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大規模列裝的栓動步槍只有5發子彈,難道就不能增加容彈量嗎?

星座連連看


軍工最早開發的就是栓動步槍,最初是一發槍膛供彈,射一發,裝一發;再射一發,再裝一發,如此循環往復,確實有點麻煩。

於是,就誕生了5發栓動步槍,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事實上5發栓動步槍,就已經基本上定型了。

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為數不多科技較發達的國家開發了漏夾或彈匣供彈的半自動步槍以外,依然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5發彈倉供彈栓動步槍。

當然,在栓動步槍中也有例外,英國佬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可以採用2只5發彈夾裝彈,即能裝進10發子彈,相對於5發栓動步槍,此槍的彈容量較高,因此算得上是一把比較牛哄的步槍了。

其中,有些英聯邦軍隊將此槍一直使用到了六、七十年代,甚至現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抵抗組織還在使用這杆英國佬發明的老槍,李·恩菲爾德步槍可謂全球最長壽的栓動步槍了。

由於是手動拉大栓,推子彈上膛包括完成退彈殼等動作,槍械彈倉的容量設計,恰好能容納5發子彈,倘若要擴展加入更多的子彈,則全槍結構得重新設計了,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其實,對於一把手動發射的步槍來說,5發子彈的容量已經足夠使用了,且由於是5發彈夾一次性壓進彈倉,重新裝填子彈的速度也很快,因此就沒有必要將步槍傷筋動骨地再重新設計,僅僅是為了多裝幾發子彈而已。

老美非常有名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說是二戰期間最好的一把半自動步槍,事實上是言過其實了,8發漏夾一次性壓進彈倉,導致此槍槍身厚度加寬,因此全槍重量加上軍刺高達10斤。

而蘇軍的SVT-40和德軍的G-43,都採用了10發彈匣供彈,因此僅從彈容量和供彈方式包括火力上來看,其性能都遠在老美的M-1加蘭得之上,只是這兩把半自動步槍的裝備數量都有限,不似老美的M-1是步兵班最基本的槍械,幾乎人手一把,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G-43和SVT-40這兩把半自動步槍。

綜上,栓動步槍5發彈夾,彈倉壓彈,事實上並不嚴重影響戰鬥性能的發揮,倘若增加栓動步槍的容彈量,在全槍結構不便的大前提下,極有可能設計成了10發彈匣供彈的半自動步槍了,在不搞彈匣供彈,像老美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一樣,漏夾供彈時,彈倉的厚度將隨之增加,從而增加了全槍的重量,可謂得不償失。


國平軍史


倒也不是說當年他們沒去嘗試過,比如毛瑟Gew98上當年就試過25發的彈匣

恩菲爾德也用過20發的彈匣

但你以為這玩意是讓你扛在肩上打的(手動斜眼),這種大彈匣步槍實際上是這樣用的。對,用在塹壕裡邊的。他還有個名字叫做塹壕毛瑟(Trench Mauser)

好了回到正題,為啥大容量彈匣不適合用在栓動步槍上?

當時一枚全威力步槍彈的重量大概在30-40克,你就想20發的話差不多就是一斤半的重量。當然,這個能克服。

如果彈匣突出了,那麼勢必會導致一些很麻煩的事兒,比如容易勾勾碰碰。遠不如5發子彈剛好被槍體長度接納來的舒服。

另外,越大容量的彈倉,會讓託彈板彈簧的力度也增加,導致子彈壓進去比較困難。比如恩菲爾德,裝第一個5發的時候其實蠻輕鬆的,但是裝下一個五發按進去就有點吃力了。(所以有些英軍士兵在急的情況下就裝5發而已)

但我想說最關鍵的在於,栓動步槍不像現代的半自動或者全自動步槍。增加彈容量對他們的意義不大,本身就是手動裝填,射速擺在那邊。打完5發再裝個5發的射速和打完10法再裝10發的總體射速差異並不大。

既然栓動增加彈倉容量帶來的優勢並不如劣勢明顯,自然也不需要去擴容。


瘋狗的輕武


栓動步槍裝五發子彈其實一點都不少,加大容彈量,不如直接去研發新槍。栓動步槍,其實就是應該裝五發子彈的。

二戰時期的栓動步槍其實都是一戰時期的步槍,甚至是一戰之前的步槍,或者是一戰之後改進的栓動步槍。對於栓動步槍來說,五發子彈和十發子彈差距並不大,甚至是沒有差距,而且,裝多了,故障率也就跟著上來了。



栓動步槍是步槍發展中的一個過程,再早的步槍還是打一槍裝一個子彈的,到了栓動步槍這會兒,也就是一次裝五個,打完了再壓五個進去了。一戰那會兒的步槍,都是在戰壕裡用的,士兵有的是時間裝填瞄準射擊,對大容量步槍要求並不大。


而到了二戰時期,對射速和容彈量要求就變大了,因為交戰距離變近了。由於這個交戰距離變近了,各國其實都是有應對辦法的,並不是加大容彈量,而是大規模列裝衝鋒槍,美軍德軍都把衝鋒槍裝配到了班長一級,蘇聯更是人手一把。

以德軍為例,德軍一個步兵班,戰術中心其實是他們的機槍手,所有戰術都是圍繞機槍展開的,步槍手非常依賴機槍的火力支援。而這個時候,火力仍是不夠的,各國又開始推出了半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就不一樣了,射速快,對子彈數量要求就高。


美軍的加蘭德步槍和M1卡賓槍,這兩個容彈量就比栓動步槍大,加蘭德可以裝八發子彈,這也是最適合加蘭德的容彈量,它的彈倉要比其他栓動步槍要大,但八發也是極限了。

栓動步槍裝五發,其實完全可以了。加十發,對於在戰場上將子彈壓進去的瞬間來說,還是比較費力費時的,當時的槍和現在不一樣,現在是打仗之前先把子彈壓滿了,直接換彈匣。當時是壓子彈,費時費力,五發最合適。

英軍的李恩菲爾德其實也不全是兩個彈夾十發子彈,相當一部分也被回收改成了五發的彈倉了,而且即便十發的彈倉,士兵也不一定是裝滿十發。


軍武文齋


誰說的二戰大規模列裝的閂動步槍只有5發彈倉,別人一樣有10發彈倉的啊,比如說“英七七”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採用的是10發彈倉,



當然一般來說,閂動步槍的彈倉容量都不算大。那麼,為什麼要把閂動步槍的彈倉設計的那麼小的?這就與當時的作戰環境有關了。


閂動步槍出現在一戰之前。在一戰之前,大部分的作戰形式都以塹壕戰為主,塹壕戰就要求步槍在塹壕中射擊時不能暴露太多的部位。這也就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彈倉的容量。要知道,彈倉越大的話,在塹壕中射擊時露出的身體部位也就越多,越不適合塹壕戰。


專門在塹壕中使用的塹壕槍


而且閂動步槍本身的射速就不快啊,而且閂動步槍時代步槍的射程往往在數百米甚至一千米,這就需要射手精準的瞄準並且射擊。其實到了現在的,狙擊步槍的彈倉容量基本上也不如自動步槍的彈倉容量。換句話來說,閂動步槍不需要那麼大的彈倉容量。


M24狙擊步槍,一樣採用的是5發固定彈倉/可拆卸彈匣供彈


當然,像李·恩菲爾德步槍這樣以射速見長的閂動步槍,自然也就需要更大的彈容量。而像莫辛納甘M1891/30這樣的“腳蹬槍”,五發的彈倉容量也完全綽綽有餘了。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因為沒多大實際用處,栓動步槍不是如今能自動射擊的突擊步槍,採用5發、10發或者20發、30發的彈匣供彈,並沒有多大的不同。

栓動步槍本身的火力薄弱,需要不斷的拉動槍栓進行射擊、拋殼、上彈的操作流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再大的彈倉或者彈匣,最終的火力上也沒有多大的不同,因此必要性不是很大。而對於自動武器就不同了,自動武器射速快,供彈具的容量大小對火力有著直接的制約。

而且實際作戰不是打遊戲,很難出現一名士兵子彈打空要換彈時遭遇敵軍的情況,實戰中往往都是班組甚至更大規模的部隊作戰的,完全有友軍的步槍、機槍、衝鋒槍等武器的掩護,頻繁的換彈也是有安全保障的。

同時,即使彈倉或者彈匣彈容量大了,但是士兵自身的攜彈量是一定的,在全威力步槍彈時代一般在100發左右,因此採用大彈倉或者彈匣沒有太大用處。常見的5發彈倉基本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如果換用大彈倉或者彈匣,會導致步槍重量上升,而且生產成本增高。同時臥姿射擊時如果有較長的彈匣,會對射擊姿勢產生不利影響。


前沿陣地



錫兵中士


因為沒必要呀,經過一戰後歐洲人才學會運動戰,成吉思汗搶他們女人屠城的時候,難道每個蒙古騎兵帶30支弓箭,戰爭是運動打擊不是擂臺比賽,美國人到了朝鮮都沒學會打仗。步槍不重要了,有子彈就行了。


風鈴不再響660


1當時認為加長的彈匣會增加槍械複雜程度和成本

2當時並不流行預裝彈匣,士兵帶的都是散彈,大容量彈匣雖然減少了裝彈頻率,但也大大延長了裝彈時間

3不利於俯臥射擊

4還有一種滑稽的說法,當時的認為長彈匣很不美觀


歐根親王


英軍的李恩菲爾德就是10發。但是這類拉拴制式武器和擁有M1葛蘭德外加M1卡賓槍的美軍,或者是和配備了STG44的德軍比起來就是在開玩笑。盟軍很多武器設計都不達標,設計概念上不如德軍,舉例衝鋒槍20發的彈夾估計也就只有盟軍有這種概念,輕機槍或者說是“類突擊步槍”的BAR也是20發這類概念,這類武器對比MG34和MG42已經有很大的區別了,和後期的STG44相比較更是差距大。


田下無雙1


二戰英國制式栓動步槍恩菲爾德,7發裝彈了解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