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山東德州市南七裡鋪陳氏家族往事,數百年的發展歷程


「陳氏」山東德州市南七里鋪陳氏家族往事,數百年的發展歷程


德州陳氏家譜

「陳氏」山東德州市南七里鋪陳氏家族往事,數百年的發展歷程


七東村碑記錄著南七里鋪的歷史淵源

「陳氏」山東德州市南七里鋪陳氏家族往事,數百年的發展歷程


專家考察南七里鋪陳氏家族墓誌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新華街道於官屯社區曾有七西、七中、七東3個行政村,在明清時期合稱南七里鋪村。村名來源於過去的驛傳制度,此處因設有驛站且距城七里,故作驛站名稱呼之。解放後為便於管理,人為分成3個行政村,並按中東西方位取名。現如今,3個行政村又合併建立了三七社區。這個社區的前面是岔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徹底根治運河水患,而沿陳公堤修建的洩洪河道,於寧津縣的大曹鎮處與減河並流。南七里鋪村不僅歷史長而且故事多。陳氏家族曾是這個村的名門大戶,家族中自然有說不完的故事。

先祖隨運河糧船來德

陳氏始祖陳聰一,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由浙江嘉興府的秀水縣隨漕船來德州做糧食生意,落籍德州城南七里鋪。三世單傳,四世陳璞時家道漸豐。五世陳良弼時,家庭更加富裕,已經成為德水巨族,並開始注重對子孫的文化培養,逐漸成為書香門第。六七世族姓繁衍,戶大丁多,科第發跡,貢舉蟬聯,文武博士弟子指不勝屈,成為重望盛族。六世傳人陳詔官山西平遙縣知縣,使該家族邁進仕宦和文化世家行列。七世時有男丁6人,分傳為四大支派。至八世九世,已是門無布衣,為力學勤業之家。

南七里鋪陳氏家族到清末共傳至18世,明清兩代考出舉人2人,貢生22人,太學生14人,秀才(廩膳生)8人;實授官職9人,包括知縣3人,州判1人,千戶2人,教諭、訓導2人,吏目1人。德州地方史籍收錄的其家族人物有七世沁源知縣陳希夔、八世舉人陳鍾英、十世舉人陳啟沃以及貞婦陳張氏、陳李氏、陳呂氏等6人。

陳氏家族的後人目前已繁衍至3000餘人,除大部分生活在德城區範圍內,已分佈到淄博、河北、天津、北京、臺灣等地。

“兩世亞元”托起文化世家

八世陳鍾英和其孫十世陳啟沃,分別考中順天府順治八年(1651)和山東雍正十三年(1735)舉人第二,被時人稱為“兩世亞元”。陳鍾英與陳啟沃祖孫兩人雖然都考取了名次靠前的舉人,但遺憾的是均未能繼續考取進士,也沒有通過大挑而出仕做官,他們並沒有為家庭經濟帶來任何好處,只是為家族增添了耀眼的榮譽。

陳鍾英為南七里鋪陳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幼仲,順治八年(1651)舉人。父親陳希夔明末官山西沁源縣知縣,但家庭經濟並不富裕。明清鼎革之際的甲申年(崇禎十七年,1644),陳鍾英作為官宦後代被大順德州知州吳徵文所考掠,雖然逼餉不成,但人卻差點被折磨而死。陳鍾英為人本分,一生與兄同爨(不分家,在一起生活),其接人應物,雖農夫賈豎必待之以禮。

陳鍾英詩學成就甚高,是清初德州詩壇的活躍人物之一。史載他亂後南遊,作《舟中吟》,聲名轟動一時。宋弼《州城餘聞》說:“陳孝廉鍾英遊池陽(即今陝西省涇陽縣和三原縣的部分區域),賦《舟中吟》一卷,盧(盧世傕)謂之曰:‘乃有風霜高潔、蕭蕭肅肅之致”。程先貞錄其詩與趙仲啟合集曰《二仲集》,集中收錄陳鍾英詩作7首。民國《德縣誌》和《陳氏族譜》均收有陳鍾英《秋日登城西樓》詩。另外,程先貞的《海右陳人集》中有陳鍾英所寫的序言。

陳鍾英之孫陳啟沃,是陳氏家族的十世傳人。民國《德縣誌·耆英》記陳啟沃:“字和衷,雍正乙卯(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是年鄉試第二名。性情豪邁,文章高挹,群言為峩山(孫勷,號峩山)先生之高徒。峩山甚器重之。其祖鍾英,順治丁亥(順治四年,1647)拔貢,辛卯(順治八年,1651)順天鄉試第二人。兩世亞元,祖孫聯芳,鄉里榮之。著有《碧梧詩草》行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