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守护你14425869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高炮跟其他的炮不一样,炮弹基本上是很难直接命中飞机的,它的炮弹到达空中后的飞机附近后,不需要撞击触发就会自行爆炸,靠飞散的弹片去攻击飞机。那么这个炮弹是怎么做到自动在空中爆炸的呢?它是如何做到达到飞机附近才爆炸的呢?

最初的高炮炮弹内有一个延时引信,可以设定时间,炮兵们会先用望远镜观察飞机的高度距离等,然后测算一下炮弹飞到飞机附近需要用的时间,然后就在引信上手动设置时间,接下来就是把炮弹打出去。炮弹飞出去后,引信就开始倒计时,时间一到就会立刻引爆炮弹。

最早的高炮延时引信叫做药盘时间引信,它的结构很简单,里面是一个类似蚊香的火药盘,炮弹击发后火药盘就会被点燃,烧到头了以后炮弹就会爆炸,就好像炮仗的捻子一样。但是它上面有一个刻度盘,可以调节从火药盘从哪个位置点燃,这样一来它烧到头的时间就可以控制了,炮弹爆炸的时间就是靠这个调节的。

但是这个引信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炮弹飞上高空后,受到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它的精度并不准确,有时候受潮后甚至会熄灭。

后来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延时引信,取代了落后的炮捻子,那就是闹钟!你没看错,就是闹钟。这种钟表引信长下图这样,其实就跟普通的机械钟表结构差不多。

里面有很多齿轮,外面还有一个扳手可以调节时间。炮弹设计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操作,炮兵们计算高度时间,然后赶紧在炮弹上设置好,然后轰!走你!炮弹里的闹钟滴答滴答,三二一倒计时。

这种引信虽然稳定性好了很多,但弊端依然存在,那就是只能控制爆炸时间,很多时候敌方飞机并不配合你。你计算的是5秒,但是5秒后人家并没有飞过来,人家速度慢了一下或者快一下,有时候炮弹都到了飞机附近了没爆炸,但是等人家飞走了以后才爆炸,这种情况很常见。

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引信,它能够侦测到炮弹附近有没有其他物体,如果附近有人那就不用等倒计时而是立刻爆炸,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种引信会发射无线电波,然后通过无线电波来判断附近是否有其他物体,就类似于蝙蝠一样。电波发射出去,会一直向四周扩散,如果遇到物体的阻隔,那么引信上就能够得到相应的信息,并且判断出距离,计算是否在杀伤距离内,然后执行爆炸指令。

这就是高炮炮弹的爆炸原理,你看明白了吗。别忘了关注点赞!


漂浮菌


因为当时的高射炮炮弹,装有计时引信或者高度引信,所以可以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引爆弹体内的装药)。

触发引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高射炮,其炮弹使用的引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为触发引信、计时引信和高度引信。

触发引信是一种撞击到目标才会起爆的引信。对于空中的战斗机来说,它们的体积较小,移动速度较快,所以要想击中它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大多数触发引信,都是给口径较小的高射炮使用(口径为20毫米、40毫米)。因为这种高射炮,射速较快,但射程并不远,所以只有在对付低空目标时才会使用。

而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场景,则是大口径高射炮对空射击的场景。大口径高射炮发射的炮弹,一般装的都是计时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因为大口径高射炮炮弹,有效杀伤半径可达数十米,所以说只要在目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破片,就可以对敌方的轰炸机产生严重的伤害。

时间引信

使用计时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目的就是为了让炮弹在目标附近爆炸。

使用高度引信,需要在发射前,准确计算或预测目标的高度,然后进行设定。如果这个设定有错,炮弹就算准确对正目标,也会因过早或过迟起爆而无法发挥作用。

使用计时引信,同样需要在发射前准确计算炮弹在发射后到目标附近需要的时间,然后发射大量的炮弹,在目标可能经过的地方造成一个弹幕。

后来,英国人为了提高近炸引信的使用效率,开始研制以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1940年,他们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感应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国参战后,完善了英国人的这种引信,并开始大量生产。

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使用起来要比高度引信或者是计时引信更加简单。它在发射时,不需要准确计算目标的高度及炮弹飞行的时间,只需要对着目标方位发射炮弹即可。当炮弹与敌方飞机之间的距离低于引信内的设定限度时,炮弹便会起爆,这样就大大提高炮弹的使用效率。

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国海军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为增加。据战后统计,美军舰载防空火炮的主力,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在使用无线电感应近炸引信时,发射500发炮弹就可以击落一架敌机。而使用常规炮弹时,要发射2000发才能击落一架敌机。


鼎盛军事


答案:利用引信引爆

对于常规的防空炮来说,一般使用两种引信,一种是定高(定时)引信,一种是无线电近炸引信(VT引信)。这两种引信会在空中炸出一团黑色的烟火,飞机在这些烟火中就像是暴风雨中的小船一样。

对于防空任务来说,一般分为两种防空炮:一种是小口径速射防空炮,其代表作就是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FLAK38型4联装20mm机炮和现代俄罗斯使用的石勒喀河ZSU-23-4型自行高射炮;另一种就是中大口型防空炮,其代表作就是德国的FLAK36型88mm高射炮和意大利的天龙座76mm自行高炮。

这两种高炮的任务和执行方式也不同。小口径速射防空炮一般口径在37mm以下,且很少具有空炸能力,主要利用高射速和高密度形成防空网对敌机进行驱逐。而对于低空飞行的目标和准备进行攻击的目标,小口径防空炮可以轻松的教育他。但是相对的,其射高很难对付位于高空的各种轰炸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

大口径防空炮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射覆盖面积较大的空炸炮弹将飞行编队打乱,同时利用较高的防空网密度对集群飞行的编队进行打击。不过大口径高射炮对于空中目标来说,直接命中的概率很小,受限于防空密度,其防空效率非常低。只有组成了多门高射炮的防空网才能有效提高防空效率。

这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了,防空炮炮弹如何在空中引爆的呢。这要从飞行轰炸的战术开始说起。轰炸机要进行轰炸需要跨过很长的距离,二战时有没有GPS,一般由一架领航机带领整个机群穿过上千公里进行打击。这个机群为了确保打击效果,一般由几十架上百架组成飞行编队完成飞行。而飞行高度一般都是有讲究的,以英军常用的兰开斯特为例,其飞行巡航高度为4000米,实际进行轰炸任务时根据不同要求一般位于2000米左右的高空进行轰炸任务。(当然实际情况还需要考虑防空火力、投弹精度、投弹密度、天气状况等)。

因此,最早的大口径高射炮一般采用定高爆炸引信。所谓定高其实也是定时引信,这种引信一般在任务开始,装填之前拧好。这种引信内部就好比是一个钟表,待到钟表时间归零,立刻引爆炮弹。在火炮发射之后,引信的发射保险解除,进入计时状态,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爆炸。而由于防空网络任务比较重,轰炸任务常态化,面对什么机型什么时候过来,高射炮兵心理都已经非常清楚了。

因此,早期大口径防空炮的空炸引信高度通常设置为4000米-6000米。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实用升限和投弹高度的提高,空炸引信的高度也不断提升,比如后期美国的B-17和B-29参与轰炸之后,德国人的空炸引信再一次提高,提高到6000米以上。

无线电引信就很厉害了,这种引信是利用雷达的远离,在炮弹接近飞机的时候自动进行回波感应。当感应到飞机距离较近(一般为20米之内)就会即刻引爆,不留一丝顾虑,炸就完事了。这种引信最早由英国人在1940年开发出无线电近炸引信原型,但是疲惫不堪的英国人终究还是没能用上,移交给了美国(英国理科好,美国工科强,可以这么理解)。这种引信在1943年正式上战场,用在美国海军通用的Mk12型5英寸高平两用炮上。1943年1月5日,美国海军海伦娜号轻巡洋舰就用VT引信成功击落一架日军飞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近炸引信击落目标的记录。

VT引信很好用,尤其是美海军在经过中途岛、珊瑚海的锤炼之后,海军的防空系统已经成形,再加上日本空中力量全面完蛋(无论是海航还是陆航),美国在后期用VT引信暴揍日本飞机爽的不要不要的。VT引信对于美军来说出现的时间非常好,1944年美国大规模装备了VT引信,在马里亚纳“猎火鸡”之中,除了吊打日本海航的美国海军舰载机外,VT引信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之后,面对猖狂的日本神风自杀袭击,VT引信至少帮助美国人减少了50%的损伤。如果这时美国没有VT引信,日本的神风攻击成功率会高很多。这一段可以参考日本电影《永远的零》,里面对VT引信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VT引信的灵敏度导致其对大海反射的杂波过滤性并不好,一些老手会贴着海平面飞行以躲避VT引信,但是面对由12.7mmM2机枪,20mm厄利孔高炮,40mm博福斯组成的近程防空网,一两个老手又能怎样呢?当一个国家把活生生的人变成消耗品,将人的生命和意志强加在所谓国运上,利用神风攻击这种灭绝人性的战术,旧日本的战败是必然的。扯远了,咱们回归正题

说道VT引信,现代对于大口径防空炮的需求越来越少,鲜有国家装备陆地车载大口径防空高炮。但是意大利的天龙座和奥托梅拉两款 防空高炮绝对是一朵非常艳丽的奇葩。

这两个车并没有过多可说的,基本就是舰炮上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火炮,火炮采用的是奥托梅拉的76mm速射高射炮,每分钟最大理论射速为120r/min。而其炮弹采用的3A+编程多功能引信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种引信能够在炮膛内由火控系统通过电路电脑设定高/低空近炸、延时、触发、定时等各种各样的引爆方式。也就是说,这是一款可以在炮膛内设置引信的炮弹,而且还可以根据目标类型进行选择,非常的智能化。(天龙座:随便你什么飞机,进了我的防空网就别想完好的出去。SR-71:你说啥?我太快了我听不见)


军事观察员东旭


按照不同的炮弹种类,其采用的引信也是不同的。



首先就是最常见的碰炸引信,这也是很多中小口径高射炮最常用的引信。在直接接触敌军战机之后,碰炸引信被触发,然后爆炸。二战中德军最常用的FLAK38式20毫米高射炮使用的就是这种引信,不过这种级别的高射炮炮弹普遍杀伤力不足,很难给美军皮粗肉厚的轰炸机构成严重伤害。

而像一些较大口径的重型高射炮,使用的一般是时间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对于拦截射击轰炸机机群这种面目标是很适合的。首先测量敌军轰炸机群的大致高度,然后给高度引信设置高度值,或者给时间引信设置时间限制。而至于攻击效果,由于大口径高射炮威力更强,产生的破片杀伤范围更大,因此也能给轰炸机产生很大的伤害。




二战中最先进的是无线电近炸引信,被盟军大量使用,是盟军的秘密武器。其原理就是通过不断发射电波,测算和目标的距离,一旦距离开始增大,就说明达到了最近距离,引信此时触发爆炸,能给敌机造成最大伤害。这种引信给盟军的防空作战带来了巨大帮助,极大提升了防空成功率。





战壕


在一些拍摄的以前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场景。某敌机飞行至我部上空,而后我部通过高射炮对敌做出反击。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高射炮发射的炮弹,不管是飞机处在多高的上空,只要是在射程范围之内,其都能够准确的在敌机的周围进行爆炸。

而这其中的道理就要从炮弹的一些结构开始讲了,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效果,主要的还是因为这种高射炮炮弹所采用的引信是和其他的炮弹是有所区别的。一般的是采用一种碰炸引信,看这名称就很好理解,刚炮弹经由发射之后触碰到敌机时,这一枚炮弹才会成功引爆。除此之外还有像安装时间或者高度引信,前者是给炮弹设置引爆时间,也就是延时引信,这种炮弹只有到达设置的时间点才会成功引爆。而后者则是给炮弹设置高度,先提前判断敌机大致高度,而后进行高度参数的设置,一旦达到这一个高度的时候,就会引爆。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加高级的引信装置,也就是可通过无线电进行控制的引信。不断的进行无线电信号的发送,时刻更新炮弹和目标的距离,当发现距离降低后开始增加的那一刻,就是最佳的爆炸时机,这时就可以通过无线电来引爆炮弹了。

也正是这些引信的存在,才使得炮弹能够得以在敌机附近爆炸。因此,引信在其中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思远军事


高炮炮弹属于定高引信

不同于撞击引信,定高引信通过设计高度达到高度后爆炸靠破片杀伤敌机,高炮基本都是这种的。


李晓伟


前期主要是定高延时引信,需要发射前调节(在炮弹上有个螺栓,用工具调节下就行了。)

缺点显而易见,应变能力差,命中低。不过打一打轰炸机群还是足够的,美军轰炸机遇到的主要就是这种弹药。其中包括著名的德国88炮,也是发射这种弹药的。

后来美国人普及了一项黑科技——无线电近炸引信,于是就有了那场著名的马里亚纳猎火鸡。

无线电引信大幅增加了高射炮的命中率,使得日军后期飞机根本近不了美军舰队的身。只能发动神风自杀性攻击。

然后就是碰撞引信或者干脆没引信,这一般就是小口径高射机枪了。


天眼观世界


二战高炮分为带近炸引信和定高引信二种,所幸盟军一方率先研发出近炸引信。美军英军得远程轰炸机面对主要是德国高炮群,德国用的是定高引信炮弹达到预订高度就炸,盟军的近炸引信就是引信自己感知距离目标远近在最近点启爆。这再说一句二战时期受技术影响各国主流高炮很少能达到三万尺高度,某些高炮即便打到这个高度也没有杀伤力了。所以米帝的B29可以在3万尺高空安全投弹。


空荡—19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