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有能征善戰的大將,為何感覺清朝沒有呢?

陳京-曾經


怎麼沒有?只是被人選擇性無視了而已。

滿清王朝是個中華民族不斷墜落深淵的過程,所謂的“盛世”也無法掩蓋這個國家落後於民族之林的事實,所以,連帶著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也跟著倒黴,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上。

最尷尬的是清初,中國歷史上往往王朝更迭時湧現的名將最多。但也往往產生一些令人尷尬而很難迴避的問題。比如有些將領對人民的屠戮過重,有些則乾脆是投靠過去的“貳臣”,讓人覺得德行有虧,恥於提起這些漢奸。

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人雖然算是個皇帝,但他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嘔心瀝血征戰多年,先是一統建州女真,建立“滿州王國”,繼而威脅到整個遼東,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吹氣球式的膨脹,打得明軍丟盔棄甲。

我們必須承認,努爾哈赤自己就是個能征善戰的大將,他在萬曆年間的戰鬥堪稱經典,薩爾滸一役,大敗明軍四路大軍,繼而席捲遼東,這也是沒誰了。

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而且還是軍功與武力值相當高的那種。早在17歲時多爾袞就跟隨皇太極攻打蒙古察哈爾部,並因為碩大的軍功得到了“墨里根岱青”的稱號,誰不拿這個稱號稱呼他,男的要奪去刀弓,女的要扒掉裙子。

在皇太極的征戰中,多爾袞鞍前馬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善兇悍突襲,又擅長動腦子用計謀,出盡了風光。因此,連後世乾隆都忍不住為其平反,還評價曰:“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意思是我大清能開國立業,多爾袞的功勞是最突出的啊!

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還得算上一個,他攻打林丹汗,救援科爾沁,又不斷征討各個蒙古部族,為後金的勢力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聰元年時,濟爾哈朗與阿敏等人討伐朝鮮,簡直無人能擋,一路殺到平壤城下,逼得朝鮮國王是割地進貢。

天聰三年攻打寧錦防線,濟爾哈朗帶軍與明軍血戰良久,五戰五捷,最後逼得馬蘭營、馬蘭口、大安口三營的明軍無奈投降。松錦之戰,更是九戰九捷。

後來濟爾哈朗也是除多爾袞以外,唯一受封“叔王”的人,可見其功勞之大。順治朝濟爾哈朗行將就木,還為順治取雲貴而操心不已,惹得順治嚎啕大哭,直道“蒼天為什麼不讓朕的叔父長壽呢?”

要是說起來,滿清這愛新覺羅一家子人幾乎統統都是能征善戰的大將之材,尤其是開國八個鐵帽子王:多爾袞、濟爾哈朗、代善、多鐸、碩塞、嶽拖、豪格、勒克德渾,此外還有阿敏、阿濟格等人,也俱是厲害的很。

“貳臣”們其實也不乏名將,比如“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洪承疇,要說這廝在明朝的待遇也不錯,但終是晚節不保,後半生為清朝是出謀劃策攻南略西,一會兒弄死高迎祥,一會兒追著李闖打,到61歲了還要披甲往西南攻打李定國,真是鞠躬盡瘁。

洪承疇有了,當然就更少不了吳三桂,誰叫這倆貨在漢奸史上極為突出呢?吳三桂的能力就不必多說了,崇禎朝的武舉人,關寧鐵騎赫赫威名。結果卻開了山海關放清兵入關。降清以後,吳三桂頓時彷彿找到人生高峰,那是一路充當南下的急先鋒,打的比誰都狠。最後還一路殺進緬甸,抓住了南明永曆帝,並將之勒死在昆明。

之後吳三桂並不老實,與另外兩個漢奸名將耿精忠、尚可喜一起,給康熙小麻子整了出“三藩之亂”,可惜只是自己想做皇帝罷了,整的毛手毛腳依然是罵名一身。

這種大明培養,為大清造福的漢奸大將很多,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祖大壽、孫可望等等算是厲害點的,其他雜牌雜號全寫在貳臣傳上了。當然,有些人完全屬於迫不得已,也沒有做出什麼有害於人民的事來,反而是朝廷對不起他,比如祖大壽就個例子。還有袁崇煥殺毛文龍,毛文龍手下幾乎全叛了清。

後來雍正年的一等公年羹堯亦算是個赫赫有名的大將,他平定西藏之亂有功,配合各軍平定亂事,又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雍正朝的多起叛亂和大型的兵患都因為年羹堯的運籌帷幄而順利解決。要說的話這人進士出身,長於戰略,更像個帥才。

順帶說一下,年羹堯是中國後來歷史再現“坑殺”之舉的人,他為快速平定青海叛亂,一口氣將十萬俘虜統統給坑了,當時惹得天下震動,甚至發生了“聞年羹堯名,止小兒夜啼”的事情。

可惜的是,他太會作死了,亦可稱為歷史罕見的作死小能手。

晚晴時倒也湧現了不少將才,比如抗法的馮子材,又比如曾國藩屬下鮑超,這裡就說說鮑超。

鮑超是個行伍出身的文盲,大字都不識一籮筐,但是戎馬一生,大小500多仗硬是過來了,負創108處。

在跟隨曾剃頭討伐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鮑超不斷升遷,從小兵一直升到浙江提督,先後兩次因為戰功受封“壯勇巴圖魯”和“博通額巴圖魯”稱號,還封了一等雲騎尉。鮑超後來調去做了段時間的湖南提督,因光緒十年的中法戰爭而調駐雲南。死後得了“壯”字諡號。

清末的最後關頭倒也湧現了不少大將之才,這些人的生平也許大家更熟悉,也許有些人也不該歸到大清朝,但是還是說說為好。

這些人是誰呢?第一個,袁世凱。小站練兵不是虛的,袁世凱開創了中國北洋新軍的先河,沒有他,就沒有中國軍隊的近代化。

軍事上袁世凱也是比較有能力的,他以鎮壓捻軍起家,然後又開始平定朝鮮東學黨起義,開始經略朝鮮,繼而小站練兵,鬧義和團時狠狠的鎮壓了那群裝神弄鬼的拳民。武昌首義後,袁做了內閣總理大臣,最終通電全國,支持共和,成為埋葬清王朝最直接的力量。

後來北洋系的清軍將領無不在大清倒臺後拉起了各自的大旗,馮國璋、黎元洪、段祺瑞、張勳等等,無不盡顯風流。

倒是還有個人不得不提,那便是留美幼童之一、致遠號巡洋艦艦長鄧世昌。鄧大人最可惜的是出生在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覆滅時代,即便喊出了那聲悲壯的“撞沉吉野”也仍然沒有得償所願。


王司徒老百科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清朝的統治者為滿族人,但是清朝的文化還是以我們幾千年的漢文化為支柱。既然是以漢人文明為主就肯定有名將,但是為啥卻沒有像明以前那樣能夠讓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張口就可提起的名將呢?



個人人為造成清朝沒有名將的感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清朝是少數由少數民族打敗我們漢族建立的王朝,我們漢人對其還是有牴觸心理的。尤其是清朝初期採取的是民族壓迫政策,比如說“留髮不留頭”政策對江南、嶺南等地進行血洗。尤其是揚州等地甚至在反抗過後竟然還被屠城十日。所以說清朝初期這些名將基本上手裡都沾滿我們漢人的血的。比如說多爾袞,這位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後期天下基本上是他帶兵打下來的。讓我們去怎麼稱讚他並記住他呢?難道要講他怎麼樣的攻下我漢人河山?難道要講他是怎麼屠殺我們漢人百姓?所以我們老百姓是不會記住此類名將的。當然同時期的大漢奸吳三桂,同樣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只是作為大漢奸我們百姓更願意提起他罷了。



2、 清朝建立後只到末期都奉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不跟外人交流。尤其是清中期過著自給自足的封建生活,關起了國門也就少了很多對外戰爭。也就少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侵略與反侵略的篇章。比如說年羹堯,當時也是人盡皆知的上將軍,主要戰績是平叛了西藏及青海地區的叛亂,可是也沒有發生什麼可歌可泣的大事件,結果還是被皇帝以結黨營私等罪名處死。這樣最終身敗名裂的將軍滿清不會去大肆宣揚他,當然老百姓更不會記住他。



3、 清朝到了晚期,實在是腐朽到了根了。當然作為我們後來人完全就是很鐵不成鋼了,按當時還算好的經濟等其他有利條件卻還被別人侵略,除了割地賠款就是割地賠款甚至還被燒了圓明園。當然到了晚期也沒有啥名將了。就拿比較有名氣的文人名將曾國藩來說。帶兵打仗很厲害,殺的太平天國真是片甲不留。以們現在看來還是窩裡鬥就很強硬,對待洋人他們就軟了。當時他攻佔南京湘軍也燒殺搶奪的事業沒少幹,曾國藩落到一個“曾剃頭”的外號。所以他也不可能作為名將在老百姓口中流傳了。(只是從平民名聲的角度來說,並不否定曾國藩在其他方面的建樹。)


咚咚木子


滿清入關三百年,要說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將,那肯定是睜眼說瞎話。跟隨皇太極縱橫天下的就有鰲拜索尼,雍正時期平定西北的年羹堯,乾隆時期守衛邊疆的傅恆,晚清的左宗棠、劉永福等都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大將。那清朝怎麼還給人沒有大將的錯覺呢?

筆者認為,有幾點原因:

1.滿清在後人潛意識裡就是外族,中原大地一直是漢人的天下,被一個不足漢族百分之一的遊牧民族統治了天下,況且滿清曾讓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因此後人的評價總是貶大於褒。

2.清宮戲盛行宮鬥題材,後宮風生水起,前朝不聞不問,造成人們對清朝的印象就只是女人勾心鬥角,皇帝醉倒溫柔鄉的錯覺。

3.清朝歷史後人提及更多的是晚清的屈辱年代,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入侵以及簽訂各項喪權辱國的條約,所謂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很符合人性的幸災樂禍心態,口口相傳,人們對清朝就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難道就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將出來保家衛國?

以上是筆者的個人淺見,敢請各位大師指點,補充,如果覺得筆者說的有一點點道理,關愛一下筆者,感謝關注或者點個贊哦~。~

我是史鑑興衰,一名90後自由職業者,喜歡歷史文化,喜歡談古論今,歡迎各位一起交流,盡情評論、吐槽。


史鑑興衰


這是由於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得,清朝建國初期,也出過不少能征善戰之人,例如努爾哈赤、多爾袞、鰲拜、代善等,他們要麼天賦異稟,天生是塊打仗得材料,要麼是在戰爭得硝煙中成長起來的,故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一說。而在入主中原之後,清八旗迅速沒落,失去戰鬥力,清王朝統治者又極度不信任漢人,甚至想方設法提防漢人帶兵掌權,而女真人入關不過區區二十萬人,自然難出名將,再加上清王朝對漢人的奴性統治,導致漢人思想僵化,不光出不了名將,文學家也沒幾個,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滿清誤我華夏三百年,是有一定道理得,想想文字獄,與司馬昭的道路以目有何區別?



瀟湘問天


其實清朝能征善戰的戰將很多,如曾國藩,左宗棠,洪承疇以及太平天國的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楊秀清等都是能征善戰的大戰將,軍事家!之所以感覺不多,是由以二方面原因:

一方面清代進入了熱兵器或半熱兵器時代,展現軍事才能體現在戰爭謀略、指揮才能和對人民的號召力,冷兵器時代,展現軍事才能體現在個人武功和計謀上,二者評判標準發生了變化,說到底是熱兵器時代的大將缺少直觀感。

另一方面是時間短,缺少文學作品的對這些大將軍的生動苗寫或者說苗寫得的不多。缺乏象三國演義這樣描寫優秀戰將的文學作品!


婁山翠竹


因為漢文化只會歌頌漢家英雄,你看那些評書演義裡講的都是漢人王朝,有元朝和清朝的戲份嗎?沒有!就連明朝都有《大明英烈傳》,那些評書裡的戲份無不是漢家英雄戰勝番邦夷狄,如楊家將、岳飛傳、薛家將之類,像這種異族只能扮演反派,如金兀朮。清朝雖然在武力上征服了中國,但在文化上一敗塗地,八旗子弟都在戲樓裡為三國英雄叫好,所以清朝無名將正常,首先是異族,再加上滿清殺戮過多,絕對不是百姓心中的仁義之師,並且清軍中大量將領就是漢奸,自然不會有民間藝人做宣傳,沒有各種評書話本的神化,設名氣自然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上的抵制。清朝收回了自唐安史之亂後失去的西域,這要是放漢唐,肯定大大宣傳,比如薛仁貴,但是因為是異族,加上清朝自身劣跡斑斑,這種功績自然抹殺了,總之,清朝百姓對朝廷就是一種不配合的態度,所以當洋人打上來的時候百姓都是一副看戲的態度


太空遠征軍上尉


如何理解能征善戰的大將?清朝從入關前到一統中原歷經近300年,怎麼可能沒有

能征善戰的大將?

隨口都能說幾個,比如平定西藏青海亂事的大將年羹堯,收復臺灣的施琅,平定大小金川的嶽鍾琪,近代還有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中法戰爭中擊敗法軍的馮子材劉永福薛福成和劉銘傳,甲午戰爭中的左寶貴,天津保衛戰中聶士成,不都是能征善戰的大將嗎?

還有是很多雖然戰敗,但是也可以稱為能征善戰將才的鄧世昌、劉步蟾等近代將領。

比起其他朝代,不見得清朝能征善戰的將領少多少。

至於為何感覺清朝大將少,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都清朝帶有有色眼鏡,片面的看清朝的歷史,另一方面認為近代中的清朝不是傳統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清朝才是清朝,最後還有一方面是清朝在開國時期的大將,名字太繞嘴,比如像扈爾汗、費英東、鰲拜,不像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常遇春,湯和耳熟能詳。


曹小翔xixi


滿清不用名將,但滿清用二十萬可以打敗一個億,滿清可以將垃圾明朝三百多萬的領土擴張到一千多萬,這樣的滿清還用名將嗎?心理變態的抗日神劇民族永遠是漢奸輩出的噁心民族


專罵阿Q族


亮劍上有句臺詞,(孫子兵法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覺悟216195281


就是,一個都沒有,皇帝都是科舉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