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各個城市之間有哪些“梗”?

林峰儀


首先,我是甘肅人,很高興前一段時間我們的省會蘭州,走進了二線城市的行列。



那麼,就有人說了,甘肅是一個二線城市拉著十幾個五線城市,這可以看做是對甘肅的冷嘲熱諷,但,我相信我們甘肅會發展起來的!

我認為,我們甘肅的文化是豐富的,各個城市間也有不少“梗”,讓我給大家捋一捋。

首先,說說蘭州。蘭州最好吃的是蘭州牛肉麵,可是不知不覺聞名全國,甚至世界的,卻是蘭州牛肉拉麵。



然後就是我們的慶陽了,甘肅各地區最為倔強的性格以及婚嫁高彩禮、氣走長慶油田等傳說位列甘肅省奇葩榜首,有個慶陽的朋友,性格很倔,我們都說他像頭倔驢。

還有就是,天水的“瓷娃娃”了,相比於其他地方,天水的水土不錯,也出了不少的名人,這也算是一個小“梗”吧。

最後,就說說我們的“河西酒廊”吧,甘肅是很愛喝酒的地區,尤其是張掖酒泉這一片,酒文化很是了得,可以說是酒桌上歌聲不斷酒不停啊!



歡迎各位的評論,如果你是甘肅老鄉,就點個關注支持一波吧,感謝!


風雲愛生活


甘肅在分省之前,地域遼闊。分省後只剩下千里河西走廊為主幹線的一根幹骨頭。目前來看,甘肅分省時只考慮了分出去的部分,而未考慮留下來的部分。

目前,甘肅氣候和經濟區塊來說,基本分為三大塊,由西向東分別為河西走廊,隴中地區,隴東南。而這幾大塊中河西走廊從氣候經濟相對獨立的一個經濟區。隴東地區來說,由於與陝西互溶距離西安較近,對甘肅的認同感不高。

個人認為,甘肅經濟落後有她的自身因素,但行政區劃的不合理也是導致甘肅落後的主要因素。狹長的甘肅東西有鐵路公路串聯,而狹窄的南北與相鄰省份的公路少之又少,尤其是省界公路甘肅一側總有十幾公里無法行走的爛路。我建議,西北五省應重新劃分行政區,將現有的甘肅進行重新劃分,以河西走廊為主將內蒙阿拉善,青海海西,新疆哈密組建真正的甘肅省。烏鞘嶺以東河黃地區以蘭州西寧海東及定西天水隴南…等地組建隴源省,慶陽平涼分別併入陝西和寧夏。

這種劃分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西北地區長治久安。


天地胡楊


所謂“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之說。

還有一則資料,出自於明駝的《河西見聞錄》。明駝於民國22年(1933年)夏秋由蘭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費時7個月,行程萬里。民國23年(193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河西見聞錄》,以遊記題材記述親見的河西各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山川風物等。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河西官場中,通行著一種諺語:“金張掖、銀武威、銅山丹、鐵高臺”。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綜述》中引《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卷》雲:“‘金張掖’、‘銀武威’的美稱,始於明代,源於水利。”而“銀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見於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書中說“銀武威不容樂觀”。



可見,“金張掖”、“銀武威”之說名氣較大,經常在著作和媒體上被廣泛使用,人們也口口相傳,成為美談。

儘管我們經常使用“金張掖”、“銀武威”這種說法,但它們得名之由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史書中缺乏明確的記載。那麼,“金張掖”、“銀武威”之說是怎麼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據武威耆舊說,民國時有個貪官,外號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銀圓叫砣砣)。他先在張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撈了一筆,又聽說武威山川秀美,繁榮發達,便四下活動到武威當官,結果又撈了一筆。所以老百姓說他“張掖撈了金砣砣,武威又撈銀砣砣,乾脆就叫郭砣砣”,從此,有了“金張掖”、“銀武威”之說。

第二種說法比較籠統,說河西走廊是甘肅的好地方,人們用互文的修辭手法來說這裡的富裕,所以用“金張掖”、“銀武威”表示這 是兩塊好地方。

第三種說法用了地理五行學說,說張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為金,所以有了“金張掖”之說,相對於“金張掖”來說,武威就成了“銀武威”。

第四種說法源於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員奉旨到河西巡視,在途中他聽到了甘、涼兩地流傳很廣的一句民謠:“涼州不涼米糧川,甘州不幹水湖灘。”他放眼涼州滿目乾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卻到處是水,兩地氣候差異很大。當時甘州人把自己的家鄉讚譽為“銀甘州”,涼州人把自己的家鄉讚譽為“金涼州”。而這位朝廷官員則認為,根據甘、涼的氣候特徵,應該把甘、涼兩地的美稱互換,因為金有火性,銀具水性,銀來涼州,恰到好處。這雖然是一種美好的祝願,但“金涼州”之名歷史上確實存在,2005年8月,甘肅省藏學研究專家組對武威市西夏博物館保存的藏文典籍進行考察、鑑定。在《藏文大藏經》題記中記載道:“抄寫佛經的善業功德完成於明代金涼州的甘珠爾殿”,說明涼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據此可知,涼州在明代時還有“金涼州”之稱。由此可知,這個傳說也值得推敲。

第五種說法,則是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謝繼忠教授撰寫的《淺談“金張掖”、“銀武威”的由來》一文。該文用歷史、經濟與民俗的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釋。該文的出發點和靈感來自清代甘肅巡撫元展成於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給皇帝寫的一道奏摺,奏摺上說:“臣現在清理通省田賦,漸次就緒。查甘肅地處邊陲,山多田少,凡實在可以長年耕種之地俱經照例升科。其科則有分晰金、銀、銅、鐵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總以金、銀川地為上等,山中平坡地為此等,銅、鐵陡坡地為下等。徵賦亦各有差。”這幾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甘肅用來徵收賦稅的土地分金、銀、銅、鐵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銀”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銅”、“鐵”2等。謝繼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賦稅徵收的標準,以及張掖、武威的土地與賦稅徵收情況和張掖、武威的人口狀況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其中包括三點:張掖屬‘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屬‘銀’等的土地,數量更大一些;張掖繳納的賦稅多於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通過元展成的奏摺內容這一歷史依據也說明,用金、銀、銅、鐵的等級,表達人們對一些地方水土條件與富庶程度的認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種表述方式。



由於沒有史料印證,那麼辯論便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意義。前面《河西見聞錄》說到“在河西官場”流行“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那麼,我們不妨再從官方的角度進行簡單的梳理和分析。明時期,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對甘肅鎮戰略地位重新審視,認識到了它所具有的獨特的國防地位,於是將陝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使其便於東西兼顧,並根據敵情,迅速作出反應。這樣,甘州便成為明代甘肅鎮的“總會之地”,是明代經略甘肅的大本營。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可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代,張掖在軍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於武威。如果是官方對張掖、武威進行讚譽,則必然是張掖在前,武威在後,自然便有“金張掖”、“銀武威”的稱號。

以上是“金張掖”、“銀武威”來歷的幾種說法,看上去都言之有理,有根有據。由於缺少歷史記載,任何一說都能自圓其說,難以辯論說服。看來,要想找出歷史的答案,還要不斷挖掘史料,不斷研究和考證。


華視廣告傳媒


隴東的覺得河西戈壁灘所以窮,河西的覺得隴東靠天吃飯才窮,隴西的覺得河西缺水窮,河西的覺得隴西旱的要死更窮,隴東南的覺得河西河都快乾了所以窮,河西的更覺得隴東南雨水多怎麼還能那麼窮,河西因為戈壁灘多,好慘。


性情高人


慶陽寧縣有什麼埂呢?


文史采薇


慶陽是老區,董志塬五,六十年代是甘肅糧倉,後水土流失嚴重,河西后來者,七十年代解決了水的問題,成甘肅糧倉,隴南成徽盆地氣候優越歷來富庶。


陽光90650191


甘肅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城市,經濟目前還是屬於在剛發展階段


王海龍ZJ


慶陽董志塬被稱為“天下黃土第一塬”


暴走杏仁子


發展階段的省份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差別。沿海與內地的人們生活差別等等決定了甘肅外表的形象和內心空需。


快樂人生222143257


甘肅的彩禮負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