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谢冰莹


山东青州:谢冰莹


谢冰莹1946年时留影


提起在美国《世界日报》副刊《贾奶奶信箱》栏目担任主持人的“贾奶奶”谢冰莹,或许有人感到陌生。其实,早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她已经蜚声中外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20年代中期,她曾从戎加入中央独立师,参加了北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组织妇女抗日队伍,开赴枪林弹雨的前线,被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近十几年来,《世界日报》副刊的青年读者朋友,所以称冰莹为“贾奶奶”,缘于60多年前冰莹即与山东青州人贾伊箴喜结连理之故。

(一)


谢冰莹,原名谢鸣冈,字凤宝,别名谢彬。在发表文章时,曾用芷英、紫英、乡巴老、英子、格雷、闲事、林娜、南芷、兰如、刘滢、无畏、碧云、小英、芙英等许多笔名。1906年10月22日,她生于湖南省新化县谢铎山(今属冷水江市大同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冰莹的祖父系清代岳州道台;父亲谢玉芝是前清举人,曾任新化中学校长30余年,能诗善文,在当地颇有声望;其母知书达礼,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系闻名乡里的贤妻良母。在兄妹4人中,3个哥哥都受过高等教育,各有专长,她是最小的妹妹。

山东青州:谢冰莹


谢冰莹1929年在上海


冰莹从小聪颖好学,有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喜欢读书,特别喜欢《四书》、《五经》、《史记》和一些古典小说。因此,父母爱她如掌上明珠。她倾向革命,崇尚自由,反对买卖婚姻,反对男尊女卑。早在益阳女校学习时,受“五·四”运动浪潮冲击,她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在长沙就读女子师范期间、深得校长徐特立的器重。1926年,也是为最后逃婚,她投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后,与赵一曼、罗瑞卿同窗学习,彼此间结下深情厚谊。后作为中国第一批女兵,被编入受叶挺将军指挥的中央独立师,随队挺进在北伐革命军中,是最出色的“女兵”之一。对此,著名妇女领袖何香凝曾写诗勉励:“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锦绣河山遭惨祸,深闺娘子去从戎。”


山东青州:谢冰莹


从军时期的谢冰莹

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后,女子军各自寻找出路。冰莹到了上海,进了一所由左翼作家支持的进步大学——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第二年考入北平大学女师学院。30年代初,冰宝与曹靖华、孙席珍等人,在北平发起、组织成立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被选为9名执委之一。其后,她两次到日本留学。

1933年8月,冰宝几经辗转到厦门省立第十三中学,担任了语文教师。同时,兼代厦门大学的一门文学课。课余时间,她将省立第十三中学创办的《曙光》文艺周刊,附在《厦门日报》上,又与在集美中学任教的青年诗人方纬德及厦门大学学生郭莽面、谢文炳等,创办起《灯塔》月刊,颇受读者欢迎,文学青年纷纷投稿。

不久,发生了一起意外的政治风暴。以反蒋抗日名震全国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将军,联合李济深、蒋光鼐、陈铭枢等一部分国民党进步势力,于1933年发动了闻名的“福建事变”,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冰莹同厦门各校派出的代表,一块赴福州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在这之前,冰莹同柳亚子之女柳无垢,应驻闽西第十九路军中的友人邀请,去龙岩浏览,得到蔡延锴将军的盛情款待。这一次到福州,蔡将军一见如故,要委任冰莹为妇女部长。后来“福建事变”失败,谢冰莹却被列入通缉名单,其名字刊登在《申报》上。在这种形势下,经柳亚子劝说,冰莹不得不潜回湖南,集中一段时间,从事写作。

山东青州:谢冰莹



(二)


1935年初,谢冰莹再次东渡扶桑,打算完成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班课程。4月间,伪满州国傀儡“皇帝”溥仪前去朝日。日本侦探三番五次动员冰莹参加欢迎仪式,冰莹严词拒绝。联系她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常与日本进步女作家平林泰子来往的行动,日本军阀政府以“思想罪”为名,于4月12日晚将冰莹逮捕入狱。在狱中,警察操起木棍砸她的脑袋;用竹夹夹她的手指,痛得她阵阵昏迷过去。铁窗烈火磨练了冰莹的斗志。这位中华好儿女,始终保持了坚贞气节,不向敌人让步。后来,幸亏柳亚子发电给中国驻日领事馆和留日学生监督处,冰莹方才得以保释。冰莹被放回上海后,怀着满腔愤怒,写出了《在日本狱中》一书,以铁的事实控诉日本法西斯暴行。她坚定的表示:“从今天起,只流血,不流泪,生命存在一天,就要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拼命一天,直到坚持到最后一口气为止。”此书出版后,很快就有英、日两国文字的译本。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烽火满天,狼烟遍地。冰莹仅用4天时间,就在长沙组织起“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9月14日队伍出征那天,长沙各界群众数万人,云集大街两旁,在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响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口号声中,为她为献旗、放鞭炮送行。19日到达嘉定前线后,冰莹发出“多救护一名伤员,就是等于消灭一个敌人”的誓言,英姿飒爽,率领众姐妹,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抢救伤员。当时,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知名人士田汉,踏入战地采访,深深被冰莹的事迹所感动,情不自禁地赋诗:“谢家才调信纵横,惯向枪林策杖行;应为江南添壮气,湖南新到女儿兵。”在反击夏斗寅叛军、保卫大武汉战斗的间隙里,老同盟会员、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黄炎培老人,与冰莹邂逅相遇,惊喜万分,也提笔赋诗相赠:“早读冰莹美妙文,云中何地识湘君?可怜相见沧江晚,九派浔阳压寇氛。”冰莹从战地服务团复员后,先是在重庆《新民晚报》社负责副刊的编辑工作,后被西安中国文化出版社邀请前往编辑大型杂志《黄河》。

1948年7月,冰莹同丈夫贾伊箴应聘前往台湾师大任教授,并一度应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讲学,受到台湾同胞和一些国家友人、学者的交口称赞。在台湾师大受教于冰莹的青州籍著名画家刘国松曾说:“谢(冰莹)老师,的确是我们的好老师。”1953年秋,田汉等人在北京见到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当谈起在台湾的谢冰莹时,朱总司令怜惜地说:“冰莹若能回来多好啊!”

冰莹一生经历了4次婚姻。每次婚姻都有一段传奇经历,都充满着喜和忧。冰莹与最后一个丈夫贾伊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风雨同舟50多个春秋。1973年退休后,夫妇俩一直侨居美国旧金山。1988年7月28日,贾伊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冰莹感到无比痛苦、悲哀。两年后的1990年4月21日,冰莹写下一篇《惨痛的金婚》的悼念丈夫的文章,寄往台北三民书局。动笔前,她先是在丈夫遗像前焚香磕头,并流了好半天泪。如今,他们的儿女均在美国获得得博士学位。长子贾文辉、幼子贾文湘,分别担任大学教授或其它高级职务,最小的女儿贾文蓉,也成为美国有名的钢琴家。一次白宫盛会,邀请全美10位著名的钢琴家表演,其中就有贾文蓉。

(三)


谢冰莹一生淡泊名利,不是舌耕就是笔耕。她从1922年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霎那时的印象》起,一生在文学园里辛勤耕耘了70个春秋,创作、出版传记、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作品达72部,共计1600多万字,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其中,《从军日记》一书,以一个女兵的阅历,记录了她和姐妹们从戎后的战地见闻,反映了前线军民英勇杀敌的动人事迹,表现出狼烟烽火中新女性的思想风貌。此书虽然不是煌煌巨著,却驰名文坛,别具一格。在当时,确实给人以创新之感,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朝等1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法国现代著名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十分钦佩冰莹的非凡才华,特致函表示祝贺。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视冰莹《从军日记》为“女性的骄傲”。冰莹的《女兵自传》、《在日本狱中》出版后,也被誉为国际传世之作。其中《女兵自传》一连再版19次,分别受到不同肤色读者的厚爱。1976年,台湾电影制片厂还拍成电影,促进了海峡两岸及至世界华人的文化交流和感情交流。这些,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崇高荣誉。冰莹与中国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交往颇深,仅在1930年4月至1932年12月不到3年的时间里,光是有据可查的交往就有5次。冰莹与巴金、林语堂、孙伏园亦有交往。她的《从军日记》最早与读者见面,是在“五·四”后新文学社团语丝社主要成员孙伏园主编时的《中央日报》副刊上连载的。现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文联主席巴金,上个世纪30年代访问日本时,曾专门与在日本留学的冰莹会面。冰莹在日本期间,还与郭沫若常有来往。她的好友、现代女作家李白英回忆说:“我于1932年创办《榴花》诗刊社,想给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写信,都是先与冰莹联系,再通过一位名叫佐藤的日本作家转交”。冰莹与近代诗人、爱国老人柳亚子,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初识于上海后,始终关系密切,亲如一家。在知情者中,流传着“不是父女,胜似父女”的佳话。1940年,冰莹在西安主编大型杂志《黄河》,与时任北平化学系教授的青州人贾伊箴喜结“秦晋之好”。柳亚子闻讯,激动得深更半夜坐起来,披上衣服,以长辈的身份,连夜写成“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的诗句,使冰莹高兴得要跳起来。心里话:“这分别是‘老丈人’写给新女婿的诗哩!”冰莹与冰心系世纪同龄人。冰心是“五·四”后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早开始创作活动的、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年纪稍长于冰莹。冰莹爱看冰心的《寄小读者》,冰心则乐读冰莹的《从军日记》。1944年,冰莹在成都任教,冰心应邀到华西大学讲授《燕园闲话》,有人为之传讯,冰莹称冰心为“家姊”,冰心则称冰莹为“舍妹”。见面时,两人紧紧拥抱,久久不愿放开。冰莹曾很自豪地对人说:“我与冰心虽不是亲姊妹,却胜似亲姊妹。”冰莹与王莹早在抗日战争前就认识,情逾骨肉。30年代初在上海时,王莹投身电影很走红,冰莹则从事卖文,日子饥寒些。王莹见状,慨然以一件棉袄相赠,真是“雪中送炭”,使冰莹顿感温暖,至死不忘。


山东青州:谢冰莹


78岁时的谢冰莹


冰莹与同时代文学界名人中有一定交往的著名作家还有:白薇、庐隐、丁玲、陈波儿、林烈(林默涵),陆晶清、凌淑华、冯沅君、陈学昭、陆小曼、张爱玲、石评梅……。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早她离开人世。那些年月里,冰莹每每想起,总感到揪心般难受。

冰莹一生坐过4次监狱,前面提到的在日本东京被捕入狱是第3次。第1次发生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起因于租住了绑票匪曾租住的房子,稀哩糊涂地被关押了3天后释放。第2次在长沙,两位黄浦军校武汉分校的男同学给刚到长沙的冰莹送毕业证时,查巡的军警怀疑两位男同学是共产党,必须枪毙。冰莹发誓,如果是共产党,自己情愿与他们一道死。她坚持与两位男同学生死与共,不肯出狱,后经查实,无奈把他们3人同时释放。最后一次是她在西安主编《黄河》杂志时发生的,起因于战干团抓了名有嫌疑的摄影记者,当拷问他与何人有关系时,他供出了冰莹,于是冰莹受到牵连,被一块抓进监狱。由于冰莹是众所周知的大作家,当局只好很快把她释放。

(四)


谢冰莹在90岁高龄时依旧埋头笔耕,兀兀不已,继续活跃于美国文坛。按她的话说:“一个文人,不看,不写,这日子如何过呢?”她除了担任《世界日报》副刊专门开辟的《贾奶奶信箱》栏目主持人外,还与美国前总统福特,《相对论》宗师、早在1921年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等世界名人一起,被聘为美国孔子基金会顾问。同时,还被选为美国华人作家协会名誉会长。

冰莹对祖国始终充满挚著的爱。半个世纪来,她与贾伊箴夫妇俩及儿子、孙辈们,不时眷恋祖国家园和湖南、山东青州的亲人,乡情袅袅不绝。1994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举办“柳泉杯”散文大奖赛征文,出自她之手的大作《小桥·流水·人家》,字里行间莫不流露出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流露着无限深情的故乡之恋,祖国之恋。大赛结束时,获得了最高奖。接着,又有《作家与作品》、《冰莹忆往》、《谢冰莹全集》等著作相继问世。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最珍贵的文化财富,而且也成为全世界人民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山东青州:谢冰莹


谢冰莹(左二)在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名誉主席时与几位文学艺术界名人合影。

2000年1月5日,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因病逝世,以她93岁的高龄走完了人生的坎坷历程。(文\刘传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