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西藏,一片神秘純淨的土地,一個世界最後的淨土。在岡仁波齊,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據說這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屬馬,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是中國最美的、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海拔6656米,她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苯教就發源於岡仁波齊峰。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印度教認為岡仁波齊峰為溼婆的居所,是世界的中心。信徒眾多的印度教徒,特別看重岡仁波齊。相傳印度教的主神溼婆神,就喜歡在神山上修煉苦行,以獲得來自遠古的知識。

當然,藏傳佛教也相當重視岡仁波齊。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的幸福。在佛經中,剛才提到的印度教溼婆神被稱為大自在天,是佛教裡的頂級神明。她所在的岡仁波齊也就成了佛教聖山。而到了吐蕃人完善藏傳佛教體系後,岡仁波齊又被僧侶們認為是佛陀化身之一勝樂金剛的住所,其地位可想而知。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耆那教”認為岡仁波齊峰是其祖師得道之處等等。可以看出來,岡仁波齊在各宗教中地位極高,因此來到岡仁波齊轉山的國內外信徒絡繹不絕。

崔健唱到:我要從南走到北,我還要從白走到黑。就如同藏民一樣,帶著心中堅定的信仰,一路前行。篤信佛教的藏族人民認為朝聖能洗淨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迴,榮登極樂。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因此,總是有數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仰俯於天地之間,向聖地跋涉。磕長頭,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聖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一。他們始終堅信: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聖之舉。沒有風塵僕僕,便無朝聖之途,不經歷千辛萬苦跨越怔怔的障礙,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聖對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用一生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聖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朝聖之旅是每個藏族信徒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向極致的唯一途徑。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小編在這裡推薦一部電影《岡仁波齊》,這部電影記錄了藏族人民淳樸民情,同時也記錄了藏族同胞朝拜路上的點點滴滴,這種切實的震撼,相信你第一次看觀看,一定會驚呼失色。天還沒亮,住在芒康等待轉山的信徒們早已出發,一行人有男人、婦孺、老人甚至懷孕在身的孕婦。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在這個馬年,開啟了他們的朝拜之旅。5000米的海拔,風雪交加的天氣,都不能阻擋他們朝聖的決心。領頭的老人轉著轉經筒,很吃力地走著;懂事得讓人心疼小女孩“扎扎”忍著頭痛,磕著長頭前行。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年僅9歲的扎西措姆(扎扎)

在他們心中,能在馬年來轉山就是最大的幸福。他們風塵僕僕地從芒康出發,始終如一的動作,慢慢站起來,又跪下去,他們就這樣三步一磕,從遠處一路走來,2500公里路雪和霜的朝拜,目標“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風雪中的朝拜

匍匐、磕頭、起身——匍匐、磕頭、起身……一個動作、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這就是藏族人民的信仰。不管外界自然如何變化,他們的生活姿態從不改變,換句話說,他們心裡都有一個當下,和一個遠方。

藏族朝聖者的遠方——神山岡仁波齊

不知讀者朋友們是不是和小編一樣,內心生起了對他們莫名的敬佩。可能有些人會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認為在做無用功,甚至去批判。但我想說,對於藏族人民的信仰,你可以不相信,可以不接受,但請你務必要尊重。好了,關於神山岡仁波齊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有任何問題或者疑問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或私信小編,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