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曉鬆說明朝是“三無朝代”?

歷史一書生


自從一代奇書《明朝那些事兒》橫空出世,對這個朝代的評價也出現截然不同的兩派。

一派以金庸、高曉松、袁某某為代表,對明朝嗤之以鼻,把它描繪成封建社會最黑暗的朝代。

另一派則是以當年明月為代表的明粉。


高曉松說明朝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小編認為他說的很客觀實際。

明代有作為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朱元璋草根出身,靠裙帶關係竊居高位。朱元璋稱帝前一直是韓林兒的部下,元至正19年(1359年)龍鳳宋朝皇帝韓林兒任命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左丞相,1361年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吳王,發佈文告。第一句話仍是: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朱元璋和蒙元之間,沒有進行過一次決定性的戰役。

和蒙元主力作戰只要是龍鳳宋朝完成的,韓林兒手下有一批能征慣戰的大將,他們攻佔了山東、河北、陝西、四川、山西、還攻佔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接著又攻陷了大同,遼陽,最後連平壤也拿了下來。

韓林兒的手下擊斃了蒙元大將查罕帖木兒,宣撫使董摶霄,龍鳳宋朝對元朝中央政府的打擊是致命的。基本把元廷中書省直轄的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政權組織掃蕩一空。


他基本把元廷中書省直轄的,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政權組織掃蕩一空。經此一戰,大都元廷就基本成了空架子。也形成了對元大都形成合圍之勢。

而就在此時,朱元璋卻把韓林兒殺了,自己做了皇帝,這得位最正之說不知從何談起。

朱皇帝執政31年,開了13次科舉,錄取了4000多名進士,卻殺掉了15萬讀書人,讀書人的骨氣從明代開始蕩然無存。

濫發大明寶鈔,造成物價飛漲,明朝276年,只鑄造了800萬貫銅錢。而同期被融化的銅錢高達3000萬貫,因為廢銅的價格比銅錢高出數倍,其危害可想而知。


歷史上分封同姓藩王,漢代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教訓歷歷在目,朱元璋逆勢而為,分封自己的兒子做藩王,結果他前腳剛死,燕王朱棣就發起了4年的靖難之役。

朱元璋還恢復了殉葬制度。如果這些都能夠被原諒,對明君的要求標準也太低了。

至於朱棣,被明粉稱讚的是他五出漠北,掃蕩蒙古,但又有誰能想到,那是邱福在漠北10萬大軍全軍覆沒後,朱棣不得已而為之。

在朱棣執政的20多年裡,窮兵黷武,大興土木,50萬大軍掃蕩蒙古,需要200多萬民夫隨軍做保障,期間還要修北京城,建長城,挖運河,派三寶太監七下西洋,逼死朱元璋的義子平安,雪埋了一代才子解縉,處理建文舊臣的手段更是讓人卒不忍睹。永樂皇帝的所作所為,和隋煬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和明君相去甚遠。

剩下明朝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不提也罷。

明朝的大將,無人能出徐達和常遇春左右,常遇春最擅長的不是打仗,而是屠城,明嘉靖刊《湘潭縣誌》記載常遇春屠城後,僅餘“潭民七戶”。

至於徐達,據《草木子餘錄》 載,“洪武5年,分三路出討漠北, 大敗, 死者前後約四十萬” 。

這位威風凜凜的大元帥,狼狽不堪逃了回來,從此老老實實的開始修長城。這二位的表現和名將相去甚遠。

明朝的名士,也就王陽明比較出名,他開創的心學小編沒有研究過,但這樣一位聖人級的人物,被太監扒光褲子,翻飛的廷杖把屁股打得開花。

古人云士可殺,不可辱。這名士的稱號也只能和王大人說拜拜了。


花近高樓1


高曉松們說白了只是歷史書本愛好者。

歷史書學與歷史學都不是一回事,因為歷史書是充滿了政治植入的。如果他寫對了,那依託書本的就對了,他被篡改了,那你的認知也跟著被劫持了。一個只是看了點史書的人張嘴就說明朝三無實在是有點狂妄。

明史被滿清花了一個朝代修改,這是眾所周知的。今天曆史學領域都還特別活躍著滿遺人群。他們就是特別愛介入這個領域。現實都已經反應了。

明史為何不可信,因為改得太過分了。過頭了就反而弄巧成拙了。只要稍微反思一下,就能明白這個邏輯。當然對於只有能力看書的人,你說史書不可信。那等於砸了他的飯碗,肯定不樂意啊。

事實上不是明史不可信,而是所有史書都不可輕信。中國歷史多數情況是顛倒黑白的。把秦法說得那麼不堪,事實是秦法觸動了貴族利益,因為秦法是法制,是將貴族一併納入制度約束之下的。商鞅死後還被車裂,可想而知貴族們有多恨他。所以秦法自然是法制。否則秦憑什麼強大?所以歷史記錄一定是要分析的,一定是要能把邏輯理順的。隋煬帝做了那麼多大事,反而說他歌舞昇平、沉迷於酒色,這不符合邏輯嘛。

明史也一樣啊,抹得太黑了。你連人家長相都不放過。這就過頭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誌呢?為何詭異地丟失了。很多人懷疑是乾隆乾的。邏輯上也是啊,如果航海日誌存在,那抹黑明朝就差點意思,因為人家畢竟幹了大事。只能讓航海日誌消失了。說明朝帝王不勤政,於是滿清皇帝個個勤政。那不是有點刻意而為嗎?意思就是你不勤政是給你一大罪狀,那我就勤政以示優秀了。且不說,這是不是事實。就說勤政一定是好的嗎?治大國如烹小鮮。我覺得比懶政更可怕的是瞎折騰。拿這種東西來說事是有點無聊。而且明朝可能記錄自己的皇帝懶政嗎?滿清是如何知道的?疑問是很多的。

拋開這些,我們看明朝的制度。你發現明朝發明了一套互相制約的制度,讓權臣、太監互相制約,誰也做不大。歷史上中國政治最大的問題就是保衛皇權太費精力。合格的帝王必須要學會左右平衡,一會兒抬舉這個去壓那個,一會兒又打擊這個重新扶持新力量。目的就是不能讓誰威脅皇權。所以歷史上大多數帝王精力都沒放在治國上。反而是全身心投入國家治理的隋朝由於觸動了關隴貴族利益被推翻了。隋朝強且富足,可是貴族們不樂意啊。所以歷代有個大悲哀就是內耗太大。做忠臣也不行,只要你可能做大,你就會倒黴。岳飛的事說白了就是為了防止軍頭做大,這是兩宋最大的問題。因為是篡位所得。

明朝開內閣互相制約,加上司禮監太監製約,加上錦衣衛,於是誰也做不大。皇帝這方面高枕無憂。有人說,你任用太監是一大罪狀。我覺得,就是長著東西的人也未必就是東西。難道你會認為不是太監就乾的是人事了?未必吧。有人說錦衣衛,我覺得這跟老百姓毛關係都沒有。不就是用來收拾官吏的嗎?明朝對士大夫不好,於是帶入感強的知識分子就對明朝嗤之以鼻了。明朝這個制度其實是大大降低了內耗,是先進制度。既放權,又給你頭上懸著劍。

明朝開疆拓土,將雲貴永久納入國土,因為漢族移民才是納入國土的根本保證。明朝通過屠城、閹割解決了南宋遺留的外族侵害中國沿海的問題。給南宋擦了屁股。明朝滅亡實際就是三個方面原因,天災、國際局勢加劇了缺錢,更重要的是天災加天啟大爆炸動搖了人心。古人是非常迷信的。發生這種事是很危險的。尤其天啟大爆炸那麼詭異。按現在的破解看,明朝滅亡有著濃重的神秘色彩。有的甚至會讓人起雞皮疙瘩。太玄了,由此我也相信鏡像玄學的存在。

明朝如若有問題,其實主要就是錯過了大航海。大航海錯過是中華永遠的痛。今天也是受制於大航海造成的不利格局。如果我們海外有幾個血濃於水的國家可以同氣連枝,可以相互組團,那就不會被欺負和被排擠至此了。滿清時代其實參與大航海還來得及,就算參與不了移民,那趕緊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總可以吧。然而滿清用了一個朝代的時間眼睜睜看著西方崛起壯大而無動於衷。滿清耽誤華夏三百年不是空話。辛亥革命說是驅逐韃虜,實際上是漢人想要變革想要勵精圖治改革學習西洋。民國出大家,實際上就是大批想要發奮圖強的人出現了。如果滿清不無動於衷,那東西方不至於差距那麼大。明朝所謂封關禁海實際與南宋引狼入室造成的危害是有很大關係的。因為教訓太慘烈,所以也就反應過度了。

明朝可能不是一個偉大時代,但抹得太黑太過分,反而能看出他的光彩。滿清自己粉飾的歷史,我們現在讀起來,不過如此嘛。同樣經不住歷史的鞭子。清史是為數不多沒有被篡改,由自己書寫的史書了。可是你又能看到他三有了嗎?乾隆這個自大狂的代名詞,只要瞭解他的生平的人都知道,自大狂體現在方方面面。這是明君嗎?笑話吧。而且還是自己粉飾的歷史。


國病


我以前不是明粉,但是被一些清粉給逼成了明粉!!!

現在的網絡上,明粉們拿出各種證據證明明朝歷史被黑過,清粉們無言以對大肆宣揚清朝版圖如何如何,真之為可笑。

首先,明朝早期版圖是不小的,但是要知道在哪個年代很多地方要嘛是無人區,要嗎是原始部落。從明朝邊域設置的衛所就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年代這些地方除了屯兵以外人口是很稀缺的或者是隻有官兵家屬才會生活在這些區域。就像小編今天所在的位置(鹽井衛)今天的四川大涼山鹽源縣。

明朝不是沒有去擴充版圖,其中在西南廣西越南一代是有過擴充的但是遇到的問題就是這些地方人際稀少,大多數都是原始森林部落,在擴充行進中由於地方資源不足(當地人類資源不足,生產力底下,多以打獵為食)後方補給線拉的太長差點拖垮整個大明。所以不得不退回去

至於說明朝的皇帝,我只能說是明代的規則制度原因才導致出的假象。

因為什麼?聽我給你們分析。

明朝初期,老朱為了打造一個和歷史上不一樣的朝代,把平民和官吏之間的權利拉近中和,同時打壓商賈,但矛盾的是對有學問的人給於各種優待。(如果有人問給你一次穿越的機會你會去那個朝代?我的答案是明朝。)從各種歷史文記,民間傳說中你不難發現明朝的人民幸福指數應該是在所有朝代中是最高的,但是官吏除外,畢竟上個朝就得寫好遺書的日子真的不好過。也是唯一一個民可以告官而且很容易的一個朝代。

明朝皇帝與清朝皇帝的區別?根本不在一個範疇內,沒辦法去比較的好不好。

清朝皇帝是高度集權,所有的官吏,國民都是奴隸。只為皇帝發光。

明朝皇帝,權利稍有分散,雖然最後也是皇帝拍板。但帶來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明朝可以出名人名士,可以出奇人異士,可以持續發展。但清朝只有有名的皇帝,剩下的………………就沒有剩下的了。

你說這樣怎麼比?這根本不在一個頻道怎麼去比?


老三八影視52看書


大明當然很歷害,武功方面火器很先進,不亞於後世八國聯軍用的,不過清廷馬上治天下,把明朝火器鎖進國庫,當八國聯軍打開清朝國庫,看到傳說中明朝先進火器驚呆了。

大明的寶船是個神一樣的存在,這麼多人生活在船上的自循環體系,今天覆制起來也難,正如明式傢俱,可以進拍賣行。

當儒學被篡改用來愚民的時候新儒學由王陽明帶來,標誌最新最科學的經世濟學出來繼續引領中華文明。

大明一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苦於治吏,發明東廠西廠都是用來對付官吏,我們一直所說帝王是最壞最壞的壞人,看看歷史就知道不正確,皇帝求的是天下太平,江山永固,官員就複雜了,求名的求財的求實力不一而足,老百姓的訴求和皇帝的訴求是天然一致的,而與官員利益是天然衝突的,尤其耗淨家財謀了個一官半職的讀書人,也因為利益關係,明朝稅收進不了新興的對外貿易。


擁抱吉祥952


一家之言,不足為憑。

過去的事了。今天的人們上下嘴唇一開一合,發出各種聲音,聽一聽也就罷了,不必太當一回事。

說歷史,往往是想以史為鑑,摒棄過去人們曾經犯過的錯誤,避免重複犯錯。如果有好的東西,自是不肯放過,一併繼承過來傳下去。

還有一種就是為了說而說,其中不乏信口開河,自覺講到精彩之處眉飛色舞,腦細胞極為活躍,順便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想當然等等。

到這時候你就不能認為是歷史了(再說了歷史也是人寫的嘛),俗話說兼聽則明,你可以把它當成演義,姑且聽之任之,反正對於我們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而且還多了一條思路出來,何樂而不為呢?


雙人魚42891187


我是歷史照妖鏡沈sir,我來回答:

高曉松,作為一個號稱的才子,經常上各種節目,感覺除了那首校園民謠可以在那個時代留給一代人一段記憶,如今所謂的曉說、奇談啥的,其實並無什麼營養,無非只是滿足了部分人獵奇而又奇特的有點BT的心理需求而已。說大明是三無朝代,但凡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只是譁眾取寵的片面之詞而已。

  

  在一個節目上,高曉松說明朝是三無朝代,也就是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很難相信,他是清華畢業的,而且還能出歷史書。

  先說說明君:

  明朝有明君。明朝其實也是明君輩出的一個朝代,明太祖朱元璋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平定天下,成功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其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順治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而清修《明史》評價後任者朱棣”治隆唐宋,遠邁唐宋”,及至“仁宣之治”的仁宗、宣宗,“弘治中興”的孝宗等,都不得不說是開明之君。

  

  明朝有名士:

  明朝名士輩出,該時期內,鄭和出使西洋,開闢了絲綢之路;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成就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徐光啟重視演繹推理,並特別把重點放在數學上,是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之第一人。還有修《永樂大典》的解縉,地理學家徐霞客,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小說《金瓶梅》就是出於明朝名士之。等,可謂不勝枚舉。

  倘無名士,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江南四打才子唐寅、祝允明、沈周、文徵明何從談起?

  

  明朝無名將?

  倘大明無名將,那蒙元之韃虜是如何被驅逐於漠北?倘無名將,我大中華之往昔國土又是如何被安定?倘無名將,彈丸國之倭寇又是如何被驅逐?明初軍事名將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鄭觀應將徐達與”古之所謂將才者“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等相提並論;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功勳卓著,被贊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明末鄭成功收復臺島統一祖國,被王觀光稱讚“是兒英雄,非若所及也!”戚繼光是中國被成為武聖的三人之一。還有 湯和、藍玉、史可法等,明朝可謂名將如雲。

  

  這樣的人也能出書,也是社會亂象。


歷史照妖鏡one


明朝是三無產品,那清朝就好了?張口一句主子閉口一句奴才、小人,辦事常常跪下的奴隸制清朝,舉國上下都帶著豬尾巴辮子的清國人真他媽好,高曉松我告訴你清朝是你爺爺!


桃花島63839690


老北京人很多都是滿族人的後裔,想讓他們說明朝的好話你們說可能嗎。這也是現在辮子戲這麼多的原因。悲哀 悲哀。


活到120歲的方法


提起明朝,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哪個能夠說到做到?什麼三無之朝?就算哪個朝代有文有武有錢,乃至富有一切,可是失了骨氣又有何用?


影視爆能量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道!

明朝臣子不怕死。有德。

南平寧王,東抗倭寇,北滅北元,有武。

存天理,滅人慾,致良知,知行合一!有文!

明朝豈能三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