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用一首詩詞和文章訴說清明祭祖的心情嗎?

滄海一柱86374366


清明有感——

1、

遠處荒冢埋青草,陌上焚香化紙錢。

水中萍緣隨風聚,心懷故舊拂柳煙。


2、

自古愁思寄故人,難眠昨夜夢紛紛。

清明又見飄飄雨,落了百花洗風塵。



3、

柳煙飛雨,灑點點紅塵。

陌上歸途,思念淚紛紛。

去年今日,尚道親安好。

此時此地,陰陽兩極人。

——願外婆在天之靈安息,您的孫女記念您🙏

清明,掃墓祭奠先人的日子。逝者安息,活著的人繼續……


清心一棧


一雙小腳擔七口

裡裡外外不停手

任勞任怨敢奉獻

雖沒文化禮數週

孃親離兒己遠走

兒卻感覺娘沒走

夢中常聞飯菜香

口水順著腮幫流

我娘離開我們己經6年了,娘是在我爸走後14年的時候走的,也是在春天的時候走的。我爸我娘相差一歲,卻是同一天的生日,農曆四月初一。二老都是在生日之前走的。

記得我娘在臨走之前的那幾天,精神特好,娘躺在病床上向我啦起了她的過去。

孃的老家離我爸家有40多公里,姥孃家在農村,家裡開了一間饅頭房。爺爺家住在城裡,爺爺以打麻繩為生。

娘是一雙小腳,娘沒有文化,但卻識禮,孝敬公婆,收拾家務認勞認怨,從不偷懶。時常得到爺爺和奶奶的誇獎。娘本來沒有大名,是爺爺給我娘起了一一李淑範這個名字。這也許是公婆對我娘最好的褒獎吧!

娘一生養育了我們3男2女共5個子女。為了養育我們,娘用她那一雙小腳挑起了一家七口的重擔。娘用爸爸每月40塊錢的工資養活了七口人。為了貼補家用,娘曾上工地幹過壯工活,後來我爸不讓娘去幹重活。娘就給旅館拆洗棉被、床單……

娘天生一雙巧手,針線活在我們這條衚衕裡無人能比。我們小時候的衣服鞋子都是娘在晚上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的。不管誰家姑娘出嫁都要找娘做棉襖,娘也從來不推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艱苦,供應糧不夠吃,娘就用玉米麵拌野菜蒸窩頭,想辦法讓我們吃飽。每次吃飯都是等我們都吃完了娘才吃。我記得夏天吃涼麵,娘都是等我們吃完之後,用麵湯泡一點煎餅,然後在冷水裡過一過當涼麵吃。

當我們長大之後,娘又幫著我二姑帶大了3個孩子。之後又幫著帶大了我叔我嬸的3個兒女。

馬上就是清明,再有一個月就是爸和孃的生日。我想對二老說:爸、娘,我想你們!順祝您們生日快樂!還有一件喜事對您二老說,您們又添了個重孫,這回您們有兩個重孫了,咱們胡家後繼有人更興旺了!二老高興吧!


半個南山人


清明祭奠父母

清明是聯結人間與天堂的一座恩情橋

四月人間小巷春意深

楊柳客舍新,桃花芳菲濃

父母墳頭野花香

兒跪墳頭,遙寄天堂的父母安好

兒心中記憶的歲月清析又朦朧

父親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

聽您講過美麗的童話

六歲那年你就離娘和我們兄妹幾人

生活是一部苦難的荊棘

走過飢寒交迫的歲月

兒子終於長大成人

風雨三十六載,與母親相伴

那年母親也去了天國

尋找早走的父親

留下一人獨自傷心的我

和我相依為命的IL子

年年清明時

想念親人,淚雨紛紛

花開清明,不聞香

悽風冷雨到天明



初心未改1234


問題:能用一首詩和文章訴說清明祭祖的心情嗎?

清明,這個時節,每一個人的心緒,或多或少都是壓抑鬱悶,多少有點悽迷哀婉。再加上“小杜”的紛紛細雨,怎麼不讓人“斷魂”。所以,古人在這個時節,為了平撫過多的哀思,給我們安排了踏青——“借墓賞春”,由來已久。

縱覽唐宋詩詞,這類題材的文章數不勝數,我們就不一一贅述。無論古人怎麼過自己的“清明”,怎樣描述自己的心情,那些彪炳千古的詩文,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但哀怨中又是那麼親切,其中又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也充滿著濃濃的的生活氣息。

傳統清明節發現到了今天,也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認可,頒佈“公共假期”,文明出行祭祀,現已蔚然成風。

古往今來,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都是相輔相成,順理成章的。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正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人固有一死——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今天的生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不斷地成為去者。新生取代老朽,自然之法則,自然的規律。

人類社會不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延續嗎?

有關這一類題材的文章詩詞,我用自己的幾首舊作,聊表自己的心情。

【菩薩蠻•清明】

青崗遍地堆松枝,煙雨迷濛清明時。

幽靜寒石路,蓬蒿已漏頭。

彩幡沾雨潤,菊瓣任飄零。

青煙隨風去,細雨喚鶯啼。

【七言詩•清明感懷】

春日暖陽沐山川,清明時節麗人天。

杏花酒旗招遊子,阡陌青冢燃紙錢。

碑前薄酒慰先祖,墳頭高香繞素幡。

松崗鶯唳驚紅塵,深溪鯉靜念黃泉。

跪哺親恩夢縈懷,躬廚茶飯烙舌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可養而親難還。

禁菸空酹一壺酒,寒食幽思兩重天。

天堂地獄相爭渡,桃源魔域互變遷。

子孫若愚勤耕讀,祖宗雖遠常掛牽。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原創不易,碼字辛苦。互動交流,敬請關注。


兵法天下


《清明祭》: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寫清明的詩,清明的祭文,清明的散文,何止用汗充棟來形容?餘以為任是什麼樣的文章高手,也寫不出新意了。不過既然頭條有人提出問題來了,並且要求要以詩詞配話訴說清明祭祖的心情,我看我還是寫一小篇千字文,應應今年這個清明節的景吧。

老實說,今年的氣象有點怪,過了年一直到上元節,清明節,就沒有幾個好晴天。十天半月才見一回太陽,馬上又陰沉沉地轉冷轉霧轉寒轉悽清了。倒是接近清明這幾天,天才猛然放晴,於是趕緊出到郊外,看了看幾處即將凋謝的桃花李花。這時,老家來了電話,說家族上墳祭祖的日子不變,讓我們提前去老家住上幾天。

往年上墳,都是要即興寫幾首小詩的。今年不寫了。感覺寫來寫去都是風箏呀,牧童呀,桃花菜花呀,都寫爛了。還不如寫點別的,比如說古人上墳怎麼上啦,可又不能總拿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老調而套,便只有講一講黃庭堅的清明詩了:

隹節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效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似?滿眼篷蒿共一丘。

我們知道,中國的端午節,是為紀念楚國的愛國者大詩人屈原,而清明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寧願與母親一道被人為的大火燒死,也不願下山做官的大功臣介子推。介子推在幫晉文公小白回朝奪取政權前,曾割自己屁股上的肉做成湯餚給公子小白充飢。可當人主登上大位後,什麼人都給封賞,唯獨把介子推忘到腦後去了。介子推也不計較,只回家奉母作平民。於是有人替介子推抱不平,話傳到晉文公耳裡,他才猛然想起這個忠臣,便傳令介子推要他入朝聽賞。可介子推怎麼也不願再往宮庭做官。為了避免文公派人糾纏,介子推攜老母躲進了山裡隱藏起來。結果文公越是尋介子推不著,越想再見到這個人,知道介子推是躲進了山裡,便著令人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來,卻不想把人家母子都雙雙燒死在山裡了。撿查遺體並裝殮這個大臣時,晉文公慟哭不已,而手下人這時發現介子推的衣襟上有兩行字!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文公感念不已,便把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次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他,發現被燒死的一棵老柳樹居然死而複合了,便賜老柳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到了北宋末年的“元佑黨爭”時期,公元(1086年~1094),由於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政。朝庭官僚形成新派和舊派,蘇軾,司馬光,黃庭堅等人被定為"元佑黨人"遭到貶逐,黃庭堅罪行雖不及蘇軾那般嚴重,卻也因牽連進舊黨一案受到了新黨的冷落。在這種背景下,黃庭堅借荒冢桃花,齊人與介子推的賢愚對比,寫下了比杜牧那首歡快的清明詩更有深度的另一首清明詩。

介子推的忠和賢,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可齊人的愚和醜又是怎樣表現的呢?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古代有個典故,說一個齊國人,每天專靠外出,到墳地裡向掃墓者乞討人家祭祀祖先剩下的酒飯飽食終日,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刖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多麼貪鄙的蠢人形象!和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寧可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為官相比,兩種人生,兩種境界,對比之下,誰賢誰愚有多麼的格格不入啊。

不過呢,在清明到來時,眼前雖是一派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春光綻盡,蟄蟲甦醒,桃開李放芳草如碧。但是看著春草掩埋下那些累累白骨的墳丘,無不令人心頭擁起難以言說的悲涼。不是嗎?儘管春雷萬均,春雨綿綿,桃紅李白芳草葁萎,可與之對應的景物卻是讓人無限生愁的荒冢土丘。現在無論是賢良之人還是平庸之輩,都只能賺到一個滿眼蓬蒿共一丘的土堆而已。千年之後誰賢誰愚,又有誰知道呢?與其將來作一堆亂蓬的野草,還不如勇敢堅強地活在當下,想怎麼活,努力把自己活好,才是人來世間走一趟的要務。千萬不能因生命短暫而對人生執消極的態度啊!








李老根2017


一提到關於清明的詩詞,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起杜牧的《清明》,不由自主的吟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在,牧童遙指杏花村。”畢竟這首詩在小學的時候大家就背的滾瓜亂熟,記憶深刻,多年過去了還能張口就來。

從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是抱著以一位離家在外多年的旅人的心態和眼光來寫的,表達出了詩人在清明祭祖的時候,一人孤身在外,鬱鬱寡歡的傷感情懷。


在古代,清明節雖是個踏青、遊玩的日子,但掃墓祭祖這一天還是非常傷感的。因為當時的物質生活和醫療衛生條件都很差,不提那些戰爭的年代,就是在和平年代,許多人都很難活過50歲的(詩人杜牧在49歲時病死),大部份都是在正值壯年的時候,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死去。所以在清明祭祖時,人們的心情都是憂鬱傷感的,祭祖那天,青山處處都是飛舞的紙錢飛灰,悽慘的哭泣聲音。除了那些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的紈絝子弟,人人都心情沉重,充滿傷感,尤其是像杜牧這樣感情豐富的詩人,更是觸景生情,憂傷不已,再加上糟心的寒雨,更是愁上加愁,只有問問牧童找個酒家買醉,造成後世很多以“杏花村”為名的酒樓。

我們現在的清明節祭祖,很多人都是帶上吃的喝的玩的,到了地頭,也就掃掃墓,拜拜墳,然後全家一起吃喝玩樂,盡興而回。除了那些親人剛離世不久的人們,很少會有人帶著悲傷的心態去祭祖的。因為如今的生活條件大幅提高,醫療衛生條件也日益完善,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壽命也越來越長。古人理想心目中七八十歲的高壽,現在隨處可見,九十上百歲的都習以為常,很多老人的離世都是壽終正寢,沒有留下什麼遺憾,走的很安詳。所以,我們現在的清明祭祖,是遵循習俗,更多的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懷念,一種祝福。

如今的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平靜安穩的日子,覺得我們現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事,從來很少去深思,我們這樣豐盛的食物是怎麼來的?我們這樣絢麗的衣服是怎麼來的?我們這樣多彩的生活是怎麼來的?我們的長壽是怎麼來的?我們的安居樂業是怎麼來的……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是我自己憑本事掙錢得到的,是這個原因嗎?

誠然,憑自己本事掙錢是很厲害,但掙錢得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有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而安全穩定的環境源於國家的強大,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威懾別人,保持社會的穩定,讓人們享受和平帶來的幸福。在戰亂的年代,你有本身掙錢都不一定有命去花,更何況還快樂無憂的生活到壽終正寢。

清明祭祖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平靜的,沒有大悲大痛,只有對逝去親人的深深懷念。

我在祈禱,我在祝福,我在感恩。

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祖國!


石丘雜談


               清明三章,

母親去世已十 五年了,在此謹作《清明三章》以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攝影:飄 雲

文字:馬二可

          一

魂遊黃泉渺茫茫,

誤把地府當故鄉。

千呼萬喚不回來,

兒女垂淚空懸望。

          二

花落水流白雲邊,

天地不見母容顏。

思念不盡苦無計,

紙燭和淚化青煙。

          三

天翻地覆人間改

戶戶聯網通國外。

陰槽若有神奇事,





用戶馬二可


年年清明祭祖先,

備酒備菜備水果,

三柱清香通法界,

傳遞人間孝思情,

有生有死生滅相,

生生世世枯骨堆,

須彌山上也難容,

六道流轉業力牽,

善業惡業不定業,

壽夭皆由前世因,

今生修善轉惡因,

隨緣了業莫再造,

因上努力果隨緣,

人為六道中轉站,

成佛成魔一念間,

四十八願為眾生,

信願行為三資糧,

彌陀彌陀念彌陀,

西方接引悟無生,

老實唸佛出輪迴。



水靈173515282


巍峨青山自瞻仰,連綿不斷千秋祭,

子孫後代隔時空,滿腔熱情春光寫。

河流詠歌心頭熱,泥土凝聚傳氣息。

先天后土對祖先,忠孝仁義清明節!

面對巍峨青山,心情就像大山一樣敬仰祖先。這種薪火相傳,親情延續,家脈永相傳,在千秋萬代中心手交接,歲歲不斷。時空相隔感受到祖輩就在眼前,淳淳教導和愛護著子孫。春光的明媚不是很好的記錄了下來了嗎?河流在歌唱傳遞著熱情,親情,泥土裡的芬芳不就是氣息嗎?先天后土的社先祖們,你們安息吧!作為忠孝節義的子孫後輩,會每年清明節來和你們心靈感受,讓親情放飛在時空中我們永遠在一起……











春雨44000583


《祭英靈……》詩一首/老張

登高遠眺,

祖國山河春意鬧!

花紅柳綠,

山舞水笑……。

啊,江山如此多嬌!

驚回首,

幾多英雄競折腰?!

君知否?君知否?

風景為何獨好?

前人栽樹後人享,

血沃中華肥芳草!

豈敢忘懷先烈,

永垂青史不老……。

年年歲歲清明時,

攜子當把墓掃!

千秋萬代相傳,

視為傳家寶!

今吟一首小詩,

執酒灑向江濤……。

願逝者安息,

願生者珍惜……。

2019年3月31日於金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