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大唐,波瀾壯闊,而又典雅華麗。詩歌、音樂、書法、繪畫、茶道,各個領域名家輩出、精彩紛呈。唐人審美能力的提升,把中華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把古已有之的看臉傳統發揚光大了。

那個時候沒有外貌協會,因為用不著。協會,是社會團體。而看臉,是朝廷的成文規定,官方機構直接照此執行,比協會推廣更具權威性。

在封建社會,擠進壁壘森嚴的官僚階層,做一番安邦定國、光宗耀祖的大事,最後疊假山、起樓閣,造個園子,過上詩酒風流、嬌妻美妾的腐朽生活,是幾乎所有讀書人的神聖使命。然而,朝廷的官員編制遠遠跟不上廣大讀書人日益增長的當官需求。於是禮部主持的科舉猶如一道天塹,把眾多如過江之鯽的士子攔在外面。幸運兒使出洪荒之力奮力一躍,身登龍門做了進士,也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要繼續打怪升級,參加吏部的銓選考試,才有真正的做官機會。

當時的官員選拔標準是:“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這個“身、言、書、判”翻譯為人話,就是顏值要高、口才要好、書法要妙、文要精到。

是的,你可以選擇拼才華,但仍然要靠臉。職場歧視中的容貌歧視,就是這麼赤裸裸,並且不接受投訴。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在這種有理沒處說的世界,長得不好看,真的是硬傷。而老羅的長相,不是不好看,是醜陋。

羅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著名詩人。他的前半生過得很簡單,要麼是在參加科舉,要麼是在準備科舉,但他的考運,簡直是普天下學子的噩夢。學霸的水平,學渣的成績,十來次千里奔波、赴京趕考,無不鎩羽而歸。

難道唐朝的老天爺正在拋棄長得醜的人?能不能給個機會?

機會不久就來了。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當朝執掌權柄的大佬鄭畋(tián),是唐末高官裡寫詩寫得最好的,又是詩人裡做官做得最大的。作為文學圈裡的同道中人,惺惺相惜,鄭畋以宰相之尊,對尚未脫白(脫去白衣即躋身官場)的羅隱較為禮遇。而羅隱,當然也暗自希望鄭老能對自己多多提攜。如果宰相發個話,中進士又有何難。

鄭老有個女兒,天生麗質,並且家學淵源,也是深度文學愛好者一枚。偶爾在父親書房裡翻到羅隱的詩作,誦讀良久,不覺竟有些痴了。這是何方才子,有著什麼樣的錦繡心腸,竟能寫出這等錦繡詩文,兀的不羨煞人也麼哥。過後,她常常手捧香腮,目注遠方。口中呢喃,唸的正是這個才子的佳句。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鄭相爺察覺到掌上明珠的小女兒態,心中瞭然,不由捻鬚暗笑。過幾天羅隱來拜謁,他安排女兒在簾後相人。鄭小姐又一次看呆了。上次是為羅隱的過人才氣所傾倒,而這次,則是被他的醜陋長相驚倒。

從那天開始,鄭小姐再也沒念過羅隱的詩句,一段才子佳人的大好姻緣就此無疾而終。羅隱也只能是打哪兒來,還回哪兒去。

羅隱飽受打擊,依然不向命運屈服。上天拋棄自己沒關係,只要我不拋棄自己!他讀書不倦,潛心搞創作,寫出了大量詩文。《全唐詩》收錄羅隱詩作四百七十首,其中不乏名句。

有時候他也會愁懷難遣,買醉療傷,於是為我們創造了這句幾乎每個人都引用過的流行語: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有時候自傷懷抱,感嘆不遇。既然時代不容,侯門見棄,不如像陶淵明那樣歸隱世外:

曲江春感

江頭日暖花又開,

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

終南山色空崔嵬。

聖代也知無棄物,

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

家住五湖歸去來。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但他畢竟不甘心就此認輸,只允許自己低沉一小會,很快又振作起來,擺脫了自傷自憐。我就是千年來白衣寒士杯中的菊花酒,就是一生傲霜鬥雪的菊花。春花別得瑟,我也有我的燦爛:

籬落歲雲暮,

數枝聊自芳。

雪裁纖蕊密,

金拆小苞香。

千載白衣酒,

一生青女霜。

春叢莫輕薄,

彼此有行藏。


更可貴的是,羅隱沒有隻是沉浸在一己得失中,而是把目光投向唐末亂世中的窮苦百姓,詩篇裡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情懷: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雖說瑞雪兆豐年,就是豐年又如何,還不是被貪官汙吏巧取豪奪?眼下的嚴寒卻讓貧者不勝凍餒,還是少下點雪吧!這種關心弱者,又有感染力的作品,在我眼裡,是世界上最高級的文藝形態。

羅隱痛恨世上的不公,這首詩以蜜蜂作影射,被編入一些語文課本,也被流行歌曲借用做過歌詞: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不是一個只會寫詩的迂腐書生,他時而狂直,時而詼諧,以嘲人或自嘲應對他人的種種不屑。

長期受朝臣排擠,羅隱就是彎不下腰,還說:都是些什麼朝官,我用腳夾著筆寫文章,一個可以對他們幾個!

羅隱常年奔波在赴試途中。鍾陵一位名叫雲英的女子,有些才思,與羅隱早年相識。過了十二年,他趕考路過此地,兩人又重逢了。雲英勢利,譏誚說:“羅秀才還未脫白啊。”羅隱一點沒有尷尬的自覺,不慌不忙贈詩一首,反嘲和自嘲兼而有之:

鍾陵醉別十餘春,

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不如人是謙虛了,未成名也是暫時的。唐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各地藩鎮開府建牙,近乎諸侯。他雖然不為朝廷袞袞諸公青睞,但詩文流傳天下,一些地方實權派對他逐漸聞名,多有推許。其中最狂熱的粉絲是鄴王、魏博節度使羅紹威。

羅隱自號“江東生”。羅紹威一介武夫,卻雅好詩書,自費出版一本詩集,起名《偷江東集》。羅隱去拜謁羅紹威,還沒入境,先致信一封,敘了一下家譜,稱對方為侄。魏博幕府裡的僚屬們見信大怒:一個布衣匹夫,竟敢叫大王是大侄子!羅紹威卻喜滋滋地說:“羅先生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被他鄙視。現在肯光顧,實在是給面子。名列侄輩,是我的榮幸。怎麼敢不恭敬對待,諸公不必多言。”於是擺開儀仗到郊外遠迎。等羅隱一到,就以晚輩之禮拜見,羅隱也牛氣沖天地毫不謙讓。好吃好喝招待了幾天,羅隱告辭時,又送錢百萬。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羅隱身負大才,享有大名,卻遲遲不能踏進官場。想想古人得遇明主的佳話,心酸。羅隱有一首詩,寄懷諸葛亮,其實也隱隱地感嘆自己的運命:

籌筆驛懷古

拋擲南陽為主憂,

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

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

猶解年年傍驛流。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羅隱的時運會有轉機嗎?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五代史補》記錄了一則類似傳奇的軼事。

長安有個精通相術的老道。羅隱貌醜,怕被相術鄙薄,常常當面嘲弄老道。後來屢試不中,不得已前去請老道指點迷津。老道笑呵呵地一捋鬍子:“貧道早就看出來啦,你會有科舉取中的一天。不過,你做了進士,官位也不過是縣尉主簿。如果不參加科舉,回到你家鄉的官府求用,可以大富大貴。兩條道路,你自己選吧。”羅隱犯了選擇困難症,好幾天茫然不知所措。隔壁有個賣飯的老婆婆,驚訝地說:“怎麼一直垂頭喪氣的,難道有啥打不定主意的事嗎?”羅隱告訴她老道的話語。老婆婆說:“羅秀才怎麼還看不穿。天下都知道你的大名,何必用一次科舉來證明自己。不如回鄉急取富貴,我老婆子便心願已足了。”羅隱頓時釋然,回到家鄉錢塘,投入日後的吳越王、當時的節度使錢鏐的幕府。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錢王射潮


這個故事太過離奇,不過羅隱在錢鏐的浙江官府中任職,確實一掃頹勢、如魚得水。錢鏐很看重他,因此屢得提拔。羅隱感於恩遇,也積極為這個知己獻計獻策。

錢鏐發兵平息叛亂,朝廷順水推舟,命他坐鎮浙江。錢鏐讓人起草謝表,盛讚了浙西的富庶。羅隱反對說:“浙西的兵革之災已經結束,朝中大臣還指望賄賂。這個表文一上,定把我們當作鷹犬驅使,為他們牟利。”錢鏐醒悟過來,請錢鏐重新起草,有“天寒而麋鹿曾遊,日暮而牛羊不下”的句子,生動再現了浙西的戰後荒涼之況。

作為飽學之士,羅隱負責的是筆札之類的公務。他胸有正氣,還能有所規諫。

錢鏐喜歡吃魚,曾命西湖漁民每日都要繳納數斤魚,名曰“使宅魚”。羅隱心繫百姓,借為錢鏐的《蟠溪垂釣圖》題詩的機會,獻詩道:

呂望當年展廟謨,

直鉤釣國更何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

也是須供使宅魚。


他的意思是,如果直鉤釣魚的姜太公來到西湖垂釣,也得每天給錢鏐送魚,這顯然是諷諫。錢鏐明理,從善如流地取消了“使宅魚”的陋規。

羅隱被朝廷的科舉耽誤大半生,對唐室難免怨恨。但他沒有以私廢公。朱溫廢帝篡唐,建立後梁政權。拜錢鏐為吳越王,徵召羅隱去長安擔任諫議大夫。羅隱拒不應召,反而勸說錢鏐起兵伐梁,道:“大王乃是唐朝之臣,理應進兵北伐,縱然不能成功,也可退保兩浙自立。絕不能向賊梁稱臣,遺羞千古。”錢鏐一心偏安東南,當然不會採納羅隱之言,但對這種不懷私怨、匡扶社稷的忠臣情懷讚賞有加,對他更增敬重。

羅隱高官厚祿,子嗣興旺,活到八十多,可謂福、祿、壽俱全。這是他應得的。大半生的蹉跎,多少英傑志士熬不下去,從此放浪形骸,借酒澆愁。或者以“平平淡淡才是真”自我安慰,斷了進取的念想。羅隱就是不向困苦服輸、不向打壓低頭。形貌醜陋不自棄,半生蹭蹬不放棄。並且胸有才華,選擇良機。有了這些前提,才盼得天地同力、揚眉吐氣的一天。他的詩裡常會提到時運,如:

男兒未必盡英雄,

俱到時來即運通。


但看羅隱的生平,不屈和努力,才是一己之力能夠操控的時運。

時運一至,天地同力,不能忽略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