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时期为什么胤祥的儿子会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混在一起要谋反?

十二月的虎


所谓“弘晳逆案”实际上并不是弘晳真的想要“谋逆”,仅仅是清高宗“觉得”弘晳想要“谋逆”,于是“先下手为强”,一举拿下了弘晳。说白了,还是康熙年间所谓“九子夺嫡”的后遗症,无非是清高宗觉得弘晳嫡长房的名号太扎眼了,加上不少叔伯兄弟和弘晳走动得过于频繁了,为了免除后患,这才拿下了弘晳。



弘晳,作为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的庶出次子、事实庶长子(胤礽无嫡子、庶长子早夭),如果胤礽没有被废,或许将来皇位就是弘晳的。说弘晳心中一点儿对皇位的觊觎之心都没有,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清高宗随随便便就能抓住弘晳把柄的原因所在。清世宗即位之后,出于稳定政局和维护自身皇位正统性的需要,不仅对胤礽给予了较高规格的丧葬,而且还给予了弘晳足够的礼遇,先是封弘晳为理郡王,后来又晋封理亲王,甚至允许弘晳对自己以“皇父”相称,等于是给予了弘晳“皇子”的待遇。当然,这一切都是礼节性的,清世宗对弘晳实际上也并不放心,雍正元年便将弘晳由京师迁往了昌平郑家庄的理王府居住,为的就是避免他与在京的宗室、朝臣搅和在一起,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可是,即便如此,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弘晳依然和不少叔伯兄弟走动频繁。雍正年间,弘晳畏惧四叔清世宗的威慑,尚且比较低调。乾隆初年,与几位叔伯兄弟的走动则几乎是公开的了。这几位叔伯兄弟就是:怡贤亲王胤祥的儿子贝勒弘昌、宁郡王弘皎,庄恪亲王胤禄的儿子弘普和恒温亲王胤祺的儿子弘昇。因为儿子弘普的原因和弘晳的巴结、讨好,庄恪亲王胤禄也牵扯其中,和弘晳关系也较为密切。



胤祥和胤禄是清世宗即位之前的铁杆盟友,是被清世宗给予了“铁帽子”的两位弟弟,而且胤禄还是清世宗临终前留给儿子清高宗的顾命大臣之一,这两位在雍正年间身份特殊、势力庞大、实力雄厚。恒温亲王胤祺作为“塞思黑”胤禟的胞兄,虽然没有卷入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在雍正年间得以善终,但是影响力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弘昇这个胤禟嫡亲侄子的名头,在受到清世宗打击的“廉党”残余势力中,想必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胤祥系、胤禄系和胤禟的嫡亲侄子,这些人和弘晳搅在一起,对于刚刚即位的清高宗而言,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搞掉弘晳几乎是必然的。



乾隆四年,清高宗先以老爹影响力最小的弘昇为突破口,继而迁出了胤禄和弘昌、弘皎、弘普和弘晳。最后,清高宗一手制造了所谓“弘晳逆案”。事后,胤禄被免去了亲王双俸和议政大臣等职,回家养老;弘皎因为爵位是清世宗对怡贤亲王的恩典得以保全,但是停俸、彻底靠边站了;弘昌、弘普被革爵。主角弘晳被革爵、黜宗室、更名四十六,幽禁至死。



说这些人和弘晳走动频繁是“谋逆”未免有些夸张了,弘晳有觊觎皇位之心不假,但还远没到“谋逆”的地步。无非就是几个失落的叔伯兄弟搅和在一起发发牢骚罢了,而弘晳也无非就是私底下过过干瘾,顺带着“骂骂娘”、问问算命先生清高宗啥时候死、自己还有没有机会……



怡贤亲王胤祥的两个儿子掺和其中,实际上是最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说是几个失落的叔伯兄弟搅和在一起发发牢骚呢?弘昌作为胤祥的庶长子,无疑是失落的,身为老大,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与他无关,加送的宁郡王爵位依然与他无关,雍正年间还让四大爷清世宗和亲爹胤祥给在家关了好些年,能没一点儿情绪?至于弘皎,作为胤祥的两个活着的嫡子中年长的一个,“铁帽子”怡亲王爵位本来应该是他的,可偏偏被老爹胤祥给了老七弘晓,到头来自己这个事实嫡长子只得了一个要降等承袭的宁郡王爵位,他能不憋屈?能没点儿情绪?弘晳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搅和在一起,最初应当就是因为失落,不是吗?后来,因为弘晳的野心,这种聚在一起发牢骚慢慢就有些变味了,逐渐又拉上了十六叔胤禄和其他几个叔伯兄弟,这就成“结党”了。最终,东窗事发,成为了所谓“弘晳逆案”。



正因为“弘晳逆案”本身并没有成为事实,而十六叔胤禄和这几位叔伯兄弟也并不是真的想要“谋逆”,最多也就是被弘晳利用。因此,清高宗在处置了他们没几年之后,除了弘昌和弘晳以外,几乎恢复了原有的爵位、差事,甚至不少人还重获重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弘晳逆案”并不是真的“谋逆”。即便是弘晳,多年之后,清高宗也恢复了他的宗籍,算是给这位堂兄变相平反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角:

一、爱新觉罗·胤祥:

清世宗雍正异母十三弟,雍正的铁杆,如没有胤祥的军事辅佐,雍正王朝恐怕不会存在,即使康熙传位给雍正,也未必不被八爷党给颠覆政权。

雍正帝继位后,胤祥实质就是“二把手”,雍正皇帝的各种政策,全部有赖于胤祥具体实施。

十三爷仙逝。雍正将胤祥的园寝规格升级,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特例。

二、胤祥的儿子们:

允祥一生九女四女,其中长弘昌和四弘皎都参与了弘皙的谋逆案。

庶长子弘昌,本应自然承亲王爵位,但却七子弘晓继承了,他经常惹是生非,本身就不招人待见,但被雍正破格封为贝子,亲王庶子封贝子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天恩!后因其屡次出格逼迫雍正以“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伊父怡亲王奏请圈禁在家”为由,交给胤祥在家管教。

弘皎作为胤祥事实上的嫡长子,未得到怡亲王的铁帽子,而被雍正封为宁郡王,作为嫡长子,父亲越过他把怡亲王爵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弘晓,弘皎心里自然些憋屈、失落。

三、胤礽

胤礽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外孙,索额图侄女的儿子,当初为拉拢索家势力,胤礽出生时即被立为太子,康熙对其给予厚望,本来安心等待康熙驾崩,胤礽作为太子登基是顺理成章的,但他似乎有点等不及了,导至一立再废。

四、弘皙

胤礽长子早夭,弘皙是胤礽的第二子,自幼被康熙所疼爱,被带到宫内抚养,所以他身为太子之子,而且深受祖父喜爱,如果不出那么多的意外,皇位的继承顺序应该是康熙——胤礽——弘皙。所以,到乾隆即位时,他不免有一些难以咽下的怨气,说中一点儿对皇位的觊觎之心都没有,绝产不可能。

几位主角已清晰了,所以事情也就明了,弘晳逆案中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私相交结,往来诡秘”,胤祥的儿子都是相对而言不太得志的,因而才在父亲对雍正帝无比忠诚的情况下,产生出对乾隆帝的不满并卷入未遂政变。

乾隆四年,乾隆以弘昇为突破口,继而迁出了胤禄和弘昌、弘皎、弘普和弘晳。最后,清高宗一手制造了所谓“弘晳逆案”。事后众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最重的主角弘晳被革爵、黜宗室、更名四十六,幽禁至死。


美丽青春您真痘


卸腰。

这恐怕能被称之为悬案。贤怡亲王深受恩宠,乾隆中期更令其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然而乾隆四年他的儿子弘皎、弘昌竟然被卷入“弘皙逆案”。可是现存资料实在太少,据笔者了解,至今在清史学界似乎还没有什么研究。

胤礽

胤礽在雍正继位时避讳改允礽,康熙时刚满周岁即被立为太子。据说他自幼聪慧好学,精通经史,熟谙弓马,一度监国。本来安心等待康熙驾崩,胤礽作为太子登基是顺理成章的。但他似乎有点盼着父皇早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巡幸塞外,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十四子胤禔、十八子胤祄等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引发了康熙对皇太子的不满。

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打小报告,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胤祄在途中患病,据说皇太子半夜里常常在行营外窥探,“绝无友爱之意”,“裂缝窃视”;更是旧事重提,把当年索额图密谋造反的事情抖出来,认为胤礽想为索额图复仇平反。

于是,胤礽被废。

第二年,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但没过几年,再次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

弘皙

胤礽长子早夭,弘皙是胤礽的第二子,自幼被康熙所疼爱,被带到宫内抚养。据说,康熙驾崩前封其和硕亲王。然而雍正即位之初,即将他降为郡王。也许嫌隙因此而发。然而查《清史稿》,则是雍正即位,先封郡王,六年晋封亲王。

但是不管如何,当年他毕竟是太子之子,而且深受祖父喜爱,如果不出那么多的意外,皇位的继承顺序应该是康熙——胤礽——弘皙。所以,到乾隆即位时,他不免有一些难以咽下的怨气。

弘晈

弘晈是胤祥之子。胤祥也深受康熙的喜爱,至少是康熙心目中将来辅佐皇太子治理国事的绝佳人选。首废太子之后,康熙对诸皇子都看不大顺眼,胤祥也受到一些波及,甚至曾被短暂囚禁一段时间。

雍正即位后,康熙诸子避讳改允字。允祥被封怡亲王,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康熙、孝恭仁皇后丧事,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户部;三年底,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等等诸多差务,可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允祥去世后,被打破避讳惯例,允许用回“胤”字;赠谥号“贤”,配享太庙,雍正更为其“素服一月”。这样的荣耀,一时无两。

胤祥死后,雍正对弘晈也并未亏待,被加封为郡王,且爵位世袭。

弘昌

弘昌同为怡亲王胤祥之子。胤祥生前身后所得到的待遇,不复赘言。雍正时,弘昌被封为贝子,十三年,晋封贝勒,自然比哥哥弘皎的待遇差一些。《清史稿》对弘昌的记载不多,但据载乾隆四年十月宗人府处理“弘皙逆案”时,称弘昌“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伊父怡亲王奏请圈禁在家”等语,不知出处。

疑点

在处理“弘皙逆案”相关人员的时候,弘皙、弘昌、弘普等人,均被果断削除爵位,对待弘皎,则是尤其宽厚,仍留其王爵,只是给了个“停俸”的处理结果。

记得以前似乎看过,有人猜测,弘皎是早些时候被卷入“文字狱”,等到“弘皙逆案”的时候,才被顺便交宗人府“并案侦查”,未知具体考证过程。


枕边小历史


胤祥有九个儿子,但是活在乾隆年间的有三个:弘昌,弘皎,弘晓。

弘晓继承胤祥的王位做了第二任怡亲王,没有参与“弘晳逆案”;弘昌弘皎皆有参与。

弘皙是废太子胤礽的第二个儿子,康熙的长孙,自幼被康熙养在深宫,比乾隆弘历更早受康熙的宠爱。据说在康熙五十六年三月被密立为储君。康熙临终前留言: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雍正时期,弘皙有所忌惮。乾隆继位后,弘皙以“旧东宫嫡子”的身份自居,拉拢了一批宗室成员妄图推翻乾隆取而代之。

弘昌弘皎或许对未能继承怡亲王之位心有不满,而且弘昌不认同雍正的争储,胤祥在世时怕他惹是生非,曾将其圈禁在家里。

“弘晳逆案”其实是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余波,最终以失败结束。


逸林迎月


乾隆时期“弘皙逆案”可以说是牵动皇家的一个悬案,引起后来很多的猜测。尤其是那么支持雍正,也就是乾隆的老汉夺位的十三爷允祥,他的儿子们也牵涉其中,一起来与乾隆唱对台戏,这就有点让人不解了。

【01】允祥的儿子们

允祥一共有九个儿子,但是存活的并不多,在他死后还在的,就只剩下三个,一个是嫡子弘昌,一个是四子弘皎,一个是七子弘晓。而三个儿子中,前两个都参与了弘皙的谋逆案。

【02】弘昌、弘皎为什么参与呢

弘昌作为允祥的嫡子,自然应该顺利地继承亲王爵位,但偏偏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继承了,反倒让第七子弘晓继承了,据说这是雍正的意思,亲自封的怡亲王。所以乾隆继位后,说了一段话: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这就为弘昌埋下了叛逆的伏笔,既然封不了亲王,世袭也没搞头,不如来个大胆点的,推翻你乾隆,成了废太子后人的天下,那就是功臣,封王论赏必然是少不了的。这就是人心。

至于弘皎为什么参与,我想也与爵位有关,因为自己也是第四子,比弘晓大,这是其一,其二大概就是禁不得别人拉拢。据说弘皎还曾经有过文字狱的经历,所以多半也是个不安分的主。

【03】乾隆的处罚

弘昌因为情节较重,乾隆革去贝勒,逝于乾隆三十六年,终年66岁,死了乾隆也没给他任何谥号,也是四位参与者中处罚最重的一个。弘皎是雍正亲封的宁郡王,乾隆本想将他的王爵革退的,但因为是自己父亲给的,所以就保留了王号,死了后还赐谥良这个称号。弘晓比较幸运,因为没有参加谋逆,世袭爵位,乾隆也一直待他很好。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胤祥也就是所谓十三阿哥的儿子在他去世的时候只剩下长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晓,其中弘昌、弘晈两人卷入了乾隆四年发生的弘晳逆案(即问题所说的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混在一起要谋反)。

第七子弘晓在胤祥薨逝的时候得到过雍正帝的特别谕令: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从这一角度可以反映出他得到雍正帝和胤祥本人的宠信和关照,顺理成章,他和雍正帝的继承人乾隆帝关系也不会太坏。

弘昌和弘晈则不然。先说弘昌,雍正帝当初就称弘昌

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伊父怡亲王奏请圈禁在家。

无论是犯了胤祥的家规,还是他当初就涉及到反对雍正帝的事件,总之他有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路子。

弘晈的情况与弘昌有所不同,他也得到了宁郡王的封爵,但是他和弘昌不同,与弘晓都是胤祥嫡福晋兆佳氏的儿子,弟弟袭封亲王,自己只得了郡王,或许不免有不满和想法。

到现在我们其实已经比较清楚,弘晳逆案中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私相交结,往来诡秘』,『渐有尾大不掉之势』的胤祥的儿子都是相对而言不太得志的,因而才在父亲对雍正帝无比忠诚的情况下,产生出对乾隆帝的不满并卷入未遂政变。


谈古论金


简单的说,参与弘皙逆案的是弘晈,弘晈是胤祥的嫡子,但没有世袭到怡亲王的爵位,心怀怨恨,所以想以小博大,顺便出口恶气,参与了谋逆。

而怡亲王弘晓,则是采取了暧昧的态度,没有证据证明他直接参与,但身为当时的主政大臣之一,他不可能没有察觉,不制止的原因是弘皙放出恢复八王议政的政治信号,而弘晓就是铁帽子王!所以八王议政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最后乾隆说他是其心可诛。

鉴于胤祥的功劳和福泽,乾隆最终只是对弘晓批评教育,对弘晈也没有削掉郡王的爵位,只是略施薄惩。但此后,怡亲王一脉就淡出清朝的核心政治圈了。


小山村的狼哥


是不是看了《延禧攻略》才有这个问题啊!?谋反这件事并不是说谁想和谁就可以的,这件事大多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是当时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博弈活动最终的结果!不只是政治这件事,经济活动也大致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无赖绅士simon


自己的钛帽子王传给了庶弟,自己只得了个郡王!心有不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