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2019年【大肉庄·名家大课】第二期,我们邀请到了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方忆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宋代插花与花器的讲座。正值近期日本展览三只曜变天目,大家关于曜变的讨论也愈发热烈,而方忆老师几年前就写过一篇关于“天目”的文章,深入讨论了“天目”这一名称与概念的出现与发展过程。

大肉庄获得了方忆老师亲授版权,在此转载,以飨读者。本文原版于《东南文化》2012年第二期。

壹阅读小贴士

本文为对“天目”本源的追溯,是还原到当时时代与环境的探索,看之前最好能够摒除现在通俗对天目、建盏等名的释义,以免造成概念的混淆。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南宋官窑博物馆 方忆

内容提要

有关“天目”的含义在日本茶道界及陶瓷考古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其最初的含义与禅林茶礼传播东渡日本有关,是一种带有特殊佛教礼仪含义的茶道具的代名词。它传入日本的时间极有可能是14世纪上半期的前半段,是通过入元日僧从浙江天目山的寺院中,而且很有可能是与中峰明本有关的寺院或修行地被带回日本的。

“天目”在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存在一种共识:这一名称来源于日本。从广义看, “天目”是对中国黑釉瓷器的通称;从狭义来看,“天目”被视为以中国福建建窑为代表的黑釉茶盏的通称。相传宋元时期浙江天目山佛寺林立,日本禅僧多至天目山留学求法,回国时常带回天目山寺院中所用的建窑黑釉盏,因此这类茶盏就有了“天目”的称法。但“天目”之说,至今在陶瓷界和日本茶道界仍存在着令人莫衷一是的看法。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南宋 曜变天目

藤田美术馆藏

1994年,在日本曾举办过“唐物天目 — —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与日本传世天目”特展,在特展文集中,来自考古界、陶瓷界、茶道界的中日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天目”的话题。赤沼多佳对本次展览的定名提出异议,她认为本次展览未完全涵盖“唐物天目”的所有含义。目前日本茶道界所说的“天目”,是以建盏、吉州窑玳皮盏等为主的茶碗以及与这些茶碗形状相同的茶碗的总称。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唐物天目 — —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与日本传世天目”特展 图录书影

而对于“天目”名称的认识则是研究“唐物天目”时最令人头疼的话题。纵观中国的古文献,似乎找不到“天目”与陶瓷有关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古文献中却可见“天目”与陶瓷的关联以及“天目”与茶文化,乃至佛教文化的深刻渊源

“天目”这一名称在日本的出现绝非偶然。如何为其释名?对这一名称的理解与剖析对陶瓷界、茶道界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此,我们想通过对中日古文献及多年来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答。

一、中日两国古文献中对于“天目”的记载

1. 《四库全书》中有关“天目”的记载

查阅《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时发现:对“天目窑”检索得到的查询结果为“0”,也就是说,在《四库全书》中“天目”没有作为窑址名称使用过的记载。正如某些学者所言, “天目”这一辞源作为与陶瓷相关的记载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可能

并不存在。而当我们检索“天目”二字时,发现在《四库全书》中有 1300 余卷的文献资料中含有2400余个“天目”词源。逐一阅读, “天目”不外乎如下几种含义:

一是作为地名的称呼最多。山名最常见,大都指浙、皖两省毗邻地区的天目山脉。以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境内的东、西两天目最为著名。

但在历史上全国各地以“天目”命名的山名不止一处,如四川、山东、河南都有天目山的记载。其它还有寺院名称的记载,其中比较重要的,与浙江临安天目山相关的文献有《杭州于潜县治平寺重建佛殿记》,文曰:“余杭之镇曰天目山,唐人作僧舍于其下,号‘天目寺’。自会昌中废,大中复兴,更唐末五代至皇朝且数百年岿然,常为邑里信人之所依向。治平中,勅赐名‘治平’⋯⋯”从这则文献可知:至少在唐代会昌年间(841~846年)在杭州于潜镇天目山下就建有号称“天目”的寺院,此碑记主要记载宋治平年间(1065~1067年)重修治平寺佛殿之始末。在20世纪80年代,姚桂芳老师曾对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的古窑址进行过实地调查,同时发现了天目寺遗址,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一块治平年间重修天目寺的石碑,但可惜碑上文字大都漶漫,无法将其碑刻的内容与这则文献资料加以对应。

目前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时间记载上两篇碑文是相吻合的。从这则碑文的内容看,天目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它在当地人心目中是一座影响比较大的寺院。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浙江天目山 图源网络

二是有些“天目”的记载与地名及人物都有关,比较重要的有《元普应国师道行碑》。此碑文是记录元代浙江天目山著名禅宗临济派大师中峰明本(1263~1323年)生平的重要文献。笔者以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在日本广为流传,且当时来天目山求法的日僧多参拜过中峰本人,有的还继明本法嗣,回国后开山建寺。因此,“天目”之名在日的流传或许与此人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关联。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三是也有一些“天目”的含义比较特别,如记载异人异事阴阳八卦说或天文占星的文字。

2. 日本古文献中对“天目”的记载

目前所知在日本文献中最早有“天目”记载的是元庆二年(1320年)作成、贞治二年(1363年)版的《佛日庵公物目录》。此目录中没有“天目”作为饮用器的记录,只有绘画作品的名称,有被称为“天目真迹”的亲笔墨迹2处,题为“天目”的画赞1处。

经岩田澄子考证,此3处的“天目”是元代浙江天目山著名临济宗大师中峰明本的代称。但“建盏”作为饮用器在此文献中却被提到3次,合计有22只。

“天目”作为饮用器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建武二年(1335年),以后如康永二年(1343年)《祇园执行日记》和庆永十二年(1406年)《教言卿记》中均有载。

庆永年间(1394~1428年)的《禅林小歌》中亦载:“胡兹(磁)盘中以建盏居多、油滴、曜变、建龞、胡盏、汤盏、幅州盏、⋯⋯”小山富士夫在转引这段文字时引用了其后的说明,明确说到“天目是以山名来命名的”。

16 世纪初期,品评足利将军家所藏唐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载:土之物(此处所说的“土之物”与文献所载的“茶碗”同样都为陶瓷器,只是根据质地来区分,这里所指的就是“天目茶碗”。)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君台观左右帐记》(局部)

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很黑,有许多浓淡不同的琉璃状的星斑。另外,还有黄色、白色以及浓琉璃色或淡琉璃色等色泽互相交织,形成美如织锦的釉,相当于价值万匹之物也。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曜变天目盏

静嘉堂文库藏

油滴为第二重宝。其地也很黑,盏心和盏外壁都呈现出许多淡紫泛白的星斑。存世量比曜变要多,价值等同于五千匹之物也。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碗 国宝

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

建盏,不如油滴。其地釉发黑,色泽带有类似金子发光的效果。和油滴同样,也有带星斑的。价值等同于三千匹之物也。

乌盏,形似兔盏的样子。土釉与建盏同样,形状有大小之分。价廉。

鼈(鳖)盏,与天目茶碗的质地一样,釉色泛黄且发黑,有花鸟及其各种纹样。价值千匹之物也。

能(或鲐、態)皮盏,也与天目茶碗的质地相同,釉色黄中带橘色,盏内外布满淡紫色的星斑。廉价。

天目,众所周之,以灰被为上品。因为不是公方(将军家)的御用之物,谈不上价格(即便宜得说不出价格)。

天正十六年(1588年)的《山上宗二记》中也有“天目”的记载。但存世版本不同,所载内容有别。本文介绍表千家本的内容:天目之事,绍鸥旧藏一只。另外还有一只白天目。现在天下存世的三只天目中,以上提到的两只为关白氏(即丰臣秀吉)所有。引拙(即鸟居引拙)旧藏的天目为堺(地名)的油屋所拥有。以上这些天目都是灰被天目。此外,灰被天目在各地都有,且有上中下品之分,因此在数量上很难把握。前面所提到的三只天目自古以来被置于称作名物的盏托之上,所以是天目中的名物。以上说法为口传。

黄天目,比灰被天目要次,只天目在世上的存世量较多。此三色天目,都被称作天目。天目的釉水柔和,形状以器形深的为好。以上说法为口传。

建盏其中有影星、油滴、乌盏、別(鳖)盏、玳皮盏,这六种都属于建盏(但是,文中只提到五种)。价廉。以上说法为口传。

这(些)天目,鄙人都亲眼过目过。

以上文献都是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史料。汇总信息如下: “天目”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于文献中。它以山名来命名,当时建盏类茶碗与“天目”是分开记录的,“天目”的价格比较低廉。在16世纪初期, “天目”的上品被称为“灰被天目”,而建盏类茶碗有许多等级,建盏也不包含在“天目”之中,与“天目”同属于“土之物”的范畴,其价格远远高于“天目”。

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曜变和乌盏被明确划归到建盏的行列。而油滴、鼈(鳖)盏、能(熊)皮盏均未明确写出产地。但其中有“建盏,不如油滴”之说,使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里所指的“油滴”应该也是建盏或建盏系列的一种;而从描写鼈(鳖)盏及能(或鲐、態)皮盏的文字来看,有句话值得深思,即这两种盏的土(质地)与“天目茶碗的质地一样”。

可以推测的是,这类天目茶碗的质地与当时认定的建盏类茶盏的质地从釉色看是截然不同的。建盏釉色发黑发亮,而这类茶盏的釉色泛黄。从文字描述分析,鼈(鳖)盏和能(或鲐、態)皮盏的纹样及釉色变化接近于吉州窑的茶盏。日本人所说的玳皮天目在中国被称作玳瑁釉茶盏。其中鼈(鳖)盏就是指带剪纸贴花纹样的玳瑁釉茶盏。至于文中所提到的“灰被”天目,目前已经被考古资料证明,产地是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镇茶洋村的茶洋窑。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盏

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剪纸贴花盏

白鹤美术馆藏

可见,所谓天目盏的产地,在当时的认知中就是非确定性的,产地并非一处的可能性很大。

《山上宗二记》中出现了“白天目”、 “黄天目”和“只天目”的名称。从记载看, “天目”的种类是按釉色划分的: “灰被天目”的等级较高,其中有三件名物天目,存世数量难以统计; “黄天目”的地位次之,还存在与“灰被天目”混淆的情况;而“只天目”的存世量较多。虽然建盏类茶碗被置于天目茶碗之中,但由于釉色或曜变的情况被分开记录,分成六种。这些“天目”中也不排除有日本产品的可能性,比如“白天目”为濑户烧的可能性很大。

而此时,外形华丽的建盏类茶碗,其价格低廉,居于外观朴实的天目盏之后。16世纪以后,有关“天目”的记载在日本文献中不胜枚举,名称情况更为复杂

如桑田忠亲的《关于茶道具的史料及逸话》所载“天目”或与“天目”相关的条目约40处,史料的时间跨度从天文十七年(1548年)至文久壬戌年(1862年)。文中所载“天目”大都为寺院所有或属流传有序的名品,其中熟悉的名称有“天目

”、“曜变天目”、“白天目”、“珠(朱)光天目” 、“黄天目”、 “濑户天目”、 “油滴天目”、 “玳皮盏天目”、 “菊花天目”、“鷲天目”,也有不为人了解的“塗天目”、“つなき猿天目” “濑户天目手”、 “天目濑户形”、 “天目形高丽”等等,还有许多附加日本地名的“天目”,如“伊势天目”、 “犬山天目”、 “越前天目”、 “
长崎天目”等,甚至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白天目”。

由此可见,16世纪以后,在茶道界“天目”已作为一种固定式样的茶盏总称而被使用着。可能只要是此类钵形的茶碗或类似这种形状的茶碗,不分产地(即进口货或者国产货),不分釉色,甚至可以忽略除器形以外的其他装饰特征而将这种形状的茶碗直接冠以“天目”的名称。

有时,记录者不同,对于茶碗器形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其中所谓“形”与“手”可统一理解为属于某某类型或与某某形状相似。如此, “濑户天目手”可解释为与“濑户天目”的形状特征相似的茶碗,而“天目濑户形”与“濑户天目手”的差别也不会很大。 “天目形高丽”理解成“天目形的来自高丽的茶碗”似乎比较妥当。可见,在这批形形色色的“天目”名称中,将“天目”理解为一种茶碗造型的固定称呼更解释得通。在这些名称中,除了明确注明“白天目”、 “黄天目”的,其他所谓“天目”的釉色无法判断。但依据常规,黑色系列的釉色应该是主流。

二、

对“天目”概念认知中的两大问题

1. 建盏与天目的关系

建盏究竟何时与“天目”划上等号?何时开始“天目”的概念中包含了建盏?这是想解开“天目”之谜的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现知日本文献中有关建盏的最早记载,是镰仓幕府时期的掌权者 — —金泽贞显(1278~1333年)与其父显时的饮茶资料。这比作为饮用器 — —“天目”,在日本文献中出现的时间要略早。由史料可知,在14世纪,建盏的价位比“天目”高得多,当时带托的建盏值四贯五百文,而“天目”只值四百文 。16世纪初,建盏系列茶碗的价值及地位仍高于天目茶碗。如当时的一则文献《宗伍大草纸》中,武将为僧侣供膳时所提供的器皿,记载中很明显有等级倾向,给长老用的是建盏,给一般僧侣用的是天目

可见,当时所谓公家(将军家)不把

“天目”作为御用之物的说法是属实的。而且在最初,建盏与天目是茶盏中等级不同的两个种类,这也是可以肯定的。可能是因为“天目”看上去外观相对简陋朴实,釉色也不如建盏,才被当时讲究华丽之美的将军所看轻。

而在16世纪末的文献中,虽然建盏与“天目”分开称呼的情况依然存在,却由于“侘茶”的盛行,日本茶道界的审美观发生了转变建盏从茶盏中的高级品一落而成为廉价物,同时, “天目”的外延也进一步扩展开了。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待庵茶室 千利休 国宝

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

笔者以为, “天目”作为日本茶道界所使用的一种茶碗品种,其形状至迟在16世纪已有了固定的样式。而有关黑釉的概念或者产地是否包含在茶道界所谓天目形茶碗的概念中并非那样确定和重要。换而言之, “形”的概念在茶道界才是基准这与陶瓷考古界对于“天目”的认知和理解完全是另一条思考路线。至19世纪以后,在日本茶道界, “天目”已演变为包括中国建窑系列、吉州窑系列茶碗以及所有与那种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碗形状相同或接近的各类唐物茶碗或和物茶碗的总称

2. 天目釉等同于黑釉说

将“天目”等同于黑瓷的说法究竟始于何人,由于资料的缺乏一时无法确定,但明确将黑瓷与天目划上等号的推波助澜者非小山富士夫莫属。

1974年,日本平凡社发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中国陶瓷的有14卷,而按瓷器釉色来编辑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3卷,也就是说完全没有使用黑瓷的概念。小山富士夫在文中起首就写道:“施黑色釉药的陶瓷器,在日本被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它们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

于是,“天目”作为广义的所有黑瓷的代名词迅速在陶瓷考古界普及。这一说法,随着这套大系的传播在中国学术界也广为盛行。

1988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在宋代陶瓷研究资料中出现了“天目”的条目,其下收录“天目”相关资料近40篇,其中有全方位研究和介绍黑瓷的论文及专著以及地方性窑口的黑瓷研究,如《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初步研究》、《河南天目瓷》、《浙江古代黑釉瓷器— —兼论我国黑釉瓷的起源》、《试谈四川天目》等;也有各地所产的黑釉盏以及建盏的专门研究,如《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赣南黑釉瓷 — —兼谈宋元黑釉瓷中的几种茶具》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历历在目,如米内山庸夫的《天目茶碗》、奥田直荣的《天目》等,当然,小山富士夫的著作也名列其中。可见,

“天目”等同黑瓷之说,一度在中国也是合理化的。而在日本陶瓷研究界, “天目”等同于中国黑釉陶瓷的说法延用至今,有时还会被加上从“中国宋代渡来的日本传世黑釉陶瓷”这一更具体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一说法不是没有学者提出异议。

1979年,奥田直荣在《天目》一文中基于日本茶道界的立场提出, “天目”等同于黑釉是“不懂常识”;1987年,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中也提到要将“天目釉”正名为“黑釉”;10年之后,欧阳世彬等人在《“天目”新考》中也对此说法持反对意见。2010年2月27日,在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举办的“茶道具名品展”研讨会上,永青文库美术馆馆长竹内顺一发表了《关于天目》,在讲稿的起首也明确指出,他本人对于“天目”问题的探讨不是基于“天目”等同于“黑釉瓷”的说法,而是将“天目”的认识放在天正十年1582年)“侘茶”盛行的鼎盛期来考察。可见,凡是黑釉瓷都称之为“天目”的说法只是日本陶瓷考古界

约定俗成的看法,而日本茶道界并不完全认同

中国学者在引用“天目”的概念时由于缺乏对日本茶道史的足够了解,也产生过名称使用上的分歧。笔者以为,从“天目”称呼的最初缘起考察,应与茶道及佛教禅宗东传日本有直接关联,由此在使用“天目”这一称谓时,还是从日本茶道史的角度出发为妥。

(未完待续)

本文下半部分精华提要

1、中国境内所谓的“天目盏”的场地究竟是哪里?

2、这些茶盏是什么时候,经由什么途径传入日本的?

3、在日本,真正的“天目”指的是什么?

等等目前在学界更含糊的问题,我们在方忆老师《“天目”释义》一文的下半部分,会有更详细的解说,欢迎明天收看。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2019【大肉庄·名家大课】

接受线下席位预约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大肉庄·招聘

大肉庄·招聘 | 古董可以怎样玩,加入大肉庄一起解锁未来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忆——“天目”释名(上)

大肉庄·游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