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明朝末年風雨飄搖,270多年的朱氏王朝似乎走到了盡頭,對於崇禎來說十分艱難,對於大臣來說同樣無法面對,崇禎雖然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自身有十分嚴重的人格缺陷,年少登基,扳倒魏忠賢讓他志得意滿,自認可以挽回這種頹勢,然而現實卻給了他重重一擊。

吊死煤山殉國固然值得同情,卻不是一件值得後世推崇的事情,崇禎時期,不信任任何一位大臣,袁崇煥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袁崇煥有著戰略失誤,但是在主觀上並沒有叛國,崇禎聽信讒言下令凌遲出色,導致身邊大臣人人自危,開始為自己找出路。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崇禎在位期間處決了不少大臣,臨死之前大喊“忠臣皆可殺”,讓後世許多人十分心寒,據統計崇禎在位17年,酷刑殺掉10多個巡撫,7個總督,裁撤內閣大學士60多人,其中絕大多是都是明末忠臣,因此也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外患,而是自己作的,在他統治下,大臣們只能迎合他的想法。

有人說崇禎心理極其複雜,生性多疑又優柔寡斷,一旦引起崇禎猜忌,無論是身份多麼高貴的大臣也免不了一死,複雜的性格與崇禎年少時期的經歷密不可分,宮廷裡的爾虞我詐讓崇禎處處小心,不相信任何人,所有東西只有自己親自驗證過後才會動手,然而他是皇帝,不能顧及大小事情,扳倒魏忠賢以後突如其來的自信讓崇禎一意孤行,這種性格將滿目瘡痍的明朝送上了陌路。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大臣們在他眼中只有聽話與不聽話之分,在那個複雜的環境中,崇禎需要絕對的忠誠,只要被他認定有“不忠”動機,就會受到壓迫,利用殘酷的刑罰震懾人心,明末大將袁崇煥慘遭凌遲處死,割下來的肉片分給百姓食用,家族親人皆被流放。

袁崇煥雖然有過,但罪不至死,先前在寧遠地區多次率領明軍取勝,而這都抵不過一封反間信,敵人將崇禎的性格研究透了,只要抓住了疑心重這一個缺點,就能不費一兵一卒除掉遼東的心頭大患。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為國盡忠的袁崇煥成了叛將,在崇禎心裡只有重重處死“叛臣”才能震懾人心,讓大臣們看到自己的手段,不敢再做出反叛行為,然而崇禎卻失算了,大臣們不僅沒有被震住,反而從中看到了自己可能的下場。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身處亂世中跟隨這樣殘暴、執拗的皇帝,能有什麼好下場,生怕自己走上袁崇煥的老路,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臣為了活命,不得不帶著家人變節,一邊是時刻面臨死亡危險,另一邊是清朝開出的優厚待遇,你會怎樣選擇呢?忠臣自然有,但是我想在面臨生與死的選擇時,大多數人都會動搖,沒人會嘲笑他們,這些都是人性使然。

相比之下大清雖然是“蠻夷”,卻很少發生殘害大臣的事情,那些最初叛變的人不僅沒有生命危險,大多數都被皇家以禮相待,成了深受依仗的大臣,這兩個政權有著截然不同的對待大臣方式,相比之下滿清要開明多了。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陪在崇禎身邊的大臣整日提心吊膽,時刻都想逃離這個昏暗的朝廷,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壽、洪承疇,看看這份名單,這幾個人是明末邊防最重要的將領,無一例外都選擇投靠滿清,皇太極對於這些曾經的對手們冰釋前嫌,來者不拒,都在滿清軍隊中委以重任。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這些人也開啟了明末投降大潮,據不完全統計,參將以上的將領總計130人投降,如此一來明朝幾乎沒有什麼能看過眼去的邊將了,究竟是什麼原因所致呢?我想不僅僅是雙方實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明朝大臣們已經看不到希望了。

除去“三藩”幾個重量級人物以外,大多數結局都非常好,清朝給了他們世襲爵位,保證生命無憂,現代很多人認為這些人不知羞恥,只是因為他們投靠的是滿清,一個少數民族而已,如果換成了漢人王朝,這種鄙視是不是可能會降低很多。

此朝是叛臣漢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會被嘲笑,還給高官厚祿

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開端,往往會由多種因素促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古今又有多少帝王死在這上面,某種意義上來說,投降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想,如果不背叛崇禎,等待他們的除了死亡以外沒有另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