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太原東山的發展前途?東擴是什麼意思?

左撇子自然捲


十多年以來,太原市的發展規劃一直就是"難移西進",所謂"東擴"也就是近幾年提出來的,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有如下認識:




首先,太原的地理地貌人所周知,東西北三面環山,一條汾水自北而南將太原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西山是呂梁山的餘脈,是真正的大山,海拔最高。東山海拔較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山,充其量只能屬於丘陵地帶。太原人民引以為豪的郝莊雙塔就坐落在東山,當年傅山先生的爺爺傅霖退休返鄉後,籌資修建第一座風水塔時的本意就是彌補東山低的風水弱點,一改北宋以來太原人才缺乏,後繼乏人的頹勢。正因為東山處於海拔適宜的丘陵地帶,這裡曾經是太原南郊區的小雜糧主產區,盛產蕎麥、豆子、玉米、高粱,穀子等雜糧;還大面積種植特色水果,如王家峰的紙皮酥梨,馬莊的水蜜桃,還有滿山遍野的紅棗樹和山楂樹,令人流連忘返。

長期以來,充滿綠色植被的東山被看做十分寶貴的農林資源,多加呵護。與東山相對應的西山地區則是年年種樹,一直難綠的尷尬局面。在此情況下,基本沒有人敢考慮東擴。

第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太原市進行了區劃調整,打破工業區和農業區的劃分,新的區劃都包含農業戶口和城市戶口。因此,給杏花嶺區和迎澤區這二個新區的發展帶來機遇,說白了有了土地了,這樣一些區級機關就陸續向率先東山擴展了。



第三,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太原汽車數量的激增,城市交通到處都患``腸梗阻``,尤其是東山地區問題更為突出。天天是上不去,下不來,原因就是基礎交通設施太落後了。東山地區只有一條建設路貫通南北,而東西向基本還是幾十年前的小路窄路,根本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廣大市民早已對天天擁堵的交通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

因此,在東山地區修路擴路就被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先東延了府東街、南內環街、長風街、南中環街、龍城大街,使東西方向交通得到根本性緩解。近幾年又修了東中環、紅溝路、東峰路,對建設路進行了快速化改造,從而使東山地區的交通得到徹底解決,成為太原交通比較暢通的區域。多條縱橫交錯道路的修建,客觀上使東山被分割成條框,以前山裡的農家小院突然就變成了城市大馬路旁的臨街房,東山土地的商業價值凸顯,商業開發也就逐漸展開了。



第四,進入新世紀,太原引進了先進的綠化理念和手段,使西山地區的大片植被得到恢復,並修建了萬畝生態園等上十個森林公園,使西山成為了太原人的休閒花園。這樣東西山的林業位置就有了明顯的調整,東山的綠化差距就顯現出來,再加上東山丘陵地帶非常適合修建高檔別墅和住宅小區,城市向東擴展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五,在太原市``南移西進``多年後,認為城市規劃已不能適應長遠發展要求。特別是與其他城市對標後,發現太原發展思路過於保守,設定的城市框架過小,土地利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經濟總量處於全國墊底的位置,這才考慮修改城市發展規劃,提出``東擴``。



南移西進,再加東擴,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規劃。北部上風上水,現階段只能考慮加大投資保護生態,確保太原及汾河下游四市上千萬人的 吃水安全,以及降低太鋼,二電,江陽等單位的氣體汙染,目前北部重心暫不在實體經濟發展上。


茗茶泉水


太原前些年一直向南發展,如今已經和榆次完成城區化對接,可供持續開發的區塊已經越來越少,所以朝其他方向擴展是勢在必行。

東擴是“大太原”規劃過程當中的一部分,北擴、西擴其實也是在同步進行的。太原三面環山,可供建設的地方就這麼大,遲早都是要城市化全覆蓋的。東山和主城之間距離並不遠,開發難度小,所以東擴可行性較強。但是發展前途這要看開發之後的規劃及用途。因為太原目前是由中心向四周延展,每個方向都有關於建商場、建公園、建醫院、建學校的消息,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每個方向未來都很有前途。

太原人口就這麼多,城區的擴大與樓層的高度決定了未來這些新擴充區域大概率不會像主城區人口密度這麼高,所以想要有好的發展,必須有充足的人口流動性以及企業為支撐,單純的居民區與商超、學校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區域的繁榮。尤其山腳下交通受限,有一側無法繼續開發,最終效果就是像大城市城郊邊緣處的新建成區差不多。


城市發展報告


哈哈!東山在來一條東山大道,那東面的交通網絡就形成了,留下是大手筆的規劃建設配套工程,其實太原的東山住人是最佳選地,風水及自然條件宜居。


手機用戶54834608935


實踐證明,這些年來的東擴其實丟下了杏花嶺,特別是杏花嶺東北方向,就有一條東峰路還截止到紀念館墓地。


用戶5574032123582


在東山南坪頭水庫應該一打趙城:水上樂園給太原市一個美好的環境這也是明生問題領:導應改注重一下不耍說了不幹給太原市市名流下一個好的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