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民间故事:文祖村名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今山东章丘文祖地带便有了村庄。那时期,尧已是很有名望的联盟部落首领,统治多数汉族部落,只有少数部落还在互相争夺残杀。

当时的文祖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地势优美,土地肥沃。为争这块地盘,北部落(今章丘)与南部落(今莱芜)发生了战争,仗打了十几年,今天攻过去,明天又打过来,双方伤亡都很大。老百姓为避战争之苦,弃庄逃进了深山,建起洞穴和防侵的厚石墙,到夜间才下山种地收庄稼。原有的村庄已墙倒屋裂一片狼籍。

几十番征战以后,两部落大伤元气,面临被其它强部落吞掉的危险,双方只好派特使向尧讨教,并愿意加入尧的部落联盟。尧非常高兴地接待了双方特使,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便派他信任的舜来处理两部落之战争。

这时的舜,已被尧选为继承人,许多大事都由舜处理。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

舜在双方文宫伴陪下来到此地,一连几日只是游山玩水,并不提边界之事。每到两郎山南便凝目朝东岭仰望,然后回营休息。文官个个不解其意。数日之后,一文官忍耐不住,问起边界之事。舜微笑着说:“天意早定。”他挥手向东岭峰顶一指,“顶峰耸立石人石马,上苍喻示,此处为界方能人收兵马下鞍,天下太平也。”官员们一听,个个拍手叫好。从那以后,两部落定界和好,百姓又过起了安宁日子。人们非常佩服舜的文博德善,纷纷要求立块界碑,并刻上舜的名以示纪念。

舜说:“我受尧之托来处理干戈,论德论文我都不及尧,要说刻名纪念,只有刻上“尧”的名字。两部落的首领都点头赞同。于是,在石人、石马峰下的两郎山之间立上了一块界碑,上刻“尧文德之租界”六个大字。

后来又经春秋战国,两部落的界定又成了齐鲁两国的边陲,只是国界南移十公里。

后又历经几朝,村庄建了被摧,摧毁又建。

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刘宋时期,此地即置(侨)广宗县于此。据《山东通志、通纪》载:“广宗县在县东南五十里,刘宋侨县,今为文祖镇。”,是历史重镇。。

后随朝代变迁,文祖地盘又撤县建镇,当时镇的名称也很难确定。明朝初期,这一代因战乱和瘟疫,形成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戚局面(还有一说,是朱元璋曾在这里讨饭、放牛,当了皇帝后怕人们传出他的卑贱身世,对这里进行了大屠杀)因此,明朝开始,从河北、山西往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明永乐年间(公元1043年)孙、张、王等姓从河北枣强迁居此地。这时,庄里只剩下万、门、毛、苟四姓,被称为坐地户。人们挖土时,挖出了“尧文德之租界”的界碑。此时碑已断几截,“租”字的禾木旁只留下半边,“界”字只留下半个田字,碑前四字清楚可见。人们不解其意,便请一老道士化解。老道士看罢,连声说:“好、好、好,此地乃尧帝之祖庙也。”

于是, 人们又建起一座庙,立上了庙碑。原“尧文德之租界”的界碑,经老道讹点,成为“尧文德之祖庙”的庙碑。庙名简化而得“文祖”村名。

(据史载,隋朝十六年章丘才出现在中国的图版上。文祖村乃一粒米之地,村名的确难以查找。《山东通志、通纪载》:“丙辰七十又三载,舜受终于文祖。”还说,舜的确在这一带活动过。说明文祖村名与尧舜有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文祖镇在山东章丘县南。”足以说明文祖镇文化历史悠久。)

(原载:孙廷华《锦屏夜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