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历史三剑客


宋明两朝,天差地别。甚至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态势转变;
2.社会心态转变;
3.集权政策的畸形

一、宋明两朝,战略态势从东西对决,转为南北对决。

“战略态势变化,导致宋朝迷茫。”

以宋朝为例,虽然两宋地盘不大,但都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地区,加之没有西域那样的广阔边疆需要经营,中央财政的负担较小,可以说非常的富足。但物质财富空前发达的宋王朝,在精神上却陷入了迷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战略态势的变化:

宋兴前,中国的旧格局,沿着西安——洛阳这个轴线运转。

宋灭后,中国的新格局,变成北京——南京这个轴线运转。

北方强大的马背民族,迫使宋朝全面防守。因为宋朝思维还停留在东西轴线上,所以在立国之初,没能更坚决的拿下幽州。但是宋朝又急于总结唐朝灭亡的经验,阉割了国家的尚武精神。如果宋朝能够拿下幽州,再重文轻武,或许华夏文明的格局又不一样。

华夏文明诞生以来,第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宋朝的精英分子迎头撞上,他们被彻底的撞晕了。终宋一朝,只有两个字迷茫。

“战略态势变化,导致明朝内敛。”

明朝建立时,南北对立局面彻底形成。明朝为了对北用兵,南方的财政就变得空前重要。于是南方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国家的负担变重,又暴露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明朝国力恢复的同时,国家的脆弱性也直线上升。

财政的“鸡蛋”,都在农业一个篮子里,国力越强,国家反而越脆弱。明朝就在小农经济的短板中,逐渐陷入绝境。

二、战略态势的不同,导致宋明社会心态不同。

宋朝心态:富裕守家奴。

宋之后,因为长江流域的开发利用,再加上商业贸易前所未有地发达,使得华夏文明日益精确、富足。宋朝时期,战略态势虽有转移,但不够明朗。对于宋朝精英来说,最好的战略就是:采取守势,静观其变。

在西、北皆有战事的情况下,宋朝安心经营东南,整个社会心态也从唐朝的外向,转为守势。至此宋朝只有守国之法,再无拓土之能。但也不能就此说宋朝弱,毕竟在军事短板的情况下,宋能够熬死辽、金,本就说明了宋朝的强悍实力。

明朝心态:拼命穷三郎。

有人说“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又有人说“明朝无明君,无名臣,无名將”;其实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明朝:拼命三郎+穷。

朱元璋作为农民、和尚,一步一个脚印统一了国家。说好听点叫脚踏实地,其实就是穷到只能拼命。而在无数次的拼命中,朱元璋顺利统一了国家,而老朱家也学习祖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终崇祯拼命失败,身死国消。

而明朝除了只会拼命外,还有穷。明朝之穷,穷在心态,穷在国本。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时代,强调农业是无奈之法。但是有了宋朝国际贸易先例,明朝依旧选择农业。归根到底是老朱家完全的底层出生,对贸易天生不信任。汉高祖虽然也是平民出身,但是外戚属于富豪阶层,所以对商业并无太多排斥。

即使明朝中后期的商业发展,也是政府引导下的买办集团。目的不在于提升社会流通,而在于官僚们敛聚财富。当大航海时代的银元从菲律宾进入中国时,这种畸形的体制尚能持续,可一旦银元出了问题,被养贪的官员,就转而剥削农民。

以小农经济为立国根本的明朝太过脆弱,哪里经得起官僚阶层的剥削呢?

三、战略态势变化,导致社会心态改变,最终导致宋明集权政策畸形

宋朝:让宰相站着。

明朝:宰相是谁?

后记:

跌跌撞撞迷迷糊糊间,华夏走到了现在。


(图片源于网络。)


紫禁的sphere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清朝之间只隔了37年,为什么感觉这两个时期就跟两个世界一般?

哈哈,上面的话当然是开玩笑的咯。



看问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元之前的宋,是中国古典时代的最高峰,政治上名臣倍出,文化上丰富多彩,经济上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科技上也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峰,当然,军事上,哎,一言难尽。

而宋取得的这些成就,被元粗暴的打断了。大元是建立在宋的尸骸上的。这不等同与简单的改朝换代,一朝别另外一个朝代所取代那么简单,是真的踩着一个国家的尸体建立的。

宋亡以后,多少能工巧匠,文人异士远走海外,他们带走了很多三百年以来积攒下来地位宝贵知识,而没有走的,大多是走不了的,或者屈服在蒙元之下,希望能获得机会的人。



元是不太重视中原文化的,对于这些看起来不能吃不能用的东西,他们宁愿多开几个牧场,多放点羊,养些马。

89年看起来不长,但其实也不短,毕竟几乎已经过去三代人了,断了三代的文化,如何又能完好无损的传承下去呢?

很多宝贵的东西不是毁于战火,就是消失匿迹,毕竟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不能把知识分享到网上传承下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宋人那种勇于创新,文化自信的精神没有了,汉人是第三等人,而南人却是最低等的人,他们没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如此局面下,又有几个人能够激情四射地搞诗词文化,搞发明创造的?大家已经麻木地活着,也只是活着而已。



消亡一个国家的文化属性,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代人的事情,几代之后,国人已经记不清祖先是什么样子的了,你看清代明,不过一百年,汉人们谁又还记得自己原来是不留辫子的,而且在他们的意识中,人生来就应该留辫子的……

应该庆幸,蒙古人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同时也对我们的文化没有什么兴趣,如果他们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来个推广蒙语蒙文,或许89年以后的大明,要矫正官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青年折缘


首先,不得不说,我的印象也是这样的,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概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 宋朝和明朝主要敌人不同

宋朝时期的主要威胁依然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这一威胁从秦汉时期就存在,延续了上千年。岳飞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则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千年以前的秦汉时期,与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等历史事件在历史的天空上交相辉映。而到了明朝,主要对手变成了满族,满族日后又建立了清朝,所以很容易把明朝和清朝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我们一般也是把明朝和清朝统称为明清时期。所以,这个中国历史,基本上以元朝为分界点,元之前的宋朝往往与汉唐时代联系在一起,元朝以后则是明清时期,这就造成了两个朝代相差很远的感觉。

二 文学作品给我们造成的印象

我们常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宋朝即宋朝以前,文学作品大都是诗词赋等,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很难懂的。但是明清时期的的作品是以小说为主,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就出自于明清时期,此外,明朝还有《金瓶梅》、三言二拍等通俗小说,里面的描写都很接地气,我们现在的人读起来也是毫无障碍。这样就不自觉的把自己和明清的时间距离拉近了。

三 历史事件给我们的直观感觉

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串成的,如果脱离事件,那么历史只是单纯的、没有意义的时间而已。比如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这几个时代彼此差着几亿年,但在我们直观的印象中,有觉得哪个离我们近,哪个离我们远吗?没有,因为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件,这些时代对我们来说都是久远的不可想象。又比如,秦始皇和刘邦,其实只相差三岁,但给我们感觉是两个时代的人,还有乾隆和华盛顿也是同一个时代的,但我们直观感觉就是华盛顿要离我们更近。明朝时期,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向近代转变。一系列具有近代主义色彩的事件在明朝纷纷出现,比如大海航,资本主义萌芽,火枪火炮,传教士等等,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加直观的觉得明朝离我们很近。

四 明清历史文献的的繁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习惯,不仅官方修史,一些民间人士也会自发的修史。但是,宋朝以前,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出版业没有明清这么发达,很多史料都已经散佚了,而到了明清时期,史料大都保存的比较好,通过这些史料,我们能更加清楚、细致的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文心理以及一些事件细节,这样就消除了对历史的神秘感,无形中拉近了距离。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留言评论,一起交流!


一卷青史


  

  确实,宋朝的开放与明朝的封闭,宋朝的繁华与明朝的凋敝对比十分鲜明。不过,造成这一切的并非元朝,而是朱元璋。

  作为推翻异族统治的汉族皇帝,朱元璋在如今的网络上颇有市场。不过,在我们承认朱元璋功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他执政期间指定政策,对中国政治的重大影响。

  这个影响有好有坏,有进步有退步,总之来说,倒退居多!

  朱元璋制定的哪些政策,堪称历史的倒退?

  其一、罢黜丞相,加强集权,使得皇权独大,宋朝创立的“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良好氛围一斩而断。

  朱元璋继位之后滥杀功臣,以至于“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以恐怖手段统御天下,堪称空前绝后。

  废除宰相之后有诸多不便,于是在明成祖时期又开始设立内阁,辅佐政务。内阁只是皇帝秘书,因此,太监掌权成为必然。宦官专政成为明朝政治腐败的一大毒瘤。

  其二、一改唐宋开放之封,使得中国再度成为保守封闭的社会。

  宋朝时期,百姓户籍管理颇为开放,因此外出经商、游学者比比皆是。宋朝还有不少鼓励经商的优惠政策,对于外来户也有减免税收的种种扶持。

  因此宋朝经济发达,遥遥领先于世界,即便是在南宋偏居一隅,一年收入也在一亿两白银以上。可是明朝,年收入常在七百万两左右,比之宋朝差距实在太大。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是流寇出身,登基之后对于流寇防范甚严。他将天下百姓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代代不能变更。真正是老鼠的儿子该打洞,工匠的儿子只能做工匠。

  所有百姓禁制离开户籍所在地,一旦发现官服立刻抓捕。由此一来,开放的唐宋元,没过几年就恢复成了小农经济时代。国家收入基本全靠种田,总收入还能高得了吗?

  其三、思想的禁锢。

  比起户籍的禁锢来说,更要命的是朱元璋加强了思想的禁锢。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下令科举考试只准考察《四书五经》。

  唐朝科举诗词歌赋无不考察,宋朝考察策论,也还有独立的书画算学等等科目。到了明朝,大家只准死读书,读死书,就连写的文字都不准自由发挥,必须字字都有出处,还美其名曰,待圣人立言。

  中国为何会在明清没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受禁锢,思想太保守。朱元璋就是始作俑者。南宋朱熹的理学在宋朝只是作为学术研究,在明朝却成为官方道统,对百姓,对儒生,对妇女的种种束缚越越来多,中国社会几乎没有了活力。

  如果说,朱元璋继位后能够延续唐宋元时代的开放政策,继续发展海外贸易,与外国交流,中国就不会错过15世纪、16世纪的全球化运动。那样的话,或许中国就不会有最近百年的落魄。


叶之秋


因为元朝的改变。

元朝虽然仅仅存在了98年,但是它对于汉族文化的摧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我们现在把元朝归为我们古代史中的一环,但是实际上,汉族文化差点被灭绝。

近代史上日本侵占东北,实行去汉化和奴化中国人,仅仅14年,还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差点摧毁了东北的很多传统文化。元朝98年的高压统治,经历4代人的洗脑,很多文化都被修改了,很多传统也都丢失了。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实行的是奴隶制,是宋朝封建制的退化,元朝大力实行农牧制度,长江以北大片的土地都被改造成牧场,农耕文明几乎被摧毁,即使是反抗不断的南方,也深受其害,大量宋朝时期兴修的水利运河等等,都被元朝否定。

大宋奉行程朱理学,儒家独尊,地位最高的是士族,读书人的地位远高于武夫。而元朝倒置,读书人收到迫害,极力用兵。导致朝廷和民众的暴力心理都极大的扩张,等到南方爆发大规模反元活动的时候,真的是华夏文明危在旦夕了。

等到朱元璋建立大明,还是有很多习惯延续了下来,读书人的地位不再,一直到大明后期,才有所改变。

所以我们今天看宋和明两朝,确实不像只隔了百年的一脉相承的文化。

就像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再到倚天屠龙记的感觉一样。

张君宝生于大宋,长于大元,成名于大明。一生历经三朝。之前就见过人争论张三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差点打起来。


装就不用修


党争,是古代政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历朝历代皆有不同程度的党争。它们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孔子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但历史告诉我们,党争并不是小人的“专利”,君子也会党争。在这一点上,宋代和明代给了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示范”。

宋朝:“废法不废人”

最能说明宋代党争的特点,要属“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公元1043年,距离北宋开国已近90年,此时已经历过对辽化和西夏数次战争的北宋,国力消耗严重;而且国内也出现了饥民叛乱,可谓“内忧外患”。

此时,名臣范仲淹向当朝皇帝宋仁宗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针对当时制度上的种种弊端,提出改革措施。之后,仁宗据此颁布多条诏令,史称“庆历新政”。

图1 范仲淹(989年-1052年)

由于新政直击许多既得利益者的要害,所以“党争”的种子在一开始就被种下,最终使得庆历新政“无疾而终”。

为推行新政,宋仁宗有意提拔夏竦担任枢密使(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本来夏竦对新政并无多少意见,但同为“改革派”的王拱辰、欧阳修、余靖等人对此坚决反对,最终夏竦未能如愿。就此,夏竦彻底站在了“改革派”的对立面。

随着新政的推进,改革派与反对派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斗争也日趋激烈:先是欧阳修上书指责御史台官“多非其才”;做为反击,监察御史梁坚弹劾与改革派领袖范仲淹关系密切的两位大臣,最终使得范仲淹和御史台长官王拱辰先后辞去官职,以示对同僚的支持。在这之后,党争进一步“升级”:前文提到的夏竦使人篡改书信,诬称改革派官员的行为是“伊、霍之事”。这个“杀人诛心”之举令改革派中坚范仲淹和富弼深感恐惧,二人随即辞去朝中职务,出朝巡边。

持续不断的党争,使得变法无疾而终:仅在新政实施的一年之后(庆历四年),范仲淹就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富弼也于同日去官,二人均被改任为边抚使,远离朝廷。在这之后不久,改革措施被尽数废除,“庆历新政”就此落幕。

图2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具有代表性。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这次变法可谓将“党争”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选择了“站队”,而由于神宗力挺新法,“变法派”一开始便占据上峰。

随着新法的推进,反对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神宗拒绝答复,前者就自请出朝;知谏院范纯仁上疏攻击王安石变法乱度,神宗未置可否,范纯仁也坚决辞职;元老重臣富弼称病罢相;司马光上书无果,主动要求到洛阳修《资治通鉴》;苏轼、苏辙上书陈说变法之弊,结果苏辙被贬河南,苏轼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可以说,反对派的官员无一例外都离开了中枢朝政。

图3 司马光(1019年-1086年)

明朝:“身与名俱灭”

有明一代,“党争”可以说贯穿始终。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党争”的苗头已经显现。当时,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中,以淮西人居多,而朱元璋本身也是淮人,故明朝建立后,这批人大都封公列侯,身居高位。围绕其中的核心人物、韩国公李善长,形成了朝中的淮人官僚集团。

由于身兼功臣和皇帝同乡两重身份,在开国后,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列朝中第一。在他之后,由其同乡胡惟庸继任为相。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由于淮人集团的排挤,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在朝中立足。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由于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出身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4 胡惟庸(?—1380年)

由于李善长的挑拨,仅仅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自此远离官场。但这还没结束:由于之前朱元璋在向刘伯温征询丞相人选时,后者没有为李善长说好话,由是李善长记恨在心,之后借故革掉了刘的俸禄。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刘伯温不久便忧愤成疾,而此时淮人集团的胡惟庸借机派医生为其诊治,但蹊跷的是,刘伯温在此后一个月便病故了。由此可见,即便远离政治,淮人官僚依然不肯放过自己的敌人。

到明代中期的嘉靖、万历二朝,“党争”正式登场。先是嘉靖时,以内阁首辅严嵩为首的“严党”和以内阁成员徐阶、高拱为代表的“清流”之间的争斗:当时严嵩结党营私、大肆贪污,“清流”官员借此不断攻击“严党”。而严嵩也没闲着,他利用权势,先后罗织罪名杀害“清流”领袖夏言、仇鸾。在严嵩掌权的二十余年里,“清流”对其的攻击也从未停止:沈炼、杨继盛等先后上疏弹劾严嵩的罪状,但都未能成功,反遭严嵩陷害致死。

图5 严嵩(1480年-1567年)

明末,“党争”之势达到顶峰。先是在万历皇帝立太子的问题上,浙人出身的“浙党”官员顺从万历的想法,而著名的“东林党”官员上书反对;对此,其他党派又群起攻击“东林党”。由此,在围绕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各派官员争斗长达20余年之久。

明熹宗时,“党争”又演化为“内朝”和“外朝”之争。因宦官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得以参预机要,又提督东厂,能任意罗织罪名、掌握官员生杀大权,故围绕其身边迅速形成了一个集团,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因魏忠贤得熹宗信任,故其在朝廷内外权势滔天、为所欲为,对其趋炎附势者络绎不绝,甚至称其为“九千岁”。见“阉党”专权,败坏朝纲,东林党人开始激烈攻击魏氏一党:左都副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被诬下狱,后受尽酷刑惨死狱中;其余东林党人如左光斗、魏大中等也因反对魏氏专权而被下狱折磨致死。至此,“东林党”势力大为受挫,“阉党”遍布朝廷,直到崇祯时才覆灭。

纵观宋、明两朝的党争,前者多为纯政见之争(如变法派和保守派),且斗争结果仅止于罢相、去官(远离中枢);而后者多以官员籍贯划分派别,同乡之间相互抱团,对于非本派者必加以打压、排挤,发展到后来变成“为了争而争”,事事都要攻讦一番,而且相争的结果可谓惨烈:失败者几乎都被处以极刑,死于非命。

图6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造成这两种不同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两朝的立国之本了。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誓言并刻于碑上。因此,宋代对知识分子(士大夫)及其宽容,只要不是罪大恶极,并不会被施以刑罚。即便是与君主相争,往往也没有性命之虞,最多就是外方到地方,远离朝政。这点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境遇上体现得最为典型。

而明朝就不同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对了于吏治的腐败有切身体会。立国后,更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对官员要求极为严苛,稍有贪腐行径就会被处以极刑。而在对待大臣的问题上,他和自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又为后世做了很不好的示范:在处理胡惟庸、蓝玉两位功臣的案子上,受牵连被杀的官员达四万余人;朱棣在方孝孺一案上更是做出了“诛十族”的壮举,连方孝孺的门生、朋友都没有放过,前后共有八百多人被杀。由是,明代的党争几乎都以人身消灭为结局,失败者往往连性命都保不住。

图7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其次是长江流域的开发。北宋时,江南的开发已有规模,经济、文化水平较高,但黄河流域也并未衰落,且由于国都在开封,所以整个南北方的发展比较均衡。这点从北宋一朝名臣的籍贯上可见一斑:范仲淹为苏州人,王安石为江西临川人,寇准为陕西渭南人,韩琦为河南安阳人。

到明代,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开发得很成熟,经济和文化水平都盖过了北方;加之南京是开国时的首都,故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不坠。自此,“金榜题名”者几乎无一例外来自于这个区域:如历任首辅的严嵩(江西新余人)、徐阶(今上海松江人)、张居正(湖北荆州人),其中明末影响最大的“东林党”、“浙党”、“昆党”更是集中于苏锡常地区。这使得他们在文化观念上更容易相互认可,进而抱团结党,共同进退。


历史大学堂


历史上两个朝代的中间间隔不长,但是感觉相隔很远的还有很多。比如战国与汉朝相隔仅20年,唐朝与北宋相隔仅54年,在感观上却无法把他们与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

宋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中间其实只有90年,不到97年。而明朝建立前,南方实际上已经脱离于元朝控制了,所以,元朝对宋明两朝的隔离,实际上连90年都不到。

90年左右的时间,在历史上不过是一瞬,但是对于那些身处历史大变革背景之下的朝代而言,不要说90年,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是非常长久的时间了,足以改变一个旧王朝的原有风貌。

明朝建立以后,虽然延续了中华正统,恢复了被元朝割裂的众多华夏风貌。但是,由于明朝直接得国于元朝,很多方面还是受元朝影响更大,而与宋朝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

最典型的就是在对王朝的管理方面,始于元朝的行省制,以及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明朝还是摒弃了两宋的做法,而照搬了元朝的经验。在文化界和商业方面,宋朝的时候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而明朝由于皇权的加强,对文人的禁锢与监视加强了宋朝文人的清高与闲适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由于明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尤其重视农桑,而重农桑导致的间接结果,就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这一系列情况,都使明朝与宋朝在各领域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状态,因而看上去差异巨大。

不过,随着明朝统治的持续,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明朝的整体局面其实又非常接近宋朝了。到了明朝晚期的时候,明朝直观上的情况和南宋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大的不同。


苏绽


我朝和清朝隔的时间更短,只有38年,梳辫子的就是古装戏,抗日就是现代戏,其实中间可能还没有30年。宋朝繁荣的时期一个是北宋仁宗时期,约1030年左右,也就是建国70周年左右。另一个就是南宋定都临安后到蒙古掘起之前约1160年左右。明朝的繁盛时期从孝宗到神宗,取个平均数约1520年左右。大量的小说戏剧都展示的宋朝和明朝繁盛的时期,如包青天,三侠五义小说都是宋仁宗时期。明朝唐伯虎点秋香发生在1480年左右。普通大众都是通过包青天和唐伯虎之类的人物认识宋朝和明朝的,而包青天是发生在1130年,唐伯虎发生在1480年左右,中间相差350年。自然觉得宋朝和明朝离的比较远。还有一个原因是宋朝319年和明朝276年,从宋朝灭亡到明朝建立虽然只隔着80多年,但从宋朝建立到明朝建立却隔着400年。


宋朝六先生


自从春秋时代有了尊王攘夷的概念,华夏的文明就从未断绝,直到南宋灭亡。

战国时期,李牧抗击匈奴,战无不胜。秦代却匈奴700余里,筑万里长城。

汉代匈奴为患,但是只是边患,汉武帝更是北逐大漠,犁庭扫穴。三国时期曹操一样以汉相的名义压服诸胡。

西晋灭亡,但是东晋任然偏安东南。虽然有五胡乱华,但是华夏任然不绝如缕。

唐朝突厥打到了长安附近,也被击退。中间虽有安史之乱,华夏仍然屹立不倒。唐朝灭亡,各族都纷乱登场,华夏依旧偏安尚存。

契丹崛起,与北宋澶渊之盟,华夏还在。女真崛起,衣冠南度,华夏还是薪火相传。

然而蒙古横扫欧亚,崖山十万投海。几千年自从尊王攘夷以来未曾断绝的华夏文明,第一次全面沦丧于异族的铁蹄之下。

宋朝1279年灭亡,明朝1368年建立,中间只有短短的89年。但是古典中国已经不存在了。明朝建立在宋元的废墟下,其实已经更象元,而不是宋。文化、价值观都倒退很多,不可同日而语。

为什么感觉宋明隔的很久远,因为这几乎就是两个文明。


和螺蛳


看了部分答主的回答,从社会心态、中国重心转移以及思想层面谈了很多,论述了虽然宋朝和明朝相隔98年(题主此处出错,其实应该是89年),但是实际上看起来相距很远。

其实,我们不去讨论宋明之间,仅仅看看1930年的中国就很清楚了。日本侵略东三省,扶植溥仪成为伪满洲国首脑,中国多数报纸都在批驳溥仪,认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要知道,1930年代离清朝灭亡,也仅仅只有20年的时间。

而宋朝和明朝相隔时间太久,哪怕南宋灭亡那一年出生的,按照当年的寿命来看,明朝建立时, 存活也没几个了。所以元朝的统治完全可以让人忘记宋朝。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