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准許道士保留漢族衣冠髮式?

於無聲處34


誠邀,如題。大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由於其是北狄入主中原,滿族的習俗與中原漢人的文化有很多的相沖之處,比如在頭髮的問題上,漢人束髮而滿族留辮子,為了穩固統治,滿清統治者命令漢人全部剃髮,即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麼為何清朝准許道士保留漢族衣冠髮式呢?

其實道士的髮髻從來都沒有改動過。 滿清統治者吸取老祖宗金朝的教訓,並沒有完全的漢化而是部分保留了滿族特徵。比如著名的十從十不從就是基於此而頒佈的,所謂十從十不從羅列如下。

男從女不從:男人剪髮梳辮子穿滿服,女子仍舊梳本來的髮髻,穿漢服。

生從死不從:生前要穿滿人衣裝,身後則可穿漢服。

陽從陰不從:及,陰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漢族傳統佛道教風俗處理,不從旗人風俗。

官從隸不從:當官的須頂戴花翎、身穿朝珠補褂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隸役依舊是明朝的服飾。

老從少不從:孩子年少,不用忌諱,但一旦成年,則須按滿人的規則辦。

儒從釋道不從: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有必要改穿旗人的服裝,並剃髮留辮。出家人不變,仍可穿明朝漢式服裝。

....

其中所謂的儒從釋道不從就是道士保存髮髻的理由了。至於為何滿族人對於道士如此的寬容,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道教是出家之人

古時的出家人基本是不成婚的,同時僧道之士大約不受帝王節制,有一句話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們也不參加朝庭之事,不參加爭鬥。不影響其政權。清朝之人自然對道士很放心。

其二:道教的人數很少

雖然道士不善於朝政,但是還是有些漏網之魚回扮成道士與清政府對抗,這個時候清政府就會對全國的道士進行一個統計,結果發展在清朝的道士其實人數很少,並不具有造反的能力,所謂懷璧其罪,無壁無罪。道教不危害國家政權,而且道教傳播設壇,有助於教化人心從而有功於朝廷,清政府自然不會與道家為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就是想說什麼剃髮易服嘛,作為頭條謠言粉碎機的我肯定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如果說只有道士還扎髮髻、穿交領,那麼清末關中大儒牛兆廉這是什麼穿著打扮。
當然,有人說牛兆廉是道士,可是牛兆廉是清末舉人,根據其弟子描述是一輩子束髮古裝,這明顯不符合題目的描述;而且牛兆廉先生篤信儒教,藐視神道,他不可能是道士。順帶說一下,牛兆廉以清朝遺民自居。


還有浙江的清朝遺民夏震武,夏震武可是一個鐵桿的清朝遺民,為了捍衛清室還曾經和魯迅等浙江教師對著幹。而且夏震武和牛兆廉都一樣束髮古裝,足不入市,以清王朝孤臣遺老自居。我估計某些蛋白質又要歇斯底里,以頭搶地了。
清末法部大臣沈家本的燕居像,沈家本外祖父是清室忠臣,他也是一輩子效忠清室,因清帝退位憂憤而死。當然,他穿的依然是交領,嚴格點說是古裝。

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清末,清政府對社會管控程度降低。好吧,我們可以看看清初和清朝中期的部分畫像。



清初部分漢族士大夫畫像

,竟然沒有遵守剃髮易服的禁令,那清朝迫害他們了嗎?沒有,要不然怎麼可能有畫像留存。
《康熙南巡圖卷》

河工部分,放大的話可以發現圖中的人物,除了官吏之外未見老百姓剃髮易服,也沒發現有扎辮子的。

《康熙耕織圖》

當中的部分內容,說好的剃髮易服呢?要知道,康熙可是給《康熙耕織圖》題詩並出版了,如果清朝真的剃髮易服,怎麼能獲得康熙的首肯。

清初的看完了,接下來看看清朝中期的,下面是郎世寧在乾隆初年畫的《羊城夜市圖》,我就把局部貼一下。




還是那句話,說好的剃髮易服呢?說好的只有道士才束髮穿交領呢?按照題目的理論,畫中的人物不是清代廣州的老百姓,而是道士。

說到底,所謂的剃髮易服不過是誇大的結果,剃髮令只在清初統一戰爭期間被嚴格執行,天下太平以後就不在嚴格執行,老百姓只要不給朝廷幹活就不受影響。易服僅僅是針對官員和軍隊的公務服裝,也就是要穿清朝的官服和軍服,官員和軍隊非公務服裝以及老百姓的服裝則不受管制。這實屬正常,因為改正朔,易服色是每個王朝都要做的事,更何況清朝的官服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官服來的,而且清朝不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是滿漢兩套體系,只不過時間長了免不了相互影響。




上圖分別是清朝滿族、漢族長袍,不同之處在於,滿族長袍前後開裾,而漢族長袍是左右開裾。同樣,清初滿族長袍無領,而漢族長袍有立領,到了清朝後期滿族長袍也同樣加上了立領。這裡順帶說一下,佈扣是漢裝的特點,是漢族人最先發明的,只不過被滿人學去了。
比如說這個萬曆盔甲,當然,最開始佈扣出現在軍服上,也就是馬褂,明清軍隊都以馬褂作為軍服,馬褂在清朝成為流行服裝,所以釦子也因為馬褂的流行而流行開來。

結論:題目關於清朝只有道士還保留漢族衣冠是不成立的。

之所以剃髮易服被誇大,純屬清末革命黨搞種族革命的遺毒,因為清末滿漢在文化上已經高度一致,這幫龜孫為了革命,只能通過宣揚民族仇恨來分裂滿漢,進而達到他們所謂的漢族民族國家這一醜惡的目的。不過好在袁世凱和隆裕太后深明大義,使得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平穩的過渡了政權,避免了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的慘劇。

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想要真正的瞭解歷史,至少要看相關的專著或者是論文,尤其是一手史料,否則只會成為人云亦云的廢物。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據流傳下來的清代道士畫像來看,清初有些地方的道士也曾剃過發,說明清朝入關之初剃髮易服的對象包括道士,而之後卻廢除對道士的這一政策。

那麼為何清朝時道士不用剃髮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道士為何不剃髮,史料上的記載也是模糊不清的。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初民間政策十從十不從中的“儒從而釋道不從”,規定道士可以保留髮式衣冠。二說是清初的張天師和道士王常月覲見順治帝以後懇求而來的。

1644年是沉重的一年,這年崇禎帝死了明朝亡了,李自成進京了大順如日中天,西南張獻忠的大西自成一派。出人意料的是關外清軍也趁機入關摘桃子,偏偏還真是短短時間之內破李自成滅張獻忠降服南明弘光。

清朝入關以後,在拉攏官紳地主的同時,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好延續下去,下達了剃髮令,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結果因反對的人太多而廢除:“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次年,清軍南下順利攻破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以後,認為大局已定,因此開始強制實行剃髮易服令。

面對剃髮易服,當時的儒家聖地孔府,還有道教聖地龍虎山的張天師的做法皆是順從,毫無疑問這兩大聖地經過數次改朝換代,膝蓋已經很軟了。

當時明朝冊封的衍聖公孔胤植在清軍入關以後,上表清庭《初進表文》,文中稱讚順治帝為“聖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同時極盡巴結的說道“臣等闕里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在接到剃髮令以後第一時間擺香案宣讀聖諭,舉行了隆重的剃髮儀式。

而明朝冊封的天師張應京在順治三年南明還沒有滅亡之際,就急不可耐的請江西巡撫李翔鳳進貢清庭正一真人符四十幅。結果當時清庭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並沒有將天師符瑞看在眼裡,下了一道手諭:“致福之道,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其置之”。意思說既然你已經送來了,我就勉為其難的收下了。


當然這兩大聖地皆是不甘心,孔府是偷偷的留下了不少漢族衣冠,清朝滅亡以後得以重見天日,現置於孔府展覽。

而道教的張天師和王常月也一直試圖說服最高統治者順治帝來避免道士也跟著剃髮易服。當時清庭統治者對中原的道教和佛教也很是反感,規定內外僧道均給度牒以防奸偽。同時內外寺廟庵觀凡有明朝舊勅盡令繳部,不許隱藏。甚至不允許北京寺廟道觀有閒雜人等居住。

後來隨著反清復明活動的日益激烈,加上各地諸如白蓮、無為、聞香教等起事層出不窮。清庭開始重視歷史底蘊深厚的道教。(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順治六年,清庭封之前送符的天師張應京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順治十二年新任天師24歲的張洪任入朝覲見18歲的順治帝。同時南宗道士王常月成為北京全真教白雲觀的住持,以這個身份也覲見了順治帝,兩個道教大佬先後覲見順治帝以後,交流的還算可以,道教從此不必再剃髮易服。

還有一說就是十從十不從這個非官方法令。

傳說“十從十不從”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降清以後,面對漢人激烈反抗提出的。“從”是指服從清朝統治,進行剃髮易服。“不從”是指要按照漢人傳統辦。


當然參考歷史記載來看,應該並非是金之俊提出的,只是個傳說罷了。

十從十不從其中一條就是儒從而釋道,意思是剃髮易服讀書人服從就好,道家的出家之人就不用服從了。

當然以上這兩個說法也是有很大漏洞的,道教雖然並沒有剃髮易服,但卻存在著因剃髮易服影響而產生的三清領和混元巾等,道袍還帶有些許滿族風格。

宋安之受限於現有資料記載模糊不清,也不敢妄下定論。個人認為最接近現實的說法應該是明亡清興之際,張天師並不想剃髮易服,因此改進了一下道士袍,在覲見順治帝以後懇求道士身為出家之人不必剃髮易服,當時年輕的順治帝一高興同意了,皇帝金口玉言,從此道士不必剃髮易服成為傳統。

當然這個說法還是有著一定可行性的,因為年少的順治帝當時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為了董鄂妃什麼都敢幹,後來甚至還想出家。面對同樣年輕的張天師的懇求,一時心血來潮答應了道教不必剃髮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安之


滿清入關以後,於順治元年開始推行剃髮政策,想從文化上征服漢民族,但由於根基不牢,遭到了中原百姓激烈的反抗,多爾袞知難而退,發詔書暫緩。到了順治二年,多爾袞見江山已經坐穩,在孫之獬等漢奸的慫恿下,故技重施,強迫漢人剃髮。

剃髮政策雖然再次遭到抵制,但滿清已經牢牢把控軍政大權,百姓在遭到鎮壓以後慢慢屈服,但清王朝這樣一個人數佔絕對劣勢的民族想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改變漢民族千年文化,依舊是難以實現。由此在民間慢慢形成了“十從十不從”的說法(一說:十降十不降)。

“十從十不從”從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官方承認,後世許多人據此認為這一政策是不存在的。筆者到認為不盡然,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潛規則盛行,剃髮的目的在於從文化上壓制漢人,樹立滿人統治的合法性,這一目的一旦達成,縱然有一些執行不到位或者無法改變的地方,睜一眼閉一眼到也無妨,還能留下寬容大度的美譽。

而民間能在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博弈中取得一點點勝利,無疑意義巨大,縱然官方不承認,不妨礙大家發揚阿Q精神,誇大勝利效果。

道士保留漢族衣冠正是“十從十不從”中的一條,謂之曰:儒從而釋道不從。讀書人要遵從滿人剃髮服飾規矩,出家人可以不遵從。

從歷史記載來看,這句話並不用嚴謹,儒道雖然遵從滿人規矩,但孔子依舊是“萬世師表”,縱然是滿清皇帝也對孔聖人推崇備至。而釋道雖在服飾方面不遵從,依然受到了滿清政府的打擊,元明時期盛行一時的許多道教組織都在清朝銷聲匿跡,清朝道士佩戴的“混元巾”也被認為是清朝對道家管束的產物。

為何對釋道要網開一面?一是釋道人數稀少,不影響統治大局,二來釋道不參與世俗權力鬥爭,對政權不構成威脅,加之釋道可以為貧苦百姓提供精神信仰,安貧樂道,避免他們走上極端反抗道路,有限度的保留對統治是有利的。

歸根結底,允許不允許,寬容不寬容,要看是否與清政府的統治相矛盾,有用的縱然是漢人的也可以發揚光大,比如孔老二的君臣思想,當然要繼續推崇,沒有用的縱然是對百姓有天大的好處也不行。

什麼叫講**,這就是最大的**,古今亦然!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我有比較精準的答案。這件事要感謝明末清初漢人福建泉州市南安洪承疇!清軍入關後,洪承疇被俘,初始寧死不降,因他當時是漢人那時最有影響力的官,清統治者需要他,想方設法招降他,知道他不怕死,但有個特點孝順,有個缺點愛美人,電視上有演,派孝莊去收服有真實這件事的,但獄中洪承疇提出了幾個要求,要清統治者答應,他才降。最後清統治者答應了他。提了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其實是他請示母親後提的,道士和尚尼姑服飾不變,可以保留原來明朝服飾。百姓生時,死時可以保留原來服飾。嫁取時可以保留原來的服飾。所以至今福建閩南地區,嫁取時,穿傳統的紅衣服,出轎時撐一支紅傘,再早時是用笸基,下地時放塊瓦燒火跨過去,表面是說去邪,其實是暗示,頭不戴清朝的天,腳不踩清朝的地。死時下棺時還穿明朝服飾,叫七層白短衣服。所以福建閩南人很顧家孝順很有骨氣,一直保持著漢人傳統。如果要挖掘明朝漢人服飾,傳統文化,福建戲服,武術,還保留很多。


行者208605355


都是些什麼亂七八槽的回答,問題有那麼難嗎?

道教從誕生開始就很吃香,哪朝哪代、太平年代還是戰亂時期,道教和道士都是活的最滋潤。

為什麼啦?

因為道教有一門絕學,其他任何人和宗教都不具備的學門:煉丹。

不要小瞧了這個學問,人活著都是想著活的像神仙,最好自己也能成仙,成不了仙,那也最好是能活到永遠。而煉丹術真好滿足了人的最具有野心和最大的慾望。

丹藥按功能可以分為:長生丹、強身丹及房事丹。長生丹誰能不想著要。即便長生成仙什麼的很渺茫,但是強身健體的丹藥也很吃香。是個正常男人估計都想著一夜御七女,天下漂亮的女人都想佔盡,壯陽補腎的丹藥才是主流。

別說滿清政權沒有早跟道教有瓜葛,努爾哈赤是被炸傷後死的,看不出來什麼毛病,但皇太極、多爾袞、福臨連著三個統治者都是短命鬼,皇太極和多爾袞是壯年就死,史書上不敢說,但多爾袞明確是死於馬上風。

馬上風是什麼病,別說都不知道。皇太極為什麼死那麼早,史書上只會說因為勞累,那麼整夜御七女,肯定是勞累過度了。再想想,那些統治者,能大權在握時,早就過了生理旺盛期,能一月啪啪啪幾次就不錯了,能那麼旺盛的天天啪啪啪,不吃丹藥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道教之所以能逃過剃髮,完全可以說跟滿清貴族的特殊需要有關,道教和道士可是特殊需要的唯一壟斷者。

當然,大家可以不信,但事物就是這樣,沒有點特殊性,統治者為什麼會另眼看待道教呢?


星星197275068


為了更好地維護滿清政權,清朝統治者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推出了剃髮易服的政策來強化自己的主導地位,打擊漢人的民族精神,使其成為不會反抗的目地。

究其原因,滿清還是為了防止被漢族文化同化。當時的滿族相對於漢族來說,是一個落後和野蠻的民族,而且漢文化有著極強的同化能力,之前的北魏、遼、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漢族同化了。清朝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這樣搞了一場歷史的大倒退。

在這場浩劫裡,發生了很多漢人對清朝統治者的反抗行動,雖然最終未能阻止“剃髮易服”的推行,但是也讓清朝統治者做出了一些妥協和讓步,比如著名的“十從十不從”。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其意義都不難理解,但是其中有一條“儒從而釋道不從”或許有些費解,普通漢人必須遵從清朝的“剃髮易服”,那麼和尚(釋)和道士(道)為什麼不需要遵從呢?

首先儒家是古中華文明的代表,所以儒從就不難解釋了,統治者需要用儒家文化來統治國家,所以儒家的遵從和服從那是必須的,事實上,滿清正是利用了儒家的學說,加強了其中的忠君,君父,等對其有利的部分,刪除了其他對其不利的部分,這才完成了將國人改造為沒有思想的奴才的過程,儒釋道三種,儒家是最為重要的,屬於是他們的統治工具,所以必須遵從,而佛教和道教,算是信仰之所在,這兩樣都不能作為統治的工具而去發揮作用的,所以就沒有對他們做出任何要求,而且讓和尚留辮子似乎也不合適,滿清統治者接受了中原文明,也沒必要對這些世外之人做出什麼要求吧。

於是就僧人無需留辮子,道士也照舊束髮。僧人繼續著百衲衣,道士依舊穿著道袍走過了這將近三百年的浩劫。





關河南望


清政府入關也對漢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過,古代的出家人與現代的出家人已經有些區別,古時的出家人基本是不結婚的,同時僧道之士基本不受帝王節制,有一句話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們也不參與朝庭之事,不參與爭鬥。不影響其政權。同時清朝是奪的明朝江山,明朝服飾與漢服也有區別。僧道有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教儀戒律,同時人口比例較少,多在大山之中。所以也就讓其自由信仰。


楊善君


我有個疑問,清朝為什麼不讓女人剃頭髮?革命黨為什麼不讓女人剪辮子?對待頭髮這塊,始終盯著男人,這是為什麼?


戌太八火


少林寺一致致力驅除韃虜為己任,所以在清人統治下,少林寺被清洗殺光多次,沒殺死的還去南方建了南少林,武當為道士總壇,大多時候與少林寺為敵,常和外族勾結,衝當異族走狗,清人統治時更是如此,所以穿漢人服裝異族統治者沒去禁止!雖然是漢奸走狗,也許還保留了純血統的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