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出名之後……

伯樂相馬的故事世代相傳,至今已覺不不新鮮。不過,伯樂已然成為一種文化圖騰,在任何時代都會讓人產生諸多的聯想或議論,一如中國古典詩詞終將被世代相傳吟詠。時過境遷,今天我們品評伯樂,似乎能品出另一番味道。

傳說中的伯樂

相傳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世人故而把善於辨別馬匹優劣的人稱為伯樂。春秋時郜國有一個叫孫陽的人,以擅長相馬而被稱作伯樂。

據說,這個伯樂曾受楚王之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他走遍好幾個國家,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均一無所獲。從齊國返回的路上,他遇到一匹拉鹽車的瘦馬,認定它是一匹千里馬,就將它買下並帶到楚國。楚王看見這馬瘦骨嶙峋,以為伯樂忽悠自己,禁不住對他呵斥一頓。伯樂向楚王解釋,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就會恢復體力。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不久,這匹馬變得精壯矯健。楚王躍馬揚鞭,風馳電掣,輕捷如飛,果然是一匹駿馬。伯樂的眼力,著實令楚王信服。

隨著生產發展與軍事需要,那時候馬的作用十分突出。人們通常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一門重要學問與技藝。志存高遠的孫陽(伯樂),並不滿足於在楚國小有名氣,他要成為卓越的相馬大師,必須尋找更廣闊的空間。於是,他西出潼關,來到了秦國。當時秦國國君為秦穆公,他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既要抵禦剽悍的戎狄,又要稱霸中原,因而十分重視馬匹的挑選與使用。

擅長相馬的伯樂,自然而然得到秦穆公的賞識與重用。伯樂沒有辜負國君的信任,在相馬、薦馬方面盡心盡力,為秦國打造能征善戰的騎兵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有時還以監軍少宰身份隨軍征戰。與此同時,伯樂的聲名遠揚天下,受到各國人士的信奉與追捧。


伯樂出名之後……


伯樂相馬圖


出名後的伯樂

且說伯樂出名之後,便成為天下最權威的相馬大師,吸引了各諸侯國的人馬前來朝拜。很多人趕著馬兒跑到秦國,請求伯樂親自做出鑑別。如果他們的馬匹得到伯樂的認可,被看作千里馬,將會產生良好的“人馬”效應。歸國以後,被伯樂所認可的千里馬將倍受本國國君青睞,不是留用宮廷做御馬,就是進軍營當戰馬;其主人也因培養千里馬有功,受到本國公侯的獎賞,可能獲得錢財,甚至加官晉爵。

有道是,“人怕出名豬怕壯。”衝著伯樂的名望,各國人士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爭相請他相馬,著實讓他應接不暇。起初,伯樂出於專業眼光,嚴格審視每一匹馬;是千里馬的,就認它為千里馬,簽發鑑定證書;不是千里馬的,就不認它為千里馬,也不發鑑定證書。

不過,有些馬未被伯樂認可,其主人也不死心。他們採取補救措施,向伯樂贈送錢物,求他網開一面;伯樂往往婉言謝絕,仍舊堅持標準,決不隨意發放千里馬認證。伯樂的工作做不通,他們就去找人家老婆孩子攻關;一旦伯樂的老婆孩子收受厚禮,事情就會出現轉機。如果攻關到位了,伯樂還是因為馬匹太差,而不予認定;那麼,他們只好豁出去了,直接跟伯樂軟磨硬泡,哭鼻子抹眼淚,訴說自己從大老遠趕來,吃盡千辛萬苦,如果拿不到千里馬認證,便一死了之。這一鬧,恐怕鬧出人命,使得伯樂動了惻隱之心,只好睜一隻閉一隻眼,勉強簽發千里馬認證。

到後來,伯樂不得不放寬相馬標準,發放諸多違心的認證。即便如此,伯樂還是力不從心,因為各車前來待相的馬實在太多,哪怕走馬觀花地觀察一遍,也有很大工作量。眼看伯樂累得夠嗆,老婆勸他不要一人親歷親為,應把相馬的秘訣傳授給子孫,讓他們傳承這一行當。伯樂表示贊同,於是編寫一部《相馬經》,並創辦“相馬社”。這個相馬社,類似於現在的認證機構,由於伯樂擔任社長,其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相馬社”成立之後,伯樂比以前超脫很多,不再親自出面相馬,只需簽字發證即可。所有繁瑣的相馬事項都交給家人操作,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相馬經》,可以按照經書的指點,鑑別每一匹馬。自從有了“相馬社”,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深受外界人士歡迎。伯樂相馬,要對馬匹從頭到尾,反覆觀察,反覆撫摸,一天能相幾匹馬;但是,他的子女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只需端著《相馬經》,一邊唸誦經文,一邊巡視馬匹,一時半會就能得出結論。如果馬的主人出手大方,他們不必裝模作樣唸經,瞅了瞅馬匹,就可以認定它是千里馬。

據說,伯樂有一個兒子是書呆子,能把《相馬經》讀得滾瓜爛熟。《相馬經》上描寫千里馬的外形為“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子好象壘起的酒藥餅。”有一天,這個兒子外出實地考察,他把自己所見到的事物與《相馬經》上描繪的形狀一一對照,結果找到了一隻很大的蛤蟆。於是他帶著蛤蟆回家,興沖沖地報告父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額頭和雙眼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狀和書上寫的有區別。”伯樂看到蛤蟆,頓時哭笑不得,只好搖頭調侃;“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馬,只是它太喜歡跳,你可駕馭不了啊!”


伯樂出名之後……


伯樂兒子“按圖索驥”的滑稽故事

儘管呆兒子鬧過這個笑話,但是並不影響“相馬社”的權威性。以人們對伯樂的眼力和人品崇拜,他們相信“相馬社”的認證絕對可信,即便伯樂未能親自相馬,也認可其子女得到了伯樂的真傳。因此,“相馬社”照樣被各國所看重,其業務量與日俱增,一直很火紅。

不可靠的伯樂

耐人尋味的是,秦國官方對於伯樂開辦“相馬社”,不僅不阻止,而且給予支持。究其原因,恐怕在於相馬業務的發展,對於秦國來說有益無害。一方面,成千上萬的人馬從各國紛至沓來,極大地刺激了秦國旅店餐飲業的發展,增加了旅遊收入;另一方面,外國人趕著自己的馬匹而來,帶著自己的千里馬回去,既不帶走秦國一匹寶馬,也不帶走秦國一片雲彩。所以,秦國抱著開放的心態,任憑外國人前來相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便你們“千里馬”多如牛毛,也不會對秦國構成危害。

伯樂去世之後,他的子子孫孫傳承接力棒,努力經營“相馬社”,將它辦成馳名天下的“老字號”。時人將它視為造就千里馬的主陣地,亦如現代人眼中的牛津或劍橋。從春秋到戰國,“相馬社”為山東各國相出了不計其數的千里馬。到戰國末年,山東六國幾乎實現了“千里化”,或者說軍營戰馬幾乎是清一色千里馬。

奇怪的是,“相馬社”似乎遠香近臭,在外面頗受歡迎,在秦國卻不受待見。秦國人並不迷信伯樂式相馬,他們挑選戰馬的方式很多,或是通過相馬高人推薦,或者通過馬匹比賽挑選,或是通過實戰考驗,等等。因此,秦國戰馬並未實現“千里化”,其千里化程度遠遠低於山東六國。換句話說,六國戰馬十有八九是千里馬,秦國戰馬十有八九不是千里馬。

然後,歷史總是那麼冷酷無情。若干年以後,秦始皇發動吞併天下的戰爭,秦國戰馬錶現得極為驍勇,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相比之下,山東六國的戰馬卻表現平平,差強人意,尤其是那些“千里馬”未能展現出千里馬的風采,有的畏首畏尾,有的驚慌失措,有的臨陣脫逃。不消說,山東六國終究被秦國各個擊破,漸次滅亡。有鑑於此,後人對那些得到認證的“千里馬”表示懷疑,經過權威認定的“千里馬”未必就是真正的千里馬。


伯樂出名之後……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的確,伯樂相馬不失為一種鑑別馬匹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把人為相馬作為唯一途徑,並且使之權威化或絕對化,勢必會陷入僵化與異化的怪圈。假如馬匹好壞只能由伯樂說了算,那麼許多馬的命運便由伯樂掌控:他說你是千里馬你就是千里馬,不是也是!他說你不是千里馬你就不是千里馬,是也不是!於是,擁有絕對權威的伯樂即便不主動“尋租”,也可能成為他人討好的對象,不由自主地落入公關的陷阱,言不由衷地指認“千里馬”。因此,社會上將充斥著太多的偽千里馬,進而出現“劣馬驅逐良馬”現象。所以,一味迷信伯樂相馬,很可能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

後人尊崇伯樂,主要是以馬喻人,將千里馬比作人才,把善於發現或提攜人才的賢者視為伯樂。尤其是,對於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來說,特別寄希望於被伯樂發現並重用,以便“一登龍門,身價十倍”。殊不知,人為相馬只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一匹馬到底是不是千里馬,不能僅靠伯樂說了算,應該通過實踐進行檢驗。還是民間俗語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一溜,就知道!當今時代,僅靠伯樂相馬識別人才是不夠的,應該網開一面,多搭平臺,讓所有真正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