国的肿瘤,虽然依附于帝国,但却与独立王国无异。早在1813年英国就废除了公司的垄断经营权,失去垄断能力的公司不停的挣扎,甚至开始从事走私。国家也对公司进行大量渗透,从1765年开始,东印度公司的首脑就开始由印度总督担任。到了达尔豪西侯爵时期,东印度公司其实已经和英国国营无任何差别。但帝国需要一个契机来做个彻底了断,或者说帝国需要一个足够的借口将这个臭名昭著的公司废掉。

机会很快来了,1857年,印度的本地雇佣兵内流传着一个传说,给他们发放的子弹,弹壳是用猪脂和牛油包裹的底火。当时的枪械,子弹上膛前必须把底火处的隔离物咬掉,这样的子弹无疑是对穆斯林和印度教最大的羞辱。暴怒的士兵开始起义,起义席卷印度全境,连王室都加入了起义军行列。到了1858年初,义军人数已经超过20万,英国人没有慌张,拿马刀的和拿枪的不是一个层次,八万英军轻易打败了义军。

英国政府也及时介入了这次事件,1857年起义开始时即接收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权,之后的战争其实是印度义军和英国政府在打。打败义军后英国政府又表明镇压的目的是和解而非报复(这也行),印度人相信了英国政府(印度人的逗逼属性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吧)。摆平了叛乱之后的政府开始拿东印度公司开刀,1860年逐步收回了公司所有的财产,公司从此只能帮政府倒卖茶叶混日子。之后《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公司于1874年1月1日彻底解散。

这个在1600年建立的股份公司,因为在当年获得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家特许证而垄断印度贸易,逐渐发展成走私、毒品倾销、战争、掠夺俱全的武装团体,终于在274年后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记得两次鸦片战争都有这个公司在操作,甚至本文中平定印度起义的部队就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部队调回的。他们对中国人犯下的罪孽罄竹难书,可是他们逃过了战争审判,只能被史书所唾弃。我们必须记住一句被说烂掉的话,落后就要挨打。很多时候正义也会缺席,能避免悲剧的只能是自己足够强大。


历史吐槽机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最初的名字叫“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拥有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皇家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最初只是贸易,把印度的原材料运回英国,从中赚取差额。后来,贸易利润实在是太丰厚,该公司逐渐获得政治、军事职能。

贸易带着蚕食,英国人最初占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孟买3个据点,这些点逐渐成为进一步侵占印度的根据地。

当然,东印度公司是有军队的,这是一支欧洲军官指挥的雇佣军,全套的西式装备打打分裂的印度诸侯完全没问题。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不仅公然抢夺孟家拉国库、迈索尔王室珍宝,还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的鸦片,主要是走私给中国人,赚取大把大把的白银。

后来,英法爆发七年战争,法军战败。1763年的巴黎条约规定,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治里、马希、雅南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从此英国独霸印度。

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让本地统治者感受到威胁,他们没少反抗。但是,分裂让印度人没有凝聚的力量,东印度公司靠着武力施压、挑拨离间、黑心保护等手段有效防止联合抗英的出现。

随着英国工业资本的迅速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商业资本受到冲击,它的特权性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期间,东印度公司内部的问题还不少,比如职员贪污、走私成风让公司收入锐减,镇压印度人起义又需要大笔开支。

1773年,东印度公司因为财务危机,请求英国政府贷款支持。英国议会决心干涉,出台《管理法案》,这是英国政府关于印度一系列法案里的第一个,它主要解决财政问题、管理问题。

东印度公司还在继续堕落。181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到了1858年,英国政府踢开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统治印度。1874年1月1日,走向末路的东印度公司正式解散。


子屠龙


现在还有这一家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历史上的哪一家)在英国伦墩市商业区中心,现在的是专门卖茶叶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