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熙南巡圖卷》中存在大量未剃髮且著漢族服飾的平民?

歷史一書生


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要求治下的世俗男人都要“剃髮”,對道士、和尚不做要求。這項舉措普遍遭到漢人的反對,清廷的統治根基還很薄弱,滿清的實際領導人多爾袞被迫公開廢除此令。

之後還不到1年,整個政局發展對清廷有利,執行“剃髮”的時機變得成熟。這時候出現一個名叫“孫之獬”的漢人,他不僅自己主動剃髮,還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歪主意,結果被清廷採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蓄髮被視為孝,清廷讓他們剃髮,引發巨大的動盪不可避免。政治立場沒有妥協餘地,清兵立刻辣手鎮壓,“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皆非常悲慘。

清初天下大亂,“剃髮令”對於清廷來說很有必要,有著“一石二鳥”的效用。什麼作用呢?一是迅速分辨敵我,有效剷除敵對勢力,儘管存在誤殺;二是可以向漢人傳遞1個重要的信息,整個神州已經變天,要生存必須服從新朝廷。

剃髮令被人為的擴大,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有清一朝都在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而事實上,剃髮令只是在清初被嚴格執行,天下太平就大打折扣,老百姓只要不出現在朝堂就沒什麼關係。

剃髮令始終約束的人群很有限,其實就是公務人員,比如官員、小吏、軍人等。他們必須要穿著朝廷規定的官服、公服、軍服。這點無可厚非,畢竟任何朝代都要這麼做,所謂改正朔、易服色。

《康熙南巡圖》以康熙皇帝南巡為主題,畫家王翬、楊晉等人所創作,年限有1691年到1693年。這幅圖中所繪人物、牲畜、山川、街巷、商店眾多,如實體現皇帝南巡途中所見的風土人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人們在《康熙南巡圖》中發現有趣的現象,畫裡的很多老百姓居然不扎辮子,還穿著傳統的漢服,扎辮子齊整的主要是官吏等公家之人。可見,早在康熙朝的時候,就已經不對民間做強制性剃髮要求。孤例說服力不夠,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

古代沒有照片,我們還是隻能拿畫作來說事,比如清朝中期乾隆初年的《羊城夜市圖》,這是洋人傳教士郎世寧所畫。在這幅畫裡面,你會嚴重懷疑是不是在清朝,因為男人們普遍是傳統漢人髮式,不過他們真的是清朝人。


子屠龍










答:這裡是覃仕勇說史,為您講述最真實的歷史。

關於剃髮易服,是一個異常沉重的話題,其貫徹方式,是“暴烈如風雨,殺人如草蒿”的方式推行的,別幻想什麼“循序漸進,潛移默化”!

皇太極登位,就明令公佈“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清太宗實錄稿本》卷十四)

當然,皇太極時代,滿清尚侷促在關外遼東一地,其所強性推行剃髮易服的對象,主要針對遼地遼民。

滿清入關之初,為收買人心,多爾袞於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代順治頒諭旨:“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話說得非常好聽。

到了次年五月,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弘光政權已相繼覆亡,多爾袞認為天下大定,遂兇相畢現,於六月惡狠狠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髮:“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十五日又諭禮部,強調說:“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七月,再次嚴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髮易服,以風雷之勢滾滾而來,萬千百姓,稍有不從,即人頭落地。

時人陳確在其文集《陳確集》卷三十中記:“令發後,吏詗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東華錄》卷五順治元年條也記載:“不隨本朝制度剃髮易衣冠者,殺無赦。”

“一人不剃髮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等等宣傳口號,均出於這一時期。

相對來說,廣州地區的宣傳口號溫和一點,稱:“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但民眾並不認可這種“雅政”,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剪髮人。”

本來嘛,漢族男兒自古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稍加損害,這“金錢鼠尾”的髮型又形同禽獸,若非刀劍相加,誰肯相從?

福州遺民在《思文大紀》中悲憤無限地寫:“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

顧炎武作《斷髮》詩發聲:“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江陰十萬民眾在陳明遇、閻應元等義士的帶領下,勃勃不屈,為反剃髮易服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滿城男女老少,被斬盡殆絕。

意大利人衛匡國的《韃靼戰紀》,也沉痛地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狀況,當真是屍骨成山,血流成河。

所以,諸君別不要為《康熙南巡圖卷》上出現的人物髮型服飾所迷惑。

其實,不單單《康熙南巡圖卷》,出現漢人裝束畫面的宮廷圖卷,隨便一搜一大堆。

如《御製耕織全圖》、《康熙萬壽圖》、《雍正像耕織圖》、《雍正行樂圖》、《羊城夜市圖》、《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等。

諸位,您能根據《雍正像耕織圖》雍正和他的妃嬪身穿農夫、蠶婦衣服,就斷定他們是真的農夫、蠶婦嗎?

您能因為《雍正行樂圖》裡雍正身穿道袍而認為他是戡破紅塵的方外高人嗎?

在這些圖畫裡,雍正不但峨冠博帶,標準的漢人裝束,還有紅髮赤胡的西洋人裝束。

您絕不會因為這樣,就認為雍正本人沒有剃頭結辮吧?

可惜的是,沈從文大師卻根據這些宮廷畫作在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 “婦女野老、平民工農普遍服裝和明代猶多類同處,並無多大區別。”

更加可惜的是,高校教材《中國服飾史教程》中竟根據沈從文大師的結論得出一更加錯誤的結論,稱“在服飾髮式上推行清令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大部分南方和北方的山區鄉村尤其是廣大百姓的服飾,仍依明制”。

經《中國服飾史教程》此說推演,有人就會抹殺掉清初反抗剃頭那一段血腥歷史。

有一位寫了不少晚清作品的金姓的作者,就曾在他的著作裡叫囂說:“什麼‘剃髮易服令’?根本就是你們漢人自己臆想的東西,清朝沒推行過!漢人自己剃髮易服,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追求。”

看了他這一段話,我真想摑他兩大嘴巴子呀。

實際上,剃髮易服令並非“最後不了了之”,而是非常成功了,除了邊遠蠻夷部族,天下漢人,莫敢不從。

順治十年,曾有兩個戲子沒有剃頭,被刑部擒獲,順治皇帝立即頒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準與留髮之例。今二犯敢於違禁,好生可惡。”

看看,就捉到了兩個沒剃頭的戲子,尚且如此大發雷霆地宣佈斬立決,普天下還有誰敢留髮?

至於說百姓的服飾和髮型“仍依明制”,這有可能嗎?

說一則軼聞:乾隆三十年,朝鮮賀歲使節者洪大榮前來北京朝拜乾隆帝,客居北京期間,一個名叫潘庭筠的落魄漢人,看見洪大榮“以方冠,著廣袖常衣”,並不知道這本是明代的秀才常服,嘖嘖稱讚它“制度古雅”,洪大容只得告訴他,“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康熙此人,雖然沉猜好殺,卻好名好利,喜歡以“寬仁”的形象示人。他曾假惺惺地對近臣說“朕以為俗不能驟變,當潛移而默導之”,但天下剃頭已成定式,而他的話又是朝堂宮廷裡的“悄悄話”,誰又敢以身試法,束髮以明衣冠行世?

康熙三年(1664),朝鮮使者洪命夏到北京,所遇漢人官員,見到朝鮮使者的衣冠,“皆有唏噓嘆息之色,欲語未語……蓋見我衣冠,自不覺其感慨而然也”。

是的,面對奉行明朝衣冠的朝鮮人,入清漢人也只有豔羨的份了。

當然,回家關上門,偷偷製作一套,穿在身上過過癮,或者讓畫師畫在圖畫裡自我滿足一下,也還是可以的。

這不,秉承康熙旨意的宮廷畫師在作《康熙南巡圖》時,就畫了漢人穿著明朝服飾的形象,而且,腦後沒有垂辮,而是把辮子紮成髮髻,粗看確如明制相差不大,但前額那塊地方的頭髮,仍是性命攸關,萬萬留不得的。

所以,說剃髮易服令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甚至最後“不了了之”,是不符合歷史實情的。


覃仕勇說史


清朝入關後,當時清朝統治者頒佈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苛政,當然是為了奴化漢族百姓的行為,可是具體實施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了,自從明朝滅亡,後,揚州七日,嘉定三屠,加上其他地方的殺戮,殺了大概9000萬的漢人。

後來為了實施這條命令,又殺了不少人,發現抵抗的人實在太多,如果再強行推行這條政策,可能會激起更多的反抗,清朝剛建立不久,需要和平的環境,所以到康熙年間,也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殺人就是殺心,人心不穩,難以服眾,剃髮易服並沒有大規模實施,清軍剛入關的時候,也是為了加強統治,所以才頒佈了這條法令,想從思想上改變漢人的觀點,還是要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場入關漢人和關內漢人之間的博弈,關內的漢人不贊同剃髮的居多,所以這個政策並沒有實施多久。


奇譚說今古


誰跟你說沒剃髮?當時流行的是剃了前額,剩下頭髮綰髻。 剃髮令一開始很嚴,後來多爾袞見此狀況就不推行那麼嚴了,只要剃掉前額就可以。剃髮易服主要針對的是官紳階層。在清初百姓基本都是滿漢混搭風。




故國明月照


《康熙南巡圖卷》不可能有未剃髮易服的人也!


滄海一聲笑970918CID


你那配圖不是《康熙南巡圖卷》吧?

剃髮易服是1644年(順治元年)第一次,1645年(順治二年)五月第二次……到順治十八年順治去世,基本都差不多了。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大功告成,首次南巡,為銘記南巡壯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結束後,於1689年命內府徵召天下名家,籌備繪製《南巡圖》長卷。

網上也沒找到南巡圖卷明朝時期的衣冠服飾圖,基本都是滿清的辮子旗裝。


鳥言夷面


清朝不要求剃髮


不要關注我取消關注


康熙年間的剃髮令沒多爾袞時期嚴,主要是康熙對一些明朝遺老網開一面,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但他們的子孫必須剃髮。


圍棋豬


主要是對士紳集團嚴格執行,對於農工商就睜隻眼閉著眼了


千真萬聖


看來你是真不瞭解歷史,周星馳版武狀元蘇乞兒裡有這個橋段,那會真的很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