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最长旅途1


在东北坐出租,车上与司机谈到这个问题,谈东北现在老龄化严重,人口逐年减少,是什么原因。说着说着,说到了计划生育,原来印象东北挺虎的,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应当比关内不严格吧,没想得出的结论是,东北前些年的出生率要比关内还低,几乎全是一孩。当时很纳闷,后来想了想,这也与东北原来国营企业多有关,人们大都在国企上班,好管理呀。你不听话也不行,由于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就减少快了,这其实才是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的主要厡因。

还有一个原因,人们往往说成了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年轻人到南方工作谋生,应当说,有这方面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我觉得人口外流东北还不如关内的一些省严重呢。


春日之虎


我今年35,在沈阳,刚毕业18岁高中毕业自己一个人去了南方呆了8年,当时是一无所有回的东北,因为自己一直受着父母的影响不要远走,离家近,回家又方便。选择了沈阳。因为我姐姐当时在沈阳还没有结婚,爸妈讲有姐姐在身边能照顾你。就这样在沈阳一呆就是10年。结果现在是一无所有连想闯闯的心态都快没有了,更别提找对象,去年家里给我介绍个二婚的农村的没小孩张口就是全款房,车,现金5万和五金,我想离开沈阳去南方,父母破口大骂你去南方8年不也一无所有,不行你就回农村,在农村的哪个活的不都挺好,我现在对东北的心是彻底凉透了,家里四口人两亩地,一片山,一年到头就能卖一万多块钱,都不够有人情的,我每年还要往家里搭很多钱走人情,父母年纪大了全靠我,姐姐嫁出去了,也顾不了家里那么多,我现在在沈阳想找份像样的工作都没有,即使留在沈阳我想我后半生也该孤独终生了,不多写了希望大家评论我点意见,


让心灵去旅行27741


东北人口流失严重这不是一个老梗,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十年的事实。东北经济从曾经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到如今的占比逐年下降,衰弱之态已显现,过去一年,东北三省合计减少了37.07万人,而追溯到更早的2010年东北就已经出现了人口外流的趋势,十年时间东北人口少了超过一百万人。追根究底,东北人口为什么会越来越少,笔者以为综合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东北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薄弱,民营经济不发达。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建国之初的国家经济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东北作为国企密集的区域,工业过度集中在重工业,比如煤铁,石油,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工业,而这些企业在发展几十年后都不同程度的要面对产能不足,技术落后,市场难以打开和竞争激烈的现实,东北的工业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不仅仅表现在国企的举步维艰,东北制造业薄弱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才是导致大量优质人才出走转而向京津唐和南方发达地区寻求机遇的主要原因,这些人才在东北无法找到对口的职业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是东北经济过度单一化的必然结果,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了东北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东北的大城市少,没有形成有影响力和聚集效应的都市圈。东北三省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1.292亿,但过千万的城市只有哈尔滨一座,在全国能排的上的大城市也仅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座城市,除了辽宁的沈大都市圈已具规模外,黑龙江,吉林两省皆是省会独大,这两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东北也最严重,缺少大城市,而公共资源又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其他新移民,于是许多人转而到其他大城市寻求投资置业生活,与长三角,珠三角那种城市集中化的都市圈(珠三角9城,长三角24城)不同,东北三省的大城市过分分散,无法形成连片的都市圈,因此人口聚集效应大大不如其他地区,所以人口才会不断的外流。



三:出于学习,就业,生活而选择离开东北的人,这是目前东北人口大规模流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发展机会的大小影响了人口的未来去向。人往高处走这是常情,东北的就业置业发展机会相比市场经济更成熟的南方地区,显然不具备多少的吸引力。比如工资方面,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平均工资就明显低于南方很多城市,甚至还低于西部的兰州和乌鲁木齐,南方地区在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就业就读环境和政府职能效应上要好过东北地区,东北人口外流,原因是很多的,但大部分的原因又基本上就是这些,东北经济要振兴,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东北人口虽然在逐年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东北的经济就真的不行了,东北目前遇到的转型期必定是要以人口外流为代价的,只要度过了这个转型期,不要让振兴东北变成一句空话,那就一定可以留住人。


大国布衣


身边确实越来越多东北人,最直接的例子是街边新开了很多东北土菜馆、东北烧烤等店面,去吃过好几次,酸菜馅饺子、东北菜盒子、乱炖等,遇到的顾客,大多都是北方人长相——这个很好辨认,北方人大多虎背熊腰,国字脸,眉宇间透着一股慷慨侠气,这一开口说话,北方口音无疑了。

其实也不仅仅是东北的,街边的饭馆还有很多内蒙的、山东的、河北的,至于此前红火一时的湖南的、四川的饭馆反而生意逐渐落寞了。

有一个朋友是大连的,他说大连这个城市看着漂亮,可是工资低,消费高,工薪阶层居不易。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做的也不是很好,还都是重工业为主,消费经济没有做起来,提供不了太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国营单位还是公务员(私企效益不好)为数不多的工作机会都竞争激烈,这又促成了各种吃拿卡要的腐败。

由于东北教育底子好,有很多理工科很不错的学校(东北是重工业基地,产业研结合形成了一大批优质院校),哈工大、大连理工、海事学院等,很多学校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没有平台施展所学,纷纷南下。首选首都北京,其次广东、海南。

由于消费经济不景气,不止东北地区,多数北方地区兴起了一本万利的金融贷款业务,说白了就是放高利贷的。这种高利贷不仅无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反而还将本已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给拖垮了,因此经济活力就越发不好。一个比较显见的例子,南方工业园区,恨不能一天分成两天来用,而北方大多在晚上9点、10点就已经睡觉了。

南方人思路活泛,市场意识强,商人重利,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连吃饭也要AA制,此即是经济独立的表现。北方人耿直爽快,政治敏感度高,朋友重义,所以江湖习气规矩到现在还留有很多,盛行拜把子,对于市场经营就有粗放之嫌,比如到东北饭馆吃饭,桌子大,桌子间距很大,本来可以摆开20张桌子的,结果只摆了10多张。

古语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北方的义气,更适合做政治,团结、整合人心;对于金钱,很多人虽然也认为很重要,尤其经历过极端贫困的年月的,可是在遇到涉及“面子”、“兄弟义气”等场合时,市场规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北方开办的企业,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些风土民俗的影响。如果企业主坚持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可能会被当地人看不起,不得不做很多违背商业原则的事。国营单位本来就具备政治性质,无所谓商业原则,可是小型企业主他们图的只是利,而不是义啊。即使儒商重“义利之辨”,但那也只是一种道德觉悟,而非道德绑架。

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的数据没有查过,经常见到报道,说东北人口有外流现象。一般而言,人口会流向经济更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地方能够吸引人,最好的宣传绝非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你能够挣到钱,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当地政府无声的宣传。很多南方城市更进一步,为了留住优秀人才,纷纷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抢人,已经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了。

所以,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综合以上所知的信息:

1、传统重工业基地,国营单位多,市场不景气,工作机会少。

2、传统上缺少市场意识,不能形成好的市场氛围,创业难度高。


而知而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以下是我对该问题的间接,不针对任何人和事,就事论事,有想法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个一个回复。

第一,气候原因。提到东北,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冷,冬天零下几十度,室外可以说滴水成冰,全世界的哺乳动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逐热生存,曾经交通不发达,大部分东北人都是闯关东时的人的后代,当时只想着生存,所以就有了一代又一代东北人,到后来交通发达,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东北人不满足与仅生存的情况,逐渐南迁往气候更加温暖宜居的地方,致使东北人口越来越少。

第二,资源原因。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因为东北有大量资源,包括建国伊始最稀缺的石油资源,所以东北承担了几乎整个新中国建国初期发展的资源供给,这确实是给当时东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国家支持,但是当新中国发展起来,东北的资源也几近枯竭,加之国家倡导封山育林,可持续发展,节制开采,很多工厂因资源问题关门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只能外迁寻找就业。

第三,人口基数和生育观念原因。东北人大部分是闯关东的人的后代,人口基数小,加上后期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降低,导致人口增长率降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新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龄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人越来越少。

第四,经济原因。东北一直依靠重工业发展经济,在资源被限制之后,轻工业发展缓慢,农业能带来的发展也比较小,使得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大部分人更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就业,创业,使东北人口大量外流。

第五,文化原因。经济落后一定会导致教育落后,东北教育真的有些落后,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落后,文化落后又导致经济落后,经济落后导致人口外迁。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不针对任何人和任何事,就事论事。最后我还要说一句,东北人都还是不错的,那些影响东北形象的只是几个东北人都看不起的傻X,我们愿意与全国各地的人民做朋友,但是我们也看不起无端地域黑的人,不要因为不符合你的习俗和你的想法就恶意地域黑,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互黑有意思吗?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个一个回复,谢谢。


无语之后


首先,我是个山东人,回答这个问题,不一定多么正确,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我先来讲一下东北的优势。


东北,无论是建国之初,还是民国时期,在中国的地位都很重要。东北土地肥沃的程度,简直让其他地方的人羡慕到嫉妒。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北土地肥沃。


东北资源丰富,铁矿、煤矿乃至建国后的油田,都为中国重工业的发展贡献出了最强有劲的力量。

号称共和国的长子,建国之初,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建设东北的重工业,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较好,设施较为齐全,同时也离前苏联近,地理位置优越。(那时中苏关系尚未破裂)


这个时候,差不多算是东北最兴盛的时候。当然,这样说的理由是对比其他的省份而言,也就是横向比较。


可惜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东北边境面临前苏联的威胁,不得已,我们转移了一部分高精尖的工业。当然,这并没有动摇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地位。不过却也由此开始造成东北日渐“瘦弱”。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举措,让中国朝着一个更高更远更强的方向发展。


只不过,因为全球经济的转型,原先的第二产业的地位遭到了第三产业的冲击,这导致了东北原先的工业优势被削弱,而且周边的一些省份,工业基础也日趋完善,进一步冲击了东北的工业。


这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同样也不应该回避。


联系问题,东北为什么人越来越少,直接原因在于大批劳动力外流。根本原因在于东北的经济较为单一,无法留住劳动力,而且它和其他省份相比,吸引人才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本地的人走出去,外地的人也不走进来,这就造成了东北人口较少的状况。当然,我说的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有外地人才流向东北,但是数量较少。


一句话,东北需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改变它的产业。国家也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其中“振兴”这个词,用的还是比较客观的,承认了它为中国的付出,同时也表明了不会让它沉寂下去。


除了产业体系的不合理,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带坏了东北的经济风气。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本不该对东北人民指手画脚,但作为中国人,我不希望看到看到东北经济继续萎靡下去,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都是关系到民生福祉,我希望咱们中国繁荣昌盛,也希望咱们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好了,我开始要批评一下网络经济带给东北的恶劣影响。


首先,互联网经济成为一个趋势,这是大家所不容忽视的,但是伴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除了冲击原有的经济支柱之外,还会在其基础生衍生出一些不良现象。

相信“老铁,没毛病”“双击666”等一些词语,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没错,我想批评的就是网络直播、喊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实,我对这些并没有多少反感,但是它们带来的危害却不浅,尤其是发源地之一——东北,将原本东北人豪爽的形象糟蹋的不轻,给人一种很傻的形象。我身边也有东北的人,他们对此也挺生气的,但是却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一现象隐隐有扩延的趋势。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而且也挺揪心的。


可能是喊麦之流的事物,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所以不少人开始效仿,并且一些无节操、无下限的视频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因为现在是经济社会,为了钱而做事,这并不丢人。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或许这带来经济收益,不过却是以东北人的形象为代价。

我不好评价这究竟是对还是错,只是心里面很排斥这些低俗的东西。


不过,我始终坚信一点,东北迟早会有一天被振兴起来,到时候,它也再将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应尽的力量。


好了,说了这么多,夸了东北,同时也批评了东北,不一定多么正确,但是我没有任何恶意,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所有人的合理批评。


不喜勿喷,谢谢。


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晓地理的幺幺龙,谢谢大家的阅读。


幺幺龙


东北人来答

1 生于欲望不强,东北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本来就不如山东广东等地浓厚,而且东北有很多国企,国企的员工是不允许生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时国企员工如果敢生两个就会被开除,所以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家只生一个孩子的传统,即使开放二胎也有很多家庭只生一个

2 没有工作机会,年轻人大量外流。东北国企众多,以我自己为例,家里人全部在国企,然而除了国企公务员银行,东北就没有什么体面有高收入的工作了,在国企工作只是稳定,收入也不高。东北有没有什么能吸引别的地方年轻人的,老龄化会进一步导致人口下降,沈阳哈尔滨长春都人口外流,就别提其他小县城了。所以敢拼敢闯,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了

3 80后90后的数量实在太少。80后和90后已经是计划生育的一代,和60后70后相比,80后的人口总数已经大幅下降,即使80后一家两个孩子才刚刚维持人口总数不变,而东北的氛围一家两个孩子在农村都不一定能做到。年轻人数量太少会进一步导致人口下降

4 历史经验表明,生育率下降就没有再提升上来,韩国和日本都经历过婴儿潮和生育率下降,政府大量发放生育福利和产假,都没能有效的提高生育率,所以年轻人少加上人口外流,导致人口一旦下降,就很难再升上来了,东北的人口会越来越少


影坛看客


东北人都去哪了?

请海南省房地产相关人员进来回答一下。

先说自己

小编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东北长大,考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就留下来。说回到东北生活也不太现实,毕竟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工资也高,同学朋友都在这。非要回东北也不是不行,但发小什么的也都在外地生活,自己挺孤单的,而且说实话东北挣的太少了,但消费水平并不是很低,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挣的少话的多,怎么生活?管家里要?还要不要脸了,大学毕业回家工作不够花还伸手要钱,我肯定不答应啊。在北京怎么办?工资虽然不是特别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租房+吃饭+其他正常花销让自己觉得完全OK,没有什么压力,甚至在过年过节都要给爸妈打点红包什么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外地呆时间长了,回东北(冬天)总觉得特别冷,虽矫情了些,但我说的是真话,一下车,我靠,双腿发抖有没有。一回东北的家就把以前的棉裤棉衣都翻出来。虽然以前也邀请过爸妈来北京过年,但新鲜个一两回他们不会在过来。

我觉得年轻人到外地闯荡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在家有家长老人护着,出什么问题他们帮忙解决,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习惯了他们的庇护不是件什么好事,对不对。人在外闯荡只要不走歪路就好,让父母放心,其实他们是愿意我们到别的城市的。

再说城市

东北,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只有烧烤,抖音,土味主播什么的。但作为重工业城市,我是看着爸妈下岗,然后艰难地再就业的。貌似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对自己的城市缺少信心,对重振东北经济也没什么感觉,认为过一天是一天。经济不发达,人们在生育和养孩子的事情上就慢慢变得不积极了。生一个真的够了,甚至生完都觉得是个错误,生活水平提高不了,为什么要孩子,仿佛进入恶性循环。

以自己的感受来说,每次回东北,都感觉到新的变化,城市楼房更高了,绿地变多了,商场越来越高端了,整体消费水平也变高了,这一切看似生机勃勃,神采奕奕,一旦问到收入,朋友们的眼神都没有光,甚至拒绝回答,听说,辽宁的城市平均工资到2K都是高的,超过3K都是牛逼的。

人,同样过着每一天,为什么不去大城市生活,挣的是原来的两倍或更多,虽然辛苦,蜗居在小房间里,但活着不压抑,自己闯荡自己收获,总比待在永远望不到头的城市中强。

目前状态

在北京工作10年,很多同学已经在北京买房买车,大城市机遇多,但不努力的人依旧会遭到淘汰。也有朋友说在北京闯荡的差不多了,攒了些钱想回东北发展,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学了一身本领,到哪都不会吃亏。都说人最后要归根,我希望自己能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让爸妈放心,让家庭美满,让孩子快乐幸福。

东北的人口越来越少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外界的诱惑促使它成为一种现象。我们怨不得谁,也无法怨谁,想自强就要靠自己,想发展强大,还要靠自己。


小渠商机APP


没感觉东北生活水平低、穷,看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不单看挣多少工资,而是看物价和房价与工资的比例是多少,一些人说在南方挣的工资高,但房价和物价是你工资的十倍以上,回来跟东北人显摆他的工资如何如何高,但他在南方即买不起房,也买不起车,在东北工资是低,但物价和房价只是你工资的二~四倍,即能买起车又能买起房,工资高的人每个月挣的钱,甚至超出房价,这个账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算吧!那哪个地区生活条件好,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我就知道东北人到处买房度假,即使大家都说东北人在海南买房,也不是举家搬走,而是富裕的钱没地方用,所以就买处房子度假用,我就在昆明买处房子,只供单位夏天放旅游假时,偶尔去度假用,怎么这就是东北人穷、人口外流吗?我不会放弃东北长期在南方居住,偶尔度假还可以,因为全国各地旅游基本都游遍了!走了这么多地方,觉得人生活还适合,在四季分明的地方长期居住,大家都说南方好、不冷,我到没觉得好在哪,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冻的要死,一年四季屋里总是潮湿,真受不了那种潮湿劲,偶尔过去旅一下游,看看跟家乡不一样的风景也就忍了!但要是长期住,觉得还是东北最适合人居住,我有个江苏的朋友,春节带他的母亲来东北想来看雪,来了之后跟我们讲,他母亲一听到东北玩,上街买了很多厚重的羽绒服,说东北多么多么冷,他说你不用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冷,他在这度了四年大学,等他母亲来到沈阳一看,第一句就来个哇!你们家里好舒服,外面也没有像他们说的那么冷,在我们那,在家里都要穿羽绒服,而且晚上睡觉都觉得冻脑袋,穿多少衣服都觉得从心里往外冷,除非你开空调,但也不能天天开空调太废电,夏天热的晚上都在马路上坐着,这说明什么?还是东北最适合人居住。


沉淀自己看淡一切


说说我知道的几个现象,来解释一下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一、东北人口本来就少。

五六十年代,瓜菜代的时候,关内人吃不饱,很多人都跑到了东北。东北人慢慢就多了。八十年代以后重工业的发展,又吸引了一大批人来东北。所以,很多关外人都是关内人。

二、九十年代关内经济发展较快,很多闯关外的人又回到了老家。我们这很多村子都有操着本地口音的人带着说东北话的孩子回来,到现在,这些孩子也都三四十岁的人来,口音终于改过来了,当然也有没改过来的。

三、重工业衰退造成一部分东北人流向全国讨生活。

现在几乎关内每个城市,包括县城,都有很多操着东北口音的人,他们从事各种行业,包括美容美发、娱乐休闲、餐饮或者其他工作,有的已经在关内成家立业,顶多过年才回趟老家。

四、冬天很多东北老年人会到南方过冬,这也会减少部分人口吧。

五、年轻人更愿意到外地闯世界,不仅东北如此,其他省市的年轻人也是这样吧,留在当地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现在东北人已经遍布全国,不,已遍布大街小巷,不信你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