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供銷合作社如何進行機構改革?

雷霆萬鈞76


由於我社與基層供銷社合併,接受縣供銷社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領導,對縣供銷社改革有點實踐中的體會,可能對關心縣供銷社改革的同志有所啟發。

一是縣供銷社與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合併,屬於兩個單位一套班子。供銷社受省供銷社直管,同時受縣政府領導。縣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完全受縣政府領導、受縣供銷社託管,屬於協會性質的科級單位(五個編制),但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除主要職位由供銷社擔任,其它副職聯社成員由縣內農民合作社法人擔任。

二是基層供銷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辦公,逐步恢復原基層供銷社,利用農業農村能人和村委會成員參與到供銷合作社裡來。縣內許多合作社加入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自由的,願意加入就加入。

三是模式問題。“一基一社”重點支持少數社和發展一個基地;堅持扶強不扶弱;為民服務中心的成立,進行託管和農產品包儲加工服務;加強與農民合作社合作,進行土地託管和服務。

四是省級供銷總社有為農服務資金下達,在基層供銷社合作收編縣龍頭農民合作社。由於省總社資源需要地方財政和龍頭企業配套相應投入,發展當地一到二種特色有競爭力的農產品。

五是在劉士餘主政供銷總社,有激活供銷社系統可能。供銷社是計劃經濟產物,能否在農民合作社上市、和部分合作社金融化,這兩個方面劉主任都是很有經驗。

能否說原供銷合作社又回來了,目前還是在探索當中。農業供給側改革可能要以供銷合作社為中心,把當地特色有競爭力的產品應收盡收,經深加工後進行全國供銷網絡銷售。

從現象看:供銷合作社向三農服務發展,結合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田地託管和倉庫加工服務模式。





龍泉合作社


供銷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如今,市場經濟已經火遍神州大地,很多人可能以為供銷社早就不存在了。其實不然,任你驚濤駭浪,供銷社自巋然不動。不但沒有取消,而且還活得好好的。2019年1月底,原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履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就在全國掀起了軒然大波,哇,居然還有供銷社,而且還那麼有錢。據中華全國供銷社第六屆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的報告,供銷合作社系統自2013年以來,在中國恢復重建基層社1萬多家,使得基層供銷社總數超過3萬家,鄉鎮覆蓋率從2012年的56%提高到2018年的95%,實現系統銷售總額5.9萬億。對比之下,2017年,位列“三桶油“之一的中國石化全年營業額為2.36萬億元人民幣,尚不及供銷系統的1/2。由此可見供銷社的富甲程度。

為什麼供銷社這麼有錢?從供銷社的內部結構即可窺見端倪。目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要任務就是服務三農,其旗下設有中國供銷集團及其子公司。其中,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化肥進出口貿易商,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棉花貿易商,中再生公司是業內規模最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此外,供銷系統的經營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已經從農業領域延伸到物流、化工、房地產、電商、金融、汽車、石油、酒店旅遊等產業。家大業大,有錢是自然。

迴歸話題。目前全國各級供銷社在機構性質上都是參公單位,總社是正部級單位,省級供銷社正廳,市級正處,縣級正科。本次機構改革,行政類事業單位被列入了清理範疇,歸併到行政機關,或取消行政職能收歸機關改為公益類事業單位。供銷社作為行政類事業單位一員,按理應該在改革範疇,但由於涉及三農,中央此次沒有要求供銷社進行改革,全國自上而下保持現狀不變,因此縣級供銷社本輪不會參與機構改革。但以後會不會改革,要看中央政策。從中央調劉士餘主政供銷社的情況來看,不排除下一步供銷社系統會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我是小公,專注體制問題解答,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可以關注我,私信交流


80後小公


縣級供銷社如何進行機構改革?

縣級供銷合作社是行政事業單位,從事人員屬於事業編制,享受財政工資待遇;而縣級供銷社的下屬單位屬於集體企業性質,也就是企業單位,工資待遇自負盈虧。

目前的情況是,供銷社下屬企業單位都已經完成了企業改制,進行了部分資產量化,也就是通過出賣部分資產,用於支付職工的工齡買斷,改制後下屬企業性質不變,基本保持了鄉鎮一級的基層供銷社、縣級的土產、棉麻、再生回收、煙花爆竹、農資等公司,這些企業隨著商品市場流通領域的開放,除了煙花爆竹之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這就是目前供銷社系統機構的基本現狀,在我們縣級市供銷系統企業還有大量的資產,目前企業的主要收入來自資產租賃,全系統年租金收入近300萬,用於發放留守人員的工資。

所以供銷社的陣地仍在,只是失去了功能,大多釆取防守的策略,反正工資有得拿,機構也不存在大的改革。既然要改也是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就是把全縣的資產歸納為一體,進行權力集中管理,收益集中分配,但是這是換湯不換藥的事情。

有人認為如今的供銷社應該起到服務三農、立足三農、立足於三農的理念,才能重振供銷品牌地位。

但是人才缺陷是最大的問題,試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全面開放流通,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都實行了個體經營,既使有能人也會以個體的名義參與,同樣是做生意,個體賺到的錢都是自己的,而以供銷合作社的名義去做生意,這個利潤該如何分配?所以,何必束縛在行政管理色彩之下呢?

所以無論怎樣改革,供銷社要想在市場經濟中要有立足之地,還需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提供一些市場管理職能等,但這幾乎不可能。


田曉鄉村在線


供銷社生於計劃經濟時代,功不可沒!

供銷社死於市場經濟時代,無怨無悔!

生死輪迴,自然法則,不可抗逆。

現在縣級供銷社的改革,大多地方條件己成熟。可進行探索操作了。

我講不成大道理,只建議具體操作方法:

丨,撤銷縣級供銷社,但不取消。將在經濟信息局內設供銷合作社股。

股內設3一5個崗位人員,由臨退休人員最好。解決遺留問題即可。

2,在編人員,實行調崗安置。

無偏人員實行買斷工零安置。

3,所有資產實行政府代管。因縣供銷社和基層供銷社的資產都是原供銷社職工創造的。屬集體所有。千萬不能強行收歸國家。只能暫時代管。不然後患無窮。

4,代管後可由政府實行委託經營或租憑經營。產生的收益不能歸財政收入,千萬不能!

5,產生的收益應先還老農民的股金和按章支付股息。這錢要還給農民。

6,剩下的應無償劃入縣新農保。將新農保做大做強。因供銷社原始積累和啟動資金都是老農民創造的。所以應反哺農民。

說錯了請批評,不接受辱罵!


王其330


一哥“供銷社人說供銷社事”之——縣級供銷社改革前途茫茫

縣級供銷社改革是供銷社綜合改革的瓶頸,上聯上級社的業務指導、政府的行政事務,下轄盈虧不一的基層社直屬公司及其他經營實體、社會組織,是能夠觸及這些單位人財物等的實際管理者,而現在大多數縣級聯社是吃財政飯的,端的是鐵飯碗,行使的是政府賦予的各項職能,承擔的是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接受的是政府行政命令的人員調遣,因而自然地形成了上下兩張皮、聯合社不聯合的現象,其實現在大家基本都明白一個道理,縣級供銷社的發展一方面說到底是看這個社領導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進取、謀略、作為,而另一方面縣級供銷社作為一個不錯的養老單位也廣被認可,這樣一來,做為一個實質上的企業不“經”何來“營”?不“管”哪能“理”?企業無盈利、管理無條理,這個事業何來的興旺發達。關於縣級供銷社的綜合改革問題,筆者歷次參與其中,但越來越沒了底氣,內心極其痛苦地感到輕描淡寫地說改革其實不如不改,要改就來個大刀闊斧脫胎換骨起死回生,去行政化是縣聯社改革之不二的選擇'!

一、整合資產追市場

    目前我們縣級以下大部分供銷社的資產現狀一是資產融不進資本市場。各級供銷合作社特別是基層社、基層企業的資產尤其是土地大部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有資產的積累,進入不了資本市場,按照銀行融資准入體系,這部分資產也進不了融資平臺,也就是說傳統的貸款業務也與基層供銷社企業資產無緣了,更不用說資本運作了,發展乏力也就不難理解了。二是網點優勢風光不再。遍佈城鄉的網點的資產狀況暫且不說,隨著城鎮規劃的轉移,部分資產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貶值已定,然而其運營模式大多是慣性的包租,實質上不是資本運作。三是社會“資本下鄉、農民進程”衝擊勢必越來越猛。農村市場看好是不爭的事實,各類資本的湧入也符合資本趨利的本質,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農民進城、資本下鄉”已成現實,從大的市場而言,我們的基層企業成為資本的“傭商”而存在將是不爭的事實。

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是基層企業的傳統資產積累、新網工程建設資產等如何融入資本市場,一要通過恢復“三會”制度規範章程,明確供銷社資產歸屬;二要有政策支持“變性”就是要變地產、房產的產權,滿足其融入資本市場的要件;三要有大手筆“抱團”,就是要突破體制的桎梏,不同形式地真正“合”起來、“大”起來、“強”起來。

二、一縣一基築實體

    組建一縣一基(層社)或少數幾個中心大社強社的改革應該是目前解決縣級社不聯合的有益探索,搞好一社一基的形式是多樣的,一是縣社主導的行政捆綁式;二是企業協議的協商合同制;三是大吃小強兼弱最後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的市場運作制。當然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產整合,當以第三種方式為優選。1、採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重組資產,盤活存量,廣泛吸收經營者、職工、農民和社會資本入股等,實現基層企業的產權多元化。2、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規劃,合理調整基層供銷社、直屬企業的建制、佈局和規模,採取強社兼併弱社、大社託管小社等辦法,整合資源,集中優勢,建設一批基層大社、強社和中心社。撤併無發展前途的基層社,其經營設施委託大社用於興辦村級綜合服務社。3、整合重組基層供銷社、直屬企業的網絡資源,組建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和煙花爆竹等連鎖經營聯合體。4、加快開放辦社,借力壯大合作體系。

三、產業融合謀發展

    縣級供銷社廣泛參與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要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一要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土地託管,減少單位面積投資成本,增加規模效益、深加工效益、品牌效益,並且把部分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二要積極組織引領農民延展產業鍵條,向深加工產業要效益,實現加工規模化、品牌化、精細化、提升高科技含量、強化農產品綜合利用。三要因地制宜進軍第三產業,真正實現一產固本、二產興基、三產升級的融合發展。四要積極藉助互聯網,打造農村電商平臺。

其次要努力打造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新型合作(聯合)社。生產是基礎,供銷是橋樑,信用是保證,生產上要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供銷上要實現從賣商品向賣服務轉型,信用上要突出“新”字,一“新”不對外不攬儲不定息,合作社成員間調劑使用;二“新”真正按合作制原則集中財力辦大事辦新事辦成事;三“新”合作制企業合力集中資本進入融資平臺;四“新”通過“大數據”打造“農副產品產消新計劃經濟”,探索打造“產(生產)消(消費)”間信用溝通的“訂單信用”新體系。

四、三會迴歸合作制

     三會制度的真正意義不是增編制、增職數,而是要回歸真正的合作制,迴歸到與廣大農民共建“肩並肩、手拉手、心連心”的合作企業、互助平臺、致富渠道、共享團隊,真正組織廣大農民“風險共擔、市場共闖、利益共創、平臺共享”的機制,全力參與鄉村振興,同時進一步明確合作制屬性,明確合作社資產產權與管理,明確合作社是合作制企業的最大事實。





一哥於一


供銷社,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較好的連接城鄉發展,在縣鄉村一級這是一個龐大而高效的系統,非常好的解決商品下鄉,農產品上行的事。這個供銷系統就如郵政系統,好是好,確無法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四十年,一下變成了局外人。

頂層的改革那是政府才能設計的,我們跳過最重要的部分,講一講縣域供銷社下一步改革,發揮原來的長板,點多,但缺人。要做事先要有人,而且是能人。

第二,點的服務升級,先做好農產品上行和農資的下行,供銷社做好這塊真沒有馬爸爸和京東什麼事。

第三,深度服務好產業,供銷社因地制宜,與當地的產業融合,做好產銷服務。產地的前置倉,為下游做好採的事,特別是產業扶貧,你們可深入做,雖然苦,但這是出路,慢點不怕,但方向對了,就走慢點。

第四,人才培養,供銷培養一批真懂農業的人,產業強你才能做好專業的供應。

以上幾點,希望各位網友參與討論,不一定對。


廣西新農人


供銷合作社要發展必須要打破過去的思路,重新建立新型的供銷合作社,首先要解決供銷合作社是誰的?我的理解是它屬於農民自己的集體財產,是為農民服務的經濟實體。只要明確了這兩點供銷合作社的事就不難辦了


手機用戶61646930595


建議供銷社辦成全國互聯網式供銷公益樞紐,接通國際市場,讓物品流通更便捷。國家統一管理機制,做到為人民服務有口皆碑!大家怎麼看?


老鄉121265536


供銷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產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原有的功能已隨著改革而喪失,而不是弱化。其改革的方向。一、應該是監督農資市場及種子市場的質量。二、發展電商。三、向工業轉移。比如生產農業資料。如有機肥料等項目。


自然才叫美1


縣級供銷合作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到市場經濟時代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麼多年資產處置的差不多了,好在把職工安置了,國家的貸款也就沒人再追要了,這麼多年就是個空架子,政府養了好些拿財政工資的閒人,在機構改革中確實該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